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法義篇第四之三 上大法頌梁皇太子綱上太子玄圃講頌梁晉安王綱涅槃經疏序梁武帝法寶聯璧序梁湘東王繹成實論序梁簡文帝内典碑銘集林序梁元帝禅林妙記集序唐釋玄則奉诏撰法苑珠林序司元大夫李俨撰上大法頌表皇太子綱臣綱言。

    臣聞至理隆而德音闡。

    成功臻而頌聲作。

    在乎奚斯。

    考甫神雀嘉樹或止事盛乎區中。

    慶昭乎一物。

    猶且手舞足蹈傳式方來。

    況乃道出百非義高三代。

    而可閣筆韬辭詠歌不作者也。

    伏惟陛下。

    天上天下。

    妙覺之理獨圓。

    三千大千。

    無緣之慈普被。

    慧舟匪隔法力無垠。

    躬纡尊極降宣至理。

    澤雨無偏心田受潤。

    是以九圍共溺并識歸涯。

    萬國均夢一日俱哓。

    佛法之勝事。

    國家之至美。

    稽之上古未有斯盛。

    雅頌之作不可阙也。

    謹上大法頌一首。

    曹丕從征之賦。

    劉擔遊侍之談。

    曾無連類伏兼悚恧。

    不勝喜悅之誠。

    謹遣扶诏鐘超寶。

    奉表獻頌以聞。

     臣綱雲雲。

     皇帝問太子省表并見所制大法頌辭義兼美覽以欣然。

      大法頌(并序)。

    皇太子臣綱上。

     皇帝。

    以湛然法身不舍本誓。

    神力示現降應慈土。

    龍顔日角參漏重瞳。

    衡表連珠文為玉鬥。

    自納麓開基。

    天地之德已布。

    封唐啟迹。

    日月之照先明。

    百揆之序方舜。

    九河之導均禹。

    尚弘事殷之體。

    且屈在田之則。

    自五昂朝飛告赤文之瑞。

    其雨七日受綠色之符。

    神器有歸鼎運斯集。

    焦門厭棄德之君。

    鲔水發白旄之陣。

    然後受皇天之眷命。

    當四海之樂推。

    豈假祀蚩尤于沛庭。

    托河冰于王霸。

    于時鳳鳳(芃音)裂序蒼蒼舛度。

    乃選五石以補之。

    坤軸傾斜積水發坼。

    乃緯九薮而正之。

    陰兔兩重陽烏三足。

    乃定王業以晖之。

    攝提乖方孟陬失紀。

    乃置清台而辨之。

    維冠冕于己頹。

    綴珩佩于既毀。

    自憑玉幾握天鏡。

    履璇玑而端拱。

    居岩廊而淵默。

    于今三十有二載也。

    是以天德一于上。

    地數二于下。

    複朗參辰。

    不易日月。

    兩曜如合璧。

    五精如連珠。

    禋宗類昊虔丘禮澤。

    敬行五祀功被百神。

    川嶽呈祥風煙效祉。

    青雲千呂黃氣出翼。

    聽瑜山之威鳳。

    制大夏之貞筠。

    陽管□春雌鐘應律。

    上林之課匪疏。

    相府之占無謬。

    奏六英于若水。

    張鹹池于洞庭。

    秉翟動和天之樂。

    建華宣易俗之奏。

    協律有沨沨之序。

    典樂緻雍雍之節。

    詩書乃。

    陳缃缥斯備。

    蒲輪受伏生之誦。

    科鬥薦魯宅之文。

    蒸栗殺青。

    玉牒石記。

    填委廣内。

    晖煥骐驎。

    置台命秩。

    法河依嶽。

    建職樹司。

    圖雲祥火高山容與亦黻逶迤。

    色麗文翚章妍織鳥。

    谏鼓高懸刍言不棄。

    肺石通怨書謗橋闆。

    草名指佞便辟去朝。

    獸稱觸罪奸回放黜。

    是以龍翔鳳集河溓海夷。

    露下若饴泉浮如醴。

    桂薪不斧而丹甑自熟。

    玉臯讵牽而銀甕斯滿。

    河光似幂樹釆成車。

    氛氲四照晖麗五色。

    神明磥硌徵祥布濩。

    金鱗鐵面貢碧砮之賝。

    航海梯山奉白環之使。

    戴日戴鬥靡不來王。

    太平太蒙無思不服。

    方叔邵虎之臣。

    均鼙應鼓之将。

    秉龍虎之秘韬。

    握朱玄之異略。

     受唇于廟堂之上。

    揚威于關塞之下。

    出玉門而直指。

    度金城而奏策。

    蕩雜種之殘妖。

    匡中原之塗炭。

    北臨地脈西出天渠。

    昆夷罷患夙沙自服。

    獲犬戎之鹿懸密須之鼓。

    槁街有受纓之虜。

    渃水觀受降之酋。

    四表無塵六合共貫。

    皇德隆矣。

    太平之風浃乎無外矣。

    天子内韬無生之至慧。

    外應體幹之弘迹。

    将欲改權教示實道。

     遣方便之說。

    導化城之迷。

    乃端扆宸居籲而言曰。

    若夫眇夢華胥。

    怡然姑射。

    服齋宮于玄扈。

    想至治于汾陽。

    輕九鼎于褰裳。

    視萬乘如脫屣。

    斯蓋示至公之要道。

    未臻于出世也。

    至于藏金玉于川岫棄琴瑟乎大壑。

    卑躬菲食茨堂土階。

    彤車非巧鹿裘靡飾。

    斯蓋示物以儉。

    亦未階于出世也。

    解網放禽穿泉掩胔。

    起泣辜之澤。

    行扇喝之。

    慈。

    推溝之念有如不足。

    納隍之心無忘宿寤。

    蓋所以示物以為仁。

    亦未階乎出世也。

    紫府青丘钘山漳水。

    敦河上之道文。

    悅岐伯之章句。

    甘泉啟太一之壇。

    嵩山置奉高之邑。

    碣石刻羨門之誓。

    不其作交門之歌。

    斯蓋止愛久齡事在諸己。

    笃而為論彌有未弘。

    雖獲巃嵷之禅。

    終堕長生之難。

    徒階三清之樂。

    不袪八倒之境。

    豈若然智惠之炬。

    照生死之闇。

    出五陰之聚。

    升六度之舟。

      浮衆德之海。

    踐不生之岸。

    于是莊嚴國界建立道場。

    廣行利益開闡佛事。

    驅彼衆生同跻仁壽。

    引茲具縛俱入大乘。

    九有傾心十方草靡。

    如憑津濟鹹賴歸依。

    晔乎若朝日之開衆華霈。

    乎若農夫之遇膏雨。

    功德之翼已圓。

    智惠之門必備。

    以為般若經者方等大法。

    峻極靡際深邃不底。

    籠萬善乎無相。

    兆九垓而無邊。

    譬猶枝川派别入大海而同味。

    衆芳雜彩到須彌而一色。

    空空不着如如俱會。

    不合不散無去無來。

    種覺可生允茲佛母。

    群典弗逮是号經王。

    乃欲振一音雨法雨示五眼引重昏。

    昭陽紀歲玄枵次星。

    夾鐘應乎仲春。

    甲申在乎吉日。

    将幸同泰大轉法輪。

    茲寺者我皇之所建立。

    改大理之署。

    成伽藍之所。

    化鐵繩為金沼。

    變鐵網為香城。

     照神光于熱沙。

    起清涼于炎火。

    千栌^2□^8□百栱穹隆。

    紅壁玄梁華榱玉砌。

    三階齊列四注周流。

    上玉翼而扪天。

    飛銀楹而蔽景。

    虹拖蜿垂承甍繞^2□。

    蓮抽井倒冒字臨窗。

    彤彤寶塔。

    既等法華之座。

    峨峨長表。

    更同意樂之國。

    下鑿白銀之塹。

    傍晖金薄之塼。

    高門洞啟。

    不因銅馬之飾。

    寶殿霞開。

    無假鳳凰之瑞。

    金輪燭日。

    妙臨淄之地下。

    層台累架。

    邁宛委之空飛。

    夏宇凝霜溫室含暖。

    雕樓之内蠖動而響生。

    洞扉之裡鹪歸而氣激。

    幢号摩尼旛懸金縷。

    盤徑十丈鈴圍四斛。

    舒七寶之交枝。

    流八功之淨水。

    地芝候月天華逆風。

    法鼓夜鳴聲中聞法。

    瓊枝旦動葉裡成音。

    妙德陽之宮。

    麗未央以阃。

    故銅欄三丈追嗤井幹。

    玉樓十二遙恥神仙。

    譬彼清涼之台。

    同符蘭台之寺。

    忉利照園之東。

    帝釋天城之北。

    故以辛壬癸甲。

    綿蠻黮^2□。

    籲哉其不可狀。

    锵锵旰旰環谲雜錯。

    邈乎其不可名。

    于是璧日揚精景雲麗色。

    熏風徐動淵露微垂。

    後距屯威前茅警迾。

    武咬星連鴻鐘吐響。

    運天宮之法駕。

    啟天路之威神。

    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