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法義篇第四之一 夫法者何耶。

    所謂憑準修行。

    清神洗惑而為趣也。

    義者何耶。

    所謂深有所以千聖不改其儀。

    萬邪莫回其緻者也。

    俗法五常。

    仁義禮智信也。

    百王不易其典。

     衆賢贊翼而不墜者也。

    道法兩谛。

    謂真俗也。

    諸佛之所由生。

    群有因之而超悟者也。

    然則俗保五常。

    淪惑綿亘。

    道資兩谛。

    勝智增明。

    故真俗為出道之階基。

    正法為入空之軌躅者也。

    故論雲。

    非俗無以通真。

    非真無以遣俗。

    又雲。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

    斯則大略之成教也。

    至于大小半滿之流。

    三箧八藏之典。

    明心塵之顯晦。

    哓業報之殊途。

    通慧解以鏡象心。

    了世相以光神照也。

    若斯以叙謂之法義也。

    至于如說修行。

    思擇靈府者。

    則四依法正。

    創究識于倒情。

    八直明道。

    策淨心于妄境。

    三學開其玄府。

    一貫統其真源。

    漸染基構當自得其涯也。

    但以幽關難啟。

    匠石易迷。

    匪藉言方。

    莫由升附。

    所以自古道俗同而問津。

    疏瀹精靈。

    陶練心術。

    或着論而導其解。

    或談述而寫其懷。

    因言而顯聖心。

    寄迹而揚玄理者也。

      昔梁已叙其緻。

    今唐更廣其塵。

    各有其志。

    明代代斯言之不絕也。

     梁代集弘明法義總錄。

     晉孫綽喻道論羅君章更生論鄭道子神不滅論釋慧遠報應論釋慧遠三報論釋僧順折三破論梁高祖神明成佛義蕭琛難神滅論曹思文難神滅論梁高祖答臣神不滅敕釋法雲與朝貴書習鑿齒與釋公書唐廣弘明集法義篇總錄序曆代賢明釋諸疑惑義晉戴安公釋疑論晉戴安公與遠法師書(并答)周道祖難釋疑論戴重與遠法師書戴答周居士難論(并答) 遠法師與戴書(并答)何承天報應問(劉少府答) 宋謝靈運與諸道人辯宗論(并書)後秦主姚興與安成侯書述佛義通三世等論(并羅什法師答)姚嵩表問諸義(并興答等) 唐沙門釋惠淨折疑論(并釋法琳述)齊竟陵王與隐士劉虬書(三首) 齊沈約内典序齊沈約為皇太子解講疏齊沈約為竟陵王發講疏(并頌)齊沈約為竟陵王解講疏(三首) 梁太子綱請帝講(并答往返六首)梁陸雲述禦講金字波若序梁蕭子顯叙講波若義皇太子謝講竟啟(并答)  梁太子網上大法頌(并表答)晉安王上太子玄圃講頌(并啟答) 梁武帝涅槃經疏序梁湘東王法寶聯壁序梁簡文成實論序梁元帝内典碑銘集林序唐沙門釋玄則禅林妙記集序(二首)唐司元大夫李俨法苑珠琳序梁昭明太子答請講書(并啟答三首)昭明謝敕赉木栖如意啟昭明立二谛義(并道俗二十二人難及解)昭明立法身義(并僧六人往反問答) 昭明謝敕看講解二啟昭明謝敕赉涅槃經疏講啟昭明謝敕赉大集經講疏啟梁晉安王與廣信侯書(并答) 齊沈約立佛法義論(五首)齊沈約難範缜神滅論陳沙門真觀因緣無性論(并朱世卿自然論)魏收北齊三部一切經願文王褒周藏經願文隋炀帝寶台經藏願文唐太宗三藏聖教序(并表請謝答)今上述三藏聖教序(并謝答)  唐褚亮述注般若經序唐柳宣與翻經大德書(并答) 廣弘明集法義篇第四之初。

     釋疑論晉處士戴安公與遠法師書戴安難釋疑論周居士道祖(并答) 重與遠法師書戴安(并答)  報應問何承天(劉少府答)  辯宗論(并問答往返)宋侍中謝靈運述佛法諸深義秦主姚興(并答) 折疑論唐沙門慧淨(并述) 釋疑論。

    晉戴安。

     安處子問于玄明先生曰。

    蓋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又曰。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斯乃聖達之格言。

    萬代之宏标也。

    此則行成于己身。

    福流于後世。

    惡顯于事業。

    獲罪乎幽冥。

    然聖人為善。

    理無不盡理盡善積。

    宜曆代皆不移。

    行無一善惡惡相承。

    亦當百世俱闇。

    是善有常門。

    惡有定族。

    後世修行複可益哉。

    又有束修履道。

    言行無傷。

    而天罰人楚百羅備纓。

    任性恣情肆行暴虐。

    生保榮貴子孫繁熾。

    推此而論。

    積善之報竟何在乎。

    夫五情六欲人心所常有。

    斧藻防閑外事之至苦。

    茍人鬼無尤于趣舍。

    何不順其所甘而強其苦哉。

    請釋所疑以祛其惑。

    先生曰。

    善哉子之問也。

    史遷有言。

    天之報施善人何如哉。

    荀悅亦雲。

    飾變詐而為奸宄者。

    自足乎一世之間。

    守道順理者。

    不免饑寒之患。

    二生疑之于前而未能辨。

    吾子惑之于後。

    不亦宜乎。

    請試言之。

    夫人資二儀之性以生。

    禀五常之氣以育。

    性有修短之期。

    故有彭殇之殊。

    氣有精粗之異。

    亦有賢愚之别。

    此自然之定理不可移者也。

    是以堯舜大聖朱均是育。

    瞽叟下愚誕生有舜。

      顔回大賢早夭絕嗣。

    商臣極惡令胤克昌。

    夷叔至仁餓死窮山。

    盜跖肆虐富樂自終。

    比幹忠正斃不旋踵。

    張湯酷吏七世珥貂。

    凡此比類不可稱言。

    驗之聖賢既如彼。

    求之常人又如此。

    故知賢愚善惡修短窮達。

    各有分命。

    非積行之所緻也。

    夫以天地之玄遠。

    陰陽之廣大。

    人在其中豈惟^2□米之在太倉。

    毫末之于馬體哉。

     而匹夫之細行。

    人事之近習。

    一善一惡皆緻冥應。

    欲移自然之彭殇易聖于朱舜。

     此之不然居可識矣。

    然則積善積惡之談。

    蓋施于勸教耳。

    何以言之。

    夫人生而靖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性欲既開流宕莫檢。

    聖人之救其弊。

    因神道以設教。

    故理妙而化敷。

    順推遷而抑引。

    故功玄而事适。

    是以六合之内論而不議。

    鑽之而不知所由。

    日用而不見所極。

    設禮學以開其大蒙。

    名法以束其形迹。

    賢者倚之以成其志。

    不肖企及以免其過。

    使孝友之恩深。

    君臣之義笃。

    長幼之禮序。

    朋執之好着。

    背之則為失道之人。

    譏議以之起。

    向之則為名教之士。

    聲譽以之彰。

     此則君子行已處心。

    豈可須臾而忘善哉。

    何必修教責實以期應報乎。

    茍能體聖教之幽旨。

    審分命之所鐘。

    庶可豁滞于心府不祈驗于冥中矣。

    安處子乃避席曰。

    夫理蘊千載念纏一生。

    今聞吾子大通之論。

    足以釋滞疑祛幽結矣。

    仆雖不敏請佩斯言。

     與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

    弟子常覽經典。

    皆以禍福之來由于積行。

    是以自少束修。

    至于白首行不負于所知。

    言不傷于物類。

    而一生艱楚荼毒備經顧景。

    塊然不盡。

    唯已夫冥理難推近情易纏。

    每中宵幽念。

    悲慨盈懷。

    始知修短窮達自有定分。

    積善積惡之談。

    蓋是勸教之言耳。

    近作此釋疑論。

    今以相呈想消息之餘脫能尋省。

    戴安公和南。

     遠法師答。

     釋慧遠頓首。

    省君别示以為慨然。

    先雖未善想患。

    人物來往亦未始暫忘。

    分命窮達非常智所測。

    然依傍大宗似有定檢。

    去秋與諸人共讀君論。

    亦并有同異。

      觀周郎作答意。

    謂世典與佛教粗是。

    其中今封相呈。

    想暇日能力尋省。

      難釋疑論。

    周道祖。

     近見君釋疑論。

    蓋即情之作。

    料檢理要殆乎有。

    中但審分命之守似未照其本耳。

    福善莫驗仆所常惑。

    雖周覽六籍逾深其滞。

    及睹經教始昭然有歸。

    故請以先覺語當今之學者也。

    君以為審分命所鐘可無祈驗于冥中餘慶之言在于勸教。

    請審分命之旨。

    為當宅情于理任而弗營邪。

    為忘懷闇昧直置而已邪。

    若宅情于理則理未可喻。

    善惡紛互逆順莫檢。

    茍非冥廢豈得弗營。

    若直置而已。

    則自非坐忘事至必感。

    感因于事則情亦升降。

    履信獲佑何能不慶。

    為惡弗罰焉得無怨。

    雖欲忘懷其可得乎。

    靖求諸己其效明矣。

    又勸教之設必傍實而動。

    直為訓之方不可一塗而盡。

    故或若反百後會。

    或哓昧于為言。

    是以塗車刍靈堂室異诏。

    或顯其遠或徵其近。

    令循教之徒不茍求于分表。

    飲和之士自足于仁義。

    故深淺并訓而民聽不濫。

     而神明之頤蘊于妙物。

    豈得顯稱積善。

    正位履霜而事與教反理與言違。

    夷齊自得于安忍。

    顔冉長悲于履和。

    恐有為之言或異于此。

    若謂商臣之徒教所不及汲引之端蓋中智已還。

    而安于懷仁不沒其身。

    臧會以僣有後魯國。

    則分命所鐘于何而審。

    玄明之唱更為疑府矣。

    是以古之君子知通圯之來其過非新。

    賢愚壽夭兆明自昔。

    楚穆以福濃獲沒。

    蔡靈以善薄受禍。

    郗宛以釁深莫救。

    宋桓以愆微易唱。

    故洗心以懷宗。

    練形以聞道。

    拔無明之沈根。

    翳貪愛之滞網。

    不祈驗于冥中。

    影向自徵。

    不期存于應報。

    而慶罰以彰。

    故能反步八極水鏡萬有。

    但微明之道理隔常域。

    堯孔拯其粗宜有未盡。

    史遷造其門而未踐乎室。

    惜其在無聞之世。

    故永悲以窮年。

    君既涉其津。

    亦應不遠而得。

    此乃幽明之所寄。

    豈唯言論而已。

    乖叙多年聊以代勤。

     來論又以為。

    天地曠遠人事細近。

    一善一惡無關冥應。

    然則天網恢恢疏而遂失耶。

    莫見乎隐。

    莫顯乎微。

    但盈換藏于日用。

    交賒昧乎理緣。

    故或乖于視聽耳。

    山崩鐘應。

    不以路遠喪感。

    炎澤革性不以同象成親。

    詳檢數端可以少悟矣。

      重與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

    間作釋疑論以寄其懷。

    故呈之匠者思聞啟誨。

    既辱還告開示宗轍。

    并送周郎難甚有趣緻。

    但理本不同。

    所見亦殊。

    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