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九

關燈
一日(二月二十六日)。

    發般若經題(六人論義)。

      禦講金字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序。

     侍中國子祭酒臣。

    蕭子顯撰。

     庖羲乃神。

    八象所以成列。

    周文克聖。

    六虛所以廣陳。

    蓋導俗之偏典。

    非通方之大訓。

    至如漢明自講局以儒術。

    簡文談疏複謝專經。

    猶靈若之觀井甃。

    雲夢之在胸中也。

     皇帝體至道而揚盛烈。

    亶聰明而作元後。

    十地斯在俯應人王。

    八福是生允歸世主。

    玄覽無際眇塵劫之初。

    寂照所通該宇合之外。

    屈此無為示同有學。

    檀忍兼修禅慧雙舉。

    超國城而大舍。

    既等王宮之時。

    量珍寶于四天。

    又同轉輪之日輕之。

    若鴻毛。

    去之如脫屣。

    故以道駕皇王。

    事高方冊。

    若非蘊生知之上德。

    蓄機神于懷抱。

    洞比三明齊功二智。

    孰能與于此者哉。

    金字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者。

    蓋法部之為尊。

    乃圓聖之極教。

    開宗以無相明本。

    發轸與究竟同流。

    奧義雲霏深文淨富。

    前世學人鮮能堪受。

     皇上愛重大乘遨遊法藏。

    道同意合眷懷總持。

    親動王言妙踰綸绂。

    導明心之遠筌。

    标空解之奇趣。

    乃摛以翠缣刻為金篆。

    衆具寶飾品窮無價。

    芝英讓巧金碧相輝。

    雖榮光之翌河圖。

    方此非瑞。

    青玉之為仙簡。

    于焉己劣。

    皇太子承萬機之暇日。

    藉聽朝之閑覽。

    譬彼薰風願聞弘說。

    殷勤奏請然後獲從。

    以中大通五年太歲癸醜二月己示朔。

    二十六日甲申輿駕出大通門幸同泰寺發講。

    設道俗無遮大會。

    萬騎龍趨千乘雷動。

    天樂九成梵音四合。

    震震填填塵霧連天。

    以造于道場而建乎福田也。

    既而龍衮辍禦法服尊臨。

    殿華紫绀座匹高廣。

    上界莫之拟。

    新學不能升。

    天容有穆降诏音旨。

    弘捷疾之辯。

    騁無畏之辭。

    炙輠無窮連環自解。

    恣所請問渙然水釋。

    滞義同遣疑網皆除。

    亦猶懸鏡之不藏衢樽之俟酌。

    加以長筵亘陛冠冕千群。

    充堂溢霤僧侶山積。

    對别殿而重肩。

    環高廊而接坐。

    錐立不容棘刺無地。

    承法雨之通潤。

    悅甘露而忘歸。

    如百川之赴巨海。

    類衆星之仰日月。

    自皇太子王侯以下侍中司空袁昂等。

    六百九十八人。

    其僧正慧令等義學僧鎮座一千人。

     晝則同心聽受。

    夜則更述制義。

    其餘僧尼及優婆塞衆優婆夷衆男官道士女官道士白衣居士。

    波斯國使。

    于阗國使。

    北館歸化人。

    講肆所班供帳所設。

    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又二宮武衛宿直之身。

    植葆戈駐金甲。

    并蒙講馔别錫泉府。

    複數萬人不在聽衆之例。

    外國道人沙呵耶奢。

    年将百歲。

    在檀特山中坐禅。

    聞中國應有大講故自遠而至。

    機感先通咫尺萬裡。

    言語不達重譯乃宣。

    三藏之解聖情懸照。

    又波斯國使主安拘越。

    荒服遠夷延參近座。

    膜拜露頂欣受未聞。

    多種出家聞義為貴。

    即有四人同時落發。

    先是保志法師者。

    神通不測靈迹甚多。

    自有别傳天監元年上始光有天下。

    方留心禮樂未遑汾陽之寄。

    法師以其年九月。

    自持一塵尾扇及鐵錫杖奉上。

    而口無所言。

    上亦未取其意。

    于今三十餘年矣。

    其扇柄系以小繩。

    常所绾楔。

    指迹之處宛然具存。

    至是禦乃鳴錫升堂。

    執扇講說。

    故知震大千而吼法者。

    抑有冥符。

    是時歲雲芳春。

    每夕雨注。

    法鼓晨鳴辄便清朗。

    時過兩旬日盈三七。

    陽和協度雲景祯祥。

    至解講之辰四衆雲集。

    忏禮栽畢而正殿十方大像忽放光明。

    起自毫間遍于萬字左右。

    靈相炳發金儀炫耀。

    俄而左邊十方菩薩像續複放光。

    起右^2□下達于肩上。

    聖禦躬自虔禮大衆鹹所觀贍。

    故知現此面門證明義旨。

    若夫多聞弟子内聖垂風。

    右史記言實惟帝則。

    乃命近臣纂錄時事。

    凡厥咨诹罔不備舉。

    或通釋已遠而疑審方來。

    或宗緻未開而啟請先至。

    其追審者皆是本習所懷。

    或隔日異辰義成先後。

    或雖申往複。

    終是一問聖旨。

    并随方酬接。

    如響應聲。

    萬物為心事見乎此。

    後之學者宜哓斯趣。

    上弘法歲久。

    凡諸學僧遠近同集并會京師。

    而僧家之學師習相守。

    唯信口說專仗耳功。

    鮮能尋究經文依求了義。

     上每為之通解。

    神迷意得已在言先。

    裁引文句便至數十。

    精詳朗贍莫能追領。

    舊學諸僧黯如撤燭。

    弛氣結舌無人不然。

    萬衆仰觀一時心喜。

    諸如此事非翰墨所能述。

    又外國諸僧所論義者。

    不必關所立之義。

    直是素有心疑止來求決。

    或發偈誦然後咨疑。

    或請問既罷贊歎發願。

    或語畢還坐。

    衆俱不識。

    或咨竟便去。

    莫知所在。

    容服非常凡聖難測。

    是講也。

    東儲始啟止蒙七日。

    諸僧鑽仰欲罷不能。

    重複申請更蒙二七。

    而請益之衆喁喁不已。

    上以國務久擁。

    不允所祈。

    将欲解座。

    皇帝舍财遍施。

    錢絹銀錫杖等物。

    二百一種。

    直一千九十六萬。

     皇太子奉嚫玉經。

    格七寶經函等。

    仍供養經。

    又施僧錢絹。

    直三百四十三萬。

    六宮所舍二百七十萬。

    上親臨億兆躬自菲薄。

    司服所職饔人所掌。

    若非朝廷典章。

    止是奉身之費。

    則太官一日将十萬生衣歲出千金。

    上并不取。

    别自營給。

     服粗浣衣器同土簋。

    日一蔬膳過中不餐。

    寒暑被襲莫非大布。

    所居便殿不能方丈。

    昔之幄座今為下床。

    傍無侍衛顧無玩物。

    左右唯經書卷軸。

    所對但見香爐錫杖。

    昧旦坐朝日旰乃息。

    夜尋法寶明發不寐。

    所利唯人所約唯已。

    誠起居之恒事禁中之實錄。

    又宮人常格年給數千萬。

    悉從停省無所為留。

    雖漢文衣不至地。

    光武谷數十斛。

    方之蔑如矣。

    所造寺塔及諸齊會。

    不藉子來之民。

    不同大酺之禮。

     皆是采山澤之地利。

    為如法之淨财。

    量入為出資無外取。

    一役之勞計限傭赉。

    故能構制等于天宮。

    設飯同于香積。

    國朝大禮莫過三元。

    三元所設衆止數萬。

    隔歲預營僅而後舉。

    監督紛糾以為巨務。

    至于此會出自淨财。

    遠近百姓願為邑節。

    欣欣請受争取福分。

    不待号令不須課率。

    黍稷馨香如期即至。

    數十萬衆飨之不盡。

     所以知是皇上化力之所到。

    百姓善根之有成。

    至如軍國恒度府庫常蓄固以天下為公器則秋毫無所侵也。

    初上造十三種無盡藏。

    有放生布施二科。

    此藏利益已為無限。

    而每月齋會。

    複于諸寺施财施食。

    又别敕至到張文休。

    日往屠肆命切鼎俎。

     即時救贖濟免億數。

    以此為常。

    文休者先為運吏。

    辄散運米與貧民。

    應入大辟。

      上愍其一分恻然不許。

    非唯赦其重辜。

    乃加以至到之目。

    既非憑暖之市義。

    又無汲黯之請罪。

    人微宥重過于昔時。

    文休既荷嘉貸。

    未嘗暫怠。

    日中或不得食。

    而足不得息周遍京邑。

    行步如飛。

    擊鼓揚幢負擔馳逐。

    家禽野獸殚四生之品無不放舍焉。

    是時朝臣至于民庶。

    并各随喜。

    又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萬。

    上區其心迹列有十條。

    或舍财同今法事者。

    或舍财以供養者。

    或舍财行慈悲者。

    或舍财乞誦經者。

    或舍财入節供者。

    或舍财入放生者。

    或舍财入布施者。

    或舍身施大衆者。

    或燒指供養三寶者。

    或聞講啟求出家者。

    昔如來化道獲悟不同。

    故法眼無生根性非一。

    上并為其人同發大願别見願文。

    小臣陪侍講筵。

    謹立今序凡立義六科及答問。

     一帙合靈十三第一日(二月二十六日)  發般若經題(六人論義)中寺僧懷冶城寺法歖大僧正錄根寺慧令龍光寺僧綽外國僧伽陀娑宣武寺慧巨都講枳園寺法彪唱曰。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制曰。

    蔓茜雲談何容易。

    在乎至理彌不可說。

    雖罄兩端終慚四答。

    夫實智不動至理無言。

    湛然莫測超爾獨遠。

    照盡空界不運其明。

    用窮有境不施其功。

    無住住以之住。

    無得得以之得。

    百福殊相同入無生。

    萬善異流俱會平等。

    故能導群盲而并驅。

    方六舟而俱濟。

    成菩提之妙果。

    入涅槃之玄門。

    三明不能窺其機。

    七辯不能宣其實。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