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靈鹫寺。

      謂諸僧曰。

    此間尋有異瑞。

    兼值王者登臨徵應建立。

    終逢菩薩聖主方大修弘。

    其年冬果有群燕共銜繡像委之堂内。

    及齊主蕭道成初為始興太守。

    遊于此寺而起白塔。

    陳天嘉三年寺内立碑其文也。

    如此聖主修弘驗于今日。

      交州于禅衆寺起塔。

      益州于法聚寺起塔。

    天時陰晦。

    舍利将下日便朗照。

    始入函雲複合。

     廓州于法講寺起塔。

    舍利初發京下宿于臨臯。

    沙門夢失舍利。

    是夜廓州有光。

    高數丈。

    從東方來入寺。

    右繞佛塔。

    照及城樓内外洞朗。

    遙望者疑燒積薪。

     光漸西流食頃乃沒。

    及定塔基正當光沒之所。

    又有香氣□氲異常。

     瓜州于崇教寺起塔。

     虢州表言。

    州雖不奉舍利。

    亦請衆僧行道。

    有一異鳥來集梁上。

    意似聽經不驚不動。

    一夜一日乃下止于讀經之床。

    人人贊歎摩^2□。

    又擎之以行道。

    法師于佛前為之受戒。

    良久乃去。

     隋州典簽王威送流人九十。

    道逢舍利。

    盡釋其囚。

    千裡期集無一違者。

    隋州人于涢水作魚獄三百。

    既見舍利。

    亦悉決放之。

    餘州若此。

    類蓋多矣。

     皇帝當此十月之内。

    每因食于齒下得舍利。

    皇後亦然。

    以銀^8□水浮其一。

      出示百官。

    須臾忽見有兩右旋相着。

    二貴人及晉王昭豫章王暕蒙賜蚬。

    敕令審視之。

    各于蚬内得舍利一。

    未過二旬。

    宮内凡得十九。

    多放光明。

    自是遠近道俗。

      所有舍利率奉獻焉。

    皇帝曰。

    何必皆是真。

    諸沙門相與推試之。

    果有十三玉粟。

     其真舍利鐵拶而無損。

     慶舍利感應表(并答)。

      隋安德王雄百官等。

     臣雄等言。

    臣聞大覺圓備理照空有。

    至聖虛凝義無生滅。

    故雖形分聚芥尚貯金罂。

    體散吹塵猶興寶刹。

    自釋提請灰之後。

    育王建塔已來。

    未有分布舍利紹隆勝業。

    伏惟皇帝積因曠劫宿證菩提。

    降迹人王護持世界。

    往者道消在運仁祠廢毀。

    慈燈滅影智海絕流。

    皇祚既興法鼓方振區宇之内鹹為淨土生靈之類皆覆梵雲。

    去夏六月爰發诏旨。

    迎請沙門奉送舍利。

    于三十州以十月十五日同時起塔。

      而蒲州栖岩寺規模置塔之所。

    于此山上乃有鐘鼓之聲。

    舍利在講堂内。

    其夜前浮圖之上發大光明。

    爰及堂裡流照滿室。

    将置舍利于銅函。

    又有光若香爐。

    乘空而上至浮圓寶瓶。

    複起紫焰。

    或散或聚。

    皆或蓮華。

    又有光明。

    于浮圖上狀如佛像花趺宛具。

    停住久之稍乃消隐。

    又有光明。

    繞浮圖寶瓶。

    蒲州城内仁壽寺僧等遙望山頂。

    光如樓阙。

    山峰澗谷昭然顯見。

    照州城東南一隅。

    良久不滅。

    其栖岩寺者即是太祖武元皇帝之所建造。

    又華州置塔之處。

    于時雲霧大雪。

    忽即開朗。

    正當塔上有五色相輪。

    舍利下訖還起雲霧。

    皇帝皇後又得舍利。

    流輝散彩或出或沈。

    自非至德精誠道合靈聖。

    豈能神功妙相緻此奇特。

    臣等命偶昌年。

    既睹太平之世。

    生逢善業。

    方出塵勞之境。

    不勝抃\躍。

    謹拜表陳賀。

    以聞。

     門下仰惟正覺覆護群品。

    濟生靈于苦海。

    救愚迷于火宅。

    朕所以至心回向結念歸依。

    思與率土臣民爰及幽顯。

    同崇勝業共為善因。

    故分布舍利營建神塔。

    而大聖慈愍頻示光相。

    宮殿之内舍利降靈莫測來由。

    自然變現。

    歡喜頂戴得未曾有。

    斯實群生多幸延此嘉福。

    豈朕微誠所能緻感。

    覽王公等表悚敬彌深。

    朕與王公等及一切民庶。

    宜更加克勵興隆三寶。

    今舍利真形猶有五十。

    所司可依前式分送海内。

    庶三塗六道俱免蓋纏。

    禀識含靈同登妙果。

    主者施行。

     高麗百濟新羅三國使者将還。

    各請一舍利于本國起塔供養。

    诏并許之。

    诏于京師大興善寺起塔。

    先置舍利于尚書都堂。

    十二月二日旦發焉。

    是時天色澄明氣和風靜。

    寶輿旛幢香花音樂種種供養彌遍街衢。

    道俗士女不知幾千萬億。

    服章行位從容有叙。

    上柱國司空公安德王雄已下皆步從至寺。

    設無遮大會而禮忏焉。

    有青雀狎于衆内。

    或抽佩刀擲以布施。

    當人叢而下都無所傷。

    仁壽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複分布五十一州建立靈塔。

    令總管刺史已下縣尉已上。

    廢常務七日請僧行道。

    教化打刹施錢十文。

    一如前式。

    期用四月八日午時。

    合國化内同下舍利封入石函。

    所感瑞應者别錄如左。

     恒州泉州循州營州洪州杭州涼州德州滄州觀州瀛州冀州幽州徐州莒州齊州萊州楚州江州潭州毛州貝州宋州趙州濟州兖州壽州信州荊州梁州蘭州利州潞州黎州慈州魏州汴州杞州許州豫州顯州曹州安州晉州懷州陜州洛州鄧州秦州(重得舍利)衛州洺州鄭州恒州表雲。

    舍利詣州建立靈塔。

    三月四日到州。

    即共州府官人。

    巡曆檢行安置處所。

    唯治下龍藏寺堪得起塔。

    其月十日度地穿基。

    至十六日未時。

    有風從南而來。

    寺内香氣殊異無比。

    道俗官私并悉共聞。

    及有老人姓金名瓒。

    患鼻不聞香臭。

    出二十餘年。

    于時在衆亦聞香氣。

    因即鼻差。

    至四月八日。

    臨向午時欲下舍利。

    光景明淨天廓無雲。

    空裡即雨寶屑天花。

    狀似金銀碎薄。

    大小間雜雰雰散下。

    猶如雪落。

    先降塔基石函上。

    遍堕寺内城治。

    俱有雜色晃曜金晶映日。

    時即将衣承取。

    複在地拾得。

    道俗大衆十萬餘人。

    并見俱獲。

    又刹柱東西二處忽有異氣。

    其色黃白初細後粗。

    如烽火煙龍形宛轉回屈直上。

    周旋塔頂遊騰清漢。

    莫恻長短。

    良久乃滅。

    又有四白鶴。

    從東北而來周繞塔上西南而去。

    至二十日已時。

     築塔基恰成。

    複雨寶屑天華。

    收得盛有一鬥。

    即遣行參軍王亮。

    于先奉獻。

    皇帝開華于寶屑内複得舍利三個。

    甚大歡欣。

    瀛州表雲。

    掘地欲安舍利石函。

    時可深六尺許。

    土裡忽有真紫色光現。

    須臾遂滅。

    其土即有黑文。

    雜間成篆書字雲。

    轉輪聖王佛塔。

    謹表聞知。

     黎州表雲。

    掘基安舍利塔。

    于地下得一瓦銘雲。

    千秋萬歲樂未央。

     觀州表雲。

    舍利塔上有五色雲如車蓋。

    其日午時現至暮。

     魏州表雲。

    所送舍利數度放光。

    複有諸病人或患眼盲或患五内。

    發願禮拜病皆得愈。

    至四月八日。

    欲下舍利。

    午時天忽有一片五色雲。

    香馥非常。

    須臾之間即降金花。

    至九日旦複下銀花。

    遍滿城治。

    其花大者如榆莢。

    小者似火精。

    人人皆得函盛奉獻。

    其日複有一黑狗耽耳白胸。

    于舍利塔前舒左肱屈右腳。

    見人行道即起行道。

    見人持齋亦即持齋。

    非時與食不食。

    唯欲得飲淨水。

    至後日旦起解齋。

    與粥始吃。

    其寺内先有數個猛狗。

    但見一狼狗。

    無不競來吠齧。

    若見此狗入寺。

    悉皆低頭掉尾。

    當爾之時。

    看人男夫婦女三十餘萬。

    盡皆不識此狗。

    未知從何而來。

      秦州表雲。

    欲下舍利時七日地微動至八日大動。

     兖州表雲。

    敕書分送起塔。

    以瑕丘縣普樂寺最為清淨。

    即于其所奉安舍利。

     以去三月二十五日。

    謹即經營以為函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