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宣惠記室參軍南蘭陵蕭滂年三十二字希博。

     舍人南蘭陵蕭清年二十七字元專。

     宣惠主簿前舍人陳郡謝嘏年二十五字茂範。

      尚書都官郎陳郡殷勸年三十字弘善。

     安北外兵參軍彭城劉孝威年三十九字孝威。

     前尚書殿中朗南蘭陵蕭恺年二十九字元才。

     莊嚴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

     梁皇太子綱。

     夫事秉文辭理通氣象。

    涉之者尚迷。

    求之者或踬。

    是以問玄經于楊子。

    旦雲不習。

    奏古樂于文侯。

    猶稱則睡。

    曆校清台。

    壽王之課不密。

    氣現鬥牛。

    南昌之地或爽。

    況乎慧門深邃。

    入之者固希。

    法海波瀾。

    泛之者未易。

    自使河渭混淆魔塵紛糾。

    皎皎毒霜童童苦樹。

    善田之苗不吐。

    意華之釆讵發。

    無常之樓互起。

    闇室之火無晖。

    是以餐蜜挫糟俱珍異論。

    持牛卧棘競起邪宗。

    自佛日團空正流蕩垢。

    手擎四缽。

    始乎鹿園之教。

    身卧雙林。

    終于象喻之說。

    含生弗等。

    開塞之義因機。

    感受不同。

    淺深之言或異。

    處處散說本應根緣。

    有不次第各随群品。

    金棺巳掩。

    栴檀之炭無追。

    乳池且涸。

    白疊之灰斯盡。

    迦葉入定歡喜智滅。

    末地之報已終。

    優波之身且謝。

    于是五部橫流八幹起執。

    尋源既舛取着尤别。

    四相乃無常之刀。

    三聚為苦家之質。

    習續不斷稱為集谛。

    無為有體分然可求。

    等智能斷羅漢猶退。

    豈啻千裡之舛義起豪厘。

    三豕之書謬符晉史。

    北轅趨郢木末搴蕖。

    譬乎服子論兵利害不識。

    膠柱鳴瑟燥濕無變。

    自佛滅之後八百餘年。

    中天竺國婆羅門子名诃梨跋摩。

    梁雲師子铠。

    四種圍陀在家必習。

    三品慧藏入道彌通。

    師事達摩沙門。

    事均反啟。

    于是歎微言之已絕。

    傷頹風之不振。

    抗言動論。

    以朱紫為先。

    發意吐談。

    必泾渭由己。

    于是标撮領會商搉異端。

    删夷浮詭搜聚貞實。

    造百有二品以為斯論。

    成則據文實則明理。

    舉成對壞稱實形虛。

    欲令毗昙外道二途皆廢。

    如來論主兩理兼興。

    若夫龍樹馬鳴止筌大教。

    旃延法勝萦縛小乘。

    兼而總之無踰此說。

    故花氏之王于茲頂戴。

    樓佉外道結舌無辭。

    百流異出同歸一海。

    萬義區分總乎成實。

    豈止鼓複涅槃旗靡轍亂。

    雞鳴真谛喪精掩色。

    多曆年所複寡英才。

    粵我大梁。

    炎圖啟運。

    皇帝含天苞地之德。

    春生夏長之仁。

    以本誓願率化斯土。

    梵輪常轉三寶現前。

    甘露聿宣四部無厭。

    有莊嚴旻法師。

    羽儀鸾鳳負揭光景。

    深以通志神以知來。

    其迹同凡其源莫測。

    故以心苞四忍行合三空。

    慧比文殊玄如善吉。

      總持均阿難之德。

    樂說有富樓之功。

    思媚我皇起予正法。

    宣弘此論大盛乎京師。

     負笈争趨懷鉛來遠。

    無勞冠軍之勢。

    自傾衛容。

    固有華陰之德。

    人歸成市。

    拟儀舍衛超邁泗洙。

    西關自恥南宮不競。

    湘宮寺智茜。

    筆劄之功。

    不殊法汰之報安石。

    清辯之妙。

    何止道林之折子猷。

    凡如十卷勒成一部。

    法師大漸深相付囑。

    豈直田生之亡獨卧。

    施仇之手馬公之學。

    方由鄭氏而東其義雲。

      内典碑銘集序。

    梁元帝。

     夫法性空寂心行處斷。

    感而遂通随方引接。

    故鵲園善誘馬苑弘宣。

    白林将謝青樹已列。

    是宣金牒方寄銀身。

    自象教東流化行南國。

    吳主至誠曆七霄而光曜。

     晉王畫像經五帝而彌新。

    次道孝伯嘉賓玄度。

    斯數子者亦一代名人。

    或修理止于伽藍。

    或歸心盡于談論。

    銘頌所稱興公而已。

    夫披文相質博約溫潤。

    吾聞斯語未見其人。

    班固碩學尚雲贊頌相似。

    陸機鈎深猶聞碑賦如一。

    惟伯喈作銘林宗無愧。

    德祖能誦元常善書。

    一時之盛莫得系踵。

    況般若淵玄真如妙密。

    觸言成累系境非真。

    金石何書銘頌誰闡。

    然建塔紀功招提立寺。

    或興造有由。

    或誓願所記。

     故镌之玄石傳諸不朽。

    亦有息心應供。

    是曰桑門。

    或謂智囊。

    或稱印手。

    高座擅名預師尹之席。

    道林見重陪飛龍之座。

    峨眉廬阜之賢。

    邺中宛鄧之哲。

    昭哉史冊可得而詳。

    故碑文興之斯焉尚矣。

    夫世代亟改。

    論文之理非一。

    時事推移。

    屬詞之體或異。

    但繁則傷弱率則恨省。

    存華則失體。

    從實則無味。

    或引事雖博其意猶同。

    或新意雖奇無所倚約。

    或首尾倫帖事似牽課。

    或前後博涉體制不工。

    能使豔而不華質而不野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質約而能潤。

    事随意轉理逐言深。

    所謂菁華無以間也。

    餘幼好雕蟲長而彌笃。

    遊心釋典寓目詞林。

    頃嘗搜聚有懷著述。

     譬諸法海無讓波瀾。

    亦等須彌歸同一色。

    故不擇高卑惟能是與傥未詳悉随而足之。

    名為内典碑銘集林。

    合三十卷。

    庶将來君子或裨觀見焉。

      叙佛緣起。

      禅林妙記前集序。

     京師西明寺釋玄則。

     一切諸佛皆有三身。

    一者法身。

    謂圓心所證。

    二者報身。

    謂萬善所感。

    三者化身。

    謂随緣所現。

    今釋迦牟尼佛者。

    法身久證報身久成。

    今之出現蓋化身耳。

     謂于過去釋迦佛所發菩提心願同其号。

    故今成佛亦号釋迦。

    三無數劫修菩薩行。

     一一劫中事無量佛。

    中間續遇錠光如來。

    以發布泥金華奉上。

    尋蒙授記得無生忍。

    然一切佛将成佛時。

    必經百劫修相好業。

    其釋迦發心在彌勒後。

    當以逢遇弗沙如來七日翹仰新新偈贊。

    遂超九劫在前成道。

    将欲成時生兜率天。

    号普明菩薩。

    盡彼天壽下閻浮提。

    現乘白象入母右脅。

    其母摩耶夢懷白象。

    梵仙占曰。

    若夢日月當生國王。

    若夢白象必生聖子。

    母從此後調靜安泰慈辯日異。

    菩薩初生大地振動。

    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圓光一尋。

    生已四方各行七步。

    為降魔梵發誠實語。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抱入天祠天像悉起。

    阿私陀仙合掌歎曰。

    相好明了必為法王。

    自恨當死不得見佛。

    斯則淨飯國王之太子也。

    字悉達多。

    祖号師子頰。

    父名淨飯。

    母曰摩耶。

    代為輪王。

    姓瞿昙氏。

    複因能事别姓釋迦。

    朗悟自然藝術天備。

    雖居五欲不受欲塵。

    遊國四門。

    見老病死及一沙門。

    還入宮中深生厭離。

    忽于夜半天神扶擎遂騰寶馬踰城出家。

    苦行六年知其非道。

    便依正觀以取菩提。

    時有牧牛女人。

    煮乳作糜。

    其沸高踴。

    牧女驚異以奉菩薩。

    菩薩食之氣力充實。

    入河洗浴。

    将登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