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藥。
不以人廢言。
俾茲含生凡厥率土。
心花成樹共轉六塵。
鏡裡得珠俱開三障。
于其誠願孰不幸甚。
累冒宸嚴倍增戰息。
謹啟。
省汝等啟複具所懷。
汝等未達稼穑之艱難。
安知天下之負重。
庸主少君所以繼踵颠覆。
皆由安不思危。
況複未安者耶。
殷鑒不遠在于前代。
吾今所行雖異曩日。
但知講說不憂國事。
則與彼人異術同亡。
易言。
其亡系于苞桑。
斯則乾乾夕惕僅而後免。
汝等思之。
一二具如前敕。
越敕。
謝上降為開講啟。
臣綱啟。
舍人徐俨奉宣。
敕旨。
無礙大慈不違本誓。
來歲正月開說三慧經。
伏奉中诏身心喜躍。
饑蒙王膳比此未踰。
貧獲寶珠方斯非譬。
伏以元正慶流大裘禮畢。
慧雲續潤法雨仍垂。
出世洪恩與陽春而布澤。
俾茲含生随藥木而增長。
歡同萬國福浃九圍。
豈直愚臣得未曾有。
謹宣令敕馳報綸紀。
具爾相趣無辭上謝。
謹啟。
啟奉請上開講(并敕答)。
臣綱言。
竊以真如無說非筌不悟極果不應注仰斯通。
故器有水緣。
方見圓羲之影。
藥含長性。
得墜慧雲之慈。
伏惟陛下玉鏡宸居金輪馭世。
應迹有為俯存利物。
不違本誓開導愚蒙。
驅十方于大乘。
運萬國于仁壽。
豈止治斤田粟功侔造化。
疏江決河削成天下。
智高九舜明出十堯。
頻徙銮跸降甘露雨。
天人舞蹈含生利益。
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識歸。
臣自叨預趨聞渴仰無厭。
一日冒陳丹□。
伏希複轉法輪。
未回聽卑之恩。
尚絕愚臣之願。
慺慺寸志重敢披祈。
伏願特降一音曲矜三請。
被微言于王舍。
集妙義于寶坊。
聖心等視蒼生猶如一子。
遂臣之請即是普被無邊。
如蒙允許衆望亦足。
兩肩荷負豈敢為喻。
不任下願。
謹啟事以聞。
謹啟。
省啟。
具汝所懷。
法事既善豈不欣然。
吾内外衆緣憂勞紛總食候無暇。
廢事論道是所未遑。
汝所為未體國也。
越敕。
啟謝上降為開講。
臣綱啟。
臣丹願懇誠屢冒宸扆實。
希降甘露雨普被三千。
天聽孔邈未垂鑒遂。
旱苗傾潤豈比自憐。
喝鳥思林甯方渴仰。
近因大僧正慧令伏敢重祈。
降逮敕旨垂許來歲二月開金字波若經題。
殊特之恩曲應愚請。
稽拜恭聞不勝喜躍。
身心悅樂如觸慈光。
手足蹈舞義非餘習。
伏以香城。
妙說實仰神文。
潤方雲雨明踰日月。
能使迷途識正大夢均朝。
梵志懼來天魔遙禮。
提桓所聽而今得聞。
波侖所求希世複出。
其為利益深廣無邊。
九圍獲悟十方蒙哓。
雖複識起初流心窮後念。
方當共捐五蓋俱照一空。
巍巍蕩蕩難得為喻。
臣仍屈慧令續宣此典。
大乘普導寔由聖慈。
伏筆罄言甯宣載荷。
不任下情。
謹啟事謝聞。
謹啟。
禦講波若經序一夫理臻畢竟而照盡空寂。
入三門而了觀。
導五濁而超津。
譬茲烈炎遠衆邪而不觸。
如彼出日示一相以趨道。
自羅閱闡其玄言香城弘其妙說。
彌勒表字于圓光。
帝釋念善于明咒。
受持讀誦神力折于猛風。
恭敬尊重福利踰于寶塔。
蓋衆聖之圓極而萬法之本源也。
皇帝真智自己大慈應物。
送迎日月緯絡天地。
鎮三季之澆風。
緝五際之頹俗。
出臨衢室退事齊居。
非以黃屋為尊。
每以蒼生為念。
德遍區宇。
未足顯于至仁。
理絕名言。
更殷勤于密說。
昔慧燈隐耀法藏分流。
二乘踳馳五部乖謬。
诃黎狹劣。
徒仰黑月之光。
毗昙偏滞。
未見沈珠之寶。
自聖皇應期探盡幾妙。
決散群迷摧伏異學。
極天宮之浩博。
窮龍殿之秘深。
于是大發菩提深弘波若。
永斷煩惑同歸清淨。
潤甘露于群生。
轉法輪而不息。
上以天監十一年注釋大品。
自茲以來躬事講說。
重以所明三慧最為奧遠。
乃區出一品别立經卷。
亦由觀音力重特顯普門之章登住行深。
乃出華嚴之品。
故以撮舉機要昭悟新學者焉。
大僧正慧令。
蓋法門之上首。
亦總持之神足。
願等須提之問。
遂同迦葉之請。
乃啟請禦講說斯經。
有诏許焉。
爰以大同七年三月十二日。
講金字波若波羅蜜三慧經于華林園之重雲殿。
華林園者。
蓋江左以來後庭遊宴之所也。
自晉迄齊年将二百世。
屬威夷主多奢僣。
舞堂鐘肆等。
阿房之舊基。
酒池肉林同朝歌之。
故所自至人禦宇。
屏棄聲色。
歸傾宮之美女。
共靈囿于庶人。
重以華園毀折。
悟一切之無常。
寶台假合資十力而方固。
舍茲天苑爰建道場。
莊嚴法事招集僧侶。
肅肅神宇。
結翠巘之陰。
峨峨重閣。
臨丹雉之上。
廣博光明。
有邁庵羅之地。
身心安樂。
寔符歡喜之園。
于時三春屈節萬物舒榮。
風日依遲不寒不暑。
瑞華寶樹照曜七重。
玉底金池淪漪八德。
洞啟高門雲集大衆。
趨法席以沸諠。
聽鳴鐘而寂靜。
皇太子智均悉達德邁昙摩。
舍三殿之俗娛。
延二座以問道。
宣成王及王侯宗室等亦鹹發深心。
并修淨行。
薰戒香以調善。
服染衣而就列。
蔭映蟬冕委蛇冠帶。
排金門登玉階者濟濟成群。
既而警跸北趨棨戟東轉。
門揚清梵傍吐香煙。
被淨居之服。
升須彌之座。
八種妙聲發言無滞。
十方竦聽隋類得解。
甚深之義在挹注而難竭。
樂說之辯既往複而彌新。
至如宿學耆僧。
亟淪偏。
執專扶數輪。
未了經文。
變小意以稱量。
仰大尊而發問。
于是操持慧刃解除疑網。
示之迷方歸以正轍。
莫不渙然冰釋欣然頂戴。
若蓮華之漸開。
譬月初而增長。
凡聽衆自皇太子王侯宗室外戚。
及尚書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虜使主崔長謙使副陽休之及外域雜使一千三百六十人。
皆路逾九驿途遙萬裡。
仰皇化以載馳。
聞天華而踴躍頭面伸其盡禮。
贊歎從其下陳。
又别請義學僧一千人于同泰寺。
夜覆制義。
并名擅龍象智哓江河。
傳習譬于瀉瓶。
諷誦同于疾雨。
沙門釋法隆。
年将百歲。
學周三藏識洞八禅。
說法度人顯名于關塞之北。
聞中國應講摩诃波若經。
故自遠而至。
時僧正慧令猶未啟講。
京師道俗亦不知禦應講也。
至發講之日。
又有外國僧衆。
不可勝數。
并衆所不識。
同集法座。
故知放光遍照地神唱告。
豈勞馳象之使。
冥符信鼓之期。
會稽鄮縣阿育王寺釋法顯。
修習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郁多之思惟。
亦同波侖之懇到。
乃于講所自陳願力。
刺血灑地用表至誠。
昔剜體供養析骨書寫。
歸依正法匪吝身命。
以今望古信非虛說。
凡講二十三日。
自開講迄于解座。
日設遍供普施京師。
文武侍衛并加班赉。
上光宅天下四十餘年。
躬務儉約體安菲素。
常禦小殿裁庇風雨。
所居幄座僅于容膝。
外絕三驅之禮。
内屏千鐘之宴。
膳夫所掌歲撤萬金。
掖庭之費年減巨億。
兼以博收地利同入珍于撓海。
盈息泉府譬無盡于龍金。
故能不勞人力無損國度。
财法兼施周流不竭。
是講也。
靈異雜沓不可思議。
一則宮中佛像悉放光明。
二則大地震動備諸踴沒。
三則夜必澍雨朝則晴霁。
淑氣妍華埃塵不起。
四則楗椎既鳴講筵将合。
重肩絓\毂填溢四門。
而人馬調和不相驚擾。
五則所施法席止坐萬人。
而恒沙大衆更無迫迮。
六則四部曠遠鹹聞妙說。
軒檻之外聽受益明。
七則淨供遍設廚匪宿辯。
妙食應時百味盈溢。
八則氛氲異香從風滿觸。
九則铿锵雅樂自然發響。
十則同聲贊善遍于虛空。
斯蓋先佛證見諸天應感。
超踴寶于昔靈邁雨華于往瑞。
是時率土藻抃\含靈慶悅。
願預福田争事喜舍。
上皆區其心迹為發大願。
竊以一句奉持尚生衆善。
二字經耳猶階勝報。
況廣運大乘遍揚正法。
等發慧根同趣妙果。
方當秘諸寶函傳彼金字。
亘萬劫以光明。
彌大千而利益。
盛矣哉。
信無德而稱也。
小世預在講筵。
職參史載。
謹錄時事以立。
今序。
禦出同泰寺講。
金字般若經義疏并問答卷第一。
第
不以人廢言。
俾茲含生凡厥率土。
心花成樹共轉六塵。
鏡裡得珠俱開三障。
于其誠願孰不幸甚。
累冒宸嚴倍增戰息。
謹啟。
省汝等啟複具所懷。
汝等未達稼穑之艱難。
安知天下之負重。
庸主少君所以繼踵颠覆。
皆由安不思危。
況複未安者耶。
殷鑒不遠在于前代。
吾今所行雖異曩日。
但知講說不憂國事。
則與彼人異術同亡。
易言。
其亡系于苞桑。
斯則乾乾夕惕僅而後免。
汝等思之。
一二具如前敕。
越敕。
謝上降為開講啟。
臣綱啟。
舍人徐俨奉宣。
敕旨。
無礙大慈不違本誓。
來歲正月開說三慧經。
伏奉中诏身心喜躍。
饑蒙王膳比此未踰。
貧獲寶珠方斯非譬。
伏以元正慶流大裘禮畢。
慧雲續潤法雨仍垂。
出世洪恩與陽春而布澤。
俾茲含生随藥木而增長。
歡同萬國福浃九圍。
豈直愚臣得未曾有。
謹宣令敕馳報綸紀。
具爾相趣無辭上謝。
謹啟。
啟奉請上開講(并敕答)。
臣綱言。
竊以真如無說非筌不悟極果不應注仰斯通。
故器有水緣。
方見圓羲之影。
藥含長性。
得墜慧雲之慈。
伏惟陛下玉鏡宸居金輪馭世。
應迹有為俯存利物。
不違本誓開導愚蒙。
驅十方于大乘。
運萬國于仁壽。
豈止治斤田粟功侔造化。
疏江決河削成天下。
智高九舜明出十堯。
頻徙銮跸降甘露雨。
天人舞蹈含生利益。
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識歸。
臣自叨預趨聞渴仰無厭。
一日冒陳丹□。
伏希複轉法輪。
未回聽卑之恩。
尚絕愚臣之願。
慺慺寸志重敢披祈。
伏願特降一音曲矜三請。
被微言于王舍。
集妙義于寶坊。
聖心等視蒼生猶如一子。
遂臣之請即是普被無邊。
如蒙允許衆望亦足。
兩肩荷負豈敢為喻。
不任下願。
謹啟事以聞。
謹啟。
省啟。
具汝所懷。
法事既善豈不欣然。
吾内外衆緣憂勞紛總食候無暇。
廢事論道是所未遑。
汝所為未體國也。
越敕。
啟謝上降為開講。
臣綱啟。
臣丹願懇誠屢冒宸扆實。
希降甘露雨普被三千。
天聽孔邈未垂鑒遂。
旱苗傾潤豈比自憐。
喝鳥思林甯方渴仰。
近因大僧正慧令伏敢重祈。
降逮敕旨垂許來歲二月開金字波若經題。
殊特之恩曲應愚請。
稽拜恭聞不勝喜躍。
身心悅樂如觸慈光。
手足蹈舞義非餘習。
伏以香城。
妙說實仰神文。
潤方雲雨明踰日月。
能使迷途識正大夢均朝。
梵志懼來天魔遙禮。
提桓所聽而今得聞。
波侖所求希世複出。
其為利益深廣無邊。
九圍獲悟十方蒙哓。
雖複識起初流心窮後念。
方當共捐五蓋俱照一空。
巍巍蕩蕩難得為喻。
臣仍屈慧令續宣此典。
大乘普導寔由聖慈。
伏筆罄言甯宣載荷。
不任下情。
謹啟事謝聞。
謹啟。
禦講波若經序一夫理臻畢竟而照盡空寂。
入三門而了觀。
導五濁而超津。
譬茲烈炎遠衆邪而不觸。
如彼出日示一相以趨道。
自羅閱闡其玄言香城弘其妙說。
彌勒表字于圓光。
帝釋念善于明咒。
受持讀誦神力折于猛風。
恭敬尊重福利踰于寶塔。
蓋衆聖之圓極而萬法之本源也。
皇帝真智自己大慈應物。
送迎日月緯絡天地。
鎮三季之澆風。
緝五際之頹俗。
出臨衢室退事齊居。
非以黃屋為尊。
每以蒼生為念。
德遍區宇。
未足顯于至仁。
理絕名言。
更殷勤于密說。
昔慧燈隐耀法藏分流。
二乘踳馳五部乖謬。
诃黎狹劣。
徒仰黑月之光。
毗昙偏滞。
未見沈珠之寶。
自聖皇應期探盡幾妙。
決散群迷摧伏異學。
極天宮之浩博。
窮龍殿之秘深。
于是大發菩提深弘波若。
永斷煩惑同歸清淨。
潤甘露于群生。
轉法輪而不息。
上以天監十一年注釋大品。
自茲以來躬事講說。
重以所明三慧最為奧遠。
乃區出一品别立經卷。
亦由觀音力重特顯普門之章登住行深。
乃出華嚴之品。
故以撮舉機要昭悟新學者焉。
大僧正慧令。
蓋法門之上首。
亦總持之神足。
願等須提之問。
遂同迦葉之請。
乃啟請禦講說斯經。
有诏許焉。
爰以大同七年三月十二日。
講金字波若波羅蜜三慧經于華林園之重雲殿。
華林園者。
蓋江左以來後庭遊宴之所也。
自晉迄齊年将二百世。
屬威夷主多奢僣。
舞堂鐘肆等。
阿房之舊基。
酒池肉林同朝歌之。
故所自至人禦宇。
屏棄聲色。
歸傾宮之美女。
共靈囿于庶人。
重以華園毀折。
悟一切之無常。
寶台假合資十力而方固。
舍茲天苑爰建道場。
莊嚴法事招集僧侶。
肅肅神宇。
結翠巘之陰。
峨峨重閣。
臨丹雉之上。
廣博光明。
有邁庵羅之地。
身心安樂。
寔符歡喜之園。
于時三春屈節萬物舒榮。
風日依遲不寒不暑。
瑞華寶樹照曜七重。
玉底金池淪漪八德。
洞啟高門雲集大衆。
趨法席以沸諠。
聽鳴鐘而寂靜。
皇太子智均悉達德邁昙摩。
舍三殿之俗娛。
延二座以問道。
宣成王及王侯宗室等亦鹹發深心。
并修淨行。
薰戒香以調善。
服染衣而就列。
蔭映蟬冕委蛇冠帶。
排金門登玉階者濟濟成群。
既而警跸北趨棨戟東轉。
門揚清梵傍吐香煙。
被淨居之服。
升須彌之座。
八種妙聲發言無滞。
十方竦聽隋類得解。
甚深之義在挹注而難竭。
樂說之辯既往複而彌新。
至如宿學耆僧。
亟淪偏。
執專扶數輪。
未了經文。
變小意以稱量。
仰大尊而發問。
于是操持慧刃解除疑網。
示之迷方歸以正轍。
莫不渙然冰釋欣然頂戴。
若蓮華之漸開。
譬月初而增長。
凡聽衆自皇太子王侯宗室外戚。
及尚書令何敬容百辟卿士虜使主崔長謙使副陽休之及外域雜使一千三百六十人。
皆路逾九驿途遙萬裡。
仰皇化以載馳。
聞天華而踴躍頭面伸其盡禮。
贊歎從其下陳。
又别請義學僧一千人于同泰寺。
夜覆制義。
并名擅龍象智哓江河。
傳習譬于瀉瓶。
諷誦同于疾雨。
沙門釋法隆。
年将百歲。
學周三藏識洞八禅。
說法度人顯名于關塞之北。
聞中國應講摩诃波若經。
故自遠而至。
時僧正慧令猶未啟講。
京師道俗亦不知禦應講也。
至發講之日。
又有外國僧衆。
不可勝數。
并衆所不識。
同集法座。
故知放光遍照地神唱告。
豈勞馳象之使。
冥符信鼓之期。
會稽鄮縣阿育王寺釋法顯。
修習苦行志求慧解。
既等郁多之思惟。
亦同波侖之懇到。
乃于講所自陳願力。
刺血灑地用表至誠。
昔剜體供養析骨書寫。
歸依正法匪吝身命。
以今望古信非虛說。
凡講二十三日。
自開講迄于解座。
日設遍供普施京師。
文武侍衛并加班赉。
上光宅天下四十餘年。
躬務儉約體安菲素。
常禦小殿裁庇風雨。
所居幄座僅于容膝。
外絕三驅之禮。
内屏千鐘之宴。
膳夫所掌歲撤萬金。
掖庭之費年減巨億。
兼以博收地利同入珍于撓海。
盈息泉府譬無盡于龍金。
故能不勞人力無損國度。
财法兼施周流不竭。
是講也。
靈異雜沓不可思議。
一則宮中佛像悉放光明。
二則大地震動備諸踴沒。
三則夜必澍雨朝則晴霁。
淑氣妍華埃塵不起。
四則楗椎既鳴講筵将合。
重肩絓\毂填溢四門。
而人馬調和不相驚擾。
五則所施法席止坐萬人。
而恒沙大衆更無迫迮。
六則四部曠遠鹹聞妙說。
軒檻之外聽受益明。
七則淨供遍設廚匪宿辯。
妙食應時百味盈溢。
八則氛氲異香從風滿觸。
九則铿锵雅樂自然發響。
十則同聲贊善遍于虛空。
斯蓋先佛證見諸天應感。
超踴寶于昔靈邁雨華于往瑞。
是時率土藻抃\含靈慶悅。
願預福田争事喜舍。
上皆區其心迹為發大願。
竊以一句奉持尚生衆善。
二字經耳猶階勝報。
況廣運大乘遍揚正法。
等發慧根同趣妙果。
方當秘諸寶函傳彼金字。
亘萬劫以光明。
彌大千而利益。
盛矣哉。
信無德而稱也。
小世預在講筵。
職參史載。
謹錄時事以立。
今序。
禦出同泰寺講。
金字般若經義疏并問答卷第一。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