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不憾臧倉之蔽。
仲由仕季。
無恚伯寮之讒。
則謂人之不可責而推之于天矣。
其言若及其緻匪殊。
要而論之。
同歸進德克己戒人。
以勖乾乾之志。
樂天知命。
蠲其戚戚之尤。
夫然故内勤克命之功。
外弘不争之德。
上無怨天之咎。
下絕尤人之累。
行之中和。
于是乎在。
古之善為道者。
其從事于斯乎。
昔者初聞釋典信之不笃。
拘其耳目之間。
疑于視聽之外。
謂前因後果之說。
等莊周之寓言。
天上地下之談。
類相如烏有。
睹奸回之漏網。
則為非而不懲。
聞忠直之逢尤。
則輕善而無勸。
甚哉此惑也。
知業則不然。
夫達業之君子無私而委命。
仰聖賢之清德。
敦金玉之高行。
無悶于陋巷之居。
忘懷于名利之競。
所以畢既往之餘業。
啟将來之長慶。
不顧流俗之嗤毀。
豈求鄉曲之稱詠哉。
夫種殖不見其長。
有時而大砥砺。
莫睹其虧。
終銷厥厚。
今形善惡之報。
為時近而未熟。
昔世吉兇之果。
須數終而乃謝。
譬如稼穑作甘。
不朝種而夕稔。
蒺蔾為刺。
亦春生而秋實。
不耕而飽饫者。
因昔歲之餘谷。
不賢而富壽者。
荷前身之舊福。
天道無親疏。
人業有盈縮。
由斯以推天命。
可得除疑惑矣。
若夫虞夏商周之典。
黃老孔墨之言。
道惟施于一生。
言罔及于三世。
則可惑者有六焉。
無辭以通之矣。
示為善之利。
謂爵賞及名譽。
陳為惡之害。
明恥辱與刑罰。
然逃賞晦名之士。
以何為利乎。
茍免無恥之夫。
不受其害矣。
何足以為懲勸哉。
可惑者一也。
雲天與善降之以百祥。
謂神糾淫加之以六極。
然伯牛德行而有疾。
天豈惡其為善乎。
盜蹠兇暴而無殃。
神豈善其為惡乎。
何禍福之濫及哉。
可惑者二也。
者雲罪随形而并滅。
功與身而共朽。
善何慶之可論。
惡何殃而當戒。
若善惡之報。
信有而非無也。
食山薇而饑死。
何處而加之福。
脍人肝而壽終。
何時而受其禍。
何善惡之無報哉。
可惑者三也。
若雲禍福由其祖祢。
殃慶延于子孫。
考之于前載。
不必皆然矣。
伯宗羊盻之嗣。
絕滅于晉朝。
慶父叔牙之後。
繁昌于魯國。
豈祖祢之由乎。
可惑者四也。
若雲觀善察惡。
時有謬于上天。
故使降福流災遂無均于下土。
然天之明命甯當闇于賞罰乎。
曾謂天道不如王者之制乎。
可惑者五也。
若雲禍福非人所召。
善惡無報于後。
而百王賞善而刑淫。
六經褒德而貶過。
則為虛勸于不益妄戒于無損。
何貴孔丘之弘教。
何咎羸正之焚書乎。
可惑者六也。
然則善惡之所感緻。
禍福之所倚伏。
惟限之于一生。
不通之以三世。
其理局而不弘矣。
何以辯人之惑乎。
防于惡也未盡。
導于善也多阙。
其取義也尚淺。
其利民也猶微。
比夫十力深言三乘妙法。
濟四生于火宅。
運六舟于苦海。
高下之相懸也。
若培塿之與昆侖。
淺深之不類也。
匹潢污之與江漢。
何可同年而語哉。
昔維摩诘之明達。
及舍利弗之聰辯。
經論詳之。
可得而挍。
足以逾項托超孔丘。
邁李老越許由。
伏墨翟摧莊周。
吞百氏該九流。
書籍所載莫之與俦。
然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師事釋迦伏膺善誘。
豈不識道勝而鑽仰之乎。
内德論空有篇第三。
或有惡取于空以生斷見。
無所慚懼。
自謂大乘。
此正法所深戒也。
其斷見者曰。
經以法喻泡影生同幻化。
又雲。
罪福不二業報非有。
故知殖因收果之談。
天堂地獄之說。
無異相如述上林之橘樹。
孟德指前路之梅園。
權誘愚蒙假稱珍怪。
有其語焉無其實矣。
至如冉疾顔夭以攝養之乖宜。
彭壽聃存。
由将衛之有術。
貴賤自然而殊。
菲苦樂偶其所遇。
譬諸草木區以别矣。
若蓂莢之表祥瑞。
連理之應休明。
名載于竹帛狀圖于丹青。
此則草木之貴者也。
若被三徑而易蔓。
亘七澤而難剪。
充仆妾之薪蒸。
被牛羊之履踐。
此則草木之賤者也。
若列挺幹雲之峰。
羅生絕迹之地。
斤斧莫之及。
樵蘇所不至。
此則草木之全壽者也。
若匠石之所數顧。
農夫之所務去。
遭荷蓧之奮鋤。
值般輸之揮斧。
此則草木夭命者也。
若筱簜比質于松柏。
蕙若同氣于蘭芷。
翠陵寒而未渝。
芳在幽而不已。
草木之賢俊者也。
若蒺蔾生而見惡。
枳棘多而莫美。
在詩騷之比興。
以匹奸而喻鄙。
草木之庸猥者也。
若乃異臭殊味。
千品萬形壤之所殖。
胡可勝名。
何業而見重。
何因而被輕。
何尤而速斃。
何功而久生。
何咎而枯槁。
何福而華榮。
何習而含毒。
何修而播馨。
此豈宿業之所緻乎。
乃自然而萬差耳。
人之殊命。
蓋亦如是。
豈由前業使之然哉。
然則無是無非。
大乘之深理。
明善明惡。
小乘之淺教。
愚騃者。
合真。
謹慎者乖道。
何為舍惡趣善而起分别之心乎。
又嫌佛之說法端緒太多。
論空說有自相乖背。
此是佛鬥衆生耳。
何不唯明一種之法乎。
邪空之說雲爾。
正空則不然矣。
茍識空有之理者。
豈發如是之言乎。
此既喻非而博言僞而辯。
懼其迷誤後人增長邪見。
聊率所聞試論之曰。
若夫如夢如幻如響如泡。
無一法而不爾。
總萬象而俱苞。
上士觀之以至聖。
至聖體之而獨超。
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風偃嶽而無飄。
具六通而自在。
越三界而逍遙。
然理不自了正觀以照。
心不自寂靜攝斯調。
障不自遣對治方銷。
德不自備勤修乃饒。
六蔽既除則真如可顯。
三障未滅則菩提極遙。
故真谛離垢淨之相。
俗谛立是非之條。
指事必假于分别。
論法豈宜于混淆。
六度不可為墜苦之業。
三毒不可為出世之橋。
投谷難以無墜。
赴火何由不燒。
堯舜不可比之于昏桀。
幽厲不可同之于聖堯。
忠賢不可斥之于荒野。
邪佞不可升之于明朝。
不可反白而作黑。
不可俾晝而為宵。
不可以邪害于正。
不可持鳳比于枭。
何得同因果于兔角。
匹罪福于龜毛乎。
雖引大乘之妙言。
不得妙之真緻。
說之于口若同。
用之于心則異。
異者何也。
正法以空去其貪。
邪說以空恣其愛。
智者觀空以除恚。
惑者論空而肆害。
達者行空而慧解。
迷者取空以狂悖。
大士體空而進德。
小人說空而善退。
其殊若此。
豈同緻乎。
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執矣。
骐骥浮水勤而無功。
舟楫登山勞而不進。
豈骐骥舟楫之不善哉。
但浮水登山用之反也。
讀淨名離相之典而廢進修。
誦莊周齊物之言以縱情欲。
無異策驷馬而溯流。
棹方舟以登阪。
望追造父之長驅。
欲比越人之利涉。
不亦難乎。
夫淨名有清高之德。
莊周無嗜欲之累。
故知斷見之論空。
與無為之道反矣。
夫妙道之玄緻。
即群有以明空。
既觸實而知假。
亦就殊而照同。
其何類也。
譬如對廣鏡而傍觀。
臨碧池而俯映。
衆象粲而在目可見而無實性。
緣生有而成形。
有離緣而喪質。
水遇寒而冰壯。
冰涉溫而堅失。
凡從緣而為有。
雖大有其何實。
故天地與我皆虛。
我與萬物為一。
菩提不得謂為有。
何況群生與衆術。
故察于物而非物。
取諸身而匪身。
麗天着而皆妄。
鎮地崇而莫真。
言論窮理而無說。
賓客盈堂而無人。
豔色絕世而無美。
瑰寶溢目而無珍。
善惡殊途而不二。
聖凡異等
仲由仕季。
無恚伯寮之讒。
則謂人之不可責而推之于天矣。
其言若及其緻匪殊。
要而論之。
同歸進德克己戒人。
以勖乾乾之志。
樂天知命。
蠲其戚戚之尤。
夫然故内勤克命之功。
外弘不争之德。
上無怨天之咎。
下絕尤人之累。
行之中和。
于是乎在。
古之善為道者。
其從事于斯乎。
昔者初聞釋典信之不笃。
拘其耳目之間。
疑于視聽之外。
謂前因後果之說。
等莊周之寓言。
天上地下之談。
類相如烏有。
睹奸回之漏網。
則為非而不懲。
聞忠直之逢尤。
則輕善而無勸。
甚哉此惑也。
知業則不然。
夫達業之君子無私而委命。
仰聖賢之清德。
敦金玉之高行。
無悶于陋巷之居。
忘懷于名利之競。
所以畢既往之餘業。
啟将來之長慶。
不顧流俗之嗤毀。
豈求鄉曲之稱詠哉。
夫種殖不見其長。
有時而大砥砺。
莫睹其虧。
終銷厥厚。
今形善惡之報。
為時近而未熟。
昔世吉兇之果。
須數終而乃謝。
譬如稼穑作甘。
不朝種而夕稔。
蒺蔾為刺。
亦春生而秋實。
不耕而飽饫者。
因昔歲之餘谷。
不賢而富壽者。
荷前身之舊福。
天道無親疏。
人業有盈縮。
由斯以推天命。
可得除疑惑矣。
若夫虞夏商周之典。
黃老孔墨之言。
道惟施于一生。
言罔及于三世。
則可惑者有六焉。
無辭以通之矣。
示為善之利。
謂爵賞及名譽。
陳為惡之害。
明恥辱與刑罰。
然逃賞晦名之士。
以何為利乎。
茍免無恥之夫。
不受其害矣。
何足以為懲勸哉。
可惑者一也。
雲天與善降之以百祥。
謂神糾淫加之以六極。
然伯牛德行而有疾。
天豈惡其為善乎。
盜蹠兇暴而無殃。
神豈善其為惡乎。
何禍福之濫及哉。
可惑者二也。
者雲罪随形而并滅。
功與身而共朽。
善何慶之可論。
惡何殃而當戒。
若善惡之報。
信有而非無也。
食山薇而饑死。
何處而加之福。
脍人肝而壽終。
何時而受其禍。
何善惡之無報哉。
可惑者三也。
若雲禍福由其祖祢。
殃慶延于子孫。
考之于前載。
不必皆然矣。
伯宗羊盻之嗣。
絕滅于晉朝。
慶父叔牙之後。
繁昌于魯國。
豈祖祢之由乎。
可惑者四也。
若雲觀善察惡。
時有謬于上天。
故使降福流災遂無均于下土。
然天之明命甯當闇于賞罰乎。
曾謂天道不如王者之制乎。
可惑者五也。
若雲禍福非人所召。
善惡無報于後。
而百王賞善而刑淫。
六經褒德而貶過。
則為虛勸于不益妄戒于無損。
何貴孔丘之弘教。
何咎羸正之焚書乎。
可惑者六也。
然則善惡之所感緻。
禍福之所倚伏。
惟限之于一生。
不通之以三世。
其理局而不弘矣。
何以辯人之惑乎。
防于惡也未盡。
導于善也多阙。
其取義也尚淺。
其利民也猶微。
比夫十力深言三乘妙法。
濟四生于火宅。
運六舟于苦海。
高下之相懸也。
若培塿之與昆侖。
淺深之不類也。
匹潢污之與江漢。
何可同年而語哉。
昔維摩诘之明達。
及舍利弗之聰辯。
經論詳之。
可得而挍。
足以逾項托超孔丘。
邁李老越許由。
伏墨翟摧莊周。
吞百氏該九流。
書籍所載莫之與俦。
然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師事釋迦伏膺善誘。
豈不識道勝而鑽仰之乎。
内德論空有篇第三。
或有惡取于空以生斷見。
無所慚懼。
自謂大乘。
此正法所深戒也。
其斷見者曰。
經以法喻泡影生同幻化。
又雲。
罪福不二業報非有。
故知殖因收果之談。
天堂地獄之說。
無異相如述上林之橘樹。
孟德指前路之梅園。
權誘愚蒙假稱珍怪。
有其語焉無其實矣。
至如冉疾顔夭以攝養之乖宜。
彭壽聃存。
由将衛之有術。
貴賤自然而殊。
菲苦樂偶其所遇。
譬諸草木區以别矣。
若蓂莢之表祥瑞。
連理之應休明。
名載于竹帛狀圖于丹青。
此則草木之貴者也。
若被三徑而易蔓。
亘七澤而難剪。
充仆妾之薪蒸。
被牛羊之履踐。
此則草木之賤者也。
若列挺幹雲之峰。
羅生絕迹之地。
斤斧莫之及。
樵蘇所不至。
此則草木之全壽者也。
若匠石之所數顧。
農夫之所務去。
遭荷蓧之奮鋤。
值般輸之揮斧。
此則草木夭命者也。
若筱簜比質于松柏。
蕙若同氣于蘭芷。
翠陵寒而未渝。
芳在幽而不已。
草木之賢俊者也。
若蒺蔾生而見惡。
枳棘多而莫美。
在詩騷之比興。
以匹奸而喻鄙。
草木之庸猥者也。
若乃異臭殊味。
千品萬形壤之所殖。
胡可勝名。
何業而見重。
何因而被輕。
何尤而速斃。
何功而久生。
何咎而枯槁。
何福而華榮。
何習而含毒。
何修而播馨。
此豈宿業之所緻乎。
乃自然而萬差耳。
人之殊命。
蓋亦如是。
豈由前業使之然哉。
然則無是無非。
大乘之深理。
明善明惡。
小乘之淺教。
愚騃者。
合真。
謹慎者乖道。
何為舍惡趣善而起分别之心乎。
又嫌佛之說法端緒太多。
論空說有自相乖背。
此是佛鬥衆生耳。
何不唯明一種之法乎。
邪空之說雲爾。
正空則不然矣。
茍識空有之理者。
豈發如是之言乎。
此既喻非而博言僞而辯。
懼其迷誤後人增長邪見。
聊率所聞試論之曰。
若夫如夢如幻如響如泡。
無一法而不爾。
總萬象而俱苞。
上士觀之以至聖。
至聖體之而獨超。
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風偃嶽而無飄。
具六通而自在。
越三界而逍遙。
然理不自了正觀以照。
心不自寂靜攝斯調。
障不自遣對治方銷。
德不自備勤修乃饒。
六蔽既除則真如可顯。
三障未滅則菩提極遙。
故真谛離垢淨之相。
俗谛立是非之條。
指事必假于分别。
論法豈宜于混淆。
六度不可為墜苦之業。
三毒不可為出世之橋。
投谷難以無墜。
赴火何由不燒。
堯舜不可比之于昏桀。
幽厲不可同之于聖堯。
忠賢不可斥之于荒野。
邪佞不可升之于明朝。
不可反白而作黑。
不可俾晝而為宵。
不可以邪害于正。
不可持鳳比于枭。
何得同因果于兔角。
匹罪福于龜毛乎。
雖引大乘之妙言。
不得妙之真緻。
說之于口若同。
用之于心則異。
異者何也。
正法以空去其貪。
邪說以空恣其愛。
智者觀空以除恚。
惑者論空而肆害。
達者行空而慧解。
迷者取空以狂悖。
大士體空而進德。
小人說空而善退。
其殊若此。
豈同緻乎。
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執矣。
骐骥浮水勤而無功。
舟楫登山勞而不進。
豈骐骥舟楫之不善哉。
但浮水登山用之反也。
讀淨名離相之典而廢進修。
誦莊周齊物之言以縱情欲。
無異策驷馬而溯流。
棹方舟以登阪。
望追造父之長驅。
欲比越人之利涉。
不亦難乎。
夫淨名有清高之德。
莊周無嗜欲之累。
故知斷見之論空。
與無為之道反矣。
夫妙道之玄緻。
即群有以明空。
既觸實而知假。
亦就殊而照同。
其何類也。
譬如對廣鏡而傍觀。
臨碧池而俯映。
衆象粲而在目可見而無實性。
緣生有而成形。
有離緣而喪質。
水遇寒而冰壯。
冰涉溫而堅失。
凡從緣而為有。
雖大有其何實。
故天地與我皆虛。
我與萬物為一。
菩提不得謂為有。
何況群生與衆術。
故察于物而非物。
取諸身而匪身。
麗天着而皆妄。
鎮地崇而莫真。
言論窮理而無說。
賓客盈堂而無人。
豔色絕世而無美。
瑰寶溢目而無珍。
善惡殊途而不二。
聖凡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