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自爾已來漸弘載籍。
前賢往聖皆着典墳。
揖讓幹戈備陳篆冊。
所以左史右史記事記詞。
直筆直言無矯無妄。
魏書外國傳皇甫谧高士傳并曰。
桑門浮圖經老子所作(彈曰浮圖經者。
魏略及西域傳雲。
臨猊國有神人。
名曰沙律之所傳也。
沙律年老發白。
常教人為浮圖。
人有災禍及無子者。
勸行浮圖齋戒。
令舍财贖愆臨猊王久無太子。
其妃莫耶因祀浮圖。
而生太子。
遂名其子為浮圖焉。
前漢哀帝時。
秦景使月氏國王令太子口授于景。
所以浮圖經教。
前漢早行六十三年之後。
明帝方感瑞夢也。
考秦景傳經。
不雲老說。
案晉世道士王浮改西域傳。
為明威化胡經。
乃稱老子流沙教胡王為浮圖。
變身作佛。
方有佛興蓋誣網之極也。
但罽賓去此萬裡。
已還。
秦漢至今商人蕃使相繼不絕。
莫傳老子在彼。
化胡說浮圖經及身作佛。
未之聞也。
縱使老為浮圖。
始是報恩供養舍利方顯聖德何名誕哉)袁宏後漢紀雲。
老子入胡分身作佛。
道家經诰其說甚多(撿袁宏漢記。
本無老子作佛之文。
即日朝廷博識者多。
豈可塞耳偷鈴。
指鹿為馬。
何愚之甚也)明威化胡等經并雲。
胡王不信老子。
老子神力伏之。
方求悔過。
自髡自剪謝愆謝罪。
老君大慈愍其愚昧。
為說權教随機戒約。
皆令投陀乞食以制兇頑之心。
赭服偏衣用挫強梁之性。
割毀形貌示為掠劓之身。
禁約妻房絕其悖逆之種。
(彈曰。
女以禁約妻房而為罪者。
玄都會聖。
仍為燕爾之坊至德清虛。
便是同牢之觀也。
既學長生。
汝恒對婦親慕李氏。
皆須養兒。
但李耳之宗人人取婦張陵。
張魯世世畜妻。
故有男官女官之兩名。
系師嗣師之别号。
魏晉已來館中生子。
陳梁之日靜内養兒。
喚婦女為朱門。
呼丈夫為玉柱。
淫欲猥濁出自道家。
外假清虛。
内專濁洩。
可恥之甚矣)所以謂重病加于毒藥。
宜令刳腹洗腸。
深罪約以嚴刑。
必須誅宗滅祀。
但此土君子夙禀道真(撿漢官儀雲。
景帝已來于國學内立道館。
以教學徒。
不許人間别立館舍。
考梁陳齊魏之前。
唯以瓠廬成經本無天尊形像。
案任子道論及杜氏幽求雲。
道無形質。
蓋陰陽之精也。
陶隐居内傳雲。
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
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王淳三教論雲。
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佛家制立形像。
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
以憑衣食梁陸修靜。
亦為此形)無勞秃頂。
本遵至訓讵假髡頭。
可謂身無愆疵而樂着杻械。
家無喪禍而念居缞绖。
昏戆之甚良可悲痛。
昔漢明感夢此法始來。
還令胡人立廟。
漢士不許遵行。
魏承漢軌還依舊貫。
石勒之日念其胡風。
與僧澄道人嬌足毛羽。
避役之流競為剪剃。
世不能知。
其迷九也。
内老身非佛指九。
内箴曰。
大廈為衆材所成。
群生非一人可化。
故十方聖智。
比塵沙而不窮。
八萬法門。
傾河海而莫測。
故有此聖彼聖。
殊方類于比肩。
前佛後佛。
異世同于繼踵。
像正差降淨穢區分。
懲惡勸善其流一也。
且周孔世訓。
尚無改于百王。
雛孟劇談。
猶垂美于千載。
豈容周姬一代而三變三遷。
老氏一身而成道成佛。
即是餘人無踐聖之理。
群萌絕登道之期。
又先譏十異後贊一同。
首軸之間毀譽矛盾。
卷舒之際向背參商。
掩目盜裘信有斯諺。
夫真僞相形。
猶禾莠之相類。
善耘者存禾而去莠。
求道者亦依真而舍僞。
沙門之勝宗流久矣。
至如漢帝降禮于摩騰(如法本傳)吳王屈節于康會(吳錄雲。
吳主問僧會。
佛法何以異俗。
答曰。
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
為惡于隐鬼得而誅之。
易雲。
積善餘慶。
詩詠求福不回雖儒俗之格言。
亦佛法之漸訓也)昙始延魏君之席(魏錄雲。
拓拔焘用崔皓之說。
遂滅佛法悉毀像燒經驅僧還俗。
昙始以正旦杖錫法衣立于城門門。
者白焘。
焘命斬之。
三刀而不傷。
刑者白焘。
焘自取佩刀。
又如前斫。
乃内始于虎圈。
虎閉眼伏頭。
焘乃試置天師圈側虎鳴吼欲噬。
焘乃知佛化清高黃老所不及。
延始上席謝之)道林登晉主之床。
秦世道安榮參共辇。
趙邦澄上寵懋錦衣(符書雲。
符主出遊命安師共辇坐。
高僧傳雲。
石虎号澄為大和上。
衣以錦繡每上殿。
敕王公等扶舁之) 皆道降極尊德回萬乘。
良有以也。
黃老之術由來不競者。
費才以捔勝損躬。
崔皓以邪誣喪體(魏書雲。
崔皓寇謙之勸拓拔焘滅正教。
焘後身發惡疾乃誅崔寇二人)姜斌以集詐徒質。
王浮以造僞殃身。
皆驗之于耳目。
非取與之虛談。
其崇敬也如此。
其疵譴也如彼。
夫顔闵遇于孔門摽德行之首。
蘇張逢于鬼谷居浮詐之先。
非獨人性之優劣。
亦所習之真僞也。
且賢佞相濫。
佞洩而賢彰。
聖詐難分。
詐窮而聖顯。
猶蛇床與蘼蕪類質。
達方者辨其容。
茍吻與素華齊根。
哓藥者分其性。
是以公旦黜而還輔。
孔門虛而複盈。
有自來矣。
自漢明捔試邪見折鋒。
慧日凝輝法雲舒蔭。
姜潘舍家入道。
呂焦棄僞從真。
曹馬傳燈而不窮。
秦魏湧泉而無竭。
汝言始于澄石。
不亦誣哉。
自黃老風澆容服亦變。
非道非俗諺号閹人。
善詛善罵古名鬼卒。
其救苦也。
則解發系頸以繩自縛。
牛糞塗身互相鞭打。
其法律也。
若失符箓則倒銜手闆逆風掃地。
楊枝百束自斫自負。
盜奏章也。
則匍匐灰獄背負水漚(出道士孫氏法儀)責罰尤重。
同奴隸之法。
罪譴銜伏。
比畜生之類。
然釋門鐘磬集衆警時。
漢魏已來。
道家未有金剛師子護法善神。
蓋佛教之所明。
非黃領之先構。
亦效他勝範。
竊我聖蹤耳。
故顔之推雲。
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費。
頗為虛放。
華山之下白骨如莽。
何有得仙之理。
縱使得仙終當有死。
不能出世。
餘勸汝曹學之。
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
家業歸心勿輕慢也。
原夫四塵五蔭剖折形有。
六舟三駕運載群生。
萬行歸空千門入善。
辯才智慧豈徒六經百氏之博哉。
明非堯舜周孔老莊所及。
故着歸心篇以誡子弟。
爾不能知。
其盲九也。
有考古通人。
與占衡君子觀李卿诽毀之論。
閱開士辯正之談。
詳而議之。
發憤興歎。
欲使邪正異轍。
真僞分流。
定其是非以明得失。
冀後進者永無疑焉。
通人曰。
餘觀造化本乎陰陽。
物類所生起乎天地。
曆三古之世。
尋五聖之文。
不見天尊之神。
亦無大道之像。
案靈寶九天生神章雲。
氣清高澄積陽成天。
氣結凝滓積滞成地。
人之生也皆由三元養育九氣經形。
然後生也。
是知陰陽者人之本也。
天地者物之根也。
根本是氣無别道神。
君子曰。
道士大霄隐書無上真書等雲無上大道君。
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之上。
七寶玄台金床玉幾仙童玉女之所侍衛。
住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
案神仙五嶽圖雲。
大道天尊治大玄之都玉光之州金真之郡天保之縣元明之鄉定志之裡災所不及。
靈書經雲。
大羅是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
五嶽圖雲。
都者睹也。
太上大道道中之道神明君。
最守靜居太玄之都。
諸天内音雲。
天與諸仙鳴樓都之鼓。
朝晏玉京以樂道君。
推此謬談。
則道君是天之神明。
既屬州縣。
則天尊複是天之民伍。
如佛家經論。
三界之外名出生死。
無分段之形。
離色心之境。
何得更有寶台玉山州郡鄉裡。
虛妄之甚轉複難矜但。
道家僞說無迹可觀。
習俗生常為日已久。
衆邪競叙互有不同。
如欲正名理須詳悉。
今略出緣起随而判之。
案周禮。
自堯已前未有郡縣。
舜巡五嶽始見州名。
尚書禹貢方陳州号。
春秋之時。
縣大郡小。
以郡屬縣。
漢高已來以縣屬郡。
典诰所明。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是也。
縱有道在天上。
猶應觸事無為。
何因戶屬鄉居與凡不異。
既有州縣即有官民。
州牧郡守姓何名何。
鄉長裡司誰子誰弟。
并是管學道士無識黃巾。
不悉古今未窺經史。
見人間置立州縣。
亦言天上與世符同。
保僞為真良可羞恥。
其根脈本末。
并如笑道論中委出也。
通人曰。
莊周雲。
察其始而無生也。
非徒無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而本無氣。
恍忽之間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
形變而有生。
人之生也氣之聚。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故曰。
有無相生也。
萬物一也。
何謂一也。
天下一氣也。
推此而談。
無别有道高處大羅獨稱尊貴。
君子曰。
陽氣黃精經雲。
流丹九轉結氣成精。
精化成神。
神變成人。
陽氣赤。
名曰玄丹。
陰氣黃。
名曰黃精。
陰陽交合二氣降精。
精化為神。
精神凝結上于九天。
九天之氣下于丹田。
與神合凝臨于命門。
要須九過是為九丹。
上化下凝以成于人。
不雲别有道神能宰萬物使之生也。
通人曰。
古來名儒及河上公。
解五千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者精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者神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者氣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故知氣體眇莽。
所以迎之不見其首。
氣形清虛。
故雲随之不見其後。
此則叙道之本從氣而生。
所以上清經雲。
吾生眇莽之中甚幽冥。
幽冥之中生乎空同。
空同之内生于太無。
太無變化三氣明焉。
一氣青。
一氣白。
一氣黃。
故雲。
一生二。
二生三。
案生神章雲。
老子以元始三氣合而為一。
是主人法體精是精靈。
神是變化。
氣是氣象。
如陸簡寂臧矜顧歡孟智周等老子義雲。
合此三乘以成聖體。
又雲。
自然為通相之體。
三氣為别相之體。
撿道所宗以氣為本。
考三氣之内有色有心。
既為色心所成。
未免生死之患。
何得稱常。
君子曰。
原道所先。
以氣為體。
何以明之。
案養生服氣經雲。
道者氣也。
保氣則得道。
得道則長存。
神者精也。
保精則神明。
神明則長生。
精者血脈之川流。
守骨之靈神。
精去則骨枯。
骨枯則死矣。
故莊周雲。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彭祖修之以得壽考。
挍此而言。
能養和氣以緻長生。
謂得道也。
通人曰。
縱使有道不能自生。
從自然出。
道本自然則道有所待。
既因他有。
即是無常。
故老子雲。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王弼之言。
天地王道并不相違。
故稱法也。
自然無稱窮極之辭。
道是智慧靈知之号。
用智不及無智。
有形不及無形。
道是有義。
不及自然之無義也。
君子曰。
易幹鑿度雲。
昔燧人氏仰觀鬥極以定方名。
庖羲因之而畫八卦。
黃帝受命使大撓造甲子容成次曆數。
五行九宮之說自此而興。
故說卦雲。
陽取九者。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陰二陽一則天有三焉。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剛二柔一則地亦有三。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義二仁一則人亦有三。
三三合九。
陰陽相包以成萬物。
不聞别有道神處大玄都坐高蓋天。
上羅三清下包三界。
居七英之房。
出九宮之上。
行神布氣造作萬物。
豈非惑亂陷墜人間耶。
挍功則業殊。
比迹則事異。
沙門旌德而靡違。
道士言行而多過。
立不刊之遐迹。
建不朽之玄猷。
洋洋乎弗可尚也。
其唯釋教欤豈以拗堂小。
水匹憑夷大波者。
哉非所類矣。
前賢往聖皆着典墳。
揖讓幹戈備陳篆冊。
所以左史右史記事記詞。
直筆直言無矯無妄。
魏書外國傳皇甫谧高士傳并曰。
桑門浮圖經老子所作(彈曰浮圖經者。
魏略及西域傳雲。
臨猊國有神人。
名曰沙律之所傳也。
沙律年老發白。
常教人為浮圖。
人有災禍及無子者。
勸行浮圖齋戒。
令舍财贖愆臨猊王久無太子。
其妃莫耶因祀浮圖。
而生太子。
遂名其子為浮圖焉。
前漢哀帝時。
秦景使月氏國王令太子口授于景。
所以浮圖經教。
前漢早行六十三年之後。
明帝方感瑞夢也。
考秦景傳經。
不雲老說。
案晉世道士王浮改西域傳。
為明威化胡經。
乃稱老子流沙教胡王為浮圖。
變身作佛。
方有佛興蓋誣網之極也。
但罽賓去此萬裡。
已還。
秦漢至今商人蕃使相繼不絕。
莫傳老子在彼。
化胡說浮圖經及身作佛。
未之聞也。
縱使老為浮圖。
始是報恩供養舍利方顯聖德何名誕哉)袁宏後漢紀雲。
老子入胡分身作佛。
道家經诰其說甚多(撿袁宏漢記。
本無老子作佛之文。
即日朝廷博識者多。
豈可塞耳偷鈴。
指鹿為馬。
何愚之甚也)明威化胡等經并雲。
胡王不信老子。
老子神力伏之。
方求悔過。
自髡自剪謝愆謝罪。
老君大慈愍其愚昧。
為說權教随機戒約。
皆令投陀乞食以制兇頑之心。
赭服偏衣用挫強梁之性。
割毀形貌示為掠劓之身。
禁約妻房絕其悖逆之種。
(彈曰。
女以禁約妻房而為罪者。
玄都會聖。
仍為燕爾之坊至德清虛。
便是同牢之觀也。
既學長生。
汝恒對婦親慕李氏。
皆須養兒。
但李耳之宗人人取婦張陵。
張魯世世畜妻。
故有男官女官之兩名。
系師嗣師之别号。
魏晉已來館中生子。
陳梁之日靜内養兒。
喚婦女為朱門。
呼丈夫為玉柱。
淫欲猥濁出自道家。
外假清虛。
内專濁洩。
可恥之甚矣)所以謂重病加于毒藥。
宜令刳腹洗腸。
深罪約以嚴刑。
必須誅宗滅祀。
但此土君子夙禀道真(撿漢官儀雲。
景帝已來于國學内立道館。
以教學徒。
不許人間别立館舍。
考梁陳齊魏之前。
唯以瓠廬成經本無天尊形像。
案任子道論及杜氏幽求雲。
道無形質。
蓋陰陽之精也。
陶隐居内傳雲。
在茅山中立佛道二堂。
隔日朝禮佛堂有像道堂無像王淳三教論雲。
近世道士取活無方欲人歸信乃學佛家制立形像。
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
以憑衣食梁陸修靜。
亦為此形)無勞秃頂。
本遵至訓讵假髡頭。
可謂身無愆疵而樂着杻械。
家無喪禍而念居缞绖。
昏戆之甚良可悲痛。
昔漢明感夢此法始來。
還令胡人立廟。
漢士不許遵行。
魏承漢軌還依舊貫。
石勒之日念其胡風。
與僧澄道人嬌足毛羽。
避役之流競為剪剃。
世不能知。
其迷九也。
内老身非佛指九。
内箴曰。
大廈為衆材所成。
群生非一人可化。
故十方聖智。
比塵沙而不窮。
八萬法門。
傾河海而莫測。
故有此聖彼聖。
殊方類于比肩。
前佛後佛。
異世同于繼踵。
像正差降淨穢區分。
懲惡勸善其流一也。
且周孔世訓。
尚無改于百王。
雛孟劇談。
猶垂美于千載。
豈容周姬一代而三變三遷。
老氏一身而成道成佛。
即是餘人無踐聖之理。
群萌絕登道之期。
又先譏十異後贊一同。
首軸之間毀譽矛盾。
卷舒之際向背參商。
掩目盜裘信有斯諺。
夫真僞相形。
猶禾莠之相類。
善耘者存禾而去莠。
求道者亦依真而舍僞。
沙門之勝宗流久矣。
至如漢帝降禮于摩騰(如法本傳)吳王屈節于康會(吳錄雲。
吳主問僧會。
佛法何以異俗。
答曰。
為惡于顯人得而誅之。
為惡于隐鬼得而誅之。
易雲。
積善餘慶。
詩詠求福不回雖儒俗之格言。
亦佛法之漸訓也)昙始延魏君之席(魏錄雲。
拓拔焘用崔皓之說。
遂滅佛法悉毀像燒經驅僧還俗。
昙始以正旦杖錫法衣立于城門門。
者白焘。
焘命斬之。
三刀而不傷。
刑者白焘。
焘自取佩刀。
又如前斫。
乃内始于虎圈。
虎閉眼伏頭。
焘乃試置天師圈側虎鳴吼欲噬。
焘乃知佛化清高黃老所不及。
延始上席謝之)道林登晉主之床。
秦世道安榮參共辇。
趙邦澄上寵懋錦衣(符書雲。
符主出遊命安師共辇坐。
高僧傳雲。
石虎号澄為大和上。
衣以錦繡每上殿。
敕王公等扶舁之) 皆道降極尊德回萬乘。
良有以也。
黃老之術由來不競者。
費才以捔勝損躬。
崔皓以邪誣喪體(魏書雲。
崔皓寇謙之勸拓拔焘滅正教。
焘後身發惡疾乃誅崔寇二人)姜斌以集詐徒質。
王浮以造僞殃身。
皆驗之于耳目。
非取與之虛談。
其崇敬也如此。
其疵譴也如彼。
夫顔闵遇于孔門摽德行之首。
蘇張逢于鬼谷居浮詐之先。
非獨人性之優劣。
亦所習之真僞也。
且賢佞相濫。
佞洩而賢彰。
聖詐難分。
詐窮而聖顯。
猶蛇床與蘼蕪類質。
達方者辨其容。
茍吻與素華齊根。
哓藥者分其性。
是以公旦黜而還輔。
孔門虛而複盈。
有自來矣。
自漢明捔試邪見折鋒。
慧日凝輝法雲舒蔭。
姜潘舍家入道。
呂焦棄僞從真。
曹馬傳燈而不窮。
秦魏湧泉而無竭。
汝言始于澄石。
不亦誣哉。
自黃老風澆容服亦變。
非道非俗諺号閹人。
善詛善罵古名鬼卒。
其救苦也。
則解發系頸以繩自縛。
牛糞塗身互相鞭打。
其法律也。
若失符箓則倒銜手闆逆風掃地。
楊枝百束自斫自負。
盜奏章也。
則匍匐灰獄背負水漚(出道士孫氏法儀)責罰尤重。
同奴隸之法。
罪譴銜伏。
比畜生之類。
然釋門鐘磬集衆警時。
漢魏已來。
道家未有金剛師子護法善神。
蓋佛教之所明。
非黃領之先構。
亦效他勝範。
竊我聖蹤耳。
故顔之推雲。
神仙之事有金玉之費。
頗為虛放。
華山之下白骨如莽。
何有得仙之理。
縱使得仙終當有死。
不能出世。
餘勸汝曹學之。
佛家三世之事信而有徵。
家業歸心勿輕慢也。
原夫四塵五蔭剖折形有。
六舟三駕運載群生。
萬行歸空千門入善。
辯才智慧豈徒六經百氏之博哉。
明非堯舜周孔老莊所及。
故着歸心篇以誡子弟。
爾不能知。
其盲九也。
有考古通人。
與占衡君子觀李卿诽毀之論。
閱開士辯正之談。
詳而議之。
發憤興歎。
欲使邪正異轍。
真僞分流。
定其是非以明得失。
冀後進者永無疑焉。
通人曰。
餘觀造化本乎陰陽。
物類所生起乎天地。
曆三古之世。
尋五聖之文。
不見天尊之神。
亦無大道之像。
案靈寶九天生神章雲。
氣清高澄積陽成天。
氣結凝滓積滞成地。
人之生也皆由三元養育九氣經形。
然後生也。
是知陰陽者人之本也。
天地者物之根也。
根本是氣無别道神。
君子曰。
道士大霄隐書無上真書等雲無上大道君。
治在五十五重無極大羅天中玉京之上。
七寶玄台金床玉幾仙童玉女之所侍衛。
住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
案神仙五嶽圖雲。
大道天尊治大玄之都玉光之州金真之郡天保之縣元明之鄉定志之裡災所不及。
靈書經雲。
大羅是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
五嶽圖雲。
都者睹也。
太上大道道中之道神明君。
最守靜居太玄之都。
諸天内音雲。
天與諸仙鳴樓都之鼓。
朝晏玉京以樂道君。
推此謬談。
則道君是天之神明。
既屬州縣。
則天尊複是天之民伍。
如佛家經論。
三界之外名出生死。
無分段之形。
離色心之境。
何得更有寶台玉山州郡鄉裡。
虛妄之甚轉複難矜但。
道家僞說無迹可觀。
習俗生常為日已久。
衆邪競叙互有不同。
如欲正名理須詳悉。
今略出緣起随而判之。
案周禮。
自堯已前未有郡縣。
舜巡五嶽始見州名。
尚書禹貢方陳州号。
春秋之時。
縣大郡小。
以郡屬縣。
漢高已來以縣屬郡。
典诰所明。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是也。
縱有道在天上。
猶應觸事無為。
何因戶屬鄉居與凡不異。
既有州縣即有官民。
州牧郡守姓何名何。
鄉長裡司誰子誰弟。
并是管學道士無識黃巾。
不悉古今未窺經史。
見人間置立州縣。
亦言天上與世符同。
保僞為真良可羞恥。
其根脈本末。
并如笑道論中委出也。
通人曰。
莊周雲。
察其始而無生也。
非徒無生而本無形。
非徒無形而本無氣。
恍忽之間變而有氣。
氣變而有形。
形變而有生。
人之生也氣之聚。
聚則為生。
散則為死。
故曰。
有無相生也。
萬物一也。
何謂一也。
天下一氣也。
推此而談。
無别有道高處大羅獨稱尊貴。
君子曰。
陽氣黃精經雲。
流丹九轉結氣成精。
精化成神。
神變成人。
陽氣赤。
名曰玄丹。
陰氣黃。
名曰黃精。
陰陽交合二氣降精。
精化為神。
精神凝結上于九天。
九天之氣下于丹田。
與神合凝臨于命門。
要須九過是為九丹。
上化下凝以成于人。
不雲别有道神能宰萬物使之生也。
通人曰。
古來名儒及河上公。
解五千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者精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者神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者氣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故知氣體眇莽。
所以迎之不見其首。
氣形清虛。
故雲随之不見其後。
此則叙道之本從氣而生。
所以上清經雲。
吾生眇莽之中甚幽冥。
幽冥之中生乎空同。
空同之内生于太無。
太無變化三氣明焉。
一氣青。
一氣白。
一氣黃。
故雲。
一生二。
二生三。
案生神章雲。
老子以元始三氣合而為一。
是主人法體精是精靈。
神是變化。
氣是氣象。
如陸簡寂臧矜顧歡孟智周等老子義雲。
合此三乘以成聖體。
又雲。
自然為通相之體。
三氣為别相之體。
撿道所宗以氣為本。
考三氣之内有色有心。
既為色心所成。
未免生死之患。
何得稱常。
君子曰。
原道所先。
以氣為體。
何以明之。
案養生服氣經雲。
道者氣也。
保氣則得道。
得道則長存。
神者精也。
保精則神明。
神明則長生。
精者血脈之川流。
守骨之靈神。
精去則骨枯。
骨枯則死矣。
故莊周雲。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
彭祖修之以得壽考。
挍此而言。
能養和氣以緻長生。
謂得道也。
通人曰。
縱使有道不能自生。
從自然出。
道本自然則道有所待。
既因他有。
即是無常。
故老子雲。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王弼之言。
天地王道并不相違。
故稱法也。
自然無稱窮極之辭。
道是智慧靈知之号。
用智不及無智。
有形不及無形。
道是有義。
不及自然之無義也。
君子曰。
易幹鑿度雲。
昔燧人氏仰觀鬥極以定方名。
庖羲因之而畫八卦。
黃帝受命使大撓造甲子容成次曆數。
五行九宮之說自此而興。
故說卦雲。
陽取九者。
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
陰二陽一則天有三焉。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剛二柔一則地亦有三。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義二仁一則人亦有三。
三三合九。
陰陽相包以成萬物。
不聞别有道神處大玄都坐高蓋天。
上羅三清下包三界。
居七英之房。
出九宮之上。
行神布氣造作萬物。
豈非惑亂陷墜人間耶。
挍功則業殊。
比迹則事異。
沙門旌德而靡違。
道士言行而多過。
立不刊之遐迹。
建不朽之玄猷。
洋洋乎弗可尚也。
其唯釋教欤豈以拗堂小。
水匹憑夷大波者。
哉非所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