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佛德篇第三 序曰。

    夫以。

    蒙俗作梗。

    妙籍舟師。

    師之大者。

    所謂王也。

    故王者往也。

    若海之朝宗百川焉。

    王之取号況于此也。

    然則統言王者。

    約緣乃多。

    事理兩分舉要惟二。

    初謂詳事。

    二謂明理。

    故詳事之王。

    則人王天王是也。

    行化在事。

    事止于身。

    身存而化行。

    身滅而化息。

    此則外計其身。

    而莫思其内識。

    故目其化。

    為外教也。

    二謂明理。

    則法王佛覺是也。

    行化在理。

    理在于心。

    心存而化行。

    想滅而境絕。

    此則内撿其心。

    而不緣于外境。

    故目其化。

    為内教也。

    所以厚身而存生。

     生生而不窮。

    捐生而去情。

    情亡而照寂。

    緻使存形之教萬國同儀。

    練心之術千聖齊一。

    是則道俗兩教出入升沈。

    俗則入有而沈形。

    六道以之而綿亘。

    道則出空而升位。

    三聖自此而昌明焉。

    自正道東流。

    六百餘載。

    釋蒙從信。

    其徒不一。

    獨夫振虐。

    而坑僧擊像者二三。

    明後重道。

    寺塔崇樹者亦衆矣。

    至如吳王之詳佛聖。

      哓天人之所歸。

    宋君之叙佛德。

    明朝賢之宗奉。

    諸餘蒙昧。

    無足勝言。

    故序現迹之祥瑞。

    又述頌作之盛德。

    随類覽曆。

    豈不昭彰心性乎。

     初序梁弘明序佛德目。

     晉宗炳明佛論。

      大唐廣弘明集佛德篇總目卷十五。

     晉沙門支道林佛菩薩像贊。

     晉沙門釋慧遠佛影銘。

     宋侍中謝靈運佛法銘贊。

     梁沈約佛記序(并敕答)。

      晉代已來佛像感應相。

     梁高祖出育王舍利诏。

     梁晉安菩提樹頌(并表)。

     梁簡言文唱導佛德文(十首)。

     梁簡文謝佛事啟(十首)。

     梁沈約佛刹塔像諸銘(十首)。

     梁王僧孺唱導佛文。

     隋高祖于國内立舍利塔诏(并瑞應表謝)。

     廣弘明集佛德篇第三之初。

      佛釋迦文菩薩等像贊。

    晉沙門支道林。

     佛影銘。

    晉沙門釋慧遠。

     佛法銘贊。

    宋侍中謝靈運。

     佛記序。

    梁沈約。

      佛像瑞集。

    唐終南山釋氏。

     出育王舍利诏。

    梁高祖武皇帝。

     菩提樹頌。

    梁晉安王蕭綱。

     梁唱導文。

    蕭綱在蕃作。

     歸佛發願誓文。

    梁王僧孺。

     釋迦文佛像贊(并序)。

    晉支道林。

     夫立人之道。

    曰仁與義。

    然則仁義有本。

    道德之謂也。

    昔姬周之末有大聖号佛。

    天竺釋王白淨之太子也。

    俗氏母族。

    厥姓裘昙焉。

    仰靈胄以丕承。

    藉乃哲之遺芳。

    吸中和之誕化。

    禀白淨之浩然。

    生自右脅。

    弱而能言。

    諒天爵以不加為貴。

    誠逸祿以靡須為足。

    故常夕惕上位逆旅紫誕。

    纡轸儲宮拟翮區外。

    俄而高逝周覽郊野。

    四辟皇扉。

    三鑒疾苦。

    風人勵辭以激興。

    乃甘心受而莫逆。

    訊大猷于有道。

    慨在茲之緻淹。

    遂乃明發遐徵栖遲幽閑。

    脫皇儲之重寶。

    希無待以輕舉。

     褫龍草之盛飾。

    貿窮岩之蓰褐。

    資送之俦自崖而反矣。

    爾乃抗志匪石。

    安仁以山。

    斑卉匡居。

    摧心立盟。

    厘安般之氣緒。

    運十算以質心。

    偋運四籌之八記。

    從二随而簡巡。

    絕送迎之兩際。

    緣妙一于鼻端。

    發三止之蒙秀。

    洞四觀而合泯。

    五陰遷于還府。

    六情虛于靜林。

    涼五内之欲火。

    廓太素之浩心。

    濯般若以進德。

    潛七住而挹玄。

    搜冥魚于六絕。

    齒既立而廢筌。

    豁萬劫積習。

    同生知于當年。

    掩五濁以擅曜。

    嗣六佛而微傳。

    偉準丈六。

    體佩圓光。

    啟度黃中。

    色豔紫金。

    運動淩虛。

    悠往鲦忽。

    八音流芳。

    逸預揚釆。

    妙覽未兆。

    則卓絕六位。

    曲成已着。

    則化隆三五。

    沖量弘乎太虛。

    神蓋宏于兩儀。

    易簡待以成體。

    大和拟而稱劭。

    員蓍者象其神寂。

    方卦者法其智周。

    照積佑之留祥。

    元宿命以制作。

    或綢之以德義。

    或疏之以沖風。

    亮形搖于日新。

    期妙主于不盡。

    美既青而青藍。

    逞百練以就粹。

    導庶物以歸宗。

    拔堯孔之外揵。

    屬八億以語極。

    罩墳素以興典。

    掇道行之三無。

    絡聃周以曾玄。

    神化着于西域。

    若朝晖升于旸谷。

    民望景而興行。

    猶曲調諧于宮商。

    當是時也。

    希夷緬邈于羲風。

    神奇卓絕于皇軒。

    蔚釆沖漠于周唐。

    頌味有餘于鄒魯。

    信可謂神化之都領。

    皇王之宗谟也。

    年逾從心泯迹泥洹。

    夫至人時行而時止。

    或隐此而顯彼。

    迹絕于忍土。

    冥歸于維衛。

    俗徇常以駭奇。

    固以存亡而充之。

    至于靈覺之性。

    三果殄悴。

    豁若川傾。

    頹如幹墜。

    黔首與永夜同幽。

    冥流與涸津并遺。

    六度與崩岑俱褫。

    三乘與絕軸解辔。

    門徒泣血而心喪。

    百靈銜哀而情悸。

    夫道高者應卑。

    因巡者親譽。

    故不祈哭而哭。

    豈非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

      雖靈幾播越環周六合。

    曆數終于赤縣。

    後死所以與聞。

    景仰神儀。

    而事絕于千載。

    祇洹既已漂落。

    玉樹卒亦荒蕪。

    道喪人亡時亦已矣。

    遁以不才仰遵大猷。

    追朝陽而弗暨。

    附桑榆而未升。

    神馳在昔願言再欽。

    遂援筆興古述厥遐思。

    其詞曰。

      太上邈矣。

    有唐統天。

    孔亦因周。

    籧廬三傳。

    明明釋迦。

    寔惟帝先。

    應期睿作。

    化融竺幹。

    交養恬和。

    濯粹沖源。

    邁軌世王。

    領宗中玄。

    堂堂洪摸。

    揭秀員靈。

    峻誕昆嶽。

    量裒太清。

    大象罕窺。

    乃員其明。

    玄音希扣。

    文以八聲。

    煌煌慧炬。

    燭我宵征。

    人欽其哲。

    孰識其冥。

    望之霞舉。

    即亦雲津。

    威揚夏烈。

    溫柔晞春。

    比器以形。

    卓機以神。

    卷即煙滅。

    騰亦龍伸。

    鼓舞舟壑。

    靈氣惟新。

    誰與茲作。

    獨運陶鈞。

    三無衷玄。

    八億緻遠。

    二部既弘。

    雙翰惟典。

    充以瑰奇。

    恬以易簡。

    藏諸韫椟。

    寔之令善。

    令善善因。

    乃贊乃演。

    緻存言往。

    豈伊弘闡。

    日月真朗。

    顯晦周遍。

    生如紛霧。

    暖來已晞。

    至人全化。

    迹随世微。

    假雲泥洹。

    言告言歸。

    遺風六合。

    伫芳赤幾。

    象罔不存。

    誰與悟機。

    鏡心垂翰。

    庶觌冥晖。

     阿彌陀佛像贊(并序)。

     夫六合之外。

    非典籍所摸。

    神道詭世。

    豈意者所測。

    故曰。

    人之所知。

    不若其所不知。

    每在常辄。

    欲以所不能見。

    而斷所未能了。

    故令井蛙有坎宅之矜。

    憑夷有秋水之伐。

    故其宜矣。

    餘遊大方。

    心倦無垠。

    因以靜暇。

    複申諸奇麗。

    佛經紀西方有國。

    國名安養。

    迥遼迥邈。

    路踰恒沙。

    非無待者。

    不能遊其疆。

    非不疾者。

    焉能緻其速。

    其佛号阿彌陀。

    晉言無量壽。

    國無王制斑爵之序。

    以佛為君。

     三乘為教。

    男女各化育于蓮花之中。

    無有胎孕之穢也。

    館宇宮殿。

    悉以七寶。

    皆自然懸構。

    制非人匠。

    苑囿池沼。

    蔚有奇榮。

    飛沈天逸于淵薮。

    逝寓群獸而率真。

    阊阖無扇于瓊林。

    玉響自喈于箫管。

    冥霄霣華。

    以阖境神風。

    拂故而納新。

     甘露徵化。

    以醴被蕙風。

    導德而芳流。

    聖音應感而雷響。

    慧澤雲垂而霈清。

    覺父吸予而貴言。

    真人冥宗而廢玩。

    五度憑虛以入無。

    般若遷知而出玄。

    衆妙于茲大啟。

    神化所以永傳。

    别有經記。

    以錄其懿雲。

    此晉邦五末之世。

    有奉佛正戒。

    諷誦阿彌陀經。

    誓生彼國。

    不替誠心者。

    命終靈逝化往之彼。

    見佛神悟即得道矣。

      遁生末蹤忝廁殘迹。

    馳心神國。

    非所敢望。

    乃因匠人。

    圖立神表。

    仰瞻高儀。

    以質所天。

    詠言不足。

    遂複系以微頌。

    其詞曰。

      王猷外厘。

    神道内綏。

    皇矣正覺。

    寔兼宗師。

    泰定轸曜。

    黃中秀姿。

    恬智交泯。

    三達玄夷。

    啟境金方。

    緬路悠遲。

    迂彼神化。

    悟感應機。

    五度砥操。

    六慧研微。

    空有同狀。

    玄門洞闉。

    詠歌濟濟。

    精義順神。

    玄肆洋洋。

    三乘诜诜。

    藏往摹故。

    知來惟新。

    二才孰降。

    朗滞由人。

    造化營域。

    雲構峨峨。

    紫館辰峙。

    華宇星羅。

    玉闱通方。

    金墉啟阿。

    景傾朝日。

    豔蔚晨霞。

    神堤回互。

    九源曾深。

    浪無筌忘。

    鱗罕餌淫。

    澤不司虞。

    駭翼懷林。

    有客驅徒。

    兩埋機心。

    甘露敦洽。

    蘭蕙助聲。

    化随雲濃。

    俗與風清。

    葳蕊霄散。

    靈飙掃英。

    瓊林喈響。

    八音文成。

    ^8□瑤沈粲。

    芙蕖晞陽。

    流澄其潔。

    蕊播其香。

    潛爽冥華。

    載揚來翔。

    孕景中葩。

    結靈幽芳。

    類諸風化。

    妙兼于長。

    萬軌一變。

    同規坐忘。

     諸菩薩贊十一首。

     文殊師利贊。

     童真領玄緻。

    靈化實悠長。

    昔為龍種覺。

    今則夢遊方。

    忽恍乘神浪。

    高步維耶鄉。

    擢此希夷質。

    映彼虛閑堂。

    觸類興清遘。

    目擊洞兼忘。

    梵釋欽嘉會。

    閑邪納流芳。

     彌勒贊。

      大人軌玄度。

    弱喪升虛遷。

    師通資自廢。

    釋迦登幽閑。

    彌勒在神第。

    聖錄載靈篇。

    乘幹因九五。

    龍飛兜率天。

    法鼓振玄宮。

    逸響亮三千。

    晃晃凝素姿。

    結跏曜芳蓮。

    寥朗高懷興。

    八音暢自然。

    恬智冥徼妙。

    缥眇詠重玄。

    磐纡七七紀。

    應運莅中璠。

    挺此四八姿。

    映蔚花林園。

    亹亹玄輪奏。

    三摅在昔緣。

     維摩诘贊。

     維摩體神性。

    陵化昭機庭。

    無可無不可。

    流浪入形名。

    民動則我疾。

    人恬我氣平。

    恬動豈形影。

    形影應機情。

    玄韻乘十哲。

    颉颃傲四英。

    忘期遇濡首亹亹贊死生。

     善思菩薩贊。

     玄和吐清氣。

    挺茲命世童。

    登台發春詠。

    高興希遐蹤。

    乘虛感靈覺。

    振網發童蒙。

    外見憑寥廓。

    有無自冥同。

    忘高故不下。

    蕭條數仞中。

    因花請無着。

    陵虛散芙蓉。

    能仁暢玄句。

    即色自然空。

    空有交映迹。

    冥知無照功。

    神期發筌悟。

    豁爾自靈通。

     不二入菩薩贊。

     法作菩薩贊。

     乃昔有嘉會。

    茲日多神靈。

    維摩發淵響。

    請定不二名。

    玄音将誰和。

    法作率所情。

    亹亹玄心運。

    寥寥音氣清。

    粗二标起分。

    妙一寄無生。

     首闬\菩薩贊。

      首闬\齊吾我。

    造理因兩虛。

    虛兩似得妙。

    罔象反入粗。

    何以絕塵迹。

    忘一歸本無。

    空同何所貴。

    無貴乃恬愉。

     不眴菩薩贊。

     有受生四淵。

    淵況世路永。

    未若觀無得。

    德物物自靜。

    何以虛靜間。

    恬智翳神穎。

    絕迹遷靈梯。

    有無無所騁。

    不眴冥玄和。

    栖神不二境。

      善宿菩薩贊。

      體神在忘覺。

    有慮非理盡。

    色來投虛空。

    響朗生應轸。

    托蔭遊重冥。

    冥亡影迹隕。

    三果皆勤求。

    善宿獨玄泯。

     善多菩薩贊。

     自大以跨小。

    小者亦駭大。

    所謂大道者。

    遺心形名外。

    都忘絕鄙當。

    冥默自玄會。

    善多體沖姿。

    豁豁高懷泰。

     首立菩薩贊。

     為勞由無勞。

    應感無所思。

    悠然不知樂。

    物通非我持。

    渾形同色欲。

    思也誰及之。

    嘉會言玄志。

    首立必體茲。

     月光童子贊。

      靈童綏神理。

    恬和自交忘。

    弘規愍昏俗。

    統體稱月光。

    心為兩儀蘊。

    迹為流溺梁。

    英姿秀幹竺。

    名播赤縣鄉。

    神化詭俗網。

    玄羅摯遊方。

    丘岩積陳痾。

    長驅幸玉堂。

    汲引興有待。

    冥歸無盡場。

    戢翼栖高嵎。

    淩風振奇芳。

      佛影銘。

    晉沙門釋慧遠。

     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羅國南山古仙石室中。

    度流沙從徑道。

    去此一萬五千八百五十裡。

    感世之應。

    詳于前記。

     夫滞于近習。

    不達希世之聞。

    撫常永日。

    罕懷事外之感。

    是使塵想制于玄襟天羅網其神慮。

    若以之窮齡則此生豈過。

    以之希心則開徹靡期。

    于是發憤忘寝。

     情百其慨。

    靜慮閑夜。

    理契其心。

    爾乃思沾九澤之惠。

    三複無緣之慈。

    妙尋法身之應。

    以神不言之化。

    化不以其所感。

    慈不以其所緣。

    宴懷自得。

    譬日月麗天光影彌晖。

    群品熙榮。

    有情同順。

    鹹欣懸映之在己。

    罔識曲成之攸寄。

    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