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時。

    樹自低枝引菩薩上。

    菩薩從此受吉祥草坐菩提樹。

    惡魔見已生瞋惱心雲。

    此人者欲空我界。

    即率官屬十八億萬。

    持諸苦具來怖菩薩。

     促令急起受五欲樂。

    又遣妙意天女三人。

    來惑菩薩。

    爾時入勝意慈定生憐愍心。

     魔軍自然堕落退散。

    三妙天女化為瘿鬼。

    降魔軍已。

    于二月八日明相出時而成正覺。

    既成佛已。

    觀衆生根。

    知其樂小未堪大法。

    即趣波羅奈國度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法輪。

    此則三寶出現之始也。

    其後說法度人之數。

    大集菩薩之會。

    甚深無相之談。

    神通示現之力。

    經文具之矣。

    又于一時升忉利天。

    九旬安居為母說法。

    時優阗國王及波斯匿王思慕佛德。

    刻檀畫□以寫佛形。

    于後佛從忉利天下。

    其所造像皆起避席。

    佛摩其頂曰。

    汝于未來善為佛事。

    佛像之興始于此矣。

    化緣将畢時徒厭怠。

    佛便告衆。

    卻後三月吾當涅槃。

    複記後事如經具說。

    然如來實身常在不滅。

    故法華雲。

    常在靈鹫山及餘諸住處。

    今生滅者。

    是佛化身為欲汲引現同其類。

    所以受生。

    複欲令知有為必遷。

    所以示滅。

    又衆生根熟。

    所以現生。

    衆生感盡。

    所以現滅。

    佛涅槃後人天供養起諸寶塔。

    又大迦葉召千羅漢結集法藏。

    阿難從鎖須入。

    誦出佛經一無遺漏。

    如瓶瀉水置之異器。

    一百年外有鐵輪王。

    字阿輸柯。

    亦名阿育。

    役禦神鬼。

    于一日中天上人間造八萬四千舍利寶塔。

    其佛遺物衣缽杖等。

    及諸舍利神變非一。

    逮漢明感夢金軀日佩丈六之容。

    一如釋迦本狀。

    又吳主孫權燒捶舍利無所變壞爰及浮江石像泛海瑞容。

    般若冥力觀音密驗。

    别記具之事多不錄。

     禅林妙記後集序。

     京師西明寺釋玄則。

     竊聞。

    象分庖卦。

    克贊神明之德。

    訓啟箕疇。

    載穆彜倫之叙。

    自茲以降述者尤多。

    莫不葉璇政而增輝。

    仞金閨而聳價。

    矧乎真乘上智津萬有以興言。

    秘藏圓音警百靈而暢旨。

    燭迷均于麗景。

    清神比于甘露。

    自非六璎踐位四輪飛德。

    豈能探赜至真研機妙本。

    是知茂于道者其教孔修。

    昌于業者其文伊煥。

    伏惟。

     皇帝陛下。

    徇齊纂極聖敬凝旒。

    十善揚仁。

    化柔蟠竁之表。

    四等調俗。

    風高胥燧之前。

    猶且峻玄範而摛詞。

    藻常源而衍鑒。

    霈垂污綍留思給園。

    遂以匠物之餘親迂睿指。

    正名之末特繕嘉題。

    僧等荷镕施之恩。

    緘紹隆之澤。

    爰初肅召載惕中襟。

    伏以。

     聖旨難晞玄津罕涉。

    空思側管。

    嗟混沌之未開。

    寔賴叫阍。

    時象罔其如得。

     蘭台太史兼左侍極應山縣開國侯某。

    獎鑒弗疲閱覽無滞。

    乃相與搴恕林之英萼。

     繳耆山之迅羽。

    搜八藏之殊诠。

    控三點之靈液。

    用成一部勒為十卷。

    較其精詣事絕稱言。

    然以教海既沖法門猶廣。

    雖要妙之旨已具前修。

    而博贍之文終資别錄。

      竊登荊山者思有獻于連城。

    遊楚濱者願納貢于苞匦。

    況龍宮逸寶照爛于情田。

    鹿苑遺芳芬葩于字葉。

    茍懷貞藹孰忘薦奉。

    加以成貸有循明規在屬。

    方四披簡則琳琅畢炫。

    拟之區别則蘭菊自分。

    有導斯來。

    譬東瀛之沃浍。

    各歸所應。

    類南籥之宮徵。

    以義相屬凡逮十章。

    章分上下成二十卷。

    經尋一千五百餘軸。

    義列三百六十餘條。

    所建十章辄成四例。

    初二立真俗之境。

    次雙明染淨之由。

    中四坦修證之塗。

    後兩垂汲引之範。

    相次為叙各隸多目。

    俾大義粲然至言罔墜。

    暧千門之列敞。

    侈百隧之兼儲。

    同夫哓宿編。

    珠誠不倫而磊落。

    春叢綴錦諒非工而彬布。

    寔由玄覽深契。

    故使奧旨冥歸。

    伊其不紊抑有憑矣。

    然則一毛可以知鳳彩。

    故所錄未多。

    雙飛足罄凫洲。

    故餘美難極。

    既限金口誨。

    良無玉屑之譏。

    其間掎削豪芒斟酌去取。

    恐贻謬于千裡。

    每加審于三複。

    粵以龍朔三年五月十七日首奉綸言。

     迄今麟德元年五月四日。

    前後二部汗青畢具。

    前則簡而能暢。

    後則博而無雜。

    庶可以振釋網之宏綱。

    總法門之要鍵。

    開息心之勝躅。

    備多聞之靈囿。

    伏願醍醐上味永沃宸衷。

    般若明珠長輝睿握。

    斯文不墜。

    具宗與日月俱懸。

    茲福無疆。

    寶祚将穹壤齊固雲爾。

     禅林妙記後集總目凡十章。

     一真性二假緣三流染四即淨五觀門六行法七乘位八極果九教力十化功右一一章管多法聚。

     法苑珠林序。

    朝議大夫行中台司元大夫。

     隴西李俨字仲思撰。

     自夫六爻爰起八卦成列。

    肇有書契。

    昭乎訓典。

    鳳篆龍圖金簡玉字。

    百家異轍萬卷分區。

    雖理究精微言殚物範。

    而紀情括性未出于寰中。

    原始要終讵該于俗外。

    亦有藏史之說園吏之談。

    寶經浮誕錦籍纡怪。

    同镂水而無成。

    若書空而匪實。

    與夫貫華妙旨寫葉玄詞。

    二乘之宏博八藏之沈秘。

    競以淺深較其優劣。

    亦猶蟻垤之小比峻于嵩華。

    牛涔之微争長于江漢。

    夫其顯了之義隐密之規。

    解脫之門總持之苑。

    前際後際并契真如。

    初心末心鹹歸正覺。

    導迷生于欲海。

    情塵共心垢同消。

    引窮子于慈室。

    衣寶與髻珠雙至。

    化溢恒沙之境。

    功被微塵之劫。

    大哉至矣。

    不可得而稱焉。

    洎偕雨徵周佩日通漢。

    蔡愔西涉竺蘭東遊。

    金口之詞寶台之旨。

    盈缣積籀被乎中域。

    而卷軸繁夥條流深曠。

    實相真源卒難詳覽。

    暨我皇唐造物聖上君臨。

    玄教聿宣缁徒允合。

    傳輝寫液照潤區宇。

    梵響誦音喝咽都甸。

    弘宣之盛指喻難極。

    屬有西明大德道世法師者字玄恽。

    釋門之領袖也。

    幼嶷聚砂。

    落飾彩衣之歲。

    慈殷接蟻。

    資成具受之壇。

    戒品圓明。

    與吞珠而等護。

    律儀精哓。

     随照鏡而同欣。

    愛慕大乘洞明實相。

    爰以英博召居西明。

    遂以五部餘閑三藏遍覽。

    以為古今綿代制作多人。

    雖雅趣佳詞無足于博記。

    所以搴文囿之菁華。

    嗅大義之瞻蔔。

    以類編錄。

    号曰法苑珠林。

    總一百篇。

    勒成十帙。

    義豐文約。

    紐虞氏之博要。

    迹宣道鏡。

    晞佑上之弘明。

    其言以美其道斯着。

    舉至赜而無遺。

    包妙門而必盡。

    粵以。

     大唐麟德三年歲在攝提律惟沽洗三月十日。

    纂集斯畢。

    庶使緝玄詞者探卷而得意珠。

    軌正道者披文而飲甘露。

    繹之以知微。

    觀之而睹隩。

    與環景而齊照。

    将琁穹而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