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可謂畏死而服茍吻。

    懼溺而赴長河。

    且天皇地皇之世。

     無佛而祚延。

    後趙後魏已來。

    有僧而運促。

    正由真僞混雜禮樂不調。

    世不能知。

      其迷五也。

     内教為治本指五。

     内箴曰。

    夫澄神反性。

    入道之要門。

    絕情棄欲。

    登聖之遐本。

    故雲道高者尚德弘者賞。

    以道傳神以德授聖。

    神聖相傳是謂良嗣。

    塞道之源伐德之根。

    此謂無後。

    非雲棄欲為無後也。

    子不聞乎。

    昔何尚之言。

    釋氏之化無所不可。

    諒入道之教源。

    誠濟俗之稱首。

    夫行一善則去一惡。

    去一惡則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

    則萬刑息于國。

    故知五戒十善為正治之本矣。

    又五戒修而惡趣減。

    十善暢而人天滋。

     人天滋則正化隆。

    惡趣衰而災害殄(正法念經雲。

    人不持戒。

    諸天減少阿修羅盛善龍無力惡龍有力惡龍有力則降霜雹。

    非時暴風疾雨。

    五谷不登疾。

    疫兢起人民饑馑互。

    相殘害。

    若人持戒多。

    諸天增足威光。

    修羅減少惡龍無力善龍有力。

    善龍有力風雨順時。

    四氣和暢甘雨時降。

    谷稔豐登人民安樂。

    兵戒戢息疾疫不行) 猶屏薪去草。

    益重而難彰。

    絕焰息煨。

    績微而易顯。

    且強骨弱氣。

    李叟之至談。

     實髓愛精。

    仙家之奧旨。

    今反謂淫欲為妙訓。

    妻子為化源。

    宗老而毀其言。

    學仙而棄其術。

    且愛犬馬者貴其識恩。

    嫉枭鏡者惡其反噬。

    爾則警夜代勞功劣于犬馬。

    逆鱗反舌釁深于枭鏡雄虺。

    九首不其然乎。

    載鬼一車籲可畏也。

    且運祚修短雖曰天命。

    興贊延促抑亦人符。

    故堯舜禹湯鹹享嘉壽。

    桀纣幽厲無終永年。

    姬發履道而齡長。

    赢政刑淫而祚短(陳思論。

    昔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太公。

    并享百年之壽。

    七聖三賢并行道修政。

    聖治天下不足損神。

    賢宰一國不足勞思。

    是以各盡其天年。

    桀放鳴條纣死牧野。

    犬戎殺幽厲王不終周祚八百秦滅于二世。

    此時本無佛僧也)谟诰在目非曰虛談。

    豈無佛而祚延。

    有佛而運局。

    談何容易談何客易。

    惜哉吾子自贻伊戚良足歎矣。

    昏若夜遊。

    爾盲五也。

     外論曰。

    夫孝為德本。

    人倫所先。

    莫大之宗固惟恃怙。

    昊天之澤豈曰能酬。

     故生盡溫清之恭。

    終備墳陵之禮。

    今佛垂訓必令棄爾骸骨捐茲草野多出财賄營我塔廟。

    遂使愚無惑亂廢茲典禮考妣棺柩曾無封樹之心(彈曰。

    觀夫上皇之世。

    不行殡葬之禮。

    始于堲周窀穸之事。

    故有藤緘槥椟瓦掩虞棺。

    皆起于中古也暨周文之日。

    以骸骨暴露于野。

    因收而藏之始行葬禮故雲。

    葬者藏也。

    欲人之所不見。

     是以夫子病笃。

    門人欲厚葬之孔子聞曰。

    吾其欺天乎當選不毛之地。

    不對不樹唯棘唯栾。

    言俯同末世行于葬禮。

    蓋未能免俗)戎狄屍靈翻盡雕莊之妙。

    且神不享非其族。

    物不祀非其先。

    不敬其親而敬他人。

    其此謂矣。

    且水葬火葬風俗不同。

     埋屍露屍鄉邦本異。

    舍己徇。

    他用為求福。

    豈知土壤斯異。

    各自而然。

    世不能知。

    其迷六也。

     内箴忠孝無違指六。

     内箴曰。

    導啞聾者必俯仰而指撝。

    啟愚滞者亦提耳而舉掌。

    夫人倫本于孝敬。

    孝敬資于生成。

    故雲。

    非父母不生。

    非聖人不立。

    非聖者無法。

    非孝者無親。

    此則生成之義通。

    師親之情顯。

    故顔回死。

    顔路請子之車。

    孔子雲。

    回也視餘猶父餘不得視回猶子。

    蓋其義也。

    且愛敬之禮異容不出于二理。

    賢愚之性殊品無越于三階。

    故生則孝養無違。

    死則葬祭以禮。

    此禮制之異也。

    小孝用力。

    中孝用勞。

    大孝不匮。

    此性分之殊也。

    比夫釋教其義在焉。

    至如灑血焚軀之流。

    寶塔仁祠之禮。

    亦敬始慎終之謂也。

    暨于輪王八萬釋主三千(阿育王經雲。

    王殺八萬四千宮人。

    夜聞宮中有哭聲。

    王悔為造八萬四千塔。

    今此震旦亦有在者。

    釋提桓因天上造三千偷婆)竭溟海而求珠。

    淨康衢而徙石。

    蓋勞力也。

    總群生為己任。

      等含氣于天屬。

    栖遑有漏之壞。

    負荷無賴之俦。

    蓋勞心也。

    回軒實相之域。

    凝神寂照之場。

    指泥洹而長歸。

    乘法身而遐覽。

    斯不匮之道也。

    暨乃母氏降天。

    剖金棺而演句。

    父王即世。

    執寶床而送終(智度論雲。

    淨飯王終。

    佛自執繩床一腳至阇維處。

    示于後世一切衆生報生養之恩)孝敬表儀茲亦備矣。

    教棄骸骨從何而至哉。

    且經勸屍陀普施飛走。

    意存宿債冀免将來。

    不若莊周非末代厚葬失禮之本。

     而雲蝼蟻何親禽獸何疏。

    生既以身為逆旅。

    死當以天地為棺椁。

    還依上古不許埋藏嫌物。

    輕生重死之弊也。

    求仙道者或負笈從師擔簦遠嶽披蘿緝蕙鳥申熊經。

    金竈罕成玉華難觀。

    凝髓化骨空緻斯談。

    載霓憑螭未睹其實。

    或捐骸地胇喪骨天台。

    生阙蒸養之恩。

    死無冥益之利。

    例心危于庶物。

    邪網挂于群生。

    九族延毀正之殃。

    六親招罔聖之業。

    攀危據朽諒足寒心傲然不懼何愚之甚。

    爾盲六也。

      外論曰。

    夫華夷語韻不同。

    然佛經稱釋迦牟尼者此是胡語。

    此土翻譯乃曰能儒。

    能儒之名位卑周孔。

    故沒其能儒之劣名。

    而存釋迦之戎号所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漢言阿無也。

    耨多羅。

    上也。

    三藐三。

    正遍知也。

    菩提道也。

    此土先有無上正真之道老莊之教胡法無以為異。

    故不翻譯。

    又菩薩摩诃薩者。

    漢言大善心衆生。

    此名下劣非為上士。

    掩其鄙稱亦莫有翻。

    凡不譯之流。

    其例如是。

    蒙覆世俗惑亂物心。

    然厭舊尚新。

    流蕩之常弊。

    惡同好異。

    恒俗之鄙情。

    是以邯鄲有匍匐之賓。

    弱喪有忘歸之客。

    世不能知。

    其迷七也。

     内三寶無翻指七。

     内箴曰。

    夫名無得物。

    蓋謂實賓。

    豈以順世假談格玄聖之優劣。

    夫荀家以首名質。

    仲氏将山制名。

    山高于丘。

    仲仁未弘夫子。

    首總于耳。

    荀德不逮老聃。

    能儒之名。

    何容遂卑周孔。

    然釋迦之号。

    義含多種。

    遍能貫于萬德。

    不可以仁偏訓通。

    仁絕于四句。

    安得将能定翻述者。

    事不得已。

    強複存其舊号耳。

    又言。

    道家舊有正遍知。

    道與菩提不異者。

    信是正教流後僞竊此名。

    核實尋源豈得斯号。

    夫上法高勝道義清通。

    正實翻邪真由反僞。

    今符書咒詛不可謂正。

    薰莸混雜不可謂真(道士畏鬼章符雲。

    左佩太極章。

    右帶昆吾鐵指日。

    即停輝拟鬼千裡血造黃神越章殺鬼。

    又造赤章法亦殺人)守雌羨下非名為上(老雲。

    莫若守雌。

    又雲。

    道性近水)鉗口膠目安得稱道(莊子雲。

    膠離朱之目鉗楊墨之口)猶春鳥轉哢。

    或似于歌。

    鳥無能歌之實。

    秋蟲蠹木或近于字。

    蟲阙解字之真。

    名實斯濫蓋此之謂也。

    又疑菩薩不翻。

    茲謬益甚。

    書雲上聖達于鴻螟。

    皆有蟲稱。

    經言。

    多足二足如來最尊。

    然□蟄通于含靈。

    衆生豈越凡聖。

    大心之稱非為下劣。

    子雖洗垢求疵。

    無損南威之麗。

    捧心學疾。

    未變西施之妍。

    當更為爾陳其指掌。

    釋迦是佛顯名。

    菩提是法尊稱。

    菩薩為僧導首。

    三寶勝号。

    譯人存其本名。

    非如朱門玉柱之谶。

    陽父陰母之謠(黃書雲。

    開命門抱真人嬰回龍虎戴三五七九天羅地網開朱門進玉柱陽思陰母白如玉陰思陽父手摩捉)号馬屎為靈新。

    呼口唾為玉液。

    (呼叩齒為天鼓。

    咽唾為醴泉。

    馬屎為靈薪老鼠為玉璞出上清經)事鄙而怯彰。

    辭穢而難顯。

    猶靈鳳以容德希睹。

    鼢鼠以醜懼潛形。

    雖隐質事同嗤妍異矣。

    冥焉不知。

     爾盲七也。

     外論曰。

    夫聖人應化随方接引。

    在胡則秃發露頂。

    處漢則端委搢紳。

    此華夷之常形。

    非教方之勝負。

    若佛茍令去茲冠冕皂服披缁。

    棄我華風遠同胡俗。

    則不能兼通冠冕。

    便是智力不周。

    何謂随方現形而為設教。

    茍若不能。

    則佛自是天竺之胡神。

    非中華之大聖。

    豈不秃發之訓施于正國。

    若漢學胡形。

    剪發便名事佛。

     則應胡習漢法着巾亦為奉道。

    是知露頂括發鄉俗不同。

    嗟乎士民用為修善。

    可謂貴鄰室之弊襜。

    賤自家之黼黻。

    世不能知。

    其迷八也。

     内異方同制八。

     内箴曰。

    夫至道應運無方。

    聖賢乘機引物。

    子居九夷不患其陋。

    禹入裸國欣然解裳。

    姬伯适越而文身。

    武靈順世而胡服。

    雖複筌蹄異術。

    而魚兔之功齊矣。

     況變俗緘心毀形結志。

    去簪纓以會道。

    棄須發以修真。

    聖制不徒其有緻矣。

    但仁義變于三遊。

    盜跖資于五善。

    聖教綿遠。

    終使鼠璞濫名(劉子雲。

    周人謂死鼠為玉璞)玄化幽微。

    遂令雞鳳混質(文子雲。

    楚人山雞為鳳)故九十五種騰翥于西戎。

    三十六部淆亂于東國。

    至如優婁佉子之論。

    衛世師主之經(涅槃雲衛世師論也)吉頭夷羅之仙(火仙外道名吉波頭水仙外道名夷叔羅)末伽阇夜之道(若提子斷見外道也)或托水火而要聖。

    憑日月而學神。

    執四大以非因。

    指三業為無報。

    滞識将冥山等闇。

    邪心與味谷同昏。

    如斯之流。

    西土之邪論也。

    其次鬼笑靈談安歌浩唱。

    吞刀吐火。

    駭仲卿之庸心。

    漱雨噓風。

    驚劉安之淺慮。

    或身佩中黃之箓。

    口誦靈飛之符。

    蹈金阙而遊神。

    憑玉京而洗累。

    若此之例。

    東區之異學也。

    并皆邪網覆心倒針刺眼。

    深持惑塹高築疑城。

    各抱一隅迷淪于三界。

    争守二見沉晦于九流。

    識體輪回。

    無明翳其住本。

    心用浮動。

    取相溺其長源。

    大聖道眼預觀随機授藥。

    誕質西土正教東流。

    疾重則親降醫王。

    患輕則寄方遙授。

    偏裨以剪枭鏡。

    重将而戮鲸鲵。

    此亦釋門和扁之術。

    法王孫吳之勢也。

    聖無二制容服義均。

    猶清濟濁河歸滄海而同味。

    綠膺绛颡集須彌而共色。

    沖和子曰。

    琁玑文者皆是求神仙不死之道。

    其次則養我今日身命。

    駐釆延華傥至三五百年。

    以此為真耳。

    長生久視義在于斯。

    今之道士所學之法。

    不複以此為念。

    然大都止令如佛家身死神明更生勝地耳。

    若不複貴此身者。

    不如專心學佛道。

    佛道營練精神日明日益。

    甚有名理定慧之法。

    孱然可修何勞勤苦。

    自名道士而實是學佛家僧法邪。

    學又不專。

    蓋是圖龍畫虎之俦耳。

    何不去鹿巾釋黃褐剃須發染袈裟而歸依世尊耶。

     世間道士經及行道義理則約數論而後通(言采佛家經論。

    改作道書。

    如黃庭元陽靈寶上清等經及三皇之典。

    并改換法華及無量壽等經而作)修心則依坐禅而望感(言改坐禅之名為思神之号)上清尤高。

    而未踰上界之域。

    太清仙法又棄置而不論。

    未知何法取異佛家而稱為道士也。

    其得意者當師佛矣。

    子是南人。

    躬學茅山道士沖和子之法。

    沖和子與陶隐居。

    常以敬重佛法為業。

    但逢衆僧莫不禮拜。

    嚴穴之内悉安佛像自率門徒。

    受學之士朝夕忏悔。

    恒讀佛經案琁玑抄文。

    沖和所制以非當世道士不敬佛者。

    故陶隐居答大鸾法師書雲。

    去朔耳聞音聲。

    茲晨眼受文字。

    或由頂禮歲積。

    故緻真應來儀。

    正爾整拂藤蒲。

    采汲花水端襟俨思伫聆警錫也。

    弟子華陽陶弘景和南。

    汝師事佛敬僧。

    曾無異說。

    爾何自陷違背本宗。

    不義不仁罪招極法。

    牟子論雲。

    堯舜周孔老氏之化。

    比之于佛猶白鹿之與麒麟。

    而子不能悟。

    其盲八也。

     外論曰。

    天皇九紀之前。

    書契未作。

    太昊六爻之後。

    文字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