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舍利下訖雲霧複起。
瑞雪飛散如天華。
着人衣久之而不濕。
同州于大興國寺起塔。
舍利宿于近驿。
天夜雨明旦輿行。
雲日迎之開朗。
入自南門。
而城北雨如故。
既至寺。
又陰雨。
臨入函。
日乃出。
衆色光相繞日如輪。
先是寺僧慧真。
夢見聖人項有圓光明照天地來自西方入門而立。
及舍利輿至。
無故止于其所。
因定塔基焉。
十二月八日夜。
有五色圓光。
從基而上遍照城内。
明如晝日。
五十裡鹹見之。
明年四月白光起于塔西。
流照塔東。
良久乃滅。
蒲州于栖岩寺起塔。
九月二十六日。
舍利在治下仁壽寺。
其夜堂内光明如晝。
二十八日定基。
明日地大震山大吼。
岩上有鐘鼓之聲。
十月七日舍利将之栖岩。
地又動。
八日輿登山從者千數。
大風從下而上。
因風力俄頃至于佛堂。
其夜浮圖上有光。
長數尺。
乍隐乍顯至于十餘。
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
還斂入瓶。
又有二光。
并大如缽。
出于西壁。
合為一道流入塔基。
食頃乃滅。
俄而複出。
流入于堂。
山頂亦有大光。
照二百裡。
遠望者皆言燒山。
九日夜又有二光繞浮圖其一流照西谷。
其一流照南谷。
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狀如香爐。
流至浮圖露盤。
移時乃滅。
其夜露盤上又有光。
或散或聚。
皆似蓮華。
移更乃滅。
十三日夜浮圖上又有光。
如三佛像。
并高尺。
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
從堂而出。
其一直上天。
其一流于東北。
其一狀如樓阙赫照州城。
自朔至望。
寺及城内。
常聞異香。
桃李杏柰多花。
人采之以供養。
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
再從塔出。
圓如大鏡。
諸光多紫赤。
而見者色狀不必同。
或雲如大電。
或雲如燎火。
其都無所見者十二三。
有婦人抱新死小兒來乞救護。
至夜便蘇。
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
諸州皆有感應。
而栖岩寺最多。
蓋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也。
并州于舊無量壽寺起塔。
舍利初在道場。
大衆禮拜。
重患者便得除。
起塔之旦雲霧晝昏。
至于已後日乃朗照。
五色雲夾之。
舍利将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
有無量天神。
各持香花幢幡寶蓋遍覆州城。
定州于恒嶽寺起塔。
有一異翁。
來禮拜施布一匹。
負土數籠。
人問其姓字而不答。
忽然失之。
此地舊無水。
開皇三年初營寺其西八裡白龍淵忽東流而過。
作役罷水便絕。
及将起新塔。
水複大流。
相州于大慈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建塔之明年八月。
光天尼寺寫得陜州瑞相圖。
置于佛堂。
神光屢發如電。
又有五色雲蓋。
正臨堂上。
一日四見焉。
又有白雲。
狀如林木雰雨金華。
其二花形如大蝶。
色似青琉璃。
翺翔不下。
乃騰虛而去。
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華。
鄭州于定覺寺起塔。
舍利将至。
寺東有光。
如大流星。
入至佛堂前而沒。
輿到此處無故自止。
既而定塔基于西岸。
其東岸舊舍利塔有二光。
西流入于基所。
寺僧設二千人齋供。
然而萬餘人食之不盡。
一甕飯出八十盆餘食。
供寺衆二百人。
數日乃盡。
舍利将入函。
四面懸幡無風而一時内向。
嵩州于閑居寺起塔。
人衆從舍利者萬餘。
有兔逆阪走來曆輿下而去。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亳州于開寂寺起塔。
界内無石。
舍利至。
便于三處各得一成磨方石。
一似函而無底。
乃合而用之。
不須改鑿。
掘塔基至盤石。
有二浪井夾之。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汝州于興世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泰州于岱嶽寺起塔。
舍利至州。
其夜嶽廟内有鼓聲。
天将哓。
三重門皆自辟。
或見三十騎從廟而出。
蓋嶽神也。
舍利自州之寺。
來至數裡。
雲蓋出于山頂。
五色而三重。
白氣如虹。
來覆舍利散成大霧沾濕人衣。
其狀如垂珠。
其味如甘露。
自旦至午。
霧氣乃斂而歸山。
分為三段。
乍來乍往。
如軍行然。
蓋亦嶽神之來迎也。
于是瓶内有聲放光。
高丈餘。
食頃乃滅。
人審視之。
見琉璃内金瓶蓋自開。
瓶口有寸光如箸。
炯然西指。
雖急轉終不回。
如此經八日。
将入函。
光遂散出。
還入金瓶雲霧複起。
有童子能誦法華經。
來禮舍利。
遂燒身于野以供養焉。
明年二月六日。
泰山神鼓竟夜鳴。
北聽(則聲南南聽則聲北)東西亦如之。
青州于勝福寺起塔。
掘基深五尺。
遇盤石自然成大函。
因而用之。
及舍利将入。
瓶内有光。
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
舍利初至。
二大紫芝欻現于道。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隋州于智門寺起塔。
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龜。
七日甘露降于石橋旁之楊樹。
有黑蜂無算來繞之。
八日旦大霧。
舍利将之寺。
天便開朗。
曆光化縣。
忽見門内木連理。
過楊樹之下。
甘露五道懸流。
沾灑輿上。
既而沈陰。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神龜色狀特異。
有文在其腹曰。
王興州使參軍獻之。
日日開匣欲視其頭。
而縮藏不可見。
敕使著作郎王邵審檢。
龜便長引頸足。
恣人反轉。
連日如之。
乃見有文在其頭曰。
上大王八八。
七千萬年。
皇帝親撫視之入于懷袖自然馴狎。
放諸宮沼及草内。
還來直至禦前。
每放辄如之。
襄州于大興國寺起塔。
天時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楊州于西寺起塔。
州久旱。
舍利入境。
其夜雨大洽。
蔣州于栖霞寺起塔。
鄰人先夢。
佛從西北來。
寶蓋旛花映滿。
寺衆悉執花香出迎。
及舍利至如所夢焉。
吳州于大禹寺起塔。
舍利凡五度江。
風波不起。
既至寺放青黃赤白之光。
獲紫芝高二尺餘。
四莖共三蓋。
天時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蘇州于虎丘山寺起塔。
其地是晉司徒王珣琴台。
掘得磚函。
銀合子有一舍利。
浮之缽水右轉四周。
舍利初發州。
天降雨。
未至寺日便出。
乃有雜色雲。
臨輿而行。
徘徊不散。
至于塔所。
空裡有音樂之聲。
既而天又陰晦。
舍利将下雲暫開。
舍利入函雲複合。
先是寺内鑿石井。
井吼二日。
蓋舍利将來之應也。
衡州于衡嶽寺起塔。
沙門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餘裡。
四遇逆風。
願定便定。
四乞順風。
皆如所欲。
初掘基融峰上。
有白雲闊二丈餘。
甚整直來臨基所右旋三匝乃散。
既而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桂州于緣化寺起塔。
舍利未至城十餘裡。
有鳥千數夾輿行飛。
入城乃散。
舍利将入塔。
五色雲來覆之。
番州于洪楊鄉崇楊裡之靈鹫山寺起塔。
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
其二各有銅函。
盛二小銀像。
其一有銀瓶子盛金瓶。
疑本有舍利。
今乃空矣。
既而坑内有神仙雲氣之象。
昔宋主劉義隆之時。
天竺有聖僧求那跋摩。
将詣楊都路過
瑞雪飛散如天華。
着人衣久之而不濕。
同州于大興國寺起塔。
舍利宿于近驿。
天夜雨明旦輿行。
雲日迎之開朗。
入自南門。
而城北雨如故。
既至寺。
又陰雨。
臨入函。
日乃出。
衆色光相繞日如輪。
先是寺僧慧真。
夢見聖人項有圓光明照天地來自西方入門而立。
及舍利輿至。
無故止于其所。
因定塔基焉。
十二月八日夜。
有五色圓光。
從基而上遍照城内。
明如晝日。
五十裡鹹見之。
明年四月白光起于塔西。
流照塔東。
良久乃滅。
蒲州于栖岩寺起塔。
九月二十六日。
舍利在治下仁壽寺。
其夜堂内光明如晝。
二十八日定基。
明日地大震山大吼。
岩上有鐘鼓之聲。
十月七日舍利将之栖岩。
地又動。
八日輿登山從者千數。
大風從下而上。
因風力俄頃至于佛堂。
其夜浮圖上有光。
長數尺。
乍隐乍顯至于十餘。
瓶内亦有光五道散出。
還斂入瓶。
又有二光。
并大如缽。
出于西壁。
合為一道流入塔基。
食頃乃滅。
俄而複出。
流入于堂。
山頂亦有大光。
照二百裡。
遠望者皆言燒山。
九日夜又有二光繞浮圖其一流照西谷。
其一流照南谷。
十二日堂内又有光狀如香爐。
流至浮圖露盤。
移時乃滅。
其夜露盤上又有光。
或散或聚。
皆似蓮華。
移更乃滅。
十三日夜浮圖上又有光。
如三佛像。
并高尺。
停住者久之。
十四日夜有光三道。
從堂而出。
其一直上天。
其一流于東北。
其一狀如樓阙赫照州城。
自朔至望。
寺及城内。
常聞異香。
桃李杏柰多花。
人采之以供養。
舍利入函之夜又有光。
再從塔出。
圓如大鏡。
諸光多紫赤。
而見者色狀不必同。
或雲如大電。
或雲如燎火。
其都無所見者十二三。
有婦人抱新死小兒來乞救護。
至夜便蘇。
遇光照以愈疾者非一。
諸州皆有感應。
而栖岩寺最多。
蓋由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也。
并州于舊無量壽寺起塔。
舍利初在道場。
大衆禮拜。
重患者便得除。
起塔之旦雲霧晝昏。
至于已後日乃朗照。
五色雲夾之。
舍利将入函放光或一尺或五寸。
有無量天神。
各持香花幢幡寶蓋遍覆州城。
定州于恒嶽寺起塔。
有一異翁。
來禮拜施布一匹。
負土數籠。
人問其姓字而不答。
忽然失之。
此地舊無水。
開皇三年初營寺其西八裡白龍淵忽東流而過。
作役罷水便絕。
及将起新塔。
水複大流。
相州于大慈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建塔之明年八月。
光天尼寺寫得陜州瑞相圖。
置于佛堂。
神光屢發如電。
又有五色雲蓋。
正臨堂上。
一日四見焉。
又有白雲。
狀如林木雰雨金華。
其二花形如大蝶。
色似青琉璃。
翺翔不下。
乃騰虛而去。
明年正月寺内又雨天華。
鄭州于定覺寺起塔。
舍利将至。
寺東有光。
如大流星。
入至佛堂前而沒。
輿到此處無故自止。
既而定塔基于西岸。
其東岸舊舍利塔有二光。
西流入于基所。
寺僧設二千人齋供。
然而萬餘人食之不盡。
一甕飯出八十盆餘食。
供寺衆二百人。
數日乃盡。
舍利将入函。
四面懸幡無風而一時内向。
嵩州于閑居寺起塔。
人衆從舍利者萬餘。
有兔逆阪走來曆輿下而去。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亳州于開寂寺起塔。
界内無石。
舍利至。
便于三處各得一成磨方石。
一似函而無底。
乃合而用之。
不須改鑿。
掘塔基至盤石。
有二浪井夾之。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汝州于興世寺起塔。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泰州于岱嶽寺起塔。
舍利至州。
其夜嶽廟内有鼓聲。
天将哓。
三重門皆自辟。
或見三十騎從廟而出。
蓋嶽神也。
舍利自州之寺。
來至數裡。
雲蓋出于山頂。
五色而三重。
白氣如虹。
來覆舍利散成大霧沾濕人衣。
其狀如垂珠。
其味如甘露。
自旦至午。
霧氣乃斂而歸山。
分為三段。
乍來乍往。
如軍行然。
蓋亦嶽神之來迎也。
于是瓶内有聲放光。
高丈餘。
食頃乃滅。
人審視之。
見琉璃内金瓶蓋自開。
瓶口有寸光如箸。
炯然西指。
雖急轉終不回。
如此經八日。
将入函。
光遂散出。
還入金瓶雲霧複起。
有童子能誦法華經。
來禮舍利。
遂燒身于野以供養焉。
明年二月六日。
泰山神鼓竟夜鳴。
北聽(則聲南南聽則聲北)東西亦如之。
青州于勝福寺起塔。
掘基深五尺。
遇盤石自然成大函。
因而用之。
及舍利将入。
瓶内有光。
乍上乍下。
牟州于巨神山寺起塔。
舍利初至。
二大紫芝欻現于道。
天時陰雪。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隋州于智門寺起塔。
十月六日掘基得神龜。
七日甘露降于石橋旁之楊樹。
有黑蜂無算來繞之。
八日旦大霧。
舍利将之寺。
天便開朗。
曆光化縣。
忽見門内木連理。
過楊樹之下。
甘露五道懸流。
沾灑輿上。
既而沈陰。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神龜色狀特異。
有文在其腹曰。
王興州使參軍獻之。
日日開匣欲視其頭。
而縮藏不可見。
敕使著作郎王邵審檢。
龜便長引頸足。
恣人反轉。
連日如之。
乃見有文在其頭曰。
上大王八八。
七千萬年。
皇帝親撫視之入于懷袖自然馴狎。
放諸宮沼及草内。
還來直至禦前。
每放辄如之。
襄州于大興國寺起塔。
天時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楊州于西寺起塔。
州久旱。
舍利入境。
其夜雨大洽。
蔣州于栖霞寺起塔。
鄰人先夢。
佛從西北來。
寶蓋旛花映滿。
寺衆悉執花香出迎。
及舍利至如所夢焉。
吳州于大禹寺起塔。
舍利凡五度江。
風波不起。
既至寺放青黃赤白之光。
獲紫芝高二尺餘。
四莖共三蓋。
天時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蘇州于虎丘山寺起塔。
其地是晉司徒王珣琴台。
掘得磚函。
銀合子有一舍利。
浮之缽水右轉四周。
舍利初發州。
天降雨。
未至寺日便出。
乃有雜色雲。
臨輿而行。
徘徊不散。
至于塔所。
空裡有音樂之聲。
既而天又陰晦。
舍利将下雲暫開。
舍利入函雲複合。
先是寺内鑿石井。
井吼二日。
蓋舍利将來之應也。
衡州于衡嶽寺起塔。
沙門奉舍利自江陵水行二千餘裡。
四遇逆風。
願定便定。
四乞順風。
皆如所欲。
初掘基融峰上。
有白雲闊二丈餘。
甚整直來臨基所右旋三匝乃散。
既而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桂州于緣化寺起塔。
舍利未至城十餘裡。
有鳥千數夾輿行飛。
入城乃散。
舍利将入塔。
五色雲來覆之。
番州于洪楊鄉崇楊裡之靈鹫山寺起塔。
掘得宋末所置石函三。
其二各有銅函。
盛二小銀像。
其一有銀瓶子盛金瓶。
疑本有舍利。
今乃空矣。
既而坑内有神仙雲氣之象。
昔宋主劉義隆之時。
天竺有聖僧求那跋摩。
将詣楊都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