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在非假。
智雖是真能為非真。
非真不傷真。
本在于濟物。
非假不遂假。
濟則反本。
如此永劫無為空。
勤期果有如皎日。
勖再問。
案論。
孔釋其道既同。
救物之假亦不容異。
而神道之域。
雖顔也孔子所不誨。
實相之妙。
雖愚也釋氏所必教。
然則二聖建言何乖背之甚哉。
再答。
二教不同者。
随方應物所化地異也。
大而較之。
監在于民。
華人易于見理。
難于受教。
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
夷人易于受教難于見理。
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
漸悟雖可至昧頓了之實。
一極雖知寄絕累學之冀。
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
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
是故權實雖同其用各異。
昔向子期以儒道為一。
應吉甫謂孔老可齊。
皆欲窺宗。
而況真實者乎。
勖三問。
重尋答。
以華夷有險易之性。
故二聖敷異同之教。
重方附俗。
可謂美矣。
然淵極朗鑒作則于上。
愚民蒙昧伏從于下。
故作則宜審其政。
伏從必是其宗。
今孔廢聖學之路。
而釋開漸悟之迳。
筌蹄既已紛錯。
群黎何由歸真。
三答。
冬夏異性。
資春秋為始末。
晝夜殊用。
緣晨暮以往複。
況至精之理豈可迳接至粗之人。
是故傍漸悟者。
所以密造頓解。
倚禮教者。
所以潛成學聖。
學聖不出六經。
而六經得頓解。
不見三藏。
而以三藏果筌蹄曆然。
何疑紛錯。
魚兔既獲群黎以濟。
僧維問。
承新論法師。
以宗極微妙不容階級。
使夫學者窮有之極。
自然之無有苦符契。
何須言無也。
若資無以盡有者。
焉得不謂之漸悟耶。
初答。
夫累既未盡。
無不可得。
盡累之弊。
始可得無耳。
累盡則無。
誠如符契将除其累。
要須傍教。
在有之時學而非悟。
悟在有表托學以至。
但階級教愚之談。
一悟得意之論矣。
維再問。
論雲。
悟在有表得不以漸。
使夫涉學希宗當日進其明。
不若使明不日進與不言同。
若日進其明者得非漸悟乎。
再答。
夫明非漸至信由教發。
何以言之。
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
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
然向道善心起。
損累生垢伏。
伏似無同善似惡乖。
此所務不俱非心本無累。
至夫一悟萬滞同盡耳。
維三問。
答雲。
由教而信。
則有日進之功。
非漸所明。
則無入照之分。
夫尊教而推宗者。
雖不永用。
當推之時。
豈可不暫合無耶。
若許其暫合。
猶自賢于不合非漸如何。
三答。
暫者假也。
真者常也。
假知無常。
常知無假。
今豈可以假知之暫而侵常知之真哉。
今暫合賢于不合。
誠如來言竊有微證。
巫臣谏莊王之日。
物賒于己。
故理為情先。
及納夏姬之時。
已交于物。
故情居理上。
情理雲互物已相傾。
亦中知之率任也。
若以谏自為悟。
豈容納時之惑耶。
且南為聖也。
北為愚也。
背北向南。
非停北之謂。
向南背北。
非至南之稱。
然向南可以向南背北。
非是停北。
非是停北。
故愚可去矣。
可以至南。
故悟可得矣。
慧驎演僧維問。
當假知之一合與真知同異。
初答。
與真知異。
驎再問。
以何為異。
再答。
假知者累伏故。
理暫為用用暫在理。
不恒其知。
真知者照寂故理常為用用常在理。
故永為真知。
驎三問。
累不自除。
故求理以除累。
今假知之一合理實在心。
在心而累不去。
将何以去之乎。
三答。
累起因心。
心觸成累。
累恒觸者心日昏。
教為用者心日伏。
伏累彌久至于滅累。
然滅之時在累伏之後也。
伏累滅累貌同實異。
不可不察。
滅累之體。
物我同忘有無一觀。
伏累之狀。
他己異情空實殊見。
殊實空異己他者入于滞矣。
一無有同我物者出于照也。
驎維問。
三世長于百年。
三千廣于赤縣。
四部多于戶口。
七寶妙于石沙。
此亦方有小大。
故化有遠近。
得不謂之然乎。
初答。
事理不同恒成四端。
自有小大各得其宜。
亦有賢愚違方而處。
所謂世同時異物是人非。
譬割雞之政亦有牛刀佩玺而聽。
豈皆唐虞。
今謂言折體盡于武城。
長世皆覃于天下。
未之聞也。
且俱稱妙覺而國土精粗。
不可以精粗國土而言聖有優劣。
景迹之應本非所徵矣。
維再問。
論雲。
或道廣而事狹。
或事是而人非。
今不可以事之小大而格道之粗妙。
誠哉斯言。
但所疑不在此耳。
設令周孔實未盡極。
以之應世。
故自居宗。
此自是世去聖遠未足明極。
夫降妙數階以接群粗。
則粗者所不測。
然數階之妙非極妙之謂。
推此而言。
撫世者于粗為妙。
然于妙猶粗矣。
以妙乘粗。
則無往不盡。
以粗求妙。
則莫睹其原。
無往不盡。
故謂之窮理。
莫睹其原。
故仰之彌高。
今豈可就顔氏所崇而同之極妙耶。
再答。
今不藉顔所推。
而謂之為極。
但謂顔為庶幾。
則孔知幾矣。
且許禹昌言。
孔非本談。
以堯則天體無是同。
同體至極豈計有之小大耶。
維三問。
凡世人所不測。
而又昌言者皆可以為聖耶。
三答。
夫昌言賢者尚許其賢。
昌言聖者。
豈得反非聖耶。
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
惟佛究盡實相之崇高。
今欲以崇高之相而令迷蒙所知。
未之有也。
茍所不知。
焉得不以昌言為信。
既以釋昌為是。
何以孔昌為非耶。
竺法綱問。
敬披高論探研宗極。
妙判權實存旨儒道。
遺教孔釋昌言折中。
允然新論。
可謂激流導源瑩拂發晖矣。
詳複答勖維之問。
或謂因權以通。
或學而非悟爾。
為玄句徒設。
無關于胸情焉。
竊所未安。
何以言之。
夫道形天隔幾二險絕。
學不漸宗曾無仿□。
馳騁有端思不出位。
神崖曷由而登幾峰所從而超哉。
若勤務于有而坐體于無者。
譬猶揮毫鐘張之側功侔羿養之能。
不然明矣。
蓋同有非甚閡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
豈況乎有無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又雲。
累既未盡。
無不可得。
盡累之弊。
始可得無耳。
問曰。
夫膏盲大道摧辀玄路。
莫尚于封有之累也。
蓋有不能祛有。
祛有者必無未有。
先盡。
有累然後得無也。
就如所言累盡則無爾。
為累之自去實不無待。
實不無待則不能不無。
故無無貴矣。
如彼重暗自晞無假火日。
無暇火日則不能不設。
亦明無尚焉。
落等級而奇頓悟。
将于是乎踬矣。
暇任之餘幸思嘉釋。
釋慧琳問。
三複精議。
辨婳二家斟酌儒道。
實有懷于論矣。
至于去釋漸悟遺孔殆庶。
蒙竊惑焉。
釋雲有漸。
故是自形者有漸。
孔之無漸亦是自道者無漸。
何以知其然耶。
中人可以語上。
久習可以移性。
孔氏之訓也。
一合于道場非十地之所階。
釋家之唱也。
如此漸絕文論二聖詳言。
豈獨夷束于教華拘于理。
将恐斥離之辯辭長于新論乎。
勖道人難雲。
絕欲由于體理。
當謂日損者以理自悟也。
論曰。
道與俗反本不相關。
故因權以通之。
物濟則反本。
問曰。
權之所假習心者。
亦終以為慮乎。
為哓悟之日與經之空理都自反耶。
若其永背空談翻為未說。
若始終相扶可修教而至。
不答維驎。
假知中殊為藻豔。
但與立論有違。
假者以旋迷喪理。
不以鑽火緻惑。
茍南向可以造越。
北背可以棄燕。
信燕北越南矣。
慮空可以洗心。
損有可以祛累。
亦有愚而空聖矣。
如此但當勤般若以日忘瞻郢路而驟進。
複何憂于失所乎。
将恐一悟之唱。
更踬于南北之譬耶。
答綱琳二法師。
披覽雙難欣若暫對。
藻豐論博蔚然滿目。
可謂勝人之口。
然未厭于心。
聊伸前意無由言對。
執筆長懷。
謝靈運和南。
答綱公難。
來難雲。
同有非甚閡。
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
豈況乎有無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此是拘于所習以生此疑耳。
夫專玩筆劄者。
自可不工于弧矢。
弧矢既工複玩筆劄者。
何為不兼哉。
若封有而不向宗。
自是封者之失。
造無而去滞何為不可得皆。
借不兼之有。
以诘能兼之無。
非惟鐘胡愧射于更李羿養慚書于羅趙。
觸類之踬始充巧曆之歎。
今請循其本。
夫憑無以伏有。
伏之則有忘。
伏時不能知。
知則不複辨。
是以坐忘日損之談近出老莊。
數緣而滅經有舊說。
如此豈累之自去實無之所濟。
且明為晦新功在火日。
但火日不稱功于幽闇。
般若不言惠于愚憃耳。
推此而往。
讵俟多雲。
答琳公難。
孔雖曰語上。
而雲聖無階級。
釋維曰一合。
而雲物有佛性。
物有佛性其道有歸。
所疑者漸教。
聖無階級其理可貴。
所疑者殆庶。
豈二聖異塗将地使之然。
斥離之難始是有在辭長之論無乃角弓耶。
難雲。
若其永背空談翻為未說。
若始終相扶可循教而至。
可謂公孫之辭辯者之囿矣。
夫智為權本。
權為智用。
今取聖之意則智即經之辭。
則權傍權以為檢。
故三乘鹹蹄筌。
既意以歸宗。
故般若為魚兔。
良由民多愚也。
教故迂矣。
若人皆得意。
亦何貴于攝悟。
假知之論旨明在有者能為達理之谏。
是為交賒相傾。
非悟道之謂。
與其立論有何相違。
燕北越南有遇空聖。
其理既當。
頗獲于心矣。
若勤者日忘瞻者驟進。
亦實如來言。
但勤未是得瞻未是至。
當其此時可謂向宗。
既得
智雖是真能為非真。
非真不傷真。
本在于濟物。
非假不遂假。
濟則反本。
如此永劫無為空。
勤期果有如皎日。
勖再問。
案論。
孔釋其道既同。
救物之假亦不容異。
而神道之域。
雖顔也孔子所不誨。
實相之妙。
雖愚也釋氏所必教。
然則二聖建言何乖背之甚哉。
再答。
二教不同者。
随方應物所化地異也。
大而較之。
監在于民。
華人易于見理。
難于受教。
故閉其累學而開其一極。
夷人易于受教難于見理。
故閉其頓了而開其漸悟。
漸悟雖可至昧頓了之實。
一極雖知寄絕累學之冀。
良由華人悟理無漸而誣道無學。
夷人悟理有學而誣道有漸。
是故權實雖同其用各異。
昔向子期以儒道為一。
應吉甫謂孔老可齊。
皆欲窺宗。
而況真實者乎。
勖三問。
重尋答。
以華夷有險易之性。
故二聖敷異同之教。
重方附俗。
可謂美矣。
然淵極朗鑒作則于上。
愚民蒙昧伏從于下。
故作則宜審其政。
伏從必是其宗。
今孔廢聖學之路。
而釋開漸悟之迳。
筌蹄既已紛錯。
群黎何由歸真。
三答。
冬夏異性。
資春秋為始末。
晝夜殊用。
緣晨暮以往複。
況至精之理豈可迳接至粗之人。
是故傍漸悟者。
所以密造頓解。
倚禮教者。
所以潛成學聖。
學聖不出六經。
而六經得頓解。
不見三藏。
而以三藏果筌蹄曆然。
何疑紛錯。
魚兔既獲群黎以濟。
僧維問。
承新論法師。
以宗極微妙不容階級。
使夫學者窮有之極。
自然之無有苦符契。
何須言無也。
若資無以盡有者。
焉得不謂之漸悟耶。
初答。
夫累既未盡。
無不可得。
盡累之弊。
始可得無耳。
累盡則無。
誠如符契将除其累。
要須傍教。
在有之時學而非悟。
悟在有表托學以至。
但階級教愚之談。
一悟得意之論矣。
維再問。
論雲。
悟在有表得不以漸。
使夫涉學希宗當日進其明。
不若使明不日進與不言同。
若日進其明者得非漸悟乎。
再答。
夫明非漸至信由教發。
何以言之。
由教而信則有日進之功。
非漸所明則無入照之分。
然向道善心起。
損累生垢伏。
伏似無同善似惡乖。
此所務不俱非心本無累。
至夫一悟萬滞同盡耳。
維三問。
答雲。
由教而信。
則有日進之功。
非漸所明。
則無入照之分。
夫尊教而推宗者。
雖不永用。
當推之時。
豈可不暫合無耶。
若許其暫合。
猶自賢于不合非漸如何。
三答。
暫者假也。
真者常也。
假知無常。
常知無假。
今豈可以假知之暫而侵常知之真哉。
今暫合賢于不合。
誠如來言竊有微證。
巫臣谏莊王之日。
物賒于己。
故理為情先。
及納夏姬之時。
已交于物。
故情居理上。
情理雲互物已相傾。
亦中知之率任也。
若以谏自為悟。
豈容納時之惑耶。
且南為聖也。
北為愚也。
背北向南。
非停北之謂。
向南背北。
非至南之稱。
然向南可以向南背北。
非是停北。
非是停北。
故愚可去矣。
可以至南。
故悟可得矣。
慧驎演僧維問。
當假知之一合與真知同異。
初答。
與真知異。
驎再問。
以何為異。
再答。
假知者累伏故。
理暫為用用暫在理。
不恒其知。
真知者照寂故理常為用用常在理。
故永為真知。
驎三問。
累不自除。
故求理以除累。
今假知之一合理實在心。
在心而累不去。
将何以去之乎。
三答。
累起因心。
心觸成累。
累恒觸者心日昏。
教為用者心日伏。
伏累彌久至于滅累。
然滅之時在累伏之後也。
伏累滅累貌同實異。
不可不察。
滅累之體。
物我同忘有無一觀。
伏累之狀。
他己異情空實殊見。
殊實空異己他者入于滞矣。
一無有同我物者出于照也。
驎維問。
三世長于百年。
三千廣于赤縣。
四部多于戶口。
七寶妙于石沙。
此亦方有小大。
故化有遠近。
得不謂之然乎。
初答。
事理不同恒成四端。
自有小大各得其宜。
亦有賢愚違方而處。
所謂世同時異物是人非。
譬割雞之政亦有牛刀佩玺而聽。
豈皆唐虞。
今謂言折體盡于武城。
長世皆覃于天下。
未之聞也。
且俱稱妙覺而國土精粗。
不可以精粗國土而言聖有優劣。
景迹之應本非所徵矣。
維再問。
論雲。
或道廣而事狹。
或事是而人非。
今不可以事之小大而格道之粗妙。
誠哉斯言。
但所疑不在此耳。
設令周孔實未盡極。
以之應世。
故自居宗。
此自是世去聖遠未足明極。
夫降妙數階以接群粗。
則粗者所不測。
然數階之妙非極妙之謂。
推此而言。
撫世者于粗為妙。
然于妙猶粗矣。
以妙乘粗。
則無往不盡。
以粗求妙。
則莫睹其原。
無往不盡。
故謂之窮理。
莫睹其原。
故仰之彌高。
今豈可就顔氏所崇而同之極妙耶。
再答。
今不藉顔所推。
而謂之為極。
但謂顔為庶幾。
則孔知幾矣。
且許禹昌言。
孔非本談。
以堯則天體無是同。
同體至極豈計有之小大耶。
維三問。
凡世人所不測。
而又昌言者皆可以為聖耶。
三答。
夫昌言賢者尚許其賢。
昌言聖者。
豈得反非聖耶。
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
惟佛究盡實相之崇高。
今欲以崇高之相而令迷蒙所知。
未之有也。
茍所不知。
焉得不以昌言為信。
既以釋昌為是。
何以孔昌為非耶。
竺法綱問。
敬披高論探研宗極。
妙判權實存旨儒道。
遺教孔釋昌言折中。
允然新論。
可謂激流導源瑩拂發晖矣。
詳複答勖維之問。
或謂因權以通。
或學而非悟爾。
為玄句徒設。
無關于胸情焉。
竊所未安。
何以言之。
夫道形天隔幾二險絕。
學不漸宗曾無仿□。
馳騁有端思不出位。
神崖曷由而登幾峰所從而超哉。
若勤務于有而坐體于無者。
譬猶揮毫鐘張之側功侔羿養之能。
不然明矣。
蓋同有非甚閡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
豈況乎有無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又雲。
累既未盡。
無不可得。
盡累之弊。
始可得無耳。
問曰。
夫膏盲大道摧辀玄路。
莫尚于封有之累也。
蓋有不能祛有。
祛有者必無未有。
先盡。
有累然後得無也。
就如所言累盡則無爾。
為累之自去實不無待。
實不無待則不能不無。
故無無貴矣。
如彼重暗自晞無假火日。
無暇火日則不能不設。
亦明無尚焉。
落等級而奇頓悟。
将于是乎踬矣。
暇任之餘幸思嘉釋。
釋慧琳問。
三複精議。
辨婳二家斟酌儒道。
實有懷于論矣。
至于去釋漸悟遺孔殆庶。
蒙竊惑焉。
釋雲有漸。
故是自形者有漸。
孔之無漸亦是自道者無漸。
何以知其然耶。
中人可以語上。
久習可以移性。
孔氏之訓也。
一合于道場非十地之所階。
釋家之唱也。
如此漸絕文論二聖詳言。
豈獨夷束于教華拘于理。
将恐斥離之辯辭長于新論乎。
勖道人難雲。
絕欲由于體理。
當謂日損者以理自悟也。
論曰。
道與俗反本不相關。
故因權以通之。
物濟則反本。
問曰。
權之所假習心者。
亦終以為慮乎。
為哓悟之日與經之空理都自反耶。
若其永背空談翻為未說。
若始終相扶可修教而至。
不答維驎。
假知中殊為藻豔。
但與立論有違。
假者以旋迷喪理。
不以鑽火緻惑。
茍南向可以造越。
北背可以棄燕。
信燕北越南矣。
慮空可以洗心。
損有可以祛累。
亦有愚而空聖矣。
如此但當勤般若以日忘瞻郢路而驟進。
複何憂于失所乎。
将恐一悟之唱。
更踬于南北之譬耶。
答綱琳二法師。
披覽雙難欣若暫對。
藻豐論博蔚然滿目。
可謂勝人之口。
然未厭于心。
聊伸前意無由言對。
執筆長懷。
謝靈運和南。
答綱公難。
來難雲。
同有非甚閡。
尚不可以玩此而善彼。
豈況乎有無之至背而反得以相通者耶。
此是拘于所習以生此疑耳。
夫專玩筆劄者。
自可不工于弧矢。
弧矢既工複玩筆劄者。
何為不兼哉。
若封有而不向宗。
自是封者之失。
造無而去滞何為不可得皆。
借不兼之有。
以诘能兼之無。
非惟鐘胡愧射于更李羿養慚書于羅趙。
觸類之踬始充巧曆之歎。
今請循其本。
夫憑無以伏有。
伏之則有忘。
伏時不能知。
知則不複辨。
是以坐忘日損之談近出老莊。
數緣而滅經有舊說。
如此豈累之自去實無之所濟。
且明為晦新功在火日。
但火日不稱功于幽闇。
般若不言惠于愚憃耳。
推此而往。
讵俟多雲。
答琳公難。
孔雖曰語上。
而雲聖無階級。
釋維曰一合。
而雲物有佛性。
物有佛性其道有歸。
所疑者漸教。
聖無階級其理可貴。
所疑者殆庶。
豈二聖異塗将地使之然。
斥離之難始是有在辭長之論無乃角弓耶。
難雲。
若其永背空談翻為未說。
若始終相扶可循教而至。
可謂公孫之辭辯者之囿矣。
夫智為權本。
權為智用。
今取聖之意則智即經之辭。
則權傍權以為檢。
故三乘鹹蹄筌。
既意以歸宗。
故般若為魚兔。
良由民多愚也。
教故迂矣。
若人皆得意。
亦何貴于攝悟。
假知之論旨明在有者能為達理之谏。
是為交賒相傾。
非悟道之謂。
與其立論有何相違。
燕北越南有遇空聖。
其理既當。
頗獲于心矣。
若勤者日忘瞻者驟進。
亦實如來言。
但勤未是得瞻未是至。
當其此時可謂向宗。
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