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佛德篇第三之三 隋國立舍利塔诏隋高祖舍利感應記隋著作王邵慶舍利感應表(并答)隋安德王雄百官等隋國立佛舍利塔诏隋文帝(自注一十六州等)
岐州鳳泉寺雍州仙遊寺嵩州嵩嶽寺泰州岱嶽寺華州思覺寺衡州衡嶽寺定州恒嶽寺廓州連雲嶽寺牟州巨神山寺吳州會稽山寺同州大興國寺蒲州栖岩寺蘇州虎丘山寺泾州大興國寺并州無量壽寺隋州益州秦州楊州鄭州青州亳州汝州瓜州番州桂州交州相州大慈寺襄州大興國寺蔣州門下仰惟。
正覺大慈大悲。
救護群生津梁庶品。
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
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宜請沙門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導者。
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
薰陸香一百二十斤。
馬五匹分道送舍利。
往前件諸州起塔。
其未注寺者。
就有山水寺所。
起塔依前山。
舊無寺者于當州内清靜寺處建立其塔。
所司造樣送往當州。
僧多者三百六十人。
其次二百四十人。
其次一百二十人。
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後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
各七日行道并忏悔。
起行道日打刹莫問同州異州。
任人布施。
錢限止十文已下。
不得過十文。
所施之錢以供營塔。
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
普為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
同下入石函。
總管刺史已下縣尉已上。
息軍機停常務七日。
專檢校行道及打刹等事。
務盡誠敬副朕意焉。
主者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
隋著作王邵。
皇帝昔在潛龍。
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
出舍利一裡曰。
檀越好心。
故留與供養。
沙門既去。
求之不知所在。
其後皇帝與沙門昙遷。
各置舍利于掌而數之。
或少或多。
并不能定。
昙遷曰。
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于數量非世間所測。
于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
神尼智仙言曰。
佛法将滅。
一切神明今已西去。
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
一切神明還來。
其後周氏果滅佛法。
隋室受命乃興複之。
皇帝每以神尼為言雲。
我興由佛。
故于天下舍利塔内。
各作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後于京師法界尼寺。
造連基浮圖以報舊願。
其下安置舍利。
開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
自基而上右繞露槃。
赫若冶爐之焱。
一旬内四如之。
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
禦仁壽宮之仁壽殿。
本降生之日也。
歲歲于此日深心永念。
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
故迎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将于海内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親以七寶箱。
奉三十舍利。
自内而出置于禦座之案。
與諸沙門燒香禮拜。
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
救度一切衆生。
乃取金瓶琉璃各三十。
以琉璃盛金瓶。
置舍利于其内。
薰陸香為泥。
塗其蓋而印之。
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銅函石函。
一時起塔。
諸沙門各以精勤。
奉舍利而行。
初入州境先令家家灑掃覆諸穢惡。
道俗士女傾城遠迎。
總管刺史諸官人。
夾路步引。
四部大衆容儀齊肅。
共以寶蓋旛幢華台像辇佛帳佛輿香山香缽種種音樂。
盡來供養。
各執香華或燒或散。
圍繞贊呗梵音和雅。
依阿含經舍利入拘屍那城法。
遠近翕然雲蒸霧會。
雖盲躄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
沙門對四部大衆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薩大慈無邊無際哀愍衆生切于骨髓。
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經文種種方便。
诃責之教導之。
深至懇恻涕零如雨。
大衆一心合掌右膝着地。
沙門乃宣讀忏悔文曰。
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賢聖僧。
弟子蒙三寶福佑為蒼生君父。
思與一切民庶共逮菩提。
今欲分布舍利諸州起塔。
欲使普修善業同登妙果。
為弟子及皇後皇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三塗八難。
忏悔行道。
奉請十方常住諸佛十二部經甚深法藏諸尊菩薩一切賢聖。
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
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為一切衆生發露忏悔。
于是如法禮拜悉受三歸。
沙門又稱。
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
普為一切衆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十種惡業。
自作教他見作随喜。
是罪因緣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間短壽多病。
卑賤貧窮邪見谄曲。
煩惱妄想未能自寤。
今蒙如來慈光照及。
于彼衆罪。
方始覺知。
深心慚愧怖畏無已。
于三寶前發露忏悔。
承佛慧日願悉消除。
自從今身乃至成佛。
願不更用此等諸罪。
大衆既聞是言。
甚悲甚喜甚愧甚懼。
銘其心刻其骨。
投财賄衣物及截發以施者不可勝計。
日日共設大齋禮忏受戒。
請從今以往修善斷惡。
生生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
無問長幼華夷鹹發此誓。
雖屠獵殘賊之人亦躬念善。
舍利将入函。
大衆圍繞填噎。
沙門高奉寶瓶巡示四部。
人人拭目谛視共睹光明。
哀戀号泣聲響如雷。
天地為之變動。
凡是安置處悉如之。
真身已應靈塔常存。
天下瞻仰歸依福日益而無窮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
在大興宮之大興殿庭。
西面執珽而立。
迎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七人。
旛蓋香華贊呗音樂。
自大興善寺來居殿堂。
皇帝燒香禮拜。
降禦東廊。
親率文武百僚。
素食齋戒。
是時内宮東宮逮于京邑。
茫茫萬寓舟車所通。
一切眷屬人民莫不奉行聖法。
衆僧初入。
敕使左右密夾數之。
自顯陽門及升階凡數三遍。
常^2□一人。
皇帝見一異僧曷槃覆髆。
以語左右曰。
驚動他置爾去已。
重數之曷槃覆髆者果不複現。
舍利之将行也。
皇帝曰。
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
其後處處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于仙遊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
雲複合。
岐州于鳳泉寺起塔。
将造函。
寺東北二十裡。
忽見文石四段。
光潤如玉。
小大平整。
因取之以作重函。
于是大函南壁異色分炳。
為雙樹之形。
高三尺三寸。
莖如雪白。
葉如瑪瑙。
北壁東壁有鳥獸龍象之狀。
四壁皆有華形左旋右轉。
其後基石漸變盡如水精。
沙門道璨圖此雙樹之像置于許州。
葉盡變為青色。
明年岐州大寶昌寺。
寫得陜州瑞相圖置于佛堂。
以供養當戶。
大像三吐赤光。
流出戶外。
于是戶外千佛像及觀世音菩薩亦頻放光。
半旬之内天華再落。
泾州于大興國寺起塔。
将造函。
三家各獻舊磨好石。
非界内所有。
因而用之恰然相稱。
秦州于靜念寺起塔。
先是寺僧夢群仙降集以赤繩量地鐵橛釘記之。
及定塔基。
正當其所。
再有瑞雲來覆舍利。
是時十月雪下。
而近寺草木悉皆開華。
舍利将入函。
神光遠照。
空内又有贊歎之聲。
華州于思覺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有五色光氣。
去地數丈。
狀若相輪。
正覆塔上。
數十裡外。
遙望之。
則正赤上屬天。
正覺大慈大悲。
救護群生津梁庶品。
朕歸依三寶重興聖教。
思與四海之内一切人民俱發菩提共修福業。
使當今現在爰及來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
宜請沙門三十人谙解法相兼堪宣導者。
各将侍者二人并散官各一人。
薰陸香一百二十斤。
馬五匹分道送舍利。
往前件諸州起塔。
其未注寺者。
就有山水寺所。
起塔依前山。
舊無寺者于當州内清靜寺處建立其塔。
所司造樣送往當州。
僧多者三百六十人。
其次二百四十人。
其次一百二十人。
若僧少者盡見僧為朕皇後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及内外官人一切民庶幽顯生靈。
各七日行道并忏悔。
起行道日打刹莫問同州異州。
任人布施。
錢限止十文已下。
不得過十文。
所施之錢以供營塔。
若少不充役正丁及用庫物率土諸州僧尼。
普為舍利設齋。
限十月十五日午時。
同下入石函。
總管刺史已下縣尉已上。
息軍機停常務七日。
專檢校行道及打刹等事。
務盡誠敬副朕意焉。
主者施行。
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内史令豫章王臣暕宣。
舍利感應記。
隋著作王邵。
皇帝昔在潛龍。
有婆羅門沙門來詣宅。
出舍利一裡曰。
檀越好心。
故留與供養。
沙門既去。
求之不知所在。
其後皇帝與沙門昙遷。
各置舍利于掌而數之。
或少或多。
并不能定。
昙遷曰。
曾聞婆羅門說法身過于數量非世間所測。
于是始作七寶箱以置之。
神尼智仙言曰。
佛法将滅。
一切神明今已西去。
兒當為普天慈父重興佛法。
一切神明還來。
其後周氏果滅佛法。
隋室受命乃興複之。
皇帝每以神尼為言雲。
我興由佛。
故于天下舍利塔内。
各作神尼之像焉。
皇帝皇後于京師法界尼寺。
造連基浮圖以報舊願。
其下安置舍利。
開皇十五年季秋之夜有神光。
自基而上右繞露槃。
赫若冶爐之焱。
一旬内四如之。
皇帝以仁壽元年六月十三日。
禦仁壽宮之仁壽殿。
本降生之日也。
歲歲于此日深心永念。
修營福善追報父母之恩。
故迎諸大德沙門與論至道将于海内諸州選高爽清靜三十處各起舍利塔。
皇帝于是親以七寶箱。
奉三十舍利。
自内而出置于禦座之案。
與諸沙門燒香禮拜。
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
救度一切衆生。
乃取金瓶琉璃各三十。
以琉璃盛金瓶。
置舍利于其内。
薰陸香為泥。
塗其蓋而印之。
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銅函石函。
一時起塔。
諸沙門各以精勤。
奉舍利而行。
初入州境先令家家灑掃覆諸穢惡。
道俗士女傾城遠迎。
總管刺史諸官人。
夾路步引。
四部大衆容儀齊肅。
共以寶蓋旛幢華台像辇佛帳佛輿香山香缽種種音樂。
盡來供養。
各執香華或燒或散。
圍繞贊呗梵音和雅。
依阿含經舍利入拘屍那城法。
遠近翕然雲蒸霧會。
雖盲躄老病莫不匍匐而至焉。
沙門對四部大衆作是唱言。
至尊以菩薩大慈無邊無際哀愍衆生切于骨髓。
是故分布舍利共天下同作善因。
又引經文種種方便。
诃責之教導之。
深至懇恻涕零如雨。
大衆一心合掌右膝着地。
沙門乃宣讀忏悔文曰。
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法一切賢聖僧。
弟子蒙三寶福佑為蒼生君父。
思與一切民庶共逮菩提。
今欲分布舍利諸州起塔。
欲使普修善業同登妙果。
為弟子及皇後皇太子廣諸王子孫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三塗八難。
忏悔行道。
奉請十方常住諸佛十二部經甚深法藏諸尊菩薩一切賢聖。
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
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為一切衆生發露忏悔。
于是如法禮拜悉受三歸。
沙門又稱。
菩薩戒佛弟子皇帝某。
普為一切衆生發露無始已來所作十種惡業。
自作教他見作随喜。
是罪因緣堕于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間短壽多病。
卑賤貧窮邪見谄曲。
煩惱妄想未能自寤。
今蒙如來慈光照及。
于彼衆罪。
方始覺知。
深心慚愧怖畏無已。
于三寶前發露忏悔。
承佛慧日願悉消除。
自從今身乃至成佛。
願不更用此等諸罪。
大衆既聞是言。
甚悲甚喜甚愧甚懼。
銘其心刻其骨。
投财賄衣物及截發以施者不可勝計。
日日共設大齋禮忏受戒。
請從今以往修善斷惡。
生生世世常得作大隋臣子。
無問長幼華夷鹹發此誓。
雖屠獵殘賊之人亦躬念善。
舍利将入函。
大衆圍繞填噎。
沙門高奉寶瓶巡示四部。
人人拭目谛視共睹光明。
哀戀号泣聲響如雷。
天地為之變動。
凡是安置處悉如之。
真身已應靈塔常存。
天下瞻仰歸依福日益而無窮矣。
皇帝以起塔之旦。
在大興宮之大興殿庭。
西面執珽而立。
迎請佛像及沙門三百六十七人。
旛蓋香華贊呗音樂。
自大興善寺來居殿堂。
皇帝燒香禮拜。
降禦東廊。
親率文武百僚。
素食齋戒。
是時内宮東宮逮于京邑。
茫茫萬寓舟車所通。
一切眷屬人民莫不奉行聖法。
衆僧初入。
敕使左右密夾數之。
自顯陽門及升階凡數三遍。
常^2□一人。
皇帝見一異僧曷槃覆髆。
以語左右曰。
驚動他置爾去已。
重數之曷槃覆髆者果不複現。
舍利之将行也。
皇帝曰。
今佛法重興必有感應。
其後處處表奏皆如所言。
雍州于仙遊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
雲複合。
岐州于鳳泉寺起塔。
将造函。
寺東北二十裡。
忽見文石四段。
光潤如玉。
小大平整。
因取之以作重函。
于是大函南壁異色分炳。
為雙樹之形。
高三尺三寸。
莖如雪白。
葉如瑪瑙。
北壁東壁有鳥獸龍象之狀。
四壁皆有華形左旋右轉。
其後基石漸變盡如水精。
沙門道璨圖此雙樹之像置于許州。
葉盡變為青色。
明年岐州大寶昌寺。
寫得陜州瑞相圖置于佛堂。
以供養當戶。
大像三吐赤光。
流出戶外。
于是戶外千佛像及觀世音菩薩亦頻放光。
半旬之内天華再落。
泾州于大興國寺起塔。
将造函。
三家各獻舊磨好石。
非界内所有。
因而用之恰然相稱。
秦州于靜念寺起塔。
先是寺僧夢群仙降集以赤繩量地鐵橛釘記之。
及定塔基。
正當其所。
再有瑞雲來覆舍利。
是時十月雪下。
而近寺草木悉皆開華。
舍利将入函。
神光遠照。
空内又有贊歎之聲。
華州于思覺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有五色光氣。
去地數丈。
狀若相輪。
正覆塔上。
數十裡外。
遙望之。
則正赤上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