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幻工作同異。
誰複謂非真。
一從逝物過。
既往亦何陳。
謬者疑久近。
達者皆自賓。
勿起離合情。
會無百代人。
夢。
覺謂寝無知。
寐中非無見。
意狀盈明前。
好惡疊萬變。
既悟眇已往。
惜為浮物戀。
孰視娑婆盡。
甯當非赤縣。
影響合。
影響順形聲。
資物故生理。
一旦揮霍去。
何因得像似。
群有靡不然。
昧漠呼自己。
四色尚無本。
八微欲安恃。
浮雲。
泛濫明月陰。
荟蔚南山雨。
能為變動用。
在我竟無取。
俄已就飛散。
豈複得攢聚。
諸法既無我。
何由有我所。
電。
鲦爍驚電過。
可見不可逐。
恒物生滅後。
誰複核遲速。
慎勿留空念。
橫使神理恧。
廢已道易孚。
忘情長之福。
佛記序。
沈約奉梁高祖敕撰并敕啟序合三首。
敕雲。
去歲令虞闡等撰佛記。
并作序。
序體不稱。
頻治改猶未盡緻。
尋佛教因三假以寄法。
籍二谛以明理。
達相求宗不着會道。
論其指歸似未至極。
乃不應以此相煩。
亦是一途善事。
可得為厝筆。
以不故指敕。
闡等結序末體又似小異。
臣約言。
佛記序今謹以上呈。
詞義無取。
伏懷自恧。
謹啟。
敕雲記序始得看今敕繕寫流布。
序曰。
含靈萬品。
既非記諜所窮。
物物禀生。
豈伊積塵能計。
莫不起乎無理而至乎無生者也。
雖要終有地而原始莫聞。
自非靈照特達宗極斯在。
則理閉機初鑽叩事絕。
非惟四果不議。
固亦十地罔窺。
邈乎悠夐。
有之而莫知所從者也。
如來覆篑爰始言登永路起滅回環馳驟不息。
去來五道。
大千比之毫端。
往複三界。
隻劫未足稱遠。
積明累照念念不休。
離此生滅證成妙果。
固已空有兼謝。
豈徒齊遷魯變而已哉。
昊昊區區。
猶秉何言之稱。
至人無己。
甯以詞義為珍。
蓋由萬惑相扇昧明代起。
業假緣開事須哓達。
一音所吐無思不服。
義在徇物動非為己。
法吼振灑于無外。
甘露炳煥于龍宮。
開宗闡教緻之有漸。
摽四谛于鹿園。
辨百非于雙樹。
廓不二之法門。
廣一乘之長陌。
行迷複路弱喪知歸。
而自應回舛厥塗不一。
白毫所照。
遍刹土于恒沙。
七步降踐。
壅龍堆而攸被。
推極神道原本心靈。
感之所召跨無邊而咫尺。
緣之所乖面法城而不睹。
及像教雲未經記東流。
熱阪艱長寒山峻阻。
橫書左字累萬方通。
翦葉成文重譯未哓。
自此迄今千祀過半。
靈迹稍啟名僧間出。
律藏方等行來漸至。
蘊乎西國未至者多。
雖法身常住之奧遠。
二谛三假之淵曠。
悟道求宗于斯可足。
而能仁禮茲大聖寔為本師。
悠悠群品精靈所系。
迄于前因往業多所昧略。
然神化應感參差互見。
又世胄名氏本國俗緣散析。
衆部卒難讨究。
神功妙力同出異名。
降胎求道甯止一相。
托生迦維本由權迹。
出自北門非悟法之始。
遍照東方豈通化之極。
适道已來。
四十九載妙應事多。
宜加總緝共成區畛。
至于經像舊錄境刹遺記。
開勸之功于斯自遠。
大權弘曠亡身以濟物。
應真耿介摽心非為己。
分蹤或異适未必同。
神塗詭互難以臆辯。
靈怪倜傥言語斯絕。
圖澄之龍見趙魏。
羅什之鳳集關輔。
揵陀近遊京洛。
單開遠适羅浮。
雖迹與俗同而意無可察。
塗出玉門法座不遠。
七處八會峨然在目。
靈應盻蚃偏富延澤以西。
光景葳蕤多見天山之表。
有志奇僧每經遊曆。
神迹昭然鹹有文注。
繁蕪舛雜實須裁整。
分五道于人天。
設重牢于厚地。
各随業力的焉不差。
此皆卷舒真俗終始名相。
其聖塗玄遠大。
則直至道場。
其徵證切近小。
則開勸晚學。
斯寔兼濟之方舟。
大悲之廣路。
雖複智昏視内形窮尺捶。
緣動必應。
又況進于此者乎。
是以至聖殷勤每存汲引。
垂文見意贻厥将來。
皇帝行成無始道承曠劫。
十号在躬三達靡礙。
屈茲妙有同此轉輪。
傷昏愍惑久迷正路。
悱發之徒空懷鑽仰。
條流緬曠事難總一。
志淺業勞迄用無就。
非所以辟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
乃诏中書侍郎虞闡太子洗馬到溉後軍記室周舍。
博尋經藏搜采注說。
條别派分各以類附。
日少功多。
可用辨此。
名曰佛記。
凡三十篇。
其有感應之流事類相似。
止取其一餘悉不書。
或複死而更生陳說經見。
事涉杳冥取驗無所。
亦皆靡載同之阙疑。
或憑人以言托想成夢。
尤難信哓一無所錄。
若夫欲遐适者。
必遠記所從。
欲悟道者。
必妙識所宗。
然後能允得其門親承音旨。
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膠目闇踐自與理合。
所以引彼衆流歸之一源。
可令莘莘含識望塗知往案。
砥矢而言歸。
不回遑于岐路。
俾厥清信之士亦有取于此雲。
餘以佛化堤封三千圍内近對小識。
且局南洲。
斯則通計神州鹹蒙聲教神蹤遺迹閉在姬初。
前漢已來相從間出。
劉向挍書天閣。
往往見有佛經。
赤縣山裂水開。
時時瑞像來現。
或塔由地踴。
或佛隆因空。
事緒繁委略标十數。
有未見者須顯其相雲。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曆(并佛像經法神瑞迹)。
越州東三百七十裡鄮縣塔者。
西晉太康二年沙門慧達感從地出。
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
露盤五層。
色青似石而非。
四外雕镂異相百千。
梁武帝造木塔籠之。
八王曰輿巡州裡。
今見神瑞光聲聖僧。
備如别傳。
鄭州超化寺塔。
在州南百餘裡。
基^2□适今。
寺院并古時石砌合縫甚密。
鐵為細要。
其石長八尺。
四面細要長一尺五寸。
深五寸。
石下并泥。
塔南基出泉十餘所。
徑三尺。
湧而無聲。
永徽中有昆侖。
入泉向下窮之。
但有石柱羅列。
竟不測其際。
中有石塔在空。
水凝而不及。
冀州(舊魏州者)臨黃縣西北三十裡有育王舍利寺。
近為尼住寺。
有古塔。
編石為基。
從水底出塔。
三面水極深。
惟西面通行。
往足有蓮藕。
人畏之無敢采捕。
岐州岐山南岐山縣北二十裡法門寺塔在平原上古來三十年一度開。
開必感應。
顯慶五年敕令僧智琮。
往請有瑞令開蒙。
光明照燭道俗通見。
乃掘出進内。
龍朔二年還返故塔。
其舍利如大人指節骨。
長二寸許。
其内孔方。
色白光明。
如别圖狀。
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
本名大石寺。
隋初诜律師尋其古迹。
欲尋其舍利掘至泉源。
惟是一石。
見于其上架九級木浮圖。
備有靈相。
隋蜀王秀又掘之至泉。
風雨至不可及際。
于傍破得一片石出。
乃是瑿玉。
今見存益州北百裡^8□縣城北郭下寶興寺塔。
其寺本名大石。
其事大同福感。
益州西南百餘裡。
晉原縣等衆寺塔。
略同于上。
閏州江甯縣故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
廢長幹寺内。
昔西晉僧慧達感光。
掘之一丈得三石匣。
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發爪。
其發引可三尺。
放則螺旋。
今有塼塔三層并刹佛殿。
餘但榛木大蟲登基穢污者被打号叫驚人。
或有死者。
懷州東武陟縣西七裡妙樂寺塔。
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編之。
石長五尺闊三寸。
以下極細密。
古老傳雲。
其塔基從泉上湧出。
雲雲。
瓜州城東三裡有土塔。
周朝育王寺。
今廢。
惟有遺基。
上以舍覆四廊牆匝。
時見光明。
公私士女往來乞福。
青州臨淄城中有阿育王寺。
其形象露盤在深林巨樹下。
昔石趙時。
佛圖澄知之令往取。
入地二十餘丈獲之。
河東蒲阪有育王寺。
時出光明。
姚秦時掘得佛骨于石函銀匣中。
照耀殊常。
并州子城東育王寺者。
今見尼住為淨明寺。
失基所在。
并州榆社縣郭下育王寺小塔。
見有僧住。
代州城東育王塔。
洛州故都西白馬寺東一裡育王塔。
甘州東百二十裡删丹縣城東弱水北土堆。
古老雲育王古塔。
沙州城内廢大乘寺塔基。
雲是育王塔。
晉州北霍山南士堆。
古老雲是育王寺塔。
已前諸塔。
并是姬周初。
有大輪王。
名為阿育。
此曰無憂。
統臨此洲。
萬有餘國。
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萬四千塔。
此土有之。
每發神瑞。
廣如感應傳。
揚州育王金瑞像者。
吳孫皓時後園所獲。
皓初蔑而穢之。
腫痛遍身。
太史占曰。
犯大神也。
皓謝之。
有間因爾開信。
吳郡松江浮水石像二軀。
昔西晉建興中像浮松江。
有居士朱應。
接而出之舉高七尺。
于通玄寺視背有銘。
一名惟衛二名迦葉。
荊州長沙寺瑞像者。
東晉太元初見于州城北。
行人異之試以刀擊。
乃金像也。
長沙寺僧迎寺。
光上有梵書。
雲育王所造。
梁武聞迎至都。
大放光明。
及梁滅迎上荊州。
至今見在。
曆代光瑞不可備載。
如别所顯。
荊州大明寺檀優填王像者。
梁武帝以天監元年夢見檀像入國。
乃诏募得八十人。
往天竺。
至天監十年方還。
及帝崩元帝于江陵即位。
遣迎至荊都。
後靜陵側立寺。
因以安之。
楊州長幹寺阿育王像者。
東晉鹹和中。
丹陽尹高悝見張侯浦有光。
使人尋之得一金像無光趺。
載順至長幹巷口。
牛不複行。
因縱之乃徑趣長幹寺。
後數年東海人于海獲銅趺浮水上。
因送像所果同。
後四十年南海獲銅光于海下。
乃送像所。
宛然符合。
自晉宋齊梁陳隋唐七代。
無不入内供養。
光瑞如别。
今在京師大興善寺。
摸寫殷矣。
涼州南百裡崖中泥塑行像者。
昔沮渠蒙遜王有涼土專弘福事。
于此崖中大造形像。
千變萬化驚人眩目。
有土聖僧。
可如人等。
常自經行。
無時暫舍。
遙見便行。
人至便止。
觀其面貌。
如行之狀。
有羅土于地者。
後看足迹納納。
今見如此。
襄州檀溪寺金像行者。
東晉甯康中。
沙門釋道安之所造也。
及成就已乃行至萬山。
明迎返寺。
其夕又出至寺門。
至山蹋石現一足相。
周武滅法。
鎮副長孫哲。
志性兇粗先欲除毀。
令百人以索系頸挽之不動。
哲大怒。
乃至加五百人方倒。
振地。
哲喜落馬尋卒。
當毀像時。
于腋下倒垂衣内銘雲。
此像三周甲午當滅。
勘以長曆。
大略符焉。
其所蹈石在本寺。
今名啟法是也。
涼州西番禾縣瑞石像者。
元魏太延中。
沙門劉薩河行至番禾東北。
望神禦谷而禮曰。
此山中有佛像出。
若相不具國亂人苦。
經八十七載。
正光年初風雨震山。
像出長三丈許。
惟無其首。
登即命造随安随落。
魏道陵遲分東西矣。
後四十年。
州東七裡澗内獲石佛首。
即以安之。
恰然符合。
周保定中。
像首又落。
隋初還複立瑞像寺。
炀常西征過之。
改為感通寺。
今圖寫多依量莫準。
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
形長八寸徑五寸八楞紫石英色。
梁武太清中。
有僧從外國将來。
遇亂安廬山像頂上。
隋炀在蕃鎮江陽。
見别記往求行之。
及登儲貳送于曲池日嚴寺。
寺廢入崇義寺。
京師道俗鹹就見之。
往往不同。
見佛見神。
山林幢蓋者前後異等。
貞觀七年敕迎入内。
坊州玉華宮鐵礦瑞像者。
周武滅法有姜明者。
督事夜行。
每見山上光明。
旦往尋之。
有卧石狀如像。
便斲掘四邊。
乃是鐵礦不可傷損。
舉身三丈谷中有趺。
乃共村人拗舉。
忽然下流。
迳趣趺孔。
卓然特立。
以狀聞奏。
時天元嗣。
曆改元大象。
敕其處為大像寺。
因開佛法。
隋初改為顯濟寺。
太宗在宮時往禮谒莊嚴修飾。
在宮東三十裡大苑内。
永徽中改宮立寺。
陰闇之夕每放光明。
襄州岘山華嚴寺盧
誰複謂非真。
一從逝物過。
既往亦何陳。
謬者疑久近。
達者皆自賓。
勿起離合情。
會無百代人。
夢。
覺謂寝無知。
寐中非無見。
意狀盈明前。
好惡疊萬變。
既悟眇已往。
惜為浮物戀。
孰視娑婆盡。
甯當非赤縣。
影響合。
影響順形聲。
資物故生理。
一旦揮霍去。
何因得像似。
群有靡不然。
昧漠呼自己。
四色尚無本。
八微欲安恃。
浮雲。
泛濫明月陰。
荟蔚南山雨。
能為變動用。
在我竟無取。
俄已就飛散。
豈複得攢聚。
諸法既無我。
何由有我所。
電。
鲦爍驚電過。
可見不可逐。
恒物生滅後。
誰複核遲速。
慎勿留空念。
橫使神理恧。
廢已道易孚。
忘情長之福。
佛記序。
沈約奉梁高祖敕撰并敕啟序合三首。
敕雲。
去歲令虞闡等撰佛記。
并作序。
序體不稱。
頻治改猶未盡緻。
尋佛教因三假以寄法。
籍二谛以明理。
達相求宗不着會道。
論其指歸似未至極。
乃不應以此相煩。
亦是一途善事。
可得為厝筆。
以不故指敕。
闡等結序末體又似小異。
臣約言。
佛記序今謹以上呈。
詞義無取。
伏懷自恧。
謹啟。
敕雲記序始得看今敕繕寫流布。
序曰。
含靈萬品。
既非記諜所窮。
物物禀生。
豈伊積塵能計。
莫不起乎無理而至乎無生者也。
雖要終有地而原始莫聞。
自非靈照特達宗極斯在。
則理閉機初鑽叩事絕。
非惟四果不議。
固亦十地罔窺。
邈乎悠夐。
有之而莫知所從者也。
如來覆篑爰始言登永路起滅回環馳驟不息。
去來五道。
大千比之毫端。
往複三界。
隻劫未足稱遠。
積明累照念念不休。
離此生滅證成妙果。
固已空有兼謝。
豈徒齊遷魯變而已哉。
昊昊區區。
猶秉何言之稱。
至人無己。
甯以詞義為珍。
蓋由萬惑相扇昧明代起。
業假緣開事須哓達。
一音所吐無思不服。
義在徇物動非為己。
法吼振灑于無外。
甘露炳煥于龍宮。
開宗闡教緻之有漸。
摽四谛于鹿園。
辨百非于雙樹。
廓不二之法門。
廣一乘之長陌。
行迷複路弱喪知歸。
而自應回舛厥塗不一。
白毫所照。
遍刹土于恒沙。
七步降踐。
壅龍堆而攸被。
推極神道原本心靈。
感之所召跨無邊而咫尺。
緣之所乖面法城而不睹。
及像教雲未經記東流。
熱阪艱長寒山峻阻。
橫書左字累萬方通。
翦葉成文重譯未哓。
自此迄今千祀過半。
靈迹稍啟名僧間出。
律藏方等行來漸至。
蘊乎西國未至者多。
雖法身常住之奧遠。
二谛三假之淵曠。
悟道求宗于斯可足。
而能仁禮茲大聖寔為本師。
悠悠群品精靈所系。
迄于前因往業多所昧略。
然神化應感參差互見。
又世胄名氏本國俗緣散析。
衆部卒難讨究。
神功妙力同出異名。
降胎求道甯止一相。
托生迦維本由權迹。
出自北門非悟法之始。
遍照東方豈通化之極。
适道已來。
四十九載妙應事多。
宜加總緝共成區畛。
至于經像舊錄境刹遺記。
開勸之功于斯自遠。
大權弘曠亡身以濟物。
應真耿介摽心非為己。
分蹤或異适未必同。
神塗詭互難以臆辯。
靈怪倜傥言語斯絕。
圖澄之龍見趙魏。
羅什之鳳集關輔。
揵陀近遊京洛。
單開遠适羅浮。
雖迹與俗同而意無可察。
塗出玉門法座不遠。
七處八會峨然在目。
靈應盻蚃偏富延澤以西。
光景葳蕤多見天山之表。
有志奇僧每經遊曆。
神迹昭然鹹有文注。
繁蕪舛雜實須裁整。
分五道于人天。
設重牢于厚地。
各随業力的焉不差。
此皆卷舒真俗終始名相。
其聖塗玄遠大。
則直至道場。
其徵證切近小。
則開勸晚學。
斯寔兼濟之方舟。
大悲之廣路。
雖複智昏視内形窮尺捶。
緣動必應。
又況進于此者乎。
是以至聖殷勤每存汲引。
垂文見意贻厥将來。
皇帝行成無始道承曠劫。
十号在躬三達靡礙。
屈茲妙有同此轉輪。
傷昏愍惑久迷正路。
悱發之徒空懷鑽仰。
條流緬曠事難總一。
志淺業勞迄用無就。
非所以辟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
乃诏中書侍郎虞闡太子洗馬到溉後軍記室周舍。
博尋經藏搜采注說。
條别派分各以類附。
日少功多。
可用辨此。
名曰佛記。
凡三十篇。
其有感應之流事類相似。
止取其一餘悉不書。
或複死而更生陳說經見。
事涉杳冥取驗無所。
亦皆靡載同之阙疑。
或憑人以言托想成夢。
尤難信哓一無所錄。
若夫欲遐适者。
必遠記所從。
欲悟道者。
必妙識所宗。
然後能允得其門親承音旨。
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膠目闇踐自與理合。
所以引彼衆流歸之一源。
可令莘莘含識望塗知往案。
砥矢而言歸。
不回遑于岐路。
俾厥清信之士亦有取于此雲。
餘以佛化堤封三千圍内近對小識。
且局南洲。
斯則通計神州鹹蒙聲教神蹤遺迹閉在姬初。
前漢已來相從間出。
劉向挍書天閣。
往往見有佛經。
赤縣山裂水開。
時時瑞像來現。
或塔由地踴。
或佛隆因空。
事緒繁委略标十數。
有未見者須顯其相雲。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曆(并佛像經法神瑞迹)。
越州東三百七十裡鄮縣塔者。
西晉太康二年沙門慧達感從地出。
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
露盤五層。
色青似石而非。
四外雕镂異相百千。
梁武帝造木塔籠之。
八王曰輿巡州裡。
今見神瑞光聲聖僧。
備如别傳。
鄭州超化寺塔。
在州南百餘裡。
基^2□适今。
寺院并古時石砌合縫甚密。
鐵為細要。
其石長八尺。
四面細要長一尺五寸。
深五寸。
石下并泥。
塔南基出泉十餘所。
徑三尺。
湧而無聲。
永徽中有昆侖。
入泉向下窮之。
但有石柱羅列。
竟不測其際。
中有石塔在空。
水凝而不及。
冀州(舊魏州者)臨黃縣西北三十裡有育王舍利寺。
近為尼住寺。
有古塔。
編石為基。
從水底出塔。
三面水極深。
惟西面通行。
往足有蓮藕。
人畏之無敢采捕。
岐州岐山南岐山縣北二十裡法門寺塔在平原上古來三十年一度開。
開必感應。
顯慶五年敕令僧智琮。
往請有瑞令開蒙。
光明照燭道俗通見。
乃掘出進内。
龍朔二年還返故塔。
其舍利如大人指節骨。
長二寸許。
其内孔方。
色白光明。
如别圖狀。
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
本名大石寺。
隋初诜律師尋其古迹。
欲尋其舍利掘至泉源。
惟是一石。
見于其上架九級木浮圖。
備有靈相。
隋蜀王秀又掘之至泉。
風雨至不可及際。
于傍破得一片石出。
乃是瑿玉。
今見存益州北百裡^8□縣城北郭下寶興寺塔。
其寺本名大石。
其事大同福感。
益州西南百餘裡。
晉原縣等衆寺塔。
略同于上。
閏州江甯縣故都朱雀門東南古越城東。
廢長幹寺内。
昔西晉僧慧達感光。
掘之一丈得三石匣。
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發爪。
其發引可三尺。
放則螺旋。
今有塼塔三層并刹佛殿。
餘但榛木大蟲登基穢污者被打号叫驚人。
或有死者。
懷州東武陟縣西七裡妙樂寺塔。
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編之。
石長五尺闊三寸。
以下極細密。
古老傳雲。
其塔基從泉上湧出。
雲雲。
瓜州城東三裡有土塔。
周朝育王寺。
今廢。
惟有遺基。
上以舍覆四廊牆匝。
時見光明。
公私士女往來乞福。
青州臨淄城中有阿育王寺。
其形象露盤在深林巨樹下。
昔石趙時。
佛圖澄知之令往取。
入地二十餘丈獲之。
河東蒲阪有育王寺。
時出光明。
姚秦時掘得佛骨于石函銀匣中。
照耀殊常。
并州子城東育王寺者。
今見尼住為淨明寺。
失基所在。
并州榆社縣郭下育王寺小塔。
見有僧住。
代州城東育王塔。
洛州故都西白馬寺東一裡育王塔。
甘州東百二十裡删丹縣城東弱水北土堆。
古老雲育王古塔。
沙州城内廢大乘寺塔基。
雲是育王塔。
晉州北霍山南士堆。
古老雲是育王寺塔。
已前諸塔。
并是姬周初。
有大輪王。
名為阿育。
此曰無憂。
統臨此洲。
萬有餘國。
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萬四千塔。
此土有之。
每發神瑞。
廣如感應傳。
揚州育王金瑞像者。
吳孫皓時後園所獲。
皓初蔑而穢之。
腫痛遍身。
太史占曰。
犯大神也。
皓謝之。
有間因爾開信。
吳郡松江浮水石像二軀。
昔西晉建興中像浮松江。
有居士朱應。
接而出之舉高七尺。
于通玄寺視背有銘。
一名惟衛二名迦葉。
荊州長沙寺瑞像者。
東晉太元初見于州城北。
行人異之試以刀擊。
乃金像也。
長沙寺僧迎寺。
光上有梵書。
雲育王所造。
梁武聞迎至都。
大放光明。
及梁滅迎上荊州。
至今見在。
曆代光瑞不可備載。
如别所顯。
荊州大明寺檀優填王像者。
梁武帝以天監元年夢見檀像入國。
乃诏募得八十人。
往天竺。
至天監十年方還。
及帝崩元帝于江陵即位。
遣迎至荊都。
後靜陵側立寺。
因以安之。
楊州長幹寺阿育王像者。
東晉鹹和中。
丹陽尹高悝見張侯浦有光。
使人尋之得一金像無光趺。
載順至長幹巷口。
牛不複行。
因縱之乃徑趣長幹寺。
後數年東海人于海獲銅趺浮水上。
因送像所果同。
後四十年南海獲銅光于海下。
乃送像所。
宛然符合。
自晉宋齊梁陳隋唐七代。
無不入内供養。
光瑞如别。
今在京師大興善寺。
摸寫殷矣。
涼州南百裡崖中泥塑行像者。
昔沮渠蒙遜王有涼土專弘福事。
于此崖中大造形像。
千變萬化驚人眩目。
有土聖僧。
可如人等。
常自經行。
無時暫舍。
遙見便行。
人至便止。
觀其面貌。
如行之狀。
有羅土于地者。
後看足迹納納。
今見如此。
襄州檀溪寺金像行者。
東晉甯康中。
沙門釋道安之所造也。
及成就已乃行至萬山。
明迎返寺。
其夕又出至寺門。
至山蹋石現一足相。
周武滅法。
鎮副長孫哲。
志性兇粗先欲除毀。
令百人以索系頸挽之不動。
哲大怒。
乃至加五百人方倒。
振地。
哲喜落馬尋卒。
當毀像時。
于腋下倒垂衣内銘雲。
此像三周甲午當滅。
勘以長曆。
大略符焉。
其所蹈石在本寺。
今名啟法是也。
涼州西番禾縣瑞石像者。
元魏太延中。
沙門劉薩河行至番禾東北。
望神禦谷而禮曰。
此山中有佛像出。
若相不具國亂人苦。
經八十七載。
正光年初風雨震山。
像出長三丈許。
惟無其首。
登即命造随安随落。
魏道陵遲分東西矣。
後四十年。
州東七裡澗内獲石佛首。
即以安之。
恰然符合。
周保定中。
像首又落。
隋初還複立瑞像寺。
炀常西征過之。
改為感通寺。
今圖寫多依量莫準。
京師崇義寺石影像者。
形長八寸徑五寸八楞紫石英色。
梁武太清中。
有僧從外國将來。
遇亂安廬山像頂上。
隋炀在蕃鎮江陽。
見别記往求行之。
及登儲貳送于曲池日嚴寺。
寺廢入崇義寺。
京師道俗鹹就見之。
往往不同。
見佛見神。
山林幢蓋者前後異等。
貞觀七年敕迎入内。
坊州玉華宮鐵礦瑞像者。
周武滅法有姜明者。
督事夜行。
每見山上光明。
旦往尋之。
有卧石狀如像。
便斲掘四邊。
乃是鐵礦不可傷損。
舉身三丈谷中有趺。
乃共村人拗舉。
忽然下流。
迳趣趺孔。
卓然特立。
以狀聞奏。
時天元嗣。
曆改元大象。
敕其處為大像寺。
因開佛法。
隋初改為顯濟寺。
太宗在宮時往禮谒莊嚴修飾。
在宮東三十裡大苑内。
永徽中改宮立寺。
陰闇之夕每放光明。
襄州岘山華嚴寺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