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虬精于釋理。
要其東下與^2□書曰。
玉燭登年金商在律。
炎涼始貿動靜惟安。
勤味道腴幸遵雅尚。
豈不樂哉。
仆誠幸甚。
百姓一心衆生不疾。
比屋可對。
将又何求。
但良書獨擁善談無析。
願言之。
子實痗我心。
所以不遠千裡尺書道意。
自淳清既辨澆醨代襲。
隐顯之術參差。
默語之途紛互。
或飾智以驚愚。
或激清以忤俗。
或穢己以闇通。
或謬歌以明道。
屠羊驵馬未足磷其堅。
陽狂如愚豈能缁其白。
官楚蕃魏。
人外之氣逾邈。
入漢遊梁。
區中之韻彌少。
及攉其輕重品其得失。
則淵懷洞賞。
甯或符之。
仆夙養閑衿長慕出概。
迹塵圭組心逸江湖。
未面自親聞風如舊。
而回駕之念徒轸。
轼門之禮無階。
固已伫軸深衷。
傾筐遐路者矣。
君矯然獨遠。
确乎難拔。
素志與白雲同悠。
高情與青松共爽。
宣習質文。
缁林枯而重^2□。
昭辨空有。
連河壅而複滔。
所謂忘言之人可論天人之際。
豈能鳳舉鶴翻有心儀萃。
高踰愛海比策禅衢。
沾濠射之冥遊。
屈隻鹫之法侶。
闡三乘于窮子。
發二谛于困蒙。
有是因也。
何有暢欤。
今皇風具穆至道弘被。
四海不溢五嶽無塵。
膠序肇修經法敷廣。
人賤玑璜家習禮讓。
樵蘇以時郊林全郁。
罿網有節鱗羽偕翔。
至于曾山絕澗環帶畿畎。
膏田沃野亘望無躔。
信可以招往隐倫栖集勝寄。
故文舉築室治城之阿。
次宗植援西山之趾。
葛洪考磬于海岫。
釋遠肥遁于鐘幽。
每踐其遺蹤辄深九原之歎。
若高步可迂複何懷乎四子。
昔宣尼之見伯雪。
師利之往維摩。
豈不知相忘之道哉。
諒有以也。
未叙之間為道自愛。
一二令陵琚之口具王元長之辭也。
王又與南郡太守劉景蕤書曰。
去冬因君與劉居士書。
今春得其返文。
辭趣翩翩足有才藻。
實子雲之筆劄。
元瑜之書記。
申複咨嗟彌用欽想。
此子含真抱璞比調雲霞。
背俗居幽寓歡林溆。
養志南荊。
可與下寶争價。
韬光楚服。
固同隋照共明。
雖顔段之栖遲偃仰楊鄭之寂寞恬惔。
取之若人。
信可同日而語矣。
且道性天悠禅心自谧。
敦悅九部研味三乘。
在家菩薩行之而不艱。
白衣居士即之而方易。
誓将燭昏霾于慧炬。
拯淪溺于法橋。
扇靈崿之留風。
鏡貞林之絕影。
仆栖尚既同情契彌至。
而悠悠京苑間以江山。
假複神通遠迩冥交。
哓曙诪得寫析深衿。
辨明幽旨。
迹生滅之中談。
究真俗之谛義。
故重有别書。
招來畿邑君問道之次。
具為敦請。
此蘭山桂水既足逍遙。
儒侶玄宗複多朋往。
非以一爵相加。
豈其旌蒲為分。
直闇投誠素。
庶必能玄了。
脫倏爾來儀想。
時加資遣也。
又使虬鄉人吏部郎庾杲之緻書喻旨曰。
司徒竟陵王懋于神者。
言象所絕。
接乎事者遠近所宗。
鐘石非禮樂之本。
纓褐豈朝野之謂。
想闇投之懷不以形骸為阻。
一日通籍梁邸親奉話言。
夢想清顔為歲已積。
以丈人非羔雁所榮。
故息蒲帛之典勝。
寄冥通諒有風期之遲。
君王蔔居郊郭萦帶川阜。
顯不徇功晦不标迹。
從容人野之間。
以窮二者之緻。
且弘護為心廣敷真俗。
思聞系表共剖衆妙。
式莚山阿虛館川涘。
實望贲然少酬側遲。
昔東平樂善。
旌君大于東閤。
哲王愛素。
緻吾子于西山。
豈不盛欤。
百齡飄驟凝滞自物。
千載一期為仁由己。
且淩雪戒。
途非滅迹之效。
鴻鐘在禦。
豈銷聲之道。
已标異人之迹。
故有同物之勞。
豈山水無情。
應之以會愛閑在我。
觸地蕭條。
衡嶽何親。
鐘山何薄。
想弘思有在不俟繁言。
虬内固已決。
非複外物所動。
建武初。
徵為國子博士。
二年冬疾甚迻在江州。
白雲徘徊似入檐戶。
有異香氣空中磬聲因卒。
年六十。
弟子等若喪父而無服。
道俗赴葬者數百人。
餘論為集。
二十四卷。
梁大通三年。
諸子稽于谥法。
高人庾诜曰。
道德博聞曰文。
可進之谥也。
陳寔曰。
文為世範行為士則。
乃谥曰文範先生。
南郡太守任彥升曰。
餘與先生雖年世相接。
而荊吳數千。
未嘗膝行下風禀承餘論。
豈直發憤當年。
固亦恨深終古。
然叔夜之叙黔婁。
韓卓之慕巨仲。
未必接光塵承風釆。
正複希向遠理。
長想千載。
然其人自高。
假使橫經擁帚日夜掃門。
會不睹千刃之一咫萬頃之涓浍。
終于對面萬古莫能及門。
故以此弭千載之恨。
幽貞子虞孝敬曰。
其子之達。
仕梁太常。
與餘善。
求其先人遺書。
次以為傳雲。
請禦講啟(并敕答)。
梁皇太子綱。
臣網臣綸臣紀言。
臣聞紫宮麗天着明玄象。
軒台在嶽逖聽良書。
是以道彌隆而禮愈缛。
德彌溥而事愈泰。
此蓋彰至治之尊。
牧生民之本也。
伏以大光嚴殿。
侔神垂則沖天開宇。
功深大壯事協文明。
儀辰建極。
切雲啟構。
照燭三光含超百堵。
鹹謂心華所表。
複非良匠之力。
神通所現。
不藉子來而成。
實唯淨國固絕薰落之禮。
高邁釋宮理無鹿鳴之宴。
竊惟妙勝之堂。
本師于茲佛吼。
摩尼之殿。
如來亦闡法音。
伏希躬降睟容施灑甘露。
油然慧雲霈然慈雨。
光斯盛業導彼蒼生。
履天居而說無相同真也。
建佛事而被率土化俗也。
同真化俗。
至矣哉。
一舉而二美顯。
豈不大乎。
與彼钘山之上傅岩之下西都鳳凰岐陽鸑鷟。
安足同日而語哉。
敢露丹愚伏待矜遂。
輕幹聽覽。
流汗戰詟。
謹啟。
省啟。
欲須吾講具汝等意。
書雲一日二日萬機。
今複過之。
年耆根熟氣力衰耗。
荷此黼扆有踰重負。
日中或得一食。
或不得食。
周旦吐握未足為勞。
楚君肝食方今非切。
未明求衣聿來弗休。
晝勞夜思精華已竭。
數術多事未獲垂拱。
兼國務靡寄豈得坐談。
須道行民安乃當議耳。
越敕。
重啟請禦講(并敕答)。
臣綱臣綸臣紀言。
一日輕敢上聞。
願垂法雨。
天鑒凝遠未蒙降遂。
預均藥木誠同器水。
徒美春華還憐秋藿。
伏惟。
陛下。
德冠受圖道隆言契。
四三六五不能喻。
十堯九舜無以方。
而秋風動條。
尚興未息之念。
一物失所。
猶起納隍之仁。
方留衢室之情。
未議石渠之講。
竊以神通所現一念萬機。
大權所行應時三密。
猶處禅寂影現十方。
一起道場已為八會。
豈與吹律之後均熊湘之勞。
鑄鼎之君切風雨之務。
伏願以平等慧行如來慈。
為度蒼生降希有事。
使朝滿一乘情皆十善。
智珠法炬人人并持。
四忍五明家家可望。
謹冒天威重以聞啟。
翹誠注仰伏希允遂。
使北冀無山。
豈自高于曩日。
南陽回景。
不獨隔于當今。
謹啟。
省重啟。
猶欲須吾講說具汝等。
所懷。
亦不異前答。
緣邊未入國度多乏。
如是等事恒須經讨。
其餘繁碎非可具言。
率土未甯。
菜食者衆兼□附相繼。
賞與未周。
怨望者多懷音者少。
漢世渾并賈誼亦且流恸。
魏室無虞楊阜猶雲可悲。
況今爪牙腹心不二之臣。
又論道帷幄之士。
四聰不開八達路擁。
王侯雖多維城靡寄。
晝厲夕惕如履霜刃。
以朽索馭六馬。
豈足為喻。
詩不雲乎。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方今信非談曰汝等必欲爾者自可令諸僧于重雲中道義也。
越敕。
又啟請禦講(并敕答)。
臣綱臣綸臣紀言。
敢藉寵靈頻幹聽覽。
再降神旨未垂臨燭。
伏以皇政廣覃天覆悠遠。
海河夷宴日月貞明。
洛水有稱蕃之胡。
^8□街有歸命之虜。
奉弋已戢秋塵不飛。
槐棘均多士之詩。
貂珰有得賢之頌。
聖德沖謙劬勞日昃。
猶以時多禹歎物未堯心。
百辟慚惶群司聳蕩。
臣等或三善靡聞。
或一官不效。
嗜鮑逢宰相之诮。
學儉得參軍之譏。
而自以結根天苑竊高前載。
是以匪懼塵黩複敢上聞。
伏願樂說大慈特垂矜許。
放光動地。
不以法妨俗。
随機逗
要其東下與^2□書曰。
玉燭登年金商在律。
炎涼始貿動靜惟安。
勤味道腴幸遵雅尚。
豈不樂哉。
仆誠幸甚。
百姓一心衆生不疾。
比屋可對。
将又何求。
但良書獨擁善談無析。
願言之。
子實痗我心。
所以不遠千裡尺書道意。
自淳清既辨澆醨代襲。
隐顯之術參差。
默語之途紛互。
或飾智以驚愚。
或激清以忤俗。
或穢己以闇通。
或謬歌以明道。
屠羊驵馬未足磷其堅。
陽狂如愚豈能缁其白。
官楚蕃魏。
人外之氣逾邈。
入漢遊梁。
區中之韻彌少。
及攉其輕重品其得失。
則淵懷洞賞。
甯或符之。
仆夙養閑衿長慕出概。
迹塵圭組心逸江湖。
未面自親聞風如舊。
而回駕之念徒轸。
轼門之禮無階。
固已伫軸深衷。
傾筐遐路者矣。
君矯然獨遠。
确乎難拔。
素志與白雲同悠。
高情與青松共爽。
宣習質文。
缁林枯而重^2□。
昭辨空有。
連河壅而複滔。
所謂忘言之人可論天人之際。
豈能鳳舉鶴翻有心儀萃。
高踰愛海比策禅衢。
沾濠射之冥遊。
屈隻鹫之法侶。
闡三乘于窮子。
發二谛于困蒙。
有是因也。
何有暢欤。
今皇風具穆至道弘被。
四海不溢五嶽無塵。
膠序肇修經法敷廣。
人賤玑璜家習禮讓。
樵蘇以時郊林全郁。
罿網有節鱗羽偕翔。
至于曾山絕澗環帶畿畎。
膏田沃野亘望無躔。
信可以招往隐倫栖集勝寄。
故文舉築室治城之阿。
次宗植援西山之趾。
葛洪考磬于海岫。
釋遠肥遁于鐘幽。
每踐其遺蹤辄深九原之歎。
若高步可迂複何懷乎四子。
昔宣尼之見伯雪。
師利之往維摩。
豈不知相忘之道哉。
諒有以也。
未叙之間為道自愛。
一二令陵琚之口具王元長之辭也。
王又與南郡太守劉景蕤書曰。
去冬因君與劉居士書。
今春得其返文。
辭趣翩翩足有才藻。
實子雲之筆劄。
元瑜之書記。
申複咨嗟彌用欽想。
此子含真抱璞比調雲霞。
背俗居幽寓歡林溆。
養志南荊。
可與下寶争價。
韬光楚服。
固同隋照共明。
雖顔段之栖遲偃仰楊鄭之寂寞恬惔。
取之若人。
信可同日而語矣。
且道性天悠禅心自谧。
敦悅九部研味三乘。
在家菩薩行之而不艱。
白衣居士即之而方易。
誓将燭昏霾于慧炬。
拯淪溺于法橋。
扇靈崿之留風。
鏡貞林之絕影。
仆栖尚既同情契彌至。
而悠悠京苑間以江山。
假複神通遠迩冥交。
哓曙诪得寫析深衿。
辨明幽旨。
迹生滅之中談。
究真俗之谛義。
故重有别書。
招來畿邑君問道之次。
具為敦請。
此蘭山桂水既足逍遙。
儒侶玄宗複多朋往。
非以一爵相加。
豈其旌蒲為分。
直闇投誠素。
庶必能玄了。
脫倏爾來儀想。
時加資遣也。
又使虬鄉人吏部郎庾杲之緻書喻旨曰。
司徒竟陵王懋于神者。
言象所絕。
接乎事者遠近所宗。
鐘石非禮樂之本。
纓褐豈朝野之謂。
想闇投之懷不以形骸為阻。
一日通籍梁邸親奉話言。
夢想清顔為歲已積。
以丈人非羔雁所榮。
故息蒲帛之典勝。
寄冥通諒有風期之遲。
君王蔔居郊郭萦帶川阜。
顯不徇功晦不标迹。
從容人野之間。
以窮二者之緻。
且弘護為心廣敷真俗。
思聞系表共剖衆妙。
式莚山阿虛館川涘。
實望贲然少酬側遲。
昔東平樂善。
旌君大于東閤。
哲王愛素。
緻吾子于西山。
豈不盛欤。
百齡飄驟凝滞自物。
千載一期為仁由己。
且淩雪戒。
途非滅迹之效。
鴻鐘在禦。
豈銷聲之道。
已标異人之迹。
故有同物之勞。
豈山水無情。
應之以會愛閑在我。
觸地蕭條。
衡嶽何親。
鐘山何薄。
想弘思有在不俟繁言。
虬内固已決。
非複外物所動。
建武初。
徵為國子博士。
二年冬疾甚迻在江州。
白雲徘徊似入檐戶。
有異香氣空中磬聲因卒。
年六十。
弟子等若喪父而無服。
道俗赴葬者數百人。
餘論為集。
二十四卷。
梁大通三年。
諸子稽于谥法。
高人庾诜曰。
道德博聞曰文。
可進之谥也。
陳寔曰。
文為世範行為士則。
乃谥曰文範先生。
南郡太守任彥升曰。
餘與先生雖年世相接。
而荊吳數千。
未嘗膝行下風禀承餘論。
豈直發憤當年。
固亦恨深終古。
然叔夜之叙黔婁。
韓卓之慕巨仲。
未必接光塵承風釆。
正複希向遠理。
長想千載。
然其人自高。
假使橫經擁帚日夜掃門。
會不睹千刃之一咫萬頃之涓浍。
終于對面萬古莫能及門。
故以此弭千載之恨。
幽貞子虞孝敬曰。
其子之達。
仕梁太常。
與餘善。
求其先人遺書。
次以為傳雲。
請禦講啟(并敕答)。
梁皇太子綱。
臣網臣綸臣紀言。
臣聞紫宮麗天着明玄象。
軒台在嶽逖聽良書。
是以道彌隆而禮愈缛。
德彌溥而事愈泰。
此蓋彰至治之尊。
牧生民之本也。
伏以大光嚴殿。
侔神垂則沖天開宇。
功深大壯事協文明。
儀辰建極。
切雲啟構。
照燭三光含超百堵。
鹹謂心華所表。
複非良匠之力。
神通所現。
不藉子來而成。
實唯淨國固絕薰落之禮。
高邁釋宮理無鹿鳴之宴。
竊惟妙勝之堂。
本師于茲佛吼。
摩尼之殿。
如來亦闡法音。
伏希躬降睟容施灑甘露。
油然慧雲霈然慈雨。
光斯盛業導彼蒼生。
履天居而說無相同真也。
建佛事而被率土化俗也。
同真化俗。
至矣哉。
一舉而二美顯。
豈不大乎。
與彼钘山之上傅岩之下西都鳳凰岐陽鸑鷟。
安足同日而語哉。
敢露丹愚伏待矜遂。
輕幹聽覽。
流汗戰詟。
謹啟。
省啟。
欲須吾講具汝等意。
書雲一日二日萬機。
今複過之。
年耆根熟氣力衰耗。
荷此黼扆有踰重負。
日中或得一食。
或不得食。
周旦吐握未足為勞。
楚君肝食方今非切。
未明求衣聿來弗休。
晝勞夜思精華已竭。
數術多事未獲垂拱。
兼國務靡寄豈得坐談。
須道行民安乃當議耳。
越敕。
重啟請禦講(并敕答)。
臣綱臣綸臣紀言。
一日輕敢上聞。
願垂法雨。
天鑒凝遠未蒙降遂。
預均藥木誠同器水。
徒美春華還憐秋藿。
伏惟。
陛下。
德冠受圖道隆言契。
四三六五不能喻。
十堯九舜無以方。
而秋風動條。
尚興未息之念。
一物失所。
猶起納隍之仁。
方留衢室之情。
未議石渠之講。
竊以神通所現一念萬機。
大權所行應時三密。
猶處禅寂影現十方。
一起道場已為八會。
豈與吹律之後均熊湘之勞。
鑄鼎之君切風雨之務。
伏願以平等慧行如來慈。
為度蒼生降希有事。
使朝滿一乘情皆十善。
智珠法炬人人并持。
四忍五明家家可望。
謹冒天威重以聞啟。
翹誠注仰伏希允遂。
使北冀無山。
豈自高于曩日。
南陽回景。
不獨隔于當今。
謹啟。
省重啟。
猶欲須吾講說具汝等。
所懷。
亦不異前答。
緣邊未入國度多乏。
如是等事恒須經讨。
其餘繁碎非可具言。
率土未甯。
菜食者衆兼□附相繼。
賞與未周。
怨望者多懷音者少。
漢世渾并賈誼亦且流恸。
魏室無虞楊阜猶雲可悲。
況今爪牙腹心不二之臣。
又論道帷幄之士。
四聰不開八達路擁。
王侯雖多維城靡寄。
晝厲夕惕如履霜刃。
以朽索馭六馬。
豈足為喻。
詩不雲乎。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方今信非談曰汝等必欲爾者自可令諸僧于重雲中道義也。
越敕。
又啟請禦講(并敕答)。
臣綱臣綸臣紀言。
敢藉寵靈頻幹聽覽。
再降神旨未垂臨燭。
伏以皇政廣覃天覆悠遠。
海河夷宴日月貞明。
洛水有稱蕃之胡。
^8□街有歸命之虜。
奉弋已戢秋塵不飛。
槐棘均多士之詩。
貂珰有得賢之頌。
聖德沖謙劬勞日昃。
猶以時多禹歎物未堯心。
百辟慚惶群司聳蕩。
臣等或三善靡聞。
或一官不效。
嗜鮑逢宰相之诮。
學儉得參軍之譏。
而自以結根天苑竊高前載。
是以匪懼塵黩複敢上聞。
伏願樂說大慈特垂矜許。
放光動地。
不以法妨俗。
随機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