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舍那瑞像者。

    三是周朝古像。

    法滅藏之得存。

    每有兇相以涕出為期。

    隋文将崩。

    一鼻涕出。

    沾污于懷金薄剝起。

    雖後修飾望還如涕。

    貞觀末年四月内連涕不止。

    塗污胸懷方可尺許。

     太宗升遐方驗先兆。

    至六月内涕又流出。

    合境同懼。

    至七月漢水泛溢入城郭。

    深丈餘。

    今見在。

     陳朝重雲殿飛入海者。

    此殿梁武所立。

    中安像設并是珍寶。

    梁謝陳登武帝既崩。

    須葬具欲取殿中珠帳。

    人力既豐四面齊至。

    忽見雲氣圍繞。

    大雨滂注雷電震擊。

    百工奔走。

    又見火列空中布焰相屬。

    重雲大殿其中佛像。

    一切上騰煙火相映欻然東逝。

    傾國上望。

    絕目方止。

    雨晴即日惟礎在焉。

    月餘有人東州來。

    是日見殿乘空入海。

    今望海者時往見之。

    元魏洛京永甯寺塔天震東海。

    其事略同。

     江州廬山文殊師利瑞像者。

    昔晉名臣陶侃建。

    旟南海有漁人見海濱有光。

    白侃令尋之。

    俄見金像淩波趣船。

    接銘乃育王所造文殊也。

    送往武昌寒溪寺。

    後遷荊州迎像上船。

    船即沒水。

    遠法師迎入廬山。

    一無有礙。

    今在山東林重閣。

     渝州西百裡相思寺北。

    石山上有佛迹十二枚。

    皆長三尺闊一尺一寸深九寸。

     中有魚文。

    在佛堂北十五步。

    見有僧住。

     循州東北興甯縣靈龛寺北石上佛迹三十餘。

    大者長五尺已下。

     京師大興善寺。

    大有靈瑞佛像佛骨佛齒等。

     撫州顯慶年中有潭州行像。

    自移來州東二十裡。

    山中道現兩迹。

    長三尺相去五百餘裡。

    初不知其來。

    有人尋山見怪。

    遍告遠近将移就寺不動。

    刺史以下官人酷旱。

    步至像所請還州寺。

    三人捧之至州。

    隋行雲布當夜大澍。

    遂以有年。

    今在撫州。

      隋時蔣州興皇寺佛殿被焚。

    中丈六銅像正當棟下。

    及火發棟墜。

    像自移南五六尺許。

    形得安全。

    四面瓦土灰炭。

    去像五六尺。

    曾不塵玷。

    今在白馬寺鳥雀所不侵淩。

     簡州三學山寺有佛迹。

    每夜神燈在空。

    遠見近滅。

    至六齊夜其燈則多。

     坊州玉華寺東北慈烏川。

    武德年中居人郝辯者。

    素有信向。

    見鹿群常居山側異之。

    遂掘其處得石像一軀。

    高丈四五。

    乃移出在川中家内。

    其相大同玉華寺東者。

    古老傳雲。

    迦葉佛時。

    此山所藏者四十餘軀。

    今有二現。

    餘猶未出(涼州山現亦同)。

     耶州沙河縣四面銅佛者。

    長四尺許。

    隋初有人入山。

    見僧守護此像。

    因請供養。

    失僧所在。

    其人欲負将出而不動。

    諸處人聞助曳亦然。

    沙河寺僧聞之。

    試引辄行至寺。

    後人于寺側獲金一塊。

    上有二烏形。

    銘雲。

    拟鍍四面佛因鍍之。

    佛形上遍是烏影。

    隋後主聞有瑞迹。

    遣工冶鑄仿之。

    鑄卒不成。

    終有缺少。

     經二百日乃止。

    今在寺中。

     已前神塔瑞像開俗引凡。

    未深明者由茲發信。

    既信殊相方能攝心。

    披經讨論資啟神解。

    方知四魔常擾六賊恒淩。

    覺而且怖超方有日。

    不爾沉淪還同無始。

    弘明之道豈其然哉。

    至于經卷不灰。

    乃符火浣之布。

    書空不濕便同天蓋之靈。

    聖寺屢陳。

    鐘聲流于遠近。

    神僧數現。

    受供通于道俗。

    斯途衆矣。

    備于感通記中。

     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诏(又牙像诏)。

    梁高祖。

     大同四年八月。

    月犯五車。

    老人星見。

    改造長幹寺阿育王塔。

    出舍别佛發爪。

    阿育鐵輪王也。

    王閻浮一天下。

    一日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

    此其一焉。

    乘輿幸長幹寺。

    設無礙法喜食。

    诏曰。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萬物不得齊其蠢生。

    二儀不得恒其覆載。

    故勞逸異年歡慘殊日。

    去歲失稔鬥粟貴騰。

    民有困窮遂臻斯濫。

    原情察咎或有可矜。

    下車問罪。

    聞諸往诰。

    責歸元首寔在朕躬。

    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路。

    書不雲乎。

    與殺不辜甯失不經。

    易曰。

    随時之義大矣哉。

    今真形舍利複現于世。

    逢希有之事。

    起難遭之想。

    今出阿育王寺說無礙會。

    耆年童齒莫不欣悅。

    如積饑得食。

    如久别見親。

    幽顯歸心遠近馳仰。

    士女霞布冠蓋雲集。

    因時布德允□人靈。

    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

      大同四年七月。

    诏曰。

    天慈普覆義無不攝。

    方便利物豈有方所。

    上虞縣民李胤之掘地得一牙像。

    方減二寸。

    兩邊雙合俱成獸形。

    其内一邊佛像一十二軀。

    一邊一十五體。

    刻畫明淨巧迹妙絕。

    将神靈所成非人功也。

    中有真形舍利六焉。

    東州昔經奏。

    上未以為意。

    而胤之銜愆缧绁束治。

    真形舍利降在中署。

    光明顯發示希有相。

    大悲救苦良有以乎。

    宜承佛力弘茲寬大。

    凡天下罪無輕重。

    在今月十六日昧爽以前。

    皆赦除之。

    即日散出。

    奉迎法身還台供養。

     上菩提樹頌啟。

    梁晉安王綱。

      臣網言。

    臣聞擊轅小唱有慕風雅。

    巴人淺曲實仰陽春。

    是以葑葵細葉猶傾朝景。

    爝火微光不能自息。

    伏惟陛下。

    至德欽明玄猷廣運。

    乃神乃聖道跨軒妫。

    正覺正真功符圓極。

    常住為樂法喜為甘。

    慈雨被于無垠。

    睿化覃于幽顯。

    故八風調四氣正。

    天下定海外安。

    弘龍窟之威。

    紹鹫山之法。

    無為不住實愍蒼生。

    無相乃宣引歸真域。

    制茲道樹顯此金容。

    使誓願者結因。

    頂禮者增福。

    會途已一古今誰二。

    伏以器表承露東阿薦銘。

    瑞啟黃龍中山興頌。

    臣雖不敏實有愚心。

    謹上菩提樹頌一首。

    學謝稽古思非深郁。

    不足以光揚盛德仿□一隅。

    顧恧刍言伏紙慚震。

      謹啟。

     手敕省啟。

    覽所上菩提樹頌。

    捃采緻佳辭味清淨。

    仰贊法王稱歎道樹。

    意思口說乃至手書。

    極得三業之善。

    但所言國美皆非事。

    實不無绮語過也。

    越疏。

      菩提樹頌(并序)。

     竊以。

    因緣假有。

    衆生之滞根。

    法本不然。

    至人之妙理。

    是以三界六趣繞業障而自迷。

    八解十智導歸宗而虛豁。

    是以能仁大師随緣布道。

    愍焰宅之既焚。

    傷欲流之永鹜。

    托白淨之宮。

    照黃金之色。

    居茲三惑示畫箧之非真。

    出彼四門驚浮雲之易滅。

    于是佛日啟。

    法雷震。

    設漸教。

    降權迹。

    三寶現世一道知歸。

    大接群蒼救茲未度。

    法雲法水之潤。

    等世界于無邊。

    智燈智炬之光。

    同虛空于莫限。

    物因難量化緣将息。

    林開白日樹映青枝。

    悲哉六識沉淪八苦。

    不有大聖誰拯慧橋。

     皇帝體乾元之睿德。

    含天地之純誠。

    照玉鏡之神。

    握太平之運。

    吞虞孕夏罩漢籠周。

    禦六氣而子蒼生。

    扇二儀而布亭毒。

    緯樂經禮偃武修文。

    秋荼不設廢九律之嚴科。

    春雨愛生解三驅之密網。

    固以鹹池之靈自失。

    汾水之德知慚。

    少陽懋善于元貞。

    蕃臣變味于槐衮。

    八凱三座九棘四科之士。

    内宣王事運策橫行。

    專城推毂之将。

    外守封強一同文軌。

    萬方共貫。

    穿胸镂臆之酋。

    短身長臂之帥。

    南越铄石北極天沙。

    東邁日枝西踰月紀。

    莫不梯峰。

    挂迥越繩度之山。

    航海跨深。

    泛浮毛之浪。

    奉方入貢。

    進忠請職。

    獻同心之鳥。

    貢比肩之獸。

    爾乃嘉祥競發寶瑞鹹委。

    靈芝谲潏露月萃郊園。

    義鳳仁虎日聞郡國。

    如珠如璧。

    既照燭于中畿。

    若雲非雲。

    亦徘徊于宮雉。

    于是驅黎氓于仁壽。

    濟動植于幽隍。

    歲樂民殷家給戶足。

     斑白不提挈。

    童稚有讴歌。

    從善如流應風猶草。

    開農務本鑄刃銷鋒。

    紅粒盆箱青凫委貫。

    上照天下漏泉。

    天既成矣地既平矣。

    天子乃均一子愍四生。

    示正行之因。

    标出要之路。

    廣設道場大弘妙法。

    涅槃寶棹。

    接惑衆于背流。

    慈悲光明。

    照群迷于未哓。

    法輪遍乎大千。

    清涼被于小葉。

    故天人舞鳳去照園而贊善。

    菩薩飛象越香土而來儀。

    五百寶蓋騰光自合。

    十千璎珞懸空下墜。

    龛室莊嚴國界殊特。

     制三時之殿。

    聳四柱之台。

    雖漢後望神之宮軒轅待仙之觀。

    曾何足仿□寶雲儀形等覺。

    于是想成道之初。

    建菩提之樹。

    四海呈珍百工薦巧。

    雕金镂碧綴鏡懸珠。

     制似雪山形同飛蓋。

    四布垂陰五面蓋物。

    名高滿月恩踰普覆。

    并豔千光之樹。

    運英五色之花。

    璧日垂釆玉帶生煙。

    微風徐動寶枝成樂。

    俨然妙色蔭此曲枝。

    顯若金山尊如聚月。

    信女百味之初。

    諸天四缽之狀。

    散漫祥草連翩青雀。

    伏吐電之魔。

    卻擔山之鬼。

    奇姿瑰質不可勝言。

    此實生善之妙緣進行之深福。

    當今盛美曩代未聞。

    方應照德不窮。

    懸諸日月。

    巍巍永樂萬萬斯年敢作頌曰。

     綿史載觀。

    靈篇眇鏡。

    寶冊葳蕤。

    帝圖掩映。

    鳥紀稱祥。

    龍書表慶。

    九州布惠。

    五弦作詠。

    蒸哉至矣。

    大梁啟聖。

    功覆衆古。

    業高受命。

    金輪降道。

    玉衡齊政。

    無思不服。

    有意斯盛。

    一乘運出。

    五眼清淨。

    禀識康歌。

    昆蟲得性。

    舜廚靈扇。

    堯庭神莢。

    豈如道樹。

    覆潤弘浃。

    靡密垂光。

    芬芳委疊。

    時動百花。

    乍開千葉。

    現彼法身。

    圖茲瑞牒。

    海度六舟。

    城安四攝。

    惠澤既播。

    淳風普葉。

    休明智境。

    清朗法泉。

    百神嗟仰。

    千佛稱傳。

    榮光動照。

    玉燭調年。

    菩提永立。

    波若長宣。

    穆穆明後。

    萬壽如天。

     唱導文。

    梁簡文。

     夫十惡緣巨易惑心塗。

    萬善力微難感靈性。

    是以摩鉗赴火立志道場。

    薩埵投身必之妙覺。

    衆生積染流浪不歸。

    苦海易沈慈波空蕩。

    渴愛與生死共門。

    無明與結網同路。

    各趣百非纏茲四苦。

    人思戮力昭彼三明。

    是以如來因機緻化。

    如大醫王随病施藥。

    當今皇化之基。

    格天網地。

    扇仁風于萬古。

    改世季于百王。

    覆載蒼生慈育黎首。

    天涯海外奉義□風。

    抱嗉吹唇含仁飲德。

    民無賢肖愛均一子。

    衆等宜各克己丹誠澄心慊到。

    奉為至尊敬禮娑婆世界釋迦文佛。

    歡喜世界栴檀德尊。

     水精刹土月電如來。

    寶明世界山海慧佛。

    奉願聖禦與天地比隆。

    慈明與日月齊照。

    九有被康哉之澤。

    八方延仁壽之恩。

    玉燭之美日着遐方。

    擊壤之歌遍聞天下。

    敬由心起。

    五體所以外恭。

    情發于中。

    六識所以遍到。

    故一善染心萬劫不朽。

    百燈曠照千裡通明。

    憑法緻安積善延慶。

    今日幸遇茲訓誘。

    豈得不罄竭心途奉為皇太子敬禮東方寶海。

    南方燈明西方無量北方相德。

    奉願離明内映合璧外和。

    玉振雲浮金聲海鏡。

    日朝顔色四善流風。

    既擅溫文之德。

    實着濫國之重。

    蒼生飲德有識□仁。

    燮和内化事炳周經。

    贊德含章訓高惇史。

    故以配正奉天。

    表七教于仁德。

    宣風緝惠闡六服于溫慈。

    各宜攝心奉為貴嫔歸命敬禮五十三佛三十五尊當來賢劫千現在百七十。

    奉願月相與萬善同休。

    金聲與四時并佑。

    興七覺以炳照。

    因十智于常樂。

    閨守奉仁宮儲欽德。

    晖同疊璧煥若昆瓊。

      蓋聞嵩高惟嶽作屏皇家。

    宗子維城克固盤石。

    所以戚均魯衛任等蕭曹。

    三台正席坐而論道。

    九棘勤王恪居連事。

    宜各運心奉為臨川安城建安鄱陽始興豫章又南康廬陵湘東武陵諸王家國戚屬六司鼎貴歸命敬禮舍利形像菩提妙塔多寶踴現釋迦碎身。

    奉願鏡凝深情嶽峙洪福。

    克隆帝社永茂皇枝。

    衆各一心歸命三寶。

    三界異術五道分迳。

    天人植業各歸一果。

    鬼神牽報事炳冥途。

    十善花果既乖正力。

    五濁煩心彌多惱累。

    雖複聰明正直。

    三牲之祀未虧。

    陰陽不測。

    六根之滞猶染。

    衆等宜各露誠逮為天龍八部護塔善王乃至修羅八臂摩醯三目。

    盡為敬禮尊經正典清淨波若究竟涅槃法花會一之文。

    淨名不二之說。

    願一切善神。

    永斷無明長遵正本。

    卧處寶宮坐甘香積。

    帝釋淵廣。

    泛波若之舟。

    淨居深沉。

    駕牛車之美。

    澤及三界明照四天。

    大悲拔苦事炳前經。

    弘慈與樂義高名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