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馬而未始乖其大。

    雖現神變而未始遺其細。

    故淨名經雲。

    如來或以光明而作佛事。

    或以寂寞而作佛事。

    顯默雖異而終緻不二。

    然則于小大之間。

    恐是時互說耳。

    如華手經。

    初佛為德藏放大光明。

    令諸衆生普蒙其潤。

    又思益經中網明所問。

    如來三十三種光明。

    一切遇者皆得利益。

    法華經雲。

    佛放眉間相光亦使四衆八部鹹皆生疑。

    又雲。

    處闇衆生各得相見。

    茍有其緣雖小必益。

    茍無其因雖大或乖。

    故般若經雲。

    若有衆生遇斯光者。

    必得無上道。

    又以神變令三惡衆生皆生天上。

    以此而言。

    至于光明神變之事似存平等。

    敢緣慈顧辄竭愚思。

    若複哀矜重開道者。

    豈直微臣獨受其賜。

      難通一切諸法皆空。

     诏雲。

    夫道者以無為為宗。

    若其無為複何所為耶。

    至理淵淡。

    誠不容言。

    然處在涉求之地。

    不得不尋本以緻悟。

    不審明道之無為為當。

    以何為體。

    若以妙為宗者。

    雖在帝先而非極。

    若以無有為妙者。

    必當有不無之因。

    因稱俱未冥。

    讵是不二之道乎。

    故論雲。

    無于無者必當有于有。

    有無之相譬猶修短之相形耳。

    無理雖玄将恐同彼斷常。

    常猶不可。

    況複斷耶。

    然則有無之肆。

    乃是邊見之所存。

    故中論雲。

    不破世谛故則不破真谛。

    又論雲。

    諸法若實則無二谛。

    諸法若空則無罪福。

    若無罪福凡聖無泮。

    二茍無。

    泮道何所益。

    由臣闇昧未悟宗極。

    唯願仁慈重加誨谕。

     姚興答。

     卿所難問。

    引喻兼富理極深緻。

    實非膚淺所能具答。

    今為當都格以相酬耳。

     卿引般若經雲。

    若有衆生遇斯光者。

    必得無上道。

    即經所言。

    未聞有凡流而得見光明者。

    如釋迦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當斯之時。

    經不言有群品而得見其怪而異之者。

    皆是普明之。

    徒以斯言之定不。

    為群小也。

    卿若以衆生為疑者。

    百億菩薩豈非衆生之謂耶。

    然經複雲。

    普明之詣釋迦。

    皆與善男子善女人持諸華香來供養釋迦。

    及緻供養之徒。

    自應普蒙其潤也。

    但光明之作本不為善男子善女人。

    所以得蒙餘波者。

    其猶蠅附骥尾得至千裡之舉耳。

     卿又引神變令三惡衆生得生人天。

    若在鹿為鹿。

    在馬為馬。

    而度脫之。

    豈非神變之謂耶。

    華手思益法華諸經所言。

    若雲放大光明。

    自應與大品無異也。

    若一一光明以應适前物。

    此作非大所通。

    夫光明之與寂寞。

    此直發意有參差其揆一也。

    卿引經言。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

    與不住法不住般若未有異。

    二者直是始終之教也。

    統而言之。

    俱是破着之語耳。

    何者罪不罪施者受者及财物都不可得。

    若都不可得。

    複何所着。

    是勸無所着明矣。

    卿又問。

    明道之無為為宗同。

    諸法之自空為妙空。

    無以成極耶。

    又引論中二谛之間言。

    意所不及道之無為所寄耶。

    吾意以為。

    為道止無為。

    未詳所以宗也。

    何者夫衆生之所以流轉生死者。

    皆着故也。

     若欲止于心即不複生。

    既不生死。

    潛神玄漠與空合其體。

    是名涅槃耳。

    既曰涅槃。

    複何容有名于其間哉。

    夫道以無寄為宗。

    若求寄所在。

    恐乃惑之大者也。

    吾所明無為不可為有者。

    意事如隐尋求或當小難。

    今更重伸前義。

    卿所引中論。

    即吾義宗。

    諸法若不空則無二谛。

    若不有亦無二谛。

    此定明有無不相離。

    何者若定言有則無以拔高士。

    若定明無則無以濟常流。

    是以聖人有無兼抱而不舍者。

    此之謂也。

    然諸家通第一義。

    廓然空寂無有聖人。

    吾常以為殊太遙遠不近人情。

    若無聖人知無者誰也。

     安成侯嵩重表。

      臣言。

    奉賜還诏。

    誨喻周備。

    伏尋之日欣踴無量。

    陛下爰發德音光闡幽極。

     拓道義之門。

    演如來之奧。

    冥宗隐而複彰。

    玄扉掩而再敞。

    文外之旨可謂朗然幽燭矣。

    夫理玄者不可以言稱。

    事妙者固非常辭之所贊。

    雖欲心仰詠亦罔知所盡。

     由臣愚鈍而猥蒙陛下褒飾之美。

    誠複欣戴殊眷實□比。

    仰味微言研詠彌至。

    其為蒙悟豈唯過半之益。

    但臣仍充外役。

    無由親承音旨。

    每望雲遐慨實在罔極。

    不勝延系。

    謹以申聞。

    臣嵩言。

     得表具一二。

    吾常近之才。

    加多事惛塞觸事面牆。

    不知道理。

    安在為複。

    以卿好樂玄法。

    是以聊複孟浪以言之耳。

    而來喻過美益以不安。

      析疑論。

    唐沙門釋慧淨。

     太子中舍辛谞。

    學該文史。

    誕傲自矜。

    心存道術。

    輕弄佛法。

    梁翰着論詳略釋宗。

    時有對者。

    谞必碎之于地。

    謂僧中之無人也。

    慧淨法師不勝其侮。

    乃裁論以拟之曰。

    披覽高論博究精微。

    旨贍文華驚心眩目。

    辯超炙輠理跨聯環。

    幽難勃以縱橫。

    掞藻紛其駱驿。

    非夫哲士誰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難與對。

    輕持不敏甯酬客難來。

    論雲。

    一音演說各随類解。

    蠕動衆生皆有佛性。

    然則佛陀之與先覺語從俗異。

    智慧之與般若義本玄同。

    習智覺。

    若非勝因。

    念佛慧。

    豈登妙果。

    答曰。

     大哉斯舉也。

    深固幽遠理涉嫌疑。

    今當為子略陳梗概。

    若乃問同答異。

    文郁郁于孔書。

    名一義乖。

    理明明于釋典。

    若名同不許義異。

    則問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彼并自沒。

    如有未喻更為提撕。

    夫以住無所住。

    萬善所以兼修。

    為無不為。

    一音所以齊應。

    豈止絕聖棄智抱一守雌冷然獨善義無兼濟。

    較言優劣其可倫乎。

    二宗既辯百難斯滞。

    論雲。

    必彼此名言遂可分别。

    一音各解乃玩空談。

    答曰。

    誠如來旨。

    亦須分别。

    竊以。

    逍遙一也。

    鵬鷃不可齊乎九萬。

    榮枯同也。

    椿菌不可齊乎八千。

    而況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時雨。

    甯有分同明潤而遂均其曜澤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彭殇均其壽夭。

    莛楹亂其橫豎。

    施厲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奪可忘。

    莊生所以絕其有對。

    非謂未始無物。

    斯則以餘分别攻子分别。

    子亡分别即餘亡分别矣。

    君子劇談幸無虛論。

    一言易失驷馬難追。

    斯文誡矣。

    深可慎哉。

     論雲。

    諸行無常觸類緣起複心有待資氣涉求。

    然則我淨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繕克。

    答曰。

    無常者故吾去也。

    緣起者新吾來也。

    故吾去矣。

    吾豈常乎。

    新吾來矣。

    吾豈斷乎。

    新故相傳。

    假熏修以成淨。

    美惡更代。

    非繕克而難功。

    是則生滅破于斷常。

    因果顯乎中觀。

    斯寔莊釋玄同東西理會。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無謬乎。

      論雲。

    續凫截鶴庸讵真如。

    草化蜂飛何居弱喪。

    答曰。

    夫自然者報分也。

    熏修者業理也。

    報分已定。

    二鳥無羨于短長。

    業理資緣。

    兩蟲有待而飛化。

    然則事像易疑沉冥難哓。

    幽求之士淪惑罔息。

    至乃道圓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猶昏羅縠。

    聖賢固其若此。

    而況庸庸者乎。

    自非鑒鏡三明雄飛七辯。

    安能妙契玄極敷究幽微。

    貧道藉以受業家門朋從是寄。

    希能擇善敢進刍荛。

    如或铿然願詳金牒。

    于是辛氏頂受斯文頓裂邪網(斯疑前。

    周沙門姚道安二教論已有成解但未見者謂辛草創)有李遠問舍人者。

    曾讀斯論。

    意所未詳便以示沙門法琳請更廣其義類琳。

     乃答曰。

    蒙示辛氏與淨法師齊物論。

    大約兩問。

    詞旨宏贍理緻幽絕。

    既開義府特曜文鋒。

    舉佛性平等之談。

    别群生各解之說。

    陳彼此之兩難。

    辯玄同之一門。

    非夫契彼寰中孰能振斯高論。

    美則美矣。

    疑頗疑焉。

    何者尋上皇朝徹。

    始流先覺之名。

    法王應物。

    爰标佛陀之号。

    智慧者蓋分别之小術。

    般若者乃無知之大宗。

    分别皆起。

    所以強稱先覺。

    無知性寂。

    于是假謂佛陀。

    分别既影于外有數。

    無知則于内無心。

    于外有數。

    分别之見不亡于内無心。

    誘引之功莫匮。

    甚秋毫之方巨嶽。

    踰尺鷃之比大鵬。

    不可同年而語矣。

    莊生雲。

    吾亡是非不亡彼此。

    庸讵然乎所以小智不及大智。

    小年不及大年。

    惟彭祖之特聞。

    非衆人之所逮也。

    況三世之理不差二谛之門可驗。

    是以聖立因果。

    凡夫有得聖之期。

    道稱自然。

    學者無成道之望。

    從微至着。

    憑繕克而方研。

    乘因趣果。

    藉薰修而始見。

    彼既知而故問。

    餘亦述而略答。

    詳夫一音普被。

    弱喪由是同歸。

    四智廣覃。

    真如以之自顯。

    自顯也者惟微惟彰。

    同歸也者孰來孰去。

    蓋知随業受報。

    二鳥不嫌其短長。

    因濕緻生。

     兩蟲無擇于飛化。

    不存待與無待。

    明即待之非待矣。

    請試論之。

    昔阚澤有言。

    孔老法天。

    諸天法佛。

    洪範九疇承天制用。

    上方十善奉佛慈風。

    若将孔老以匹聖尊。

    可謂子貢賢于仲尼跛鼈陵于駿骥。

    欲觀渤澥更保涓流。

    何異蔽目而視毛端。

      卻行以求郢路。

    非所應也。

    非所應也。

     且王導周顗宰輔之冠蓋。

    王蒙謝尚人倫之羽儀。

    次則郗超王谧劉璆謝客等。

     并江左英彥七十餘人。

    皆學綜九流才映千古。

    鹹言性靈真要可以持身濟俗者。

    莫過于釋氏之教。

    及宋文帝與何尚之王玄保等。

    亦有此談。

    如其宇内并遵斯要。

    吾當坐緻太平矣。

    尚之又雲。

    十善暢則人天興。

    五戒行則鬼畜絕。

    其實濟世之玄範。

    豈造次而可論乎。

    中舍學富才高文華理切。

    秦懸一字蜀挂千金。

    何以當茲奇麗也。

    不量管見輕陳鄙俚。

    敢此有酬。

    示麻續組耳。

    李舍人得琳重釋。

    渙然神解重疑頓消。

    仍以斯論廣于視聽。

    故得二文雙顯。

    各其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