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申鄙意答周。

    複以相呈。

    旨誠可求而辭不自暢。

    想脫覽省。

    戴公和南。

      釋疑論答周居士難。

    戴安公。

     間以暇日因事緻感。

    脫作釋疑以呈法師。

    既辱還告并來難。

    辭喻清贍緻有旨歸。

    但自覺。

    雖先觀者莫悟。

    所見既殊孰是能正。

    茍懷未悟請共盡之。

    仆所謂能審分命者。

    自呼識拔常均妙鑒理宗校練名實比驗古今者耳。

    不謂淪溺生死之域欣戚失得之徒也。

    茍能悟彭殇之壽夭。

    則知修短之自然。

    察堯舜于朱均。

    以得愚聖之有分。

    推淵商之善惡。

    足明冥中之無罰。

    等比幹盜跖。

    可識禍福之非行。

    既能體此數事。

    然後分命可審。

    不祈冥報耳。

    若如來難。

    宅情于理則理未可喻。

    靖求諸己其明效矣。

    此乃未喻由于求己。

    非為無理可喻也。

    若舍己而外鑒。

    必不遠而複矣。

     難曰。

    勸教之設必傍實而動。

    直為訓之方不可以一塗而盡。

    仆豈謂聖人為教反真空設邪。

    夫善惡生于天理。

    是非由乎人心。

    因天理以施教。

    順人心以成務。

     故幽懷體仁者挹玄風而載悅。

    肆情出轍者顧名教而内掬。

    功玄物表。

    日用而忘其惠。

    理蘊冥寂。

    濤之不見其宗。

    非違虛教以眩于世也。

    是以前論雲。

    因神通以設。

    故理妙而化敷。

    順推遷而相引。

    故功玄而事适者也。

     難曰。

    安于懷仁不沒其身。

    臧會以僣有後魯國。

    則分命所鐘于何而審。

    玄明之唱更為疑府矣。

    答曰。

    斯乃所以明善惡之有定不由于積行也。

    若夫仁者為善之嘉行。

    安于懷之而受福。

    僣者反理之邪事。

    臧會為之而獲後。

    良由分應沒身非履仁之所移命當為後非行僣之能罰。

    豈異比幹忠正而嬰剖心之戮。

    張湯酷吏而獲七世之祜哉。

    茍斯理之不殊。

    則知分命之先定矣。

    乃同玄明之有分。

    非為成疑府也。

      難曰。

    古之君子知通圯之來其過非新。

    賢愚壽夭兆明自昔。

    楚穆以福濃獲沒。

    蔡靈以善薄受禍。

    郗宛以釁深莫救。

    宋桓以愆微易唱。

    答曰。

    夫通圯非新。

      壽夭自昔。

    信哉斯言。

    是仆所謂各有分命者也。

    若夫福濃獲沒釁深莫救。

    此則報應之來有若影向。

    蔡靈以善薄受禍。

    商臣宜以極逆羅殃。

    宋桓以愆微易唱。

    邾文應用行善延年。

    而罪同罰異福等報殊。

    何明鑒于蔡宋而獨昧于楚邾乎。

    君所謂不祈驗于冥中影向自微。

    不期在于應報而慶罰以彰。

    于斯踬矣。

     難曰。

    然則天網恢恢疏而遂失耶。

    莫見乎隐。

    莫顯乎微。

    但盈換藏于日用。

     交賒昧于理緣。

    答曰。

    夫天理冥昧變狀難明。

    且當推己兆之終古。

    考應報之成迹耳。

    至于善惡禍福。

    或有一見斯自遇與事會。

    非冥司之真驗也。

    何以明之。

    若其有司當如之治國長之一家。

    善無微而不賞。

    惡無纖而必罰。

    使修行者保其素履極逆者受其酷禍。

    然後積善之家被餘慶于後世。

    積不善之家流殃咎乎來世耳。

    而今則不然。

    或惡深而莫誅。

    或積善而禍臻。

    或履仁義而亡身。

    或行肆虐而降福。

    豈非無司而自有分命乎。

    若以盈換藏于日用。

    交賒昧于理緣者。

    但當報對遲晚不切目前耳。

    非為善惡舛錯是非莫驗。

    推斯而言。

    人之生也。

    性分夙定。

    善者自善。

     非先有其生而後行善以緻于善也。

    惡者自惡。

    非本分無惡長而行惡以得于惡也。

     故知窮達善惡愚智壽夭無非分命。

    分命玄定于冥初。

    行迹豈能易其自然哉。

    天網不失隐見微顯。

    故是勸教之言耳。

    非玄明所謂本定之極緻也。

    既未悟妙推之有宗。

    亦何分命之可審乎。

    将恐向之先覺還為後悟矣。

    言面未日。

    聊以谠叙。

     周居士書。

     見重伸釋疑論。

    辭理切驗善乎校實也。

    但仆意猶有不同。

    乃即欲更言所懷。

     一日侍法師坐。

    粗共求君意雲。

    氣力小佳當自有酬。

    因君論旨兼有所見也。

    仆是以不複稍厝其爝火。

    須成旨因上。

    君雲。

    審分命者乃是體極之人既非所同。

    又仆所立不期存于應報。

    而慶罰已彰亦不如君所位也。

    書不盡言。

    于是信矣。

    其中小小亦多未喻。

    付之未遇。

     遠法師書。

     見君與周居士往複。

    足為賓主。

    然佛教精微難以事诘。

    至于理玄數表義隐于經者。

    不可勝言。

    但恨君作佛弟子。

    未能留心聖典耳頃得書論亦未始暫忘。

    年衰多疾不暇有答。

    脫因講集之餘。

    粗綴所懷今寄往。

    試與同疑者共尋。

    若見其族則比幹商臣之流可不思而得。

    釋慧遠頓首。

     答遠法師書。

     安公和南。

    辱告并見三報論。

    旨喻弘遠妙暢理宗。

    覽省反複欣悟兼懷。

    弟子雖伏膺法訓誠信彌至。

    而少遊人林遂不涉經學。

    往以艱毒交纏。

    聊寄之釋疑以自摅散。

    此蓋情發于中而形于言耳。

    推其俗見之懷。

    誠為未盡。

    然三報曠遠。

    難以辭究。

    弟子尋當索歸必觐展。

    冀親承音旨蓋祛其滞。

    諸懷寄之周居士。

    戴安公和南。

      報應問。

    何承天。

     西方說報應。

    其枝末雖明而根本常昧。

    其言奢而寡要。

    其譬迂而無徵。

    乖背五經。

    故見棄于先聖。

    誘掖近情。

    故得信于季俗。

    夫欲知日月之行。

    故假察于璇機。

    将伸幽冥之信。

    宜取符于見事。

    故鑒燧懸而水火降。

    雨宿離而風雲作。

    斯皆遠由近驗幽以顯著者也。

    夫鵝之為禽。

    浮清池咀春草衆生蠢動弗之犯也。

    而庖人執焉鮮有得免刀俎者。

    燕翻翔求食。

    唯飛蟲是甘。

    而人皆愛之。

    雖巢幕而不懼。

     非直鵝燕也。

    群生萬有往往如之。

    是知殺生者無惡報。

    為福者無善應。

    所以為訓者如彼。

    所以示世者如此。

    餘甚惑之。

    若謂燕非蟲不甘故罪所不及。

    民食刍豢爰獨嬰辜。

    若謂禽豕無知而人識經教。

    斯則未有經教之時。

    畋漁網罟亦無罪也。

    無故以科法入中國。

    乃所以為民陷□也。

    彼仁人者豈其然哉。

    故餘謂。

    佛經但是假設權教。

    勸人為善耳。

    無關實叙。

    是以聖人作制推德翳物。

    我将我享寔膺天祜。

     田獲三品賓庖豫焉。

    若乃見生不忍死。

    聞聲不食肉。

    固君子之所務也。

    竊願高明更加三思。

     答何承天。

    劉少府。

     敬覽高話。

    辭切證明。

    所謂彼上人者難為酬對者也。

    然如來窮理盡性因感成教。

    故五善思啟。

    戒品為之設。

    六蔽待祛。

    般若為之照。

    薰以十善淨以無漏。

    畢竟解脫至菩提而已矣。

    斯末之所以明而本之不昧者耶。

    孔以緻孝為務。

    則仁被四海。

    釋以大慈為首。

    則化周五道。

    導物之迹非乃冥耶。

    但應有粗精終然自殊耳。

     凡覽般若諸經。

    不以無孔為疑。

    何獨誦丘之書而有見棄之言乎。

    以龍鬼之陋尚感聖而至誘掖得信。

    豈季俗而已哉。

    足下據見在之教。

    以诘三世之辯。

    奢迂之怪固不待言。

    若許因果不謬猶形之與影。

    徵要之效如合符也。

    若日月之行。

    幽明之信。

    水火之降。

    風雲之作。

    皆先因而後果。

    不出感召之道。

    故緣起鑒能緻水。

    緣滅燧不招火。

    一切諸法從緣起滅耳。

    若鵝之就斃味登俎鼎燕之獲免無取鹽梅。

    故鵝殺于人猶蟲死于燕。

    鵝蟲見世受。

    人燕未來報。

    報由三業。

    業有遲疾。

    若人入孝出悌揚于王庭君親。

    無将将(音埒)而必誅。

    此見報之疾着乎視聽者也。

    若忠為令德剖心沉淵劫掠肆殺有幸而免。

    此後報之遲疏而不失者也。

    善惡之業。

    業無不報。

    但過去未來非耳目所得。

    故信之者寡。

    而非之者衆耳。

    科法清淨滌塵開慧。

    中國弗思謂為陷□。

    非我無謀秦弗用也。

    勸人為善。

    誠哉斯言。

    然權者謂實非假設也。

    故文王廢伯邑考而立武王權也。

    周适非王發有天命。

    禮是疏制理固從實。

    伯廢發立實也。

    各從其實德用交歸。

    自非大智孰能預之。

    經雲。

    善權方便亦複如是耳。

    夫民生而殺性之欲也。

    飲血席毛在上皇之世矣。

    聖人去殺非教殺也。

      但民殺未盡而化宜漸損。

    雖将享三品尊薦厚賓。

    然湯開其網。

    孔釣不綱。

    詩翼五豝。

    禮弗身踐。

    據茲而觀。

    作者之心見矣。

    今忍不食成己慈之心。

    若推不忍于視聽之表。

    均不食于見聞之内。

    其至矣哉。

    其至矣哉。

    隻藉嘉評伸以管窺。

    實相無言言成戲論。

    既不自是想亦同非。

    若高明之譬。

    請俟諸君子。

     辯宗論諸道人王衛軍問答。

    謝靈運。

     同遊諸道人。

    并業心神道求解言外。

    餘枕疾務寡頗多暇日。

    聯伸由來之意。

     庶定求宗之悟。

     釋氏之論。

    聖道雖遠積學能至。

    累盡鑒生萬應漸悟。

    孔氏之論。

    聖道既妙。

     雖顔殆庶體無鑒周。

    理歸一極。

     有新論道士以為。

    寂鑒微妙不容階級。

    積學無限何為自絕。

    今去釋氏之漸悟而取其能至。

    去孔氏之殆庶而取其一極。

    一極異漸悟能至非殆庶。

    故理之所去雖合各取。

    然其離孔釋矣。

    餘謂二談物之言。

    道家之唱得意之說。

    敢以折中。

    自許竊謂新論為然。

    聊答下意。

    遲有所悟。

     法勖問。

    敬覽清論。

    明宗極雖微而一悟頓了。

    雖欣新剖竊有所疑。

    夫明達者以體理絕欲。

    悠悠者以迷惑嬰累。

    絕欲本乎見理。

    嬰累由于乖宗。

    何以言之。

    經雲。

    新學者離般若便如失明者。

    無導是為懷理。

    蕩患于茲顯矣。

    若涉求未漸于大宗希仰。

    猶累于塵垢則永劫劬勞。

    期果緬邈既懷猶豫。

    伏遲嘉訓。

    初答。

    道與俗反理不相關。

    故因權以道之。

    權雖是假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