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關燈
若加以義字可得盡美。

    何不加以德字可得盡美。

    令旨答。

    第一是德。

    豈待複加。

    但加義字則德義雙美。

    又咨。

    直稱第一足見其美。

    偏加義字似有所局。

    令旨答。

    第一表德。

    複加義字。

    二美俱陳。

    豈有所局。

     吳平世子蕭勵咨曰。

    通旨雲。

    第一義谛世谛。

    褒貶立名。

    真俗二谛定體立名。

    尋真谛之理既妙絕言慮。

    未審雲何有定體之旨。

    令旨答曰。

    談其無相無真不真。

    寄名相說以真定體。

    又咨。

    若真谛無體。

    今寄言辨體。

    未審真谛無相。

    何不寄言辨相。

    令旨答。

    寄言辯體猶恐貶德。

    若複寄言辯相則有累虛玄。

    又咨。

    真谛玄虛離于言說。

    今既稱有真。

    豈非寄言辯相。

    令旨答。

    寄有此名。

    名自是相。

    無傷此理無相虛寂。

    又咨。

    未審此寄言辯體。

    為是當理為不當理。

    令旨答。

    無名而說名不全當理。

    又咨。

    若寄言辯名。

    名不當理。

    未審此寄将何所說。

    令旨答。

    雖不當理。

    為接引衆生須名相說。

     宋熙寺慧令咨曰。

    真谛以不生為體。

    俗谛以生法為體。

    而言不生即生。

    生即不生。

    為當體中相即。

    為當義中相即。

    令旨答雲。

    體中相即。

    義不相即。

    又咨。

     義既不即。

    體雲何即。

    令旨答。

    凡見其有。

    聖睹其無。

    約見成異。

    就體恒即。

    又咨。

    體既無兩何事須即。

    令旨答。

    若體無别兩緣見有兩。

    見既兩異須明體即。

    又咨。

    若如解旨。

    果是就人明即。

    令旨答。

    約人見為二。

    二谛所以名生。

    就人見明即此亦大妨。

     始興王第五男蕭晔咨曰。

    真谛稱真。

    是實真不。

    令旨答曰。

    得是實真。

    又咨。

    菩薩會真之時。

    為忘俗忘真不。

    令旨答。

    忘俗忘真。

    故說會真。

    又咨。

    若忘俗忘真故說會真。

    忘俗忘真何謂實真。

    令旨答。

    若存俗存真何謂實真。

    正由兩遣故謂實真。

    又咨。

    若忘俗忘真而是實真。

    亦應忘真忘俗而是實俗。

    令旨答。

    忘俗忘真所以見真。

    忘真忘俗彌見非俗。

    又咨。

    菩薩會真。

    既忘俗忘真。

    今呼實真便成乖理。

    令旨答。

    假呼實真。

    終自忘真。

    兩忘稱實。

    何謂乖理。

     興皇寺法宣咨曰。

    義旨雲。

    俗谛是有是無故以生法為體。

    未審有法有體可得稱生。

    無是無法。

    雲何得有生義。

    令旨答曰。

    俗谛有無相待而立。

    既是相待故并得稱生。

    又咨。

    若有無兩法并稱為生。

    生義既一。

    則有無無異。

    令旨答。

    俱是凡夫所見故生義得同是有是無。

    焉得不異。

    又咨。

    若有無果别。

    應有生不生。

    令旨答。

    既相待立名。

    故同一生義。

      程鄉侯蕭隻咨曰。

    未審第一之名。

    是形待以不。

    令旨答曰。

    正是形待。

    又咨。

    第一無相有何形待。

    令旨答。

    既雲第一。

    豈得非待。

    又咨。

    第一是待。

    既稱第一。

    世谛待于第一。

    何不名為第二。

    若俗谛是待而不稱第二。

    亦應真谛是待不名第一。

    令旨答。

    若稱第一是待。

    于義已足。

    無假說俗。

    第二方成相待。

    又咨。

     若世谛之名不稱第二。

    則第一之稱無所形待。

    令旨答。

    第一褒真。

    既雲相待。

    世名是待。

    直置可知。

     光宅寺法雲咨曰。

    聖人所知之境。

    此是真谛。

    未審能知之智。

    為是真谛。

    為是俗谛。

    令旨答曰。

    能知是智。

    所知是境。

    智來冥境得言即真。

    又咨。

    有智之人。

    為是真谛。

    為是俗谛。

    令旨答。

    若呼有智之人即是俗谛。

    又咨。

    未審俗谛之人。

    何得有真谛之智。

    令旨答。

    聖人能忘于俗。

    所以得有真智。

    又咨。

    此人既冥無生。

    亦應不得稱人。

    令旨答。

    冥于無生不得言人。

    寄名相說常自有人。

     靈根寺慧令咨曰。

    為于真谛中見有。

    為俗谛中見有。

    令旨答曰。

    于真谛中橫見有俗。

    又咨。

    俗谛之有為實為虛。

    令旨答。

    是虛妄之有。

    又咨。

    為當見妄。

    為當見有。

    令旨答。

    見于妄有。

    又咨。

    無名相中何得見有名相。

    令旨答。

    于無名相見有名相。

    所以妄有。

    又咨。

    于無名相妄見為有。

    譬如火熱。

    惑者言冷。

    得就熱中有冷相不。

    若于無相而有名相。

    亦于火中應有此冷。

    令旨答。

    火自常熱妄見有冷。

    此自惑不嘗異。

     湘宮寺慧興咨曰。

    凡夫之惑。

    為當但于真有迷。

    于俗亦迷。

    令旨答曰。

    于真見有。

    此是迷真。

    既見有俗不成迷俗。

    又咨。

    若使解俗便成解真。

    若不解真豈得解俗。

    令旨答。

    真理虛寂惑心不解。

    雖不解真何妨解俗。

    又咨。

    此心不解真。

    于真可是惑。

    此心既解俗。

    于俗應非惑。

    令旨答。

    實而為語通自是惑。

    辨俗森羅于俗中各解。

     莊嚴寺僧旻咨曰。

    三十心中所得空解。

    為是真解。

    為是俗解。

    令旨答。

    可名相似解。

    又咨。

    未審相似為真為俗。

    令旨答。

    習觀無生不名俗解。

    未見無生不名真解。

    又咨。

    若能照之智非真非俗。

    亦應所照之境非真非俗。

    若是非真非俗則有三谛。

    令旨答。

    所照之境既即無生。

    無生是真豈有三谛。

    又咨。

    若境即真境。

    何不智即真智。

    令旨答。

    未見無生故非真智。

    何妨此智未真。

    而習觀真境。

    豈得以智未真而使境非真境。

     宣武寺法寵咨曰。

    真谛不生不滅。

    俗谛有生有滅。

    真俗兩義得言有異。

    談其法體隻得是一。

    未審體從于義。

    亦得有二不。

    令旨答曰。

    體亦不得合從于義。

    又咨。

    未審就凡聖兩見得言兩義。

    亦就凡聖兩見得言兩體。

    令旨答。

    理不相異。

    所以雲一。

    就凡聖兩見。

    得有二體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