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而常均。
尋夫經論之大旨也。
從緣以明非有。
緣起以辯非無。
事有而無妙實。
義空而匪太虛。
無人非窺戶之^8□。
無見非面牆之愚。
無說非金人之口。
無體非棘猴之軀。
無動非山嶽之貌。
無别非雷同之谀。
無真非魚目之寶。
無實非雁足之書。
财比夢财而莫異。
色與幻色而何殊。
猗頓等原憲之産。
宋裡匹平城之姝。
道智了空而絕縛。
俗情滞有以常拘。
人與業報而非有。
業報随人而不無。
天堂類天而匪妄。
地獄等地而為虛。
非同楊雄之假稱玉樹。
曼都之矯見神居。
何乃取空言而背旨。
援卉木而比諸。
夫夜光結綠之寶。
南威毛嫱之色。
人皆見其有而興愛。
孰能體其空而不染。
睚眦虿介之隙。
青蠅貝錦之仇。
莫不着其相而興憤。
鮮能比于空而不憾。
獨謂鄙行空而不戒。
善法空而不遵。
三惑應舍而未悛。
五德應修而反棄。
不觀空以遣累。
但取空而廢善。
此豈淨名不二之深緻。
莊周齊物之玄旨乎。
大矣哉至人之體空也。
證萬物之本寂。
知四大之為假。
視西施如行廁。
比南金于碎瓦。
五欲不能亂其心。
四魔無以變其雅。
智日明而德富。
惑日除而過寡。
截手足而無憾。
乞頭目而能舍。
八法不生二相。
萬物觀如一馬。
故能證無上智為薩婆若(如者反)得其理也解脫如此。
失其旨者過患如彼。
何得為非而不懼崇邪以為是。
夫見舟見水皆非真谛。
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濟。
病體藥性均是空虛。
而人由病殒病因藥除。
犀角鸩毛等類泡沫。
而飲鸩者死服犀者活。
淡水醇醪并非真有。
而漿不亂人酒能生咎。
忠順叛逆皆如澗響。
而叛逆受誅忠順獲賞。
罪福之性平等不二。
而福以善臻禍因惡緻。
善惡諸法等空無相。
而善法助道惡法生障。
故知萬法真性同一如矣。
無妨因緣法中有萬殊矣。
空有二門不相違矣。
真俗二谛同所歸矣。
若謂小乘有罪福之言。
大乘無是非之語。
似胡越之殊趣。
若矛盾之相拒。
童子尚羞番覆。
聖人豈為首鼠。
良以道聽而途說。
遂使謬量而惡取。
若博考而深思。
必疑釋而迷愈矣。
敬惟十力世雄無上慈父。
言無不實慈無不普。
相無不離視無不睹。
德無不周過無不去。
善無不勸惡無不沮。
香塗不欣刀割無怒。
不愛從順不憎違拒。
福慧圓滿而靡餘。
煩惱罄竭而無緒。
拔三界之沉溺啟四生之聾瞽。
空有俱照以相濟。
真俗會通而雙舉。
務在量病而施藥。
不可違中而偏處。
若夫方等一乘波若八部聖慧之極。
大乘之首。
莫不廣述受持之利。
深陳毀謗之咎。
經又雲。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何謂大乘之理都無因果乎。
夫取相而為善。
則善而未精。
見相而斷惡。
則斷已複生。
若悟善性寂而無作。
若了惡體空而何斷。
乃令三障冰銷而寂滅。
萬德雲集以彌滿。
智慧如海。
不可酌之以一蠡。
道邁人天。
豈得窺之以寸管。
而喻之于梼杌。
測之以愚短。
不亦謬哉。
夫說空而恣情者。
不能無所苦也。
疾痛惱之則寝不安矣。
刀鋸傷之則體不完矣。
終日不食則受其饑矣。
無裘禦冬則苦其寒矣。
然則緻苦之業。
豈可輕而不避乎。
夫五福之與六極。
人情所不能齊也。
故居窮而思達。
處危而求安。
嬰疾而願愈。
在戚而羨歡。
愛壽考而忌短折。
榮世祿而恥形殘。
樂加之而欣笑。
苦及之而憂歎。
何得雷同于善惡而不修于福因乎。
觀萬姓之異禀。
寔千種而殊級。
或比上壽而有餘。
或匹下殇而不及。
或衣單布而無恙。
或服重繭而寒入。
或藉草土而安和。
或處床褥而風濕。
或不治而自愈。
或雖治而不立。
或無術而體康。
或善攝而痾集。
其形之表也均有發膚。
膚之内也腑髒奚殊。
皆含血而苞肉并筋連而骨扶。
何一壽而一夭。
何一充而癯。
禀何靈而獨實。
受何氣而偏虛。
虛者不獨埃塵而作體。
實者豈偏金石以為軀。
未必壽長者有醫術。
齡促者無道書。
何謂專由攝養不在業乎。
亦有夭命胞胎。
受疾嬰孩。
歖怒未競嗜欲未開。
未觸冒于寒暑。
未毀悴于悲哀。
壽何以而夭。
疾何從而來。
則其所以然者。
豈非前業之由哉。
至如漢昭哀之二主。
魏文明之兩帝。
或未三九而登遐。
或僅五八而捐世。
術人雲集。
但緻李氏之靈。
方士如林。
不救倉舒之逝。
君王不乏于藥。
巫醫豈秘其藝。
何寝疾而弗瘳。
何促齡而莫繼。
豈非随業而感報非道術之所濟乎。
然經稱施藥之功。
佛歎醫王之德。
孔公明慎疾之軌。
老子有攝生之則。
不信業者既迷。
不順醫者亦惑。
能詳因果之深淺。
乃辯藥石之通塞。
可究之以智慧。
難具之于翰墨。
至如公明辯崇鶣鵲除痾。
河東郭璞谯郡華他。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
或穰兇而作吉。
或止疾以為和。
何得不信醫術之有益乎。
然景純識加刑之日。
而不能使刑之不加。
公明知壽盡之年。
不能令年之不盡。
鶣鵲華他不能使其親不殁。
吳普樊阿不能令其躬不殒。
何得不信長短之有業乎。
醫由業會藥依緣聚。
醫實有功藥非無取。
必死之病雖聖莫之蠲。
可療之疾待醫而方愈。
魂由業反。
則僵屍遇再生之藥。
命以業殂。
則聖醫為一棺之土。
壽之修促體之安苦。
随遭不泰妍蚩申伛。
千品萬端皆業為主。
三界六趣随業而處。
百卉無情。
故美惡非關于業報。
四生有命。
則因緣不同于草莽。
斤斧伐木不驚。
刀杖加人則懼。
匏爪系而不食。
羽毛食而馳骛。
比有情于無知。
何非倫而引喻。
夫空有略談則率由心業。
前且詠其生常。
今則示其正法。
小乘以依報為業有。
大乘以萬境為識造。
随幻業而施之天地。
逐妄心而現之識草。
若翳目睹乎空花。
比睡夢現其生老。
若悟之于心業。
則惟聞乎佛道。
原夫小乘之與大乘。
如小學之與大學。
幼唯教之以書計。
長乃博之以禮樂。
始蒙然而類牛毛。
終卓爾而同麟角。
此乃為訓之次序。
何有異同而可剝。
良以衆生之根有利有鈍。
是故聖人之教或漸或頓。
或緻之于深遠。
或進之以分寸。
雖百慮而一緻。
亦異道而乖論。
乃有執空門以反教。
論大乘而謗小。
佛不鬥衆生衆生自不了。
譬闇室之無燭。
如夜遊而未哓。
故相剝奪而喧諠諠。
競是非而擾擾。
何異采芙蓉于木末。
尋吳楚于燕趙。
不亦謬乎。
夫一水無以和羹。
一木無以構室。
一衣不稱衆體。
一藥不療殊疾。
一彩無以為文繡。
一聲無以諧琴瑟。
一言無以勸衆善。
一戒無以防多失。
何得怪漸頓之殊異。
令法門之專一。
夫法門之多品。
如藥石之殊功。
救冷以溫物為用。
去熱則寒藥宜豐。
或特宜于禦濕。
或偏須于止風。
不可同病而殊藥。
不可病殊而藥同。
若守株而必閡。
能達變而後通何得拘一途而相剝起戰争于其中乎。
三世因果佛不诳欺。
十力勸戒聞當不疑。
勸之者應修。
戒之者宜遠。
抑凡情之所耽。
行聖智之所願。
何得違經論之所明。
以胸臆而為斷。
而謂善惡都空無損益乎。
夫法眼明了無法不悉。
舌相廣長言無不實。
其析有也。
則一毫為萬。
其等空也。
則萬象皆一。
防斷常之生尤。
兼空有以除疾。
彼菩提之妙理。
實甚深而微密。
厭塵勞而求解慧。
當謹慎而無放佚。
非聖者必兇。
順道者終吉。
勿謂不信。
有如皎日。
尋夫經論之大旨也。
從緣以明非有。
緣起以辯非無。
事有而無妙實。
義空而匪太虛。
無人非窺戶之^8□。
無見非面牆之愚。
無說非金人之口。
無體非棘猴之軀。
無動非山嶽之貌。
無别非雷同之谀。
無真非魚目之寶。
無實非雁足之書。
财比夢财而莫異。
色與幻色而何殊。
猗頓等原憲之産。
宋裡匹平城之姝。
道智了空而絕縛。
俗情滞有以常拘。
人與業報而非有。
業報随人而不無。
天堂類天而匪妄。
地獄等地而為虛。
非同楊雄之假稱玉樹。
曼都之矯見神居。
何乃取空言而背旨。
援卉木而比諸。
夫夜光結綠之寶。
南威毛嫱之色。
人皆見其有而興愛。
孰能體其空而不染。
睚眦虿介之隙。
青蠅貝錦之仇。
莫不着其相而興憤。
鮮能比于空而不憾。
獨謂鄙行空而不戒。
善法空而不遵。
三惑應舍而未悛。
五德應修而反棄。
不觀空以遣累。
但取空而廢善。
此豈淨名不二之深緻。
莊周齊物之玄旨乎。
大矣哉至人之體空也。
證萬物之本寂。
知四大之為假。
視西施如行廁。
比南金于碎瓦。
五欲不能亂其心。
四魔無以變其雅。
智日明而德富。
惑日除而過寡。
截手足而無憾。
乞頭目而能舍。
八法不生二相。
萬物觀如一馬。
故能證無上智為薩婆若(如者反)得其理也解脫如此。
失其旨者過患如彼。
何得為非而不懼崇邪以為是。
夫見舟見水皆非真谛。
而将涉大川非舟不濟。
病體藥性均是空虛。
而人由病殒病因藥除。
犀角鸩毛等類泡沫。
而飲鸩者死服犀者活。
淡水醇醪并非真有。
而漿不亂人酒能生咎。
忠順叛逆皆如澗響。
而叛逆受誅忠順獲賞。
罪福之性平等不二。
而福以善臻禍因惡緻。
善惡諸法等空無相。
而善法助道惡法生障。
故知萬法真性同一如矣。
無妨因緣法中有萬殊矣。
空有二門不相違矣。
真俗二谛同所歸矣。
若謂小乘有罪福之言。
大乘無是非之語。
似胡越之殊趣。
若矛盾之相拒。
童子尚羞番覆。
聖人豈為首鼠。
良以道聽而途說。
遂使謬量而惡取。
若博考而深思。
必疑釋而迷愈矣。
敬惟十力世雄無上慈父。
言無不實慈無不普。
相無不離視無不睹。
德無不周過無不去。
善無不勸惡無不沮。
香塗不欣刀割無怒。
不愛從順不憎違拒。
福慧圓滿而靡餘。
煩惱罄竭而無緒。
拔三界之沉溺啟四生之聾瞽。
空有俱照以相濟。
真俗會通而雙舉。
務在量病而施藥。
不可違中而偏處。
若夫方等一乘波若八部聖慧之極。
大乘之首。
莫不廣述受持之利。
深陳毀謗之咎。
經又雲。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何謂大乘之理都無因果乎。
夫取相而為善。
則善而未精。
見相而斷惡。
則斷已複生。
若悟善性寂而無作。
若了惡體空而何斷。
乃令三障冰銷而寂滅。
萬德雲集以彌滿。
智慧如海。
不可酌之以一蠡。
道邁人天。
豈得窺之以寸管。
而喻之于梼杌。
測之以愚短。
不亦謬哉。
夫說空而恣情者。
不能無所苦也。
疾痛惱之則寝不安矣。
刀鋸傷之則體不完矣。
終日不食則受其饑矣。
無裘禦冬則苦其寒矣。
然則緻苦之業。
豈可輕而不避乎。
夫五福之與六極。
人情所不能齊也。
故居窮而思達。
處危而求安。
嬰疾而願愈。
在戚而羨歡。
愛壽考而忌短折。
榮世祿而恥形殘。
樂加之而欣笑。
苦及之而憂歎。
何得雷同于善惡而不修于福因乎。
觀萬姓之異禀。
寔千種而殊級。
或比上壽而有餘。
或匹下殇而不及。
或衣單布而無恙。
或服重繭而寒入。
或藉草土而安和。
或處床褥而風濕。
或不治而自愈。
或雖治而不立。
或無術而體康。
或善攝而痾集。
其形之表也均有發膚。
膚之内也腑髒奚殊。
皆含血而苞肉并筋連而骨扶。
何一壽而一夭。
何一充而癯。
禀何靈而獨實。
受何氣而偏虛。
虛者不獨埃塵而作體。
實者豈偏金石以為軀。
未必壽長者有醫術。
齡促者無道書。
何謂專由攝養不在業乎。
亦有夭命胞胎。
受疾嬰孩。
歖怒未競嗜欲未開。
未觸冒于寒暑。
未毀悴于悲哀。
壽何以而夭。
疾何從而來。
則其所以然者。
豈非前業之由哉。
至如漢昭哀之二主。
魏文明之兩帝。
或未三九而登遐。
或僅五八而捐世。
術人雲集。
但緻李氏之靈。
方士如林。
不救倉舒之逝。
君王不乏于藥。
巫醫豈秘其藝。
何寝疾而弗瘳。
何促齡而莫繼。
豈非随業而感報非道術之所濟乎。
然經稱施藥之功。
佛歎醫王之德。
孔公明慎疾之軌。
老子有攝生之則。
不信業者既迷。
不順醫者亦惑。
能詳因果之深淺。
乃辯藥石之通塞。
可究之以智慧。
難具之于翰墨。
至如公明辯崇鶣鵲除痾。
河東郭璞谯郡華他。
廣陵吳普彭城樊阿。
或穰兇而作吉。
或止疾以為和。
何得不信醫術之有益乎。
然景純識加刑之日。
而不能使刑之不加。
公明知壽盡之年。
不能令年之不盡。
鶣鵲華他不能使其親不殁。
吳普樊阿不能令其躬不殒。
何得不信長短之有業乎。
醫由業會藥依緣聚。
醫實有功藥非無取。
必死之病雖聖莫之蠲。
可療之疾待醫而方愈。
魂由業反。
則僵屍遇再生之藥。
命以業殂。
則聖醫為一棺之土。
壽之修促體之安苦。
随遭不泰妍蚩申伛。
千品萬端皆業為主。
三界六趣随業而處。
百卉無情。
故美惡非關于業報。
四生有命。
則因緣不同于草莽。
斤斧伐木不驚。
刀杖加人則懼。
匏爪系而不食。
羽毛食而馳骛。
比有情于無知。
何非倫而引喻。
夫空有略談則率由心業。
前且詠其生常。
今則示其正法。
小乘以依報為業有。
大乘以萬境為識造。
随幻業而施之天地。
逐妄心而現之識草。
若翳目睹乎空花。
比睡夢現其生老。
若悟之于心業。
則惟聞乎佛道。
原夫小乘之與大乘。
如小學之與大學。
幼唯教之以書計。
長乃博之以禮樂。
始蒙然而類牛毛。
終卓爾而同麟角。
此乃為訓之次序。
何有異同而可剝。
良以衆生之根有利有鈍。
是故聖人之教或漸或頓。
或緻之于深遠。
或進之以分寸。
雖百慮而一緻。
亦異道而乖論。
乃有執空門以反教。
論大乘而謗小。
佛不鬥衆生衆生自不了。
譬闇室之無燭。
如夜遊而未哓。
故相剝奪而喧諠諠。
競是非而擾擾。
何異采芙蓉于木末。
尋吳楚于燕趙。
不亦謬乎。
夫一水無以和羹。
一木無以構室。
一衣不稱衆體。
一藥不療殊疾。
一彩無以為文繡。
一聲無以諧琴瑟。
一言無以勸衆善。
一戒無以防多失。
何得怪漸頓之殊異。
令法門之專一。
夫法門之多品。
如藥石之殊功。
救冷以溫物為用。
去熱則寒藥宜豐。
或特宜于禦濕。
或偏須于止風。
不可同病而殊藥。
不可病殊而藥同。
若守株而必閡。
能達變而後通何得拘一途而相剝起戰争于其中乎。
三世因果佛不诳欺。
十力勸戒聞當不疑。
勸之者應修。
戒之者宜遠。
抑凡情之所耽。
行聖智之所願。
何得違經論之所明。
以胸臆而為斷。
而謂善惡都空無損益乎。
夫法眼明了無法不悉。
舌相廣長言無不實。
其析有也。
則一毫為萬。
其等空也。
則萬象皆一。
防斷常之生尤。
兼空有以除疾。
彼菩提之妙理。
實甚深而微密。
厭塵勞而求解慧。
當謹慎而無放佚。
非聖者必兇。
順道者終吉。
勿謂不信。
有如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