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法義篇第四之二 内典序齊沈約齊皇太子解講疏沈約齊竟陵王發講疏(并頌)沈約齊竟陵王解講疏(二首)沈約與荊州隐士劉虬書(三首)齊竟陵王請梁祖講金字波若啟(并答往返六首)梁皇太子綱述禦講波若序梁陸雲叙禦講波若義梁蕭子顯謝禦講波若竟啟梁皇太子内典序沈約奉齊司徒竟陵王教作尚矣哉群生之始也。

    義隐三藏之外。

    事非二乘所窺。

    自并識達同奔随緣受業。

    人天異軌翺動殊貫。

    苦樂翻回愚智相襲。

    莫不宅火輪鹜拟焰飙遷。

    以寸陰之短晷。

    馳永劫之遙路。

    精靈起伏萬緒千名。

    如來發源恒品。

    蓋亦含生之一至于并首争馳。

    斯固未或異也。

    至于覆篑無始之初成功短籌之末。

    塗遙業遠妙轸遐長。

     累明積慧靈覺獨哓。

    巨相四八照曜于大千。

    尊法二九苞籠乎無外。

    六度之業既深十力之功自遠。

    濟物以權降魔匪力。

    妙法輪轉甘露啟霏。

    舟輿六趣津梁五道。

    登四衢之長陌。

    由一乘之廣路。

    斯既事盈方等義滿神宮。

    逮于大權協化對揚宗極。

      徇物兆于慈悲。

    亡身着于非已。

    行符四等道升十地。

    若乃靈性特達得自懷抱。

    神功妙力無待學成。

    孤策獨骛莫知所限。

    結習紛綸一随理悟。

    又有捐情屏慮身心靡欲。

    厭生死之長勤。

    眷寂滅而投轸。

    遙然自得漏大累煙銷。

    且津心适道功非一業。

    雖會理共源而萌情或異。

    是故高心邈行分路同趨。

    忘懷屏欲殊塗一緻。

    或草礫身體投骸林澤。

    内亡形相外馴兕虎。

    或坐卧行立迹不違衆。

    禅業定門造次無爽。

    安忍與金石同固。

    戒行與寶珠等色。

    雖秋禽季至春鲔時登。

    而耿介長蔬。

    忡怛在念妙迹匪遐。

    神塗密迩有悟必通。

    由之斯至。

    故能藉智探虛乘心照理。

    區區懷抱融然靡執。

    俱處三界獨與神遊。

    包括四天卷舒萬劫。

    聞片義而陟道場。

    受一言而升彼岸。

    長夜未開心關自哓。

    淹回聖迹寝息神光。

    既負橐以從師。

    亦栖林以綜業。

    足蹈慧門學通龍藏。

    妙吼遐徹鸾音自遠。

    若夫叉跪運心期誠匪迹。

    而導達神功照啟未悟。

    唱說之美義兼在斯。

    暨九土殊風八方舛俗。

    遊化所苞事出弘獎。

     皆足以遷光淨域登儀寶地。

    并黜華剪飾破愛辭親。

    鼓枻無生之流。

    方軌俗表之路。

    固已千佛摩頂七住齊功。

    至夫清信士女植緣曠劫。

    雖複容服未改而戒德内弘。

    瞻毗耶而聳辔。

    望波斯而回轸駕四禅之眇眇。

    泛八解之悠悠。

    若乃十号尊崇三達靡礙。

    雖法身非有而常住在躬。

    能仁權迹四門。

    既非悟道之始假滅雙樹。

    甯有薪盡之窮。

    而天人瞻慕仿□興情。

    雕金範玉圖容寫狀。

    靈儀炫日寶刹臨雲。

    或役鬼神之功。

    或資髓腦之力。

    制非人匠寶以合成。

    莫不龍章八釆瓊華九色。

    至乃齒發傳靈衣履遺證。

    聖迹彪炳日煥于閻浮。

    神光陸離星繁于淨域。

    若乃乘此直心推誠闇往。

    則半息可追一念斯至。

    感降參差雲霏霧委。

    此又照被象譯輝映缣圖。

     夫秉牍書事其流已遠蓋所以彪着往迹煥述遐聲。

    雖篆籀異文胡華殊則。

    至于葉暢心靈抑揚訓義。

    固亦内外同規人神一揆。

    墳典丘索域中之史策。

    本起下生方外之紀傳。

    統而為言未始或異也。

    而經記繁廣條流舛散。

    一事始末帙理卷分。

    或詞義離斷。

    或文字互出。

    甫涉後條已昧前覽。

    尋源讨流未知攸适。

    雖精理瑩心止乎句偈。

    而初悟始學緻惑者多。

    且中外群聖鹹載訓典。

    雖教有殊門而理無異趣。

    故真俗兩書遞相扶獎。

    孔發其端釋窮其緻。

    撒網去綱仁惠斯在。

    變民遷俗宜以漸至。

      精粗抑引各有由然。

    是故曲辯情靈栖心妙典。

    伏膺空有之說。

    博綜兼忘之書。

    該括群流集成茲典。

    事以例分義随理合。

    功約悟廣莫尚于斯。

    可以理求證成妙果。

     若乃載司南之車猶稱靡惑。

    服四照之草得用不迷。

    況乎六馬同镳萬流共貫。

    日月經天方斯未已。

    河海帶地夫豈足雲。

    蓋入道之筌蹄。

    群生有悟于此也。

     南齊皇太子解講疏。

    沈約。

     皇太子。

    以建元四年四月十五日。

    集大乘望僧于玄圃園。

    安居寶池禁苑。

    皆充供具珍台绮榭。

    施佛及僧。

    振玄音于六霄。

    暢微言于永劫。

    三達宣其妙果。

    十住贊其祥緣。

    踐二氣而業升離九旬而功就。

    暨七月既望乃敬舍寶軀。

    爰及輿冕自纓以降凡九十九物。

    願以此力普被幽明。

    帝室有嵩華之固。

    蒼黔享仁壽之福。

    若有淪形苦海。

    得随理悟。

    墜體翺塗不遠斯複。

    十方三世鹹證伊言。

    茲誓或褰無取正覺。

     齊竟陵王發講疏(并頌)。

    沈約。

      大矣哉妙覺之為妙也。

    無相非色空不可極。

    而立言垂訓以汲引為方。

    慈波慧水雖可溉。

    而莫知其源者也。

    靈篇寶籍遠采龍藏。

    蓋無得而言焉。

    至于義指天山之表文隐交河之外。

    又非斷籌所能算也。

    逮于祇樹庵園之妙吼四谛一乘之正說。

     重譯而通中土。

    莫不恒沙之一焉。

    而詞源海廣理塗雲奧。

    雖字流附響萬轸同趣分條散葉離文析句。

    未或概其萬一也。

    竟陵王殿下。

    神超上地道冠生知。

    樹寶業于冥津。

    凝正解于沖念。

    若夫方等之靈邃甘露之深玄。

    莫有不遊其塗而啟其室也。

     秘藏之被東國者靡不必集。

    皆繕以寶缣文以麗篆。

    凝光瓊笥炫釆瑤滕。

    思欲敷振微言昭感未悟。

    乃以永明元年二月八日。

    置講席于上邸。

    集名僧于帝畿。

    皆深辨真俗洞測名相。

    分微靡滞臨疑若哓。

    同集于邸内之法雲精廬。

    演玄音于六宵。

    啟法門于千載。

    濟濟乎實曠代之盛事也。

    自法主以降暨于聽僧。

    條載如左。

    以記其事焉。

    乃作頌曰。

     十号神寂。

    三達空玄。

    迹由聖隐。

    教以慈宣。

    葐葐緒法。

    昭哲遺筌。

    标聲妙住。

    騰華寶蓮。

    文摛龍藏。

    義溢中天。

    惟王禀照。

    道冠增璇星羅寶幄。

    雲開梵筵。

    思馳春馬。

    理析秋蟬。

    靈場徇釆。

    正水興漣。

    乘茲上果。

    永導芳緣。

     竟陵王解講疏一首。

    沈約。

     夫憑形輝化必由委氣之塗。

    因方導理必同肖天之質。

    是以表靈邃瑞。

    誕聖王宮。

    駐釆辰緯。

    停華日月。

    故能積慈成聖累妙成空。

    坦昭路于道場。

    拔迷根于苦岸。

    弟子蕭子良。

    滌慮煩襟栖情正業。

    肅萃僧英敬敷慧典。

    密藏奧文雲開雨散。

     今魄首丹逵日弦上朔。

    七步凝想空明屬念。

    雖神迹稍緬而遺塵在茲。

    乃飾筵藻殿張帷盛邸。

    絜誠隻事建斯寶集。

    蘭泉波湧芳藹雲回。

    秘理探微玄贶悠邈。

    宗條既舉窮功允就。

    論堂卷坐義鼓停音。

    乘此芳緣将升上住。

    十方三世有證無爽。

      又竟陵王解講疏一首。

     夫妙極衆象。

    湛思必通。

    理冠群方。

    有感斯應。

    自鸾音辍唱圓光寝輝。

    委華之相不傳。

    踴地之符已遠。

    片言入道。

    事難于造次。

    一悟階空。

    效隔于俄頃。

    若非積毫成仞累爝為明。

    無以方軌慧門維舟法岸。

    弟子是用夕惕載懷。

    惟日不足者也。

    故敬集名僧夤敷奧籍。

    振微起滞輪動雲回。

    月殷含呂魄弦上日。

    甘露既窮辍言寶座。

    卷文罷席衣屣相趣。

    仰惟先後禀靈娥德葉景軒度。

    道載華嶽化洽汾陰。

      早□蘭宮夙違椒掖。

    千乘不追萬鐘靡及。

    終天之慕不續于短年。

    欲報之誠思隆于永劫。

    敬舍軀服以充供施。

    藉此幽通控情妙覺。

    仰願聖靈速登寶位。

    越四天之表。

    記十号之尊。

    惟茲三世鹹證于此。

    敢誓丹衷庶符皎日。

     與荊州隐士劉虬書。

     齊文宣公蕭子良。

     劉虬初為富陽令。

    後為南郡丞。

    頃之自免。

    始事拂衣。

    時年三十二。

    論者比漢疏邴焉。

    遂辟谷卻粒。

    餌術衣麻。

    布衣草屩茅室土帳。

    禮誦長齋六時不阙。

    世谛典籍不複修綜。

    棋書小藝一切屏絕。

    惟研精佛理。

    述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義。

      當時莫能屈。

    注法華等經。

    講涅槃大小品等。

    齊建元初。

    诏徵通直散騎侍郎。

    不就。

    文宣深弘妙法。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