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關燈
法義篇第四之四 梁昭明太子答雲法師請講書三首(并啟答)昭明謝敕臍水犀如意啟昭明太子解二谛義章南澗寺釋慧超論咨二谛義(往反六番) 晉安王綱咨二谛義旨(往反五番)招提寺釋慧琰咨二谛義(往反四番) 栖玄寺釋昙宗咨二谛義(往反四番)中郎王規咨二谛義旨靈根寺釋僧遷咨二谛義羅平候蕭正立咨二谛義旨(往反四番) 衡山候蕭恭咨二谛義旨(往反四番)中興寺釋僧懷咨二谛義始興王第四男蕭映咨二谛義旨(往反四番)吳平王世子蕭勵咨二谛義旨(往反五番大博學讀書三萬餘卷也) 宋熙寺釋慧令咨二谛義(往反四番)始興王第五男蕭晔咨二谛義旨(往反五番) 興皇寺釋法宣咨二谛義(往反三番)程鄉候蕭隻咨二谛義旨(往反四番) 光宅寺釋法雲咨二谛義(往反四番)靈根寺釋慧令咨二谛義(往反五番) 湘宮寺釋慧興咨二谛義(往反三番)莊嚴寺釋僧旻咨二谛義(往反四番) 宣武寺釋法寵咨二谛義(往反四番)建業寺釋僧愍咨二谛義(往反二番) 光宅寺釋敬脫咨二谛義(往反五番)昭明太子令旨解法身義一章招提寺釋慧琰咨法身義(往反五番)光宅寺釋法雲咨法身義(往反五番) 莊嚴寺釋僧旻咨法身義(往反五番)宣武寺釋法寵咨法身義(往反五番)  靈根寺釋慧令咨法身義(往反五番)靈味寺釋靜安咨法身義(往反五番) 謝敕遣主書看講啟謝敕問解講啟謝敕赍制旨大涅槃經講疏啟謝敕赍制旨大集經講疏啟晉安王與廣信候書述聽講事晉安王與廣信候書重述内教廣信候蕭映答王心要答雲法師請開講書梁昭明太子統覽近示。

    知欲見令道義。

    夫釋教凝深至理淵粹。

    一相之道杳然難測。

    不二之門寂焉無響。

    自非深達玄宗精解妙義。

    若斯之處豈易輕辨。

    至于宣揚正教。

    在乎利物耳。

    弟子之于内義。

    誠自好之樂之。

    然鈎深緻遠。

    多所未悉。

    為利之理。

    蓋何足論。

    諸僧并入法門。

    遊道日廣。

    至于法師。

    彌不俟說。

    雲欲見□禀。

    良所未喻。

    想得此意。

    不複多雲。

    統和南。

      釋法雲啟。

    殿下以生知上識。

    精義入神。

    自然勝辯。

    妙談出俗。

    每一往複阖筵心醉。

    真令諸天贊善。

    實使釋梵雨華。

    貧道雖幼知向方。

    而長無成業。

    簉之濫吹聖明。

    而識慚無退者。

    豈不願餐幽緻。

    敢祈仰者。

    誠在希聞妙說。

    今猥蒙答旨。

    未許群情。

    退思輕脫用深悚懼。

    渴仰有實饑虛非假。

    循思檢願重以祈聞。

    唯希甘露當開。

    用得永袪鄙吝。

    伏願四弘本誓。

    曲允三請。

    殷勤謹啟。

     重覽來示。

    知猶欲令述義。

    不辨為利具如前言。

    甘露之開彌慚來說。

    若止是略标義宗。

    無為不爾。

    但愧以魚目拟法師之夜光耳。

    統和南。

     謝敕赍水犀如意啟。

      臣統啟。

    應敕左右佰佛掌。

    奉宣敕旨。

    垂赍水犀如意一柄。

    式是道義所須。

     白玉照釆方斯非貴。

    珊瑚挺質匹此未珍。

    雕剞既成先被庸薄。

    如蒙漢帝之簪。

    似獲趙堯之印。

    謹仰承威神陳諸講席。

    方使歡喜羅漢懷棄缽之嗟。

    王式碩儒折骊駒之辯。

    熊飾寶刀。

    子桓恧其大赍。

    牦牛輕拂。

    張敞慚其舊儀。

    殊恩特降伏深荷躍。

    不任下情。

    謹啟事以聞。

    謹啟。

     令旨解二谛義(并答問)。

     二谛理實深玄。

    自非虛懷。

    無以通其弘遠。

    明道之方。

    其由非一。

    舉要論之不出境智。

    或時以境明義。

    或時以智顯行。

    至于二谛即是就境明義。

    若迷其方三有不絕。

    若達其緻萬累斯遣。

    所言二谛者。

    一是真谛。

    二名俗谛。

    真谛亦名第一義谛。

    俗谛亦名世谛。

    真谛俗谛以定體立名。

    第一義谛世谛以褒貶立目。

    若以次第言說。

    應雲一真谛。

    二俗谛。

    一與二合。

    數則為三。

    非直數過于二。

    亦名有前後。

    于義非便。

    真既不因俗而有。

    俗亦不由真而生。

    正可得言一真一俗。

    真者是實義。

    即是平等更無異法。

    能為雜間。

    俗者即是集義。

    此法得生。

    浮僞起作。

    第一義者。

    就無生境中别立美名。

    言此法最勝最妙無能及者。

    世者以隔别為義。

    生滅流動無有住相。

    涅槃經言。

    出世人所知名第一義谛。

    世人所知名為世谛。

    此即文證褒貶之理。

    二谛立名差别不同。

    真俗世等以一義說。

    第一義谛以二義說。

    正言此理德既第一義亦第一。

    世既浮僞更無有義。

    所以但立世名。

    谛者以審實為義。

    真谛審實是真。

    俗谛審實是俗。

    真谛離有離無。

    俗谛即有即無。

    即有即無斯是假名。

    離有離無此為中道。

    真是中道。

    以不生為體。

    俗既假名。

    以生法為體。

     南澗寺慧超咨曰。

    浮僞起作名之為俗。

    離于有無名之為真。

    未審浮僞為當與真一體為當有異。

    令旨答曰。

    世人所知生法為體。

    出世人所知不生為體。

    依人作論。

    應如是說。

    若論真即有是空。

    俗指空為有。

    依此義明不得别異。

    又咨。

    真俗既雲一體。

    未審真谛亦有起動。

    為當起動自動不關真谛。

    令旨又答。

    真理寂然無起動相。

    凡夫惑識自橫見起動。

    又咨。

    未審有起動而凡夫橫見。

    無起動而凡夫橫見。

    令旨又答。

    若有起動則不名橫見。

    以無動而見動所以是橫見。

    又咨。

    若法無起動則唯應一谛。

    令旨又答。

    此理常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