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不足憑也。

    善人終不能一時而為惡。

    惡人複以惡之不足誡也。

    惡人亦不能須臾而為善。

    又體仁者不自知其為善。

    體愚者不自覺其為惡。

    皆自然而然也。

    坐右之賓假是大夫。

    忽然作色而謂曰。

    固哉先生之說也。

    違大道而謬聖人之言。

    先生曰。

    大道誰主聖人何言。

    大夫曰。

    大道無主而無所不主。

    聖人無言而無所不言。

    先生曰。

    請言其所言。

    言性命之所由緻乎。

    請說其所主主善惡之報應乎。

    大夫曰。

    何為其不然也。

    蓋天地扶大道之功以載育。

    聖人合天地之德以設教。

    序仁義五德以檢其心。

    說詩書六藝以訓其業。

    此聖人之言也。

    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故曰。

    聖人無親常與善人。

    六極序而降行懲。

    五福陳而善心勸。

    三世為将睹覆敗之權。

    七葉修善有興隆之性。

    陳賞寵而不侯。

    邴昌疏而紹國。

    斯道家之效也。

    何先生言皆自然之理而不可遷貿者哉。

    先生笑而應曰。

    世所謂将繩之人。

    繩盡而不知遷。

    若大夫之徒是也。

    敬課管陋為吾子陳之。

    蓋二儀着而六子施。

    百姓育而五材用。

    用此句者隔萬法而盡然焉。

    人為生最靈。

    膺自然之秀氣。

    禀妍蚩盈減之質。

    懷哀樂喜怒之情。

    挺窮達修短之命。

    封愚智善惡之性。

    夫哀樂喜怒伏之于情。

    感物而動。

    窮達修短藏之于命。

    事至而後明。

    妍蚩盈減着之于形。

    有生而表見。

    愚智善惡封之于性。

    觸用而顯徹。

    此八句者。

    總人事而竭焉。

    皆由自然之數。

    無有造為之者。

    夫有造為之者必勞。

    有出入之者必漏。

    有酬酢之者必謬。

    此三者非造物之功也。

    故墨子曰。

    使造化三所成一葉。

    天下之葉少哉。

    蓋聖人設權巧以成教。

    借事似以勸威。

    見強勇之暴寡怯也。

     懼刑戮之弗禁。

    乃陳禍淫之威。

    傷敦善之不勸也。

    知性命之不可易。

    序福善以獎之。

    故聽其言也似若勿爽。

    徵其事也萬不一驗。

    子以本枝繁植。

    斯履道之所緻。

     蒸嘗莫主。

    由遺行之所招。

    身居逸樂。

    為善士之明報。

    體事窮苦。

    是惡人之顯戮。

    孫叔少不埋蛇。

    長無令尹之貴。

    邴吉前無陰德。

    終阙丞相之尊。

    若然則天道以重華文命。

    答^2□叟之極愚。

    以商均丹朱。

    酬堯舜之至聖。

    太伯三世無玩兵之咎。

    而假嗣于仲虞。

    漢祖七葉不聞笃善之行。

    遂造配天之業。

    箕稱享用五福。

    身抱夷滅之痛。

    孔雲慶鐘積善。

    躬事旅人之悲。

    顔冠七十之上。

    有不秀之旨。

    冉在四科之初。

    緻斯人之歎。

    而商臣累王荊南。

    冒頓世居塞北。

    首山無解顔之鬼。

    汨水有抱怨之魂。

    康成以姓改鄉。

    不濟小聖之禍。

    王褒哀變隴木。

    适受非妄之災。

      二生居衛乘舟之痛誰罪。

    三仁在亳。

    剖心之酷何辜。

    若乃側近邦畿密爾世代。

    非墳籍所載。

    在耳目之前者。

    至有腹藏孟門之險心庫豺虺之毒。

    役慮唯以害他為念。

    行己必用利我為先。

    錐刀推其尖銳。

    溪壑訝其難滿。

    而則百兩外榮千鐘内實。

    優偃绮羅坐列甘膩。

    鳴金绾玉富逸終身。

    自有懷百璧而為衿蓥明珠而成性。

     心不能行啟蟄之殺。

    手不忍折方長之條。

    懷殊材而莫采。

    蓄美志而誰眄。

    偏糅于冗雜之中。

    見底于鄉闾之末。

    抱饑寒而溘死。

    與麋鹿而共埋。

    享嘗寂寞孀孩無寄。

    名字不聞湮沈電滅。

    如斯可恨。

    豈一人哉。

    是知桀跖之兇殘。

    無懼來禍之将及。

    闵曾之笃行勿拟後慶之當臻。

    故鹖冠子曰。

    夫命者自然然者也。

    賢者未必得之。

    不肖者亦未必失之。

    斯之謂矣。

     大夫曰。

    若子引百家之言。

    則列子之為名者必廉。

    廉斯貧。

    為名者必讓。

    讓斯賤。

    若然者則貧賤者立名之士所營而至也。

    則富貴者。

    貪競之徒所求而得也。

     何名自然之數哉。

    先生曰。

    此乃一隅之說。

    非周于理者也。

    夫富貴自有貪競。

    富貴非貪競所能得。

    貧賤自有廉讓。

    貧賤非廉讓所欲邀。

    自有富貴而非貪求。

    貧賤而不廉讓。

    且子罕言命。

    道藉人弘。

    故性命之理。

    先聖之所憚說。

    善惡報應天道有常而關哉。

    譬如溫風轉華寒飙揚雪。

    有委溲糞之下。

    有參玉階之上。

    風飙無心于厚薄。

    而華霰有穢淨之殊途。

    天道無心于愛憎。

    而性命有窮通之異術。

    子聞于公待封而封至。

    嚴母望喪而喪及。

    若見善人便言其後必昌。

    若睹惡人便言其後必亡。

    此猶終身守株而冀狡兔之更獲耳。

    大夫于是斂容而謝曰。

    若仆者所執偏述而昧通途。

    守狹近而矢遐曠。

    今承音旨渙然蒙啟。

    譬猶疏蜀伏屍曆萬古而忽悟。

    中山沉醉未千朝而遽醒。

    請事斯語以銘諸紳。

    或問曰。

    朱子托憑虛之談。

    暢方寸之底。

    論情指事深有趣焉。

    但詳之先典有所未達。

    夫人哀樂喜怒之情。

    苞善惡之性。

    資待之方不足。

    于是争奪之事斯興。

    才識均者不能相禦。

    天生仁聖寔使司牧。

    樂者聖人之所作。

    禮者先王之所制。

    三千之儀以檢其迹。

    五音之和以導其心。

    設爵以勸善。

    懸刑以懲惡。

    纖毫不漏酬酢如響。

    玉帛雲乎非無為所薦。

    鼓鐘斯合豈自然而諧。

    千科滿目靡非力用所構。

    百貫參差悉由智思而造。

    吾子湯武之臣隸。

    周孔之學徒。

    出入戶牖伏膺名教。

    而雲善人知善之不足憑也。

    惡人知惡之不足誡也。

    善不能招慶。

    禍不能報惡。

    是何背理之談也。

    且翾翔蠕動猶知去就。

     況人為最靈而同一自然之物。

    此豈高厚之詩何取譬之非類。

    情所未達敬待清酬。

     答曰。

    昔盧敖北遭荒土。

    自傷足迹之未曠。

    河宗東窺溟海。

    方歎秋水之不多。

    吾子習近成性。

    未易可與談遠大者也。

    今子以屈申俯仰心慮所為。

    雕镂剪琢身手所作。

    禮樂者聖人之所作。

    聖人者天地之所生。

    請為吾子近取諸身則可以遠通諸物。

    子以耳聞眼見足蹈手握意謂。

    孰使之然。

    身有痾疾冷熱皆不自知。

    哀樂喜怒興廢安在。

    何地有識者自知識之所在者乎。

    有智者自知智之所存者乎。

    若識遍身中傷身則識裂。

    若智随事起事謝則智滅。

    果識不知識智不知智。

    于是推近以達遠。

    觸類而長之。

    故知禮樂不自知其所由而制。

    聖人不自知其所由而生。

    兩像亦不知其所由而立矣。

    于是殊形異慮委積充盈。

    靜動合散自生自滅。

    動靜者莫有識其主。

    生滅者不自哓其根。

    蓋自然之理着矣。

    所謂非自然者乃大自然也。

    是有為者乃大無為也。

    子雲。

    天生聖人是使司牧。

    何故唐虞疊聖加以五臣。

    文武重光益以十亂。

    豈天道之不能一其終始。

    将末代贻咎于天地。

    大舜大堯非欲生不肖之子。

    龍逢比幹豈樂身就誅割。

    孔子曆聘栖遑卒雲執鞭不憚。

    顔稱回何敢死終使慈父請車。

    彼三聖三仁。

    可謂妙取舍矣。

    天能令東海亢旱。

    不如理孝婦之怨。

    地能使高城複塹。

    未若救杞梁之殒。

    故榮落死生自然定分。

    若聖與仁不能自免。

    深味鄙句理存顯然。

     因緣無性論。

    陳真觀法師。

     請疑公子緻言于通敏先生曰。

    夫二儀始判則庶類是依。

    七曜既懸。

    則兆民斯仰。

    但生前死後系象之所未明。

    古往今來賢聖于焉莫究。

    而希玄君子互騁鑽求。

      慕理名人競加穿鑿。

    宇茲所說則盛辨自然。

    假氏所明則高陳報應。

    雖自然鋒镝克勝于前。

    報應幹戈敗績于後。

    而愚心難啟暗識易迷。

    二理交加未知孰是。

    通敏先生乃抵掌而對曰。

    省二君之清論。

    實各擅于偏隅。

    自然則依傍于老莊。

    報應則祖述于周孔。

    可謂楚則已失而齊亦未為得也。

    今為吾子揚搉而陳之。

    夫三墳五典。

      善惡之理未彰。

    八索九丘。

    幽明之路猶擁。

    況複漆園傲吏恍忽狂生。

    獨稱造化之宗。

    偏據自然之性。

    乃為一時之矯俗。

    非關契理之玄謀。

    今請問。

    自然之本為何所趣。

    有因果耶無因果乎。

    若謂自然尚論因果。

    則事同牟盾。

    兩言相食愚人所笑。

    智者所悲。

    直置已傾不煩多難。

    若謂永無報應頓絕因果。

    則君臣父子斯道不行。

    仁義孝慈此言何用。

    便當造惡招慶為善緻殃。

    亦應鑽火得冰種豆生麥。

    未見聲和響戾形曲影端者也。

    若以放勳上聖而誕育于丹朱。

    重華至德而出生于瞽叟。

      便為自然而然者。

    竊為足下不取焉。

    夫至親之道。

    乃曰天性。

    而各随行業曾不相關。

    堯舜樹德于往生。

    故禀茲靈智。

    1叟興惡乎前世。

    故緻此頑嚚。

    而複共結重緣還相影發。

    乃欲因凡顯聖以智化愚。

    若無瞽叟之兇。

    豈知克諧之美。

    自非放勳之聖。

    誰化慢遊之惡。

    故阿難調達并為世為世尊之弟。

    羅□善星同是如來之胤。

      而阿難常親給侍。

    調達每興害逆。

    羅□則護珠莫犯。

    善星則破器難收。

    以此而觀。

    諒可知矣。

    若雲各有自性不可遷貿者。

    此殊不然。

    至如鷹化為鸠本心頓盡。

     橘變成枳前味永消。

    昔富今貧。

    定性之理難奪。

    先貴後賤。

    賦命之言何在。

    呂望屠牛之士。

    終享太師。

    伊尹負鼎之人。

    卒登丞相。

    戴淵四鄰所患。

    後着高名。

    周處三害之端。

    晚稱令德。

    阇王無間之罪。

    翻然改圖。

    育王莫大之愆。

    忽能尊善。

     若依自性之理。

    豈容得有斯義。

    善人唯應修善。

    不可片時起惡。

    惡人恒自起惡。

     無容一念生善。

    是則榮枯寵辱皆守必然。

    愚智尊卑永無悛革。

    豈其然乎。

    決不然也。

    又若以修德之人翻感憂戚。

    行善之者反緻沉淪。

    以為自然之命。

    亦不然也。

     若行善而望報去善更遙。

    修德以邀名。

    離德逾遠。

    若必挺圭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