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四

關燈
名馬。

    魏收南海之明珠。

    貢犀象之牙角。

    采翡翠之毛羽。

     物生遠域。

    尚于此而為珍。

    道出遐方。

    獨奈何而可棄。

    若藥物出于戎夷。

    禁咒起于胡越。

    茍可以蠲邪而去疾。

    豈以遠來而不用之哉。

    夫滅三毒以證無為。

    其蠲邪也大矣。

    除八苦而緻常樂。

    其去疾也深矣。

    何得拘夷夏而計親疏乎。

    況百億日月之下。

    三千世界之内。

    則中在于彼域。

    不在于此方矣。

     傅計詩書所未言。

    以為修多不足尚。

    餘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矣。

     夫天文曆象之秘奧。

    地理山川之卓詭。

    經脈孔穴之診候。

    針藥符咒之方術。

     詩書有所不載。

    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兇而有徵矣。

    察其行用而多效矣。

    且又周孔未言之物。

    蠢蠢無窮。

    詩書不載之法。

    茫茫何限。

    信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何得拘六經之局教。

    而背三乘之通旨哉。

    夫能事未興于上古。

    聖人開務于後世。

     故棟宇易橧巢之居。

    文字代結繩之制。

    飲血茹毛之馔則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雖後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後。

    非理教之通蔽。

    豈得以詩書早播而特隆。

    修多晚至而當替。

    人有幼啖藜藿長飯梁肉。

    少為布衣老遇侯服。

    豈得以藜藿先獲謂勝梁肉之味。

    侯服晚遇。

    不如布衣之貴乎。

    萬物有遷三寶常住。

    寂然不動感而皆遇。

    化身示隐顯之迹。

    法體絕興亡之數。

    非初誕于王宮。

    不長逝于雙樹。

    何得論生滅于赴感。

    計修促于來去乎。

     傅氏譽老子而毀釋迦。

    贊道書而非佛教。

    餘昔同此惑焉。

    今又悟其不然也。

     夫釋老之為教體一而不二矣。

    同蠲有欲之累。

    俱顯無為之宗。

    老氏明而未融。

    釋典言臻其極。

    道若果是。

    佛固同是而無非。

    佛若果非。

    道亦可非而無是。

    理非矛盾之異。

    人懷向背之殊。

    既同衆狙之喜怒。

    又似葉公之愛畏。

    至如柱下道德之旨。

    漆園内外之篇。

    雅奧而難加。

    清高而可尚。

    竊常讀之無間然矣。

    豈以信奉釋典而茍訾之哉。

    抑又論之。

    夫生死無窮之緣。

    報應不朽之旨。

    釋氏之所創明。

    黃老未之言及。

    不知今之道書何因類于佛典。

    論三世以勸戒。

    出九流之軌躅。

    若目睹而言之。

    則同佛而等其照。

    若耳聞而仿之。

    則師佛而遵其說。

    同照則同不當非。

    相師則師不可毀。

    譽道而非佛。

    何謬之甚哉。

      傅雲。

    佛是妖魅之氣。

    寺為淫邪之祀。

    此其未思之言也。

    妖唯作孽。

    豈弘十善之化。

    魅必憑邪。

    甯興八正之道。

    妖猶畏狗。

    魅亦懼貓。

    何以降帝釋之高心。

     摧天魔之巨力。

    又如圖澄羅什之侶。

    道安慧遠之俦。

    高德高名非狂非醉。

    豈容舍愛辭榮。

    求魑魅之邪道。

    勤身苦節。

    事魍魉之妖神。

    又自昔東漢至我。

      大唐。

    代代而禁妖言。

    處處而斷淫祀。

    豈容舍其财力放其士民。

    營魑魅之堂塔。

    入魍魉之徒衆。

    又有宰輔冠蓋人倫羽儀。

    王導庾亮之徒。

    戴逵許詢之輩。

    置情天人之際。

    抗迹煙霞之表。

    并禀教而歸依。

    皆厝心以崇信。

    豈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

    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

    高才碩學世号通人。

    辯顯宗之祥夢。

    證金人之冥感。

    釋道東被。

    毅有功焉。

    竊揆傅令之才識。

    未可齊于武仲也。

    何為毀佛謗法。

    與其先之反乎。

    吳尚書令阚澤對吳主孫權曰。

    孔老二家比方佛法優劣遠矣。

    何以言之。

    孔老設教法天以制。

    不敢違天。

    諸佛說法天奉而行。

    不敢違佛。

    以此言之實非比對。

    愚謂阚子斯論。

    知優劣之一隅矣。

    凡百家君子可不思其言乎。

    夫大士高僧觀于理也深矣。

    明主賢臣謀于國也忠矣。

    而曆代寶之以為大訓何哉。

    知其窮理盡性道莫之故也。

    傅氏觀不深于名僧。

    思未精于前哲。

    獨師心而背法。

    輕絕福而興咎。

    何其為國謀而不忠乎。

    為身慮而不遠乎。

    大覺窮神而知化。

    深勸思患而豫防。

    惟百齡之易盡。

    嗟五福其難常。

    命川流而電逝。

    業地久而天長。

    三塗極迍而杳杳。

    四流無際而茫茫。

    憑法舟而利濟。

    藉信翮以高翔。

    宜轉咎而為福。

    何罔念而作狂也。

     傅雲。

    趙時梁時皆有僧反。

    況今天下僧尼二十萬衆。

    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而廢今之法衆。

    豈得以古有叛臣而棄今之多士。

    鄰有逆兒而遂己之順子。

    昔有亂民而不養今之黎庶乎。

    夫普天之下。

    出家之衆。

    非雲集于一邑。

    寔星分于九土。

    攝之以州縣。

    限之以關河。

    無徵發之威權。

    有憲章之禁約。

    縱令五三兇險一二闡提。

    既無緣以烏合。

    亦何憂于蟻聚。

    且又沙門入道。

    豈懷亡命之謀。

      女子出家。

    甯求帶鉀之用。

    何乃混計僧尼之數。

    雷同枭鏡之黨。

    構虛以亂真。

    蔽善而稱惡。

    君子有三畏。

    豈當如是乎。

    夫青衿有罪。

    非關尼父之失。

    皂服為非。

     豈是釋尊之咎。

    僧幹朝憲尼犯俗刑。

    譬誦律而穿窬。

    如讀禮而驕倨。

    但以人禀頑嚚之性而不遷于善。

    非是經開逆亂之源而令染于惡。

    人不皆賢法實盡善。

    何得因怒惡而及善。

    以咎人而棄法。

    夫口談夷惠而身行桀蹠。

    耳聽詩禮而心存邪僻。

    夏殷以降何代無之。

    豈得怒蹠而尤夷惠疾邪而廢詩禮。

    然則人有可誅之罪。

    法無可廢之過。

    但應禁非以弘法。

    不可以人而賤道。

    竊笃信于妙法。

    不茍黨于沙門。

    至于耘稊稗以植嘉苗。

    肅奸回以清大教。

    所深願矣。

    所深願矣。

     傅雲。

    道人土枭驢騾四色。

    皆是貪逆之惡種。

    此又不思之言也。

    夫以舍俗修道故稱道人。

    學道離貪何名貪逆。

    若雲貪菩提道逆生死流。

    則傅子興言未達斯旨。

    觀沙門之律行也。

    行人所不能行。

    止人所不能止。

    具諸釋典可得而究。

    蠕動之物猶不加害。

    況為枭鏡之事乎。

    嫁娶之禮尚舍不為。

    況為禽獸之行乎。

    何乃引離欲之上人。

    匹聚麀之下物援有道之賢俊。

    比無知之驢騾。

    毀大慈之善衆。

    媲不祥之惡鳥。

    謂道人為逆種。

    以梵行比獸心。

    害善一何甚乎。

    反白頓如此乎。

     餘昔每引孝經之不毀傷。

    以譏沙門之去須發。

    謂其反先王之道。

    失忠孝之義。

    今則悟其不然矣。

    若夫事君親而盡節。

    雖殺身而稱仁。

    虧忠孝而偷存。

    徒全膚而非義。

    論美見危而緻命禮防臨難而茍免。

    何得一概而诃毀傷。

    雷同而顧膚發。

    割股納肝傷則甚矣。

    剔須落發毀乃微焉。

    立忠不顧其命。

    論者莫之咎。

    求道不愛其毛。

    何獨以為過。

    湯恤蒸民。

    尚焚軀以祈澤。

    墨敦兼愛。

    欲磨足而至頂。

      況夫上為君父深求福利。

    須發之毀何足顧哉。

    且夫聖人之教有殊途而同歸。

    君子之道或反經而合義。

    則太伯其人也。

    廢在家之就養。

    托采藥而不歸。

    棄中國之服章。

    依剪發以為飾。

    反經悖禮莫甚。

    于斯。

    然而仲尼稱之曰。

    太伯可謂至德矣。

      其故何也。

    雖迹背君親而心忠于家國。

    形虧百越而德全乎三讓。

    故太伯棄衣冠之制而無損于至德。

    則沙門舍搢紳之容。

    亦何傷乎妙道。

    雖易服改貌違臣子之常儀。

    而信道歸心願君親之多福。

    苦其身意。

    修出家之衆善。

    遺其君父。

    以曆劫之深慶。

    其為忠孝。

    不亦多乎。

    謂善沙門為不忠。

    未之信矣。

     傅又雲。

    西域胡人因泥而生。

    是以便事泥瓦。

    此又未思之言也。

    夫崇立靈像摸寫尊形。

    所用多塗。

    非獨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