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瓦。

    或雕或鑄。

    則以鐵木金銅。

    圖之繡之。

    亦在丹青缣素。

    複謂西域士女遍從此物而生乎。

    且又中國之廟以木為主。

    則謂制禮君子皆從木而育耶。

    親不可忘。

    故為之宗廟。

    佛不可忘。

    故立其形像。

    以表罔極之心。

    用申如在之敬。

    欽聖仰德。

    何失之有哉。

    夫以善為過者。

    故亦以惡為功矣。

     傅又雲。

    帝王無佛則國治年長。

    有佛則政虐祚短。

    此又未思之言也。

    則謂能仁設教。

    皆闡淫虐之風。

    菩薩立言。

    專弘桀纣之事。

    以實論之。

    殊不然矣。

    夫殷喪大寶。

    災興妲己之言。

    周失諸侯。

    禍由褒姒之笑。

    三代之亡。

    皆此物也。

    三乘之教。

    豈斯尚乎。

    佛之為道慈悲喜護。

    齊物我而等怨親。

    與安樂而救危苦。

    古之所以得其民者。

    佛既弘之矣。

    民之所以逃其上者。

    經甚戒之矣。

    羲軒舜禹之德。

     在六度而苞籠。

    羿浞癸辛之咎。

    總十惡以防禁。

    向使桀弘少欲之教。

    纣順大慈之道。

    伊呂無所用其謀。

    湯武焉得行其讨。

    可使嗚條免去國之禍。

    牧野息倒戈之亂。

    夏後從洛汭之歌。

    楚子違幹溪之難。

    然則釋氏之化為益非小。

    延福祚于無窮。

    遏危亡于未兆。

    傅謂有之為損無之為益。

    是何言欤。

    是何言欤。

    與佛何仇而誣之至此。

    佛何所負而疾之若仇乎。

     傅又雲。

    未有佛法之前。

    人皆淳和世無篡逆。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九黎亂德。

    豈非無佛之年。

    三苗逆命。

    非當有法之後。

    夏殷之季何有淳和。

    春秋之時甯無篡逆。

    寇賊奸宄。

    作士命于臯繇玁狁孔熾。

    薄伐勞于吉甫。

    而傅謂佛興篡逆法敗淳和。

    專構虛言皆違實錄。

    一縷之盜佛猶戒之。

    豈長篡逆之亂乎。

    一言之妄佛亦防之。

    何敗淳和之道乎。

    惟佛之為教也。

    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

    勸國以治。

    勸家以和。

    弘善示天堂之樂。

    懲非顯地獄之苦。

    不唯一字以為褒。

    豈止五刑而作戒。

    乃謂傷和而長亂不亦誣謗之甚哉。

    亦何傷于佛日乎。

    但自淪于苦海矣。

    輕而不避。

    良可悲夫。

    于是書生心伏而色愧避席而謝曰。

    仆以習俗生常違道自佚。

    忽于所未究玩其所先述。

    背正法而異論。

    受邪言以同失。

    今聞佛智之玄遠。

    乃知釋教之忠實。

    豁然神悟而理摅。

    足以蕩迷而袪疾。

    雖從邪于昔歲。

    請歸正于茲日。

     謹誦來戒以為口實矣。

     内德論通命篇第二。

      或曰。

    聖人陳福以勸善。

    示禍以戒惡。

    小人謂善無益而不為。

    謂惡無傷而不去。

    然有殃有福之言。

    乃華而不實。

    無益無傷之論。

    則信而有徵。

    何以言之也。

     伯夷餒矣。

    啟期貧矣。

    顔回夭矣。

    冉耕疾矣。

    或侈侈隆富。

    言罕及于義方。

    或皤皤壽考。

    名不稱于殁世。

    仁而不壽富而未仁。

    書契已降不可勝紀。

    故知仲尼殃慶之言。

    徒欺人耳。

    文命影響之喻。

    殆難信乎。

    有敦善行而不怠者。

    嗟斯言之長惑焉。

    乃論而釋之曰。

    夫殃福蓋有其根。

    不可無因而妄緻。

    善惡當收其報。

    必非失應而徒已。

    但根深而報遠。

    耳目之所不該。

    原始而究終。

    儒墨之所莫逮。

    故随遭之命度于天而難詳。

    夭壽之年考于人而易惑。

    人之為賞罰也。

    尚能明察而不濫。

     天之降殃福也。

    豈反淆亂而無倫哉。

    故知有理存焉。

    不可誣矣。

    非夫大覺而遍知者。

    孰能窮理而除惑哉。

    蔔商賈誼之為言。

    班彪季康之着論。

    但知混而謂之命。

      莫辯命之所以然。

    何異見黍稷于倉廪。

    而不知得之由稼穑。

    睹羅纨于箧笥。

    而未識成之以機杼。

    馬遷嗟報施之爽。

    積疑而莫之通。

    範滂惑善惡之宜。

    含憤而無以釋。

    皆睹流而弗尋源。

    見一而不知二。

    惟觀釋氏之經論。

    可以究其始終乎。

    為善為惡之報。

    窮枝派于千葉。

    一厚一薄之命。

    照根源于萬古。

    辯六趣之往來。

    示三世之殃福。

    乃知形殃而業無朽焉。

    人死而神又生焉。

    或賢聖而受宿殃。

    六通乏适口之。

    膳或禽獸而荷餘福。

    四足懷如意之寶。

    為業既非一緒。

    感報寔亦千變。

    業各異而随心。

    報不同其如面。

    原其心也。

    或先迷而後複。

    或有初而無終。

    或惡恒而罔悔。

    或善粹而常崇。

    或為功而兼咎。

    或福微而慧隆。

    或罪均而情異。

    或功殊而志同。

    故其報也。

    有先号而後笑。

    有既得而患失。

    有少賤而卒兇。

    有始榮而終吉。

    有操潔而年夭。

    有行鄙而财溢。

    有同罪而殊刑。

    有齊德而異秩。

    業多端而交加。

    果遍酬而縷悉。

    譬如畫工布丹青之彩。

    鏡像應妍蚩之質。

    命招六印。

    達季子之遊談。

    業引萬金。

    果朱公之計術。

    取青紫如俯拾。

    有昔因之助焉達禮樂而固窮。

    無宿福之資也。

    讀論者繼踵而張文獨享其榮。

    說詩者比肩而匡鼎偏高其位。

     或功勤可記而祿不及于介推。

    或咎隙當誅而爵先加于雍齒。

    韋賢經術遠勝黃金之遺。

    趙壹文籍。

    不如盈囊之錢。

    此豈功業之異哉。

    故由宿命之殊耳。

    或材小而任大。

    宰衡無赫赫之功。

    或道着而身微。

    孔墨有栖栖之辱。

    亦有德位俱顯。

    元凱列唐虞之朝。

    才命并隆。

    傅呂受鹽梅之寄。

    二因雙殖。

    則兼之也。

    如此。

    一業孤修。

    則其偏也若彼。

    管仲釋囚而登相。

    李斯為相而被刑。

    範睢先辱而後榮。

    鄧通始富而終餒。

    非初讷而末辯。

    豈昔愚而今智。

    由果熟而泰來。

    以福盡而屯及。

    若雲敗伍胥者宰嚭也。

    非由昔殃。

    濟張倉者王陵也。

    何關往福。

    此為見緣而不知因。

    有斷見之咎矣。

    若雲業縻好爵不念同升之恩。

    命偶仁風。

    無愧來蘇之澤。

    此為知因而不識緣。

    有背恩之罪矣。

    若兼達其旨兩遣其累。

    進德修業豈有閡乎。

    春種嘉谷。

    方賴夏雨以繁滋。

    宿殖良因。

    乃藉今緣而起發。

    受膏澤而荒蕪不墾之地也。

    遇明時而貧賤無因之士也。

    因緣之旨具諸經論。

    觸途而長。

    皆此類焉。

    若唯見其一不會其二。

    咎累之萌傷其德矣。

    觀釋典之所明也。

    白黑之業。

    有必定之與不定。

    禍福之報。

    有可轉及于無轉。

    為德為咎。

    唯禳可轉之業。

    若賢若愚。

    無移必定之命。

    夫大善積而災銷。

    衆惡盈而福滅。

    理之必然信而不貳。

    譬如藥石勝而疾除。

    水雨注而焚息。

    巨堤之堰涓流。

    蕭斧之伐朝菌。

    但疾處膏盲。

    良藥有所不救。

    火炎原隰。

    滴水固其無解。

    鄧林之木非隻刃而可盡。

    長江之流豈一塊之能塞。

    大德可以掩微瑕。

    微功不足補大咎。

    鑄金石者難為功。

    摧枯朽者易為力。

    其業微者報不堅。

    其行堅者果必定。

    不堅故可轉。

    必定則難移。

    可轉之難。

    故三唱息巨海之波。

    難移之厄。

    則四果遇兇人之害。

    劉琨小賢。

    緻反風而滅火。

    唐堯大聖。

    遭洪水之襄陵。

    準此而論。

    未足惑矣。

    晉文增德。

    殄長蛇于路隅。

    宋景興言。

    退妖星于天際。

    此不定之業也。

    邾文輕己而利民有德而無應。

    楚昭引災而讓福。

    言善而身兇。

    乃必定之命也。

    或同惡而殊感。

    或善均而報異。

    皆昔因之所緻也。

    何足怪之于一生哉。

    孔子曰。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

    又曰。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佛之所雲業也。

    儒之所謂命也。

    蓋言殊而理會。

    可得而同論焉。

    命系于業。

     業起于人。

    人禀命以窮通。

    命随業而厚薄。

    厚薄之命莫非由己。

    怨天尤上不亦謬乎。

    詩雲。

    下民之孽。

    匪降自天。

    傳曰。

    禍福無門。

    惟人所召。

    此雲。

    天之不可推而責之于人矣。

    孟轲幹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