卷第二十二

關燈
之性。

    懷琬琰之心。

    本無意于名聞。

    曾不欣乎富貴。

    而英聲必孱雅慶方臻。

    或可未值知音便同散木。

    不逢别玉遂等沈泥。

    暫且龍潛無虧。

    鳳德豈容。

    區區于天壤。

    擾擾于世間。

     自可固窮無煩殒獲。

    至如太伯高讓而流芳千祀。

    仲尼窮厄而傳名萬代。

    顔稱早世特是命。

    業不長。

    冉緻斯疾。

    當由病因未斷。

    二子伏誅。

    彌顯衛靈之惡。

    三仁受戮。

    方見殷纣之愆。

    首山之餓。

    不免求名之責。

    汨水之沈。

    尚贻懷怨之咎。

    且夫決定之業。

    非神力之所救。

    必應受報。

    豈聖智而能禳。

    并起昔因非今造也。

    若謂屠割為務而永壽百齡。

    盜竊居懷而豐财巨億。

    以為定性而然者。

    亦所未喻也。

    斯由曩生片善感此命财。

    今世重殃未招果報。

    以其為罪既大受苦宜多。

    所以且緩其誅宜縱其惡。

    一朝禍盈釁積。

    則便覆巢碎卵。

    長歸鬲子泥犁。

    永處無間地獄。

    故書雲。

    惡不積無以滅身。

    此之謂矣。

    亦有見招果報事接見聞。

    至如王莽篡逆則懸首斬台。

    董卓兇殘則曝屍都市。

    晉侯殺趙朔。

    感陷廁之悲。

    齊主害彭生。

    有墜車之痛。

    夏祚颠覆桀之罪也。

    殷宗殄喪纣之過焉。

    故知因果之義陸離難準。

    業報之理參差不定。

    所謂生報現報及後報也。

     請疑公子曰。

    若以自然之計于義不可。

    則報應之辨在言為得。

    而前旨複雲。

     二君所述皆非契理。

    未知此意可得而聞耶。

      通敏先生曰。

    子既殷勤屢請。

    餘亦僶俯相答。

    但自省庸陋。

    未申其要妙耳。

      尋法本非有。

    非有則無生。

    理自非無。

    非無則無滅。

    無生無滅諸法安在。

    非有非無萬物何寄。

    蕩乎清淨。

    推求之路斯斷。

    夷然平等。

    取舍迳無從。

    豈有報應之理可求善惡之想可得。

    直以凡品衆生未了斯緻。

    故橫興诤論強生分别。

    所謂渴人逐焰。

    水在河池。

    眼病見華。

    空曾無樹。

    但為引接近情祛其重惑。

    微示因果略顯業緣。

    使定性執除自然見弭。

    若達乎正理悟此真法。

    亦複何所而有。

    何所而無哉。

     于是二三君子相視心驚。

    欣然領悟。

    退席敬伏而言曰。

    今者可謂朝聞夕死。

    虛往實歸。

    積滞皆傾。

    等秋風之落葉。

    繁疑并散。

    譬春日之銷冰。

    謹當共舍前迷同遵後業矣。

     齊三部一切經願文。

    魏收。

     三有分區。

    四生禀性。

    共遊火宅。

    俱淪欲海。

    所以法王當洲渚之運。

    覺者應車乘之期。

    導彼沉迷。

    歸茲勝地。

    自寶雲西映法河東瀉。

    甘露橫流。

    随風感授。

     皇家統天。

    尊道崇法。

    拔群品于有待。

    驅衆生于不二。

    所以刻檀作缋構石雕金。

     遍于萬國塵沙數等。

    複诏司存有事缁素。

    精誠踰于皮骨。

    句偈盡于龍宮。

    金口所宣總勒繕寫。

    各有三部。

    合若幹卷。

    用此功德心若虛空。

    以平等施無思不洽。

    藉我願力同登上果。

     周經藏願文。

    王褒。

     年月日某和南雲雲。

    蓋聞。

    九河疏迹策緼靈丘。

    四徹中繩書藏群玉。

    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

    綠檢黃繩六甲靈飛之字。

    豈若如來秘藏。

    譬彼明珠。

    諸佛所師同夫淨鏡。

    鹿苑四谛之法。

    尼園八犍之文。

    香山巨力豈雲能負。

    以歲在昭陽。

    龍集天井。

    奉為雲雲。

    奉造一切經藏。

    始乎生滅之教。

    訖于泥洹之說。

    論議希有。

    短偈長行。

    青首銀函玄文玉匣。

    淩陽铒藥。

    止觀仙字。

    關尹望氣。

    裁受玄言。

    未有龍樹利根。

    看題不遍。

    斯陀淺行。

    同座未聞。

    盡天竺之音。

    窮貝多之葉。

    灰分八國。

    文徙罽賓。

    石盡六铢。

    書還大海。

    仰願過去神靈乘茲道力。

    得無生忍具足威儀。

    又願國祚遐長臣民休慶。

    四方内附萬福現前。

    六趣怨親同登正覺。

     寶台經藏願文。

    隋炀帝。

     菩薩戒弟子楊廣和南。

    仰惟如來應世聲教被物。

    殷勤微密結集法藏。

    帝釋輪王既被付囑。

    菩薩聲聞得楊大化。

    度脫無量以迄于今。

    至尊拯溺百王混一。

    四海平陳之日。

    道俗無虧。

    而東南愚民餘熸相煽。

    爰受廟略重清海濱。

    役不勞師以時甯。

    複深慮靈像尊經多同煨燼結鬘繩墨湮滅溝渠。

    是以遠命衆軍随方收聚。

    未及期月輕舟總至。

    乃命學司依名次錄。

    并延道場。

    義府覃思證明所由。

    用意推比多得本類。

    莊嚴修葺其舊惟新。

    寶台四藏将十萬軸。

    因發弘誓永事流通。

    仍書願文悉連卷後。

    頻屬朝觐着功始畢。

    今止寶台正藏親躬受持。

    其次藏以下。

    則慧日法雲道場。

    日嚴弘善靈刹。

    此外京都寺塔諸方精舍。

    而梵宮互有小大。

    僧徒亦各衆寡。

    并随經部多少斟酌付。

    授者既其懇至。

    受者亦宜殷重。

    長存法本遠布達摩。

     必欲傳文來入寺寫。

    勿使零落兩失無作。

    前佛後佛諒同金口。

    即教當教甯殊玉諜。

    須彌山上衆聖共持。

    金剛海底天龍盡護。

    散在閻浮亦複如是。

    追念繕造之者。

    厥誠至隆。

    心手勤到何量功德。

    舍撤淨财豈可稱計。

    所資甘雨用沃焦芽。

    能生諸佛本是般若。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恕己深思即是自為。

    今陳此意乃似執着。

     若不開警則不深固。

    自行化他備在經律。

    顧循菲識誠愧通方。

    因果。

    相推何殊眼見。

    豈不知獨善。

    且最勝無為第一樂。

    内典法奧自關衆僧。

    何事區區橫相負荷。

     但慶憑宿植生長王宮。

    谒陛趨庭勖存遠大。

    出受蕃寄每用隻兢。

    非唯禮樂政刑一遵成旨。

    而舟航運出彌奉弗墜。

    無容棄稷^2□而同園绮。

    變菩薩而作聲聞。

    越用乖方。

    既其不可笃信。

    受付竊敢當仁。

    然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

    而如說修行涅槃最近。

    徒守經律不依佛戒。

    口便說空心滞于有。

    無上醫玉随病逗藥。

    開乳唅蘇為方既異。

    甜冷苦熱取療亦殊。

    譬前後教門别赴機性。

    根莖枝葉受潤終齊。

    總會津梁無不入道。

    猶如問孝問仁。

    孔酬雖别。

    治身治國老意無乖。

    殊途同歸一緻百慮。

    内外相融義同泯合。

    何處有學毗昙而不成聖。

    執黎耶能悟真。

    師子嚴铠反贻毀于蠃貝。

    象足至底翻取诮于蜂房。

    心同劍戟诤踰水火。

    經意論意都不如斯。

    通經通論何因若此。

    恐施甘露更成毒藥。

    傥均味海則緻醍醐。

    聖禦绀寶天飛金輪雲動。

    納萬善于仁壽。

    總一乘于普會。

    開發含識濟渡群生。

    今所傳經遍于宇内。

    衆聖潛力必運他方。

    共登菩提早證常樂。

    則是弟子之申。

    順弘誓。

    于無窮平等坦然。

    通遣唱白。

    達識體之念随喜也。

     請禦制經序表。

      沙門玄奘言。

    奘以貞觀元年。

    往遊西域。

    求如來之秘藏。

    尋釋迦之遺旨。

    總獲六百五十七部。

    并以載于白馬。

    以貞觀十八年。

    方還京邑。

    尋蒙敕旨。

    令于弘福道場披尋翻譯。

    今以翻出菩薩藏等經。

    伏願垂恩以為經序。

    惟希敕旨方布中夏。

    并撰西域傳一部總一十二卷。

    謹令舍人李敬一以将恭進。

    無任悚息之至。

    謹奉表以聞。

    謹言。

     敕答玄奘法師前表。

     省書具悉來旨。

    法師夙标高志行出塵表。

    泛寶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法門。

    弘闡大猷蕩滌衆罪。

    是故慈雲欲卷。

    舒之而蔭四空。

    慧日将昏。

    朗之而照八極。

    舒朗之者其惟法師乎。

    朕學淺心拙在物猶迷。

    況佛教幽微。

    豈能仰測。

    請為經題者非己所聞。

    又雲。

    新撰西域記者當自披覽。

    敕奘尚重請經題序啟(本阙)。

      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

     蓋聞。

    二儀有像。

    顯覆載以含生。

    四時無形。

    潛寒暑以化物。

    是以窺天鑒地。

    庸愚皆識其端。

    明陰洞陽。

    賢哲罕窮其數。

    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

    以其有像也。

    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

    以其無形也。

    故知像顯可。

    徵雖愚不惑。

    形潛莫睹。

    在智猶迷。

    況乎佛道崇虛。

    乘幽控寂。

    弘濟萬品。

    典禦十方。

    舉威靈而無上。

    抑神力而無下。

    大之則彌于宇宙。

    細之則攝于毫厘。

    無滅無生。

    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顯。

    運百福而長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際。

    法流湛寂。

    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

    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

    基于西土。

    騰漢庭而咬夢。

    照東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時。

    言未馳而成化。

    當常現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

    金容掩色。

    不鏡三千之光。

     麗象開圖。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廣被。

    拯含類于三途。

    遺訓遐宣。

    導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難仰。

    莫能一其指歸。

    曲學易遵。

    邪正于焉紛糾。

    所以空有之論。

    或習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

    沙門之領袖也。

      幼懷貞□。

    早悟三空之心。

    長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松風水月。

    未足比其清華。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潤。

    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

    超六塵而迥出。

    隻千古而無對。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遲。

    栖慮玄門。

    慨深文之訛謬。

    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

    截僞續真開茲後學。

    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

    乘危遊邁杖策孤征。

    積雪晨飛途間失地。

    驚砂夕起空外迷天。

    萬裡山川。

    撥煙霞而進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蹤。

    誠重勞輕求深願達。

    周遊西宇十有七年。

    窮曆道邦詢求正教。

    雙林八水味道餐風。

    鹿苑鹫峰瞻奇仰異。

    承至言于先聖。

    受真教于上賢。

    探赜妙門精窮奧業。

    一乘五律之道。

    馳驟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濤于口海。

    爰自所曆之國。

    總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譯布中夏宣揚勝業。

    引慈雲于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