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及辰函石現文。
仿像有菩薩光彩粉藻。
又似衆仙。
其間鳥獸林木諸狀不常者衆。
實難詳審。
其有文理照顯分明。
今畫圖奉進。
許州表雲。
三月三日初夜于州北境去州九十裡。
舍利放光。
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内外。
民庶皆見神光。
四月七日在州大廳。
舍利出金瓶之外。
琉璃瓶内行道放光。
至八日在辦行寺塔所。
又放光明。
午時舍利欲入石函。
又有五色光彩雲來臨塔上。
雲形如蓋。
其日在塔西南一百餘步。
依育王造塔本記。
一枯池不在四畔。
正在池中。
可深九尺。
忽有甘井自現。
其水不可思議。
當時道俗看者二萬餘人同飲。
齊所錄瑞應奉表奏聞。
荊州舍利現雲如車蓋。
正當塔上雲間雨花。
遊揚不落。
衆鳥翔塔。
濟州舍利本一。
至彼現二。
放光昭現。
聞異香氣雲間出音。
自然鐘聲及以贊善。
大鳥群飛塔下。
楚州舍利當行道日。
野鹿來聽鶴遊塔上。
莒州舍利本一。
至彼現三。
放光映昭。
掘基地下忽得銅塔。
及啞者能言。
營州舍利三度放光。
白色舊龜石自然折解。
用為石函。
抗州舍利山間掘基。
得自然石窟容舍利函。
潭州舍利江鳥迎送。
潞州舍利至彼自然泉湧。
飲者病愈。
洪州舍利白項烏引路。
德州舍利至彼。
躄者能行。
大鳥旋塔。
鄭州舍利放光。
幡向内垂。
江州舍利至彼行道日。
耕人犁得一銅像。
蘭州舍利掘基地下得一石像。
又小兒撥得二銅像。
慈州舍利現白雲蓋如飛仙。
自然泉湧。
飲者病愈。
廉州未得舍利。
别得一舍利。
放光佛香爐煙氣。
又類蓮華黃白色。
天雨寶屑。
雍州表雲。
仁壽二年五月十二日。
京城内勝光寺大興善寺法界寺州公廨裡。
及城治街巷天雨銀屑。
大如榆莢小如麸等。
表送奉獻。
仁覺寺五月十二日未時。
有風從西南而來。
香氣□氲。
沙門及經生道俗等并悉俱聞。
當夜雨銀屑天花。
芭蕉枝葉棕榈莖^7□上。
人皆拾得。
大小如前無異。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
仁壽宮所慈善寺新佛堂内靈光映現。
形如缽許。
從前柱繞梁^2□。
衆僧睹見。
仁仁壽二年方月五日夜。
雨銀屑天花枇杷葉上及餘草頭上。
落地。
仁壽二年六月八日。
諸州送舍利。
沙門使還宮所見旨相問慰勞訖。
令九日赴慈善寺為慶光齋。
僧衆至寺贊誦旋繞行香欲食。
空裡微零複雨銀屑天花。
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獻。
京城内勝光寺模得陜州舍利石函變現瑞像娑羅雙樹等形相者。
仁壽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已後。
在寺日日放光連連相續。
緣感即發不止晝夜。
城治道俗遠來看人歸依禮拜。
阗門塞路往還如市。
遇斯光者昭動群心悲喜發意。
其城内諸寺外縣諸州以絹素模将去去者。
或上輿放光。
或在道映照。
或至前所開明現朗。
光光色别随見不同。
仁壽二年七月十五日。
京城内延興寺灌寫釋迦金銅像丈六。
其夜雨寶屑銀華。
香氣甚異無比。
陜州舍利。
從三月十五日申時。
至四月八日戌時。
合一十一度見靈瑞。
總有二十一事。
四度放光。
光内見花樹。
二度五色雲。
掘地得鳥。
石函變異。
八娑羅樹。
樹下見水。
一卧佛。
三菩薩。
一神尼。
函内見鳥。
三枝金華。
興雲成輪相。
自然幡蓋。
函内流出香雲。
再放光。
舍利在陜州城。
三月二十三日夜二更裡。
大通寺善法寺闡業寺并見光明。
唯善法寺所見光。
内有兩個華樹。
形色分明。
久而方滅。
其色初赤。
尋即變白。
後散如水銀。
滿屋之内物皆照徹。
舍利在大興國寺。
四月二日夜二更裡。
靈勝寺見光明。
洞了庭前果樹及北坡草木。
光照處見其形。
塔基下掘地得鳥。
舍利來向大興國寺。
三月二十八日卯時。
司馬張備共大都督侯進檢校築基掘地已深五尺。
有阌鄉縣玉山鄉民杜化雲。
钁下忽出一鳥。
青黃色大如鹑。
馴行塔内安然自處。
執之不恐。
未及奉送其鳥緻死。
今營福事。
于舍利塔内獲非常之鳥。
既以出處為異。
謂合嘉祥。
今别畫鳥形。
謹附聞奏。
五色雲再見。
三月十五日申時。
舍利到陜州城南三裡澗。
即有五色雲。
從東南郁起。
俄爾總成一蓋。
即變如紫羅色。
舍利入城方始散滅。
當時道俗并見。
至二十八日未時。
在大興國寺。
複有五色雲。
從西北東南二處而來。
舍利塔上相合。
共成一段。
時有文林郎韋範大都督楊旻及官民等。
并同觀矚。
其雲少時即散者也。
兩度出聲。
舍利在州。
三月二十三日夜。
從寶座出聲。
如人間打靜聲。
至三乃止。
後在大興國寺。
四月五日酉時。
複出一聲大于前者。
道俗并聞石函内外四面見佛菩薩神尼娑羅樹光明等。
四月七日已時。
欲遣使人送放光等四種瑞表。
未發之間。
司馬張備共崤縣令鄭幹意阌鄉縣丞趙懷坦大都督侯進當作人民侯謙等。
至舍利塔基内石函所檢校。
同見函外東面石文亂起。
其張備等怪異。
更向北面虔意以衫袖拂拭随手。
向上即見娑羅樹一雙。
東西相對枝葉宛具。
作深青色。
俄頃道俗奔集。
複于西面外。
以水澆洗。
即見兩樹葉有五色。
次南面外複有兩樹。
枝條稍直。
其葉色黃白。
次東面外複有兩樹。
色青葉長。
其四面樹下并有水文。
于此兩樹之間。
使人文林郎韋範初見一鳥仰卧。
司馬張備次後看時。
其鳥已立。
鳥前有金華三枝。
鳥形大小毛色與前掘地得者不異。
其鳥須臾向西南行。
至佛下停住函内。
西南近角複有一菩薩。
坐華台上面向東。
有一立尼面向菩薩合掌。
相去二寸。
西面内複有二菩薩并立。
一金色面向南。
一銀色面向北。
相去可有三寸。
西唇上有一卧佛。
側身頭向北面向西。
其三菩薩于石函内并放紅紫光。
高一尺許。
從已至未形狀不移。
圖畫已後色漸微滅。
道俗觀者其數不少。
此函本是青石色基黑闇。
見瑞之時變為明白。
表裡瑩徹周回四面。
俱遣人坐并相照見無所翳障。
其函内外四面。
總見一佛三菩薩一尼一鳥三枝華八株樹。
今别畫圖狀。
謹附聞奏。
下時四方雲起變成輪相。
複有自然幡蓋。
及塔上香雲二度光見。
四月八日午時欲下舍利。
于時道俗悲号。
四方忽然一時雲起。
如煙如霧。
漸次向上至于日所。
即繞日變成一暈。
猶如車輪。
内别有白雲團圓翳日。
日光漸即微闇如小盞許。
在輪外周匝。
次第以雲為輻。
其輪及福并作紅紫色。
至下舍利訖。
其雲散滅日光還即明淨。
複于塔院西北牆外。
大有自然幡蓋。
亦有見幡蓋圍繞舍利者。
當時謂有人捉幡供養。
至下舍利訖其幡蓋等忽即不見。
于時道俗見者不少。
至戌時司馬張備等。
見塔上有青雲氣從塔内而出。
其雲甚香。
即喚使人文林郎韋範大興寺潧昙暢入裡就看。
備共韋範等并見流光向西北東南二處流行。
須臾即滅。
仿像有菩薩光彩粉藻。
又似衆仙。
其間鳥獸林木諸狀不常者衆。
實難詳審。
其有文理照顯分明。
今畫圖奉進。
許州表雲。
三月三日初夜于州北境去州九十裡。
舍利放光。
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内外。
民庶皆見神光。
四月七日在州大廳。
舍利出金瓶之外。
琉璃瓶内行道放光。
至八日在辦行寺塔所。
又放光明。
午時舍利欲入石函。
又有五色光彩雲來臨塔上。
雲形如蓋。
其日在塔西南一百餘步。
依育王造塔本記。
一枯池不在四畔。
正在池中。
可深九尺。
忽有甘井自現。
其水不可思議。
當時道俗看者二萬餘人同飲。
齊所錄瑞應奉表奏聞。
荊州舍利現雲如車蓋。
正當塔上雲間雨花。
遊揚不落。
衆鳥翔塔。
濟州舍利本一。
至彼現二。
放光昭現。
聞異香氣雲間出音。
自然鐘聲及以贊善。
大鳥群飛塔下。
楚州舍利當行道日。
野鹿來聽鶴遊塔上。
莒州舍利本一。
至彼現三。
放光映昭。
掘基地下忽得銅塔。
及啞者能言。
營州舍利三度放光。
白色舊龜石自然折解。
用為石函。
抗州舍利山間掘基。
得自然石窟容舍利函。
潭州舍利江鳥迎送。
潞州舍利至彼自然泉湧。
飲者病愈。
洪州舍利白項烏引路。
德州舍利至彼。
躄者能行。
大鳥旋塔。
鄭州舍利放光。
幡向内垂。
江州舍利至彼行道日。
耕人犁得一銅像。
蘭州舍利掘基地下得一石像。
又小兒撥得二銅像。
慈州舍利現白雲蓋如飛仙。
自然泉湧。
飲者病愈。
廉州未得舍利。
别得一舍利。
放光佛香爐煙氣。
又類蓮華黃白色。
天雨寶屑。
雍州表雲。
仁壽二年五月十二日。
京城内勝光寺大興善寺法界寺州公廨裡。
及城治街巷天雨銀屑。
大如榆莢小如麸等。
表送奉獻。
仁覺寺五月十二日未時。
有風從西南而來。
香氣□氲。
沙門及經生道俗等并悉俱聞。
當夜雨銀屑天花。
芭蕉枝葉棕榈莖^7□上。
人皆拾得。
大小如前無異。
仁壽二年六月五日夜。
仁壽宮所慈善寺新佛堂内靈光映現。
形如缽許。
從前柱繞梁^2□。
衆僧睹見。
仁仁壽二年方月五日夜。
雨銀屑天花枇杷葉上及餘草頭上。
落地。
仁壽二年六月八日。
諸州送舍利。
沙門使還宮所見旨相問慰勞訖。
令九日赴慈善寺為慶光齋。
僧衆至寺贊誦旋繞行香欲食。
空裡微零複雨銀屑天花。
舍人崔君德令盛奉獻。
京城内勝光寺模得陜州舍利石函變現瑞像娑羅雙樹等形相者。
仁壽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已後。
在寺日日放光連連相續。
緣感即發不止晝夜。
城治道俗遠來看人歸依禮拜。
阗門塞路往還如市。
遇斯光者昭動群心悲喜發意。
其城内諸寺外縣諸州以絹素模将去去者。
或上輿放光。
或在道映照。
或至前所開明現朗。
光光色别随見不同。
仁壽二年七月十五日。
京城内延興寺灌寫釋迦金銅像丈六。
其夜雨寶屑銀華。
香氣甚異無比。
陜州舍利。
從三月十五日申時。
至四月八日戌時。
合一十一度見靈瑞。
總有二十一事。
四度放光。
光内見花樹。
二度五色雲。
掘地得鳥。
石函變異。
八娑羅樹。
樹下見水。
一卧佛。
三菩薩。
一神尼。
函内見鳥。
三枝金華。
興雲成輪相。
自然幡蓋。
函内流出香雲。
再放光。
舍利在陜州城。
三月二十三日夜二更裡。
大通寺善法寺闡業寺并見光明。
唯善法寺所見光。
内有兩個華樹。
形色分明。
久而方滅。
其色初赤。
尋即變白。
後散如水銀。
滿屋之内物皆照徹。
舍利在大興國寺。
四月二日夜二更裡。
靈勝寺見光明。
洞了庭前果樹及北坡草木。
光照處見其形。
塔基下掘地得鳥。
舍利來向大興國寺。
三月二十八日卯時。
司馬張備共大都督侯進檢校築基掘地已深五尺。
有阌鄉縣玉山鄉民杜化雲。
钁下忽出一鳥。
青黃色大如鹑。
馴行塔内安然自處。
執之不恐。
未及奉送其鳥緻死。
今營福事。
于舍利塔内獲非常之鳥。
既以出處為異。
謂合嘉祥。
今别畫鳥形。
謹附聞奏。
五色雲再見。
三月十五日申時。
舍利到陜州城南三裡澗。
即有五色雲。
從東南郁起。
俄爾總成一蓋。
即變如紫羅色。
舍利入城方始散滅。
當時道俗并見。
至二十八日未時。
在大興國寺。
複有五色雲。
從西北東南二處而來。
舍利塔上相合。
共成一段。
時有文林郎韋範大都督楊旻及官民等。
并同觀矚。
其雲少時即散者也。
兩度出聲。
舍利在州。
三月二十三日夜。
從寶座出聲。
如人間打靜聲。
至三乃止。
後在大興國寺。
四月五日酉時。
複出一聲大于前者。
道俗并聞石函内外四面見佛菩薩神尼娑羅樹光明等。
四月七日已時。
欲遣使人送放光等四種瑞表。
未發之間。
司馬張備共崤縣令鄭幹意阌鄉縣丞趙懷坦大都督侯進當作人民侯謙等。
至舍利塔基内石函所檢校。
同見函外東面石文亂起。
其張備等怪異。
更向北面虔意以衫袖拂拭随手。
向上即見娑羅樹一雙。
東西相對枝葉宛具。
作深青色。
俄頃道俗奔集。
複于西面外。
以水澆洗。
即見兩樹葉有五色。
次南面外複有兩樹。
枝條稍直。
其葉色黃白。
次東面外複有兩樹。
色青葉長。
其四面樹下并有水文。
于此兩樹之間。
使人文林郎韋範初見一鳥仰卧。
司馬張備次後看時。
其鳥已立。
鳥前有金華三枝。
鳥形大小毛色與前掘地得者不異。
其鳥須臾向西南行。
至佛下停住函内。
西南近角複有一菩薩。
坐華台上面向東。
有一立尼面向菩薩合掌。
相去二寸。
西面内複有二菩薩并立。
一金色面向南。
一銀色面向北。
相去可有三寸。
西唇上有一卧佛。
側身頭向北面向西。
其三菩薩于石函内并放紅紫光。
高一尺許。
從已至未形狀不移。
圖畫已後色漸微滅。
道俗觀者其數不少。
此函本是青石色基黑闇。
見瑞之時變為明白。
表裡瑩徹周回四面。
俱遣人坐并相照見無所翳障。
其函内外四面。
總見一佛三菩薩一尼一鳥三枝華八株樹。
今别畫圖狀。
謹附聞奏。
下時四方雲起變成輪相。
複有自然幡蓋。
及塔上香雲二度光見。
四月八日午時欲下舍利。
于時道俗悲号。
四方忽然一時雲起。
如煙如霧。
漸次向上至于日所。
即繞日變成一暈。
猶如車輪。
内别有白雲團圓翳日。
日光漸即微闇如小盞許。
在輪外周匝。
次第以雲為輻。
其輪及福并作紅紫色。
至下舍利訖。
其雲散滅日光還即明淨。
複于塔院西北牆外。
大有自然幡蓋。
亦有見幡蓋圍繞舍利者。
當時謂有人捉幡供養。
至下舍利訖其幡蓋等忽即不見。
于時道俗見者不少。
至戌時司馬張備等。
見塔上有青雲氣從塔内而出。
其雲甚香。
即喚使人文林郎韋範大興寺潧昙暢入裡就看。
備共韋範等并見流光向西北東南二處流行。
須臾即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