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跖。

    盜跖反責孔子。

    孔子懼逡巡而退。

    劉子雲。

    孔子馬侵野人之苗。

    野人怒止其馬。

    孔子使子貢說解焉野人逾忿。

    乃遣馬圉者辭焉。

    野人乃悅也)故道合則萬裡懸應。

    勢乖則肝膽楚越。

    況無始結曠。

    惱愛與滄海挍深。

     有為業廣。

    塵勞将巨嶽争峻。

    群情不能頓至。

    故導之以積漸。

    衆行不可備修故策之以限分。

    猶天地三化始合于自然(老雲。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齊魯再變乃臻于至道。

    密雲導于時雨。

    堅冰創于履霜。

    皆漸積之謂也。

    故二皇統化(須彌四域經雲。

    應聲菩薩為伏羲吉祥菩薩為女娲。

    )居淳風之初。

    三聖立言(空寂所問經雲迦葉為老子儒童為孔子光淨為顔回)興已淳之末。

    玄虛沖一之旨。

    黃老盛其談。

    詩書禮樂之文。

    周孔隆其教。

    明謙守質。

    乃登聖之階梯。

    三畏五常。

    為人天之由漸。

    蓋冥符于佛理。

    非正辯之極談。

    猶訪道于喑聾。

    麾方而莫窮遠迩。

    問津于兔馬。

    知濟而不測淺深。

    因斯而談。

    殷周之世非釋教所宜行也。

    猶炎威赫耀。

    童子不能正目而視。

    迅雷奮擊。

    懦夫不能張耳而聽。

    是以河池湧泛。

    昭王懼于誕神。

    雲霓變色。

    穆後欣其亡聖(周書異記雲。

    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江河泉池悉皆泛漲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暴風卒起樹木摧折。

    天陰雲黑。

    有白虹之怪)豈能超蔥河而禀化。

    踰雪嶺而效誠。

    淨名雲。

    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适欲窮其鑿竅之辯。

    恐傷吾子混沌之情。

    非爾所知。

    其盲一也。

     外論曰。

    夫銅山崩洛鐘應。

    葭灰缺月暈虧。

    未見彪嘯而風不生。

    龍騰而雲不起。

    今釋迦所說佛力最尊。

    一念運心無不來應。

    故凡俗各傾财産競造塔廟。

    不吝珠玑争陳堂宇。

    或範土刻檀。

    寫獯胡之狀。

    镕金織素。

    代夷狄之容。

    妙盡丹青巧窮剞劂。

    一拜一禮冀望感通。

    自胡法南漸已來六百餘載。

    未聞一人言能見佛。

    豈胡人頂禮即值如來。

    漢國虔恭不逢調禦。

    若化不到此即是無靈。

    诳惑人間空談威力。

    而世不能知。

    其迷二也。

     内建造像塔指二。

      内箴曰。

    左澈慕聖。

    刻像而拜軒皇。

    句踐思賢。

    镕金而模範蠡。

    丁蘭允孝。

      剞劂以代親。

    顔在資仁彩璧而圖聖。

    故使憂喜形乎容色精誠通乎夢寐。

    亦其至矣。

    豈如忉利不還。

    優填以茲镂木。

    堅林晦影。

    阿輸于是鑄金。

    托妙相于丹青。

     寄靈儀于銑鋈。

    或睹真避坐寫貌回軀(感應傳雲。

    揚州長幹寺有育王像人欲摸寫。

    寺僧恐損金色不許。

    造像主乃至心發願。

    若精誠有感乞像轉身西向。

    于是瑣閉高閣明旦開視。

    像身宛已西向遂許圖之)神應不窮由來尚矣。

    自像流東被正化南移。

    夕夢金人河浮玉馬。

    神光導于湘水。

    瑞彩發于檀溪(感應傳雲。

    廬陵發蒙寺育王像記雲。

    像身出廬陵。

    三曲瑞光趺出湘州昭潭并放光明照曜崖岸。

    武昌檀溪寺瑞像身出檀溪。

    光映水上)長沙摽聚日之姿。

    廬嶽顯融金之質。

    其事廣焉。

     略而言矣。

    如幹寶搜神臨川宣驗。

    及徵應冥祥幽明錄感應傳等。

    自漢明以下訖于齊梁。

    王公守牧清信士女。

    及比丘比丘尼等。

    冥感至聖目睹神光者。

    凡二百餘人。

    至如見迹萬山浮輝滬渎。

    清台之下睹滿月之容。

    雍門之外觀相輪之影。

    南平獲應于瑞像。

    文宣感夢于聖牙。

    蕭後一鑄而克成。

    宋皇四摸而不就其例甚衆。

    不可具陳。

    豈以爾之無目而斥彼之有靈哉。

    然德無不備者。

    謂之為涅槃。

    道無不通者。

    名之為菩提。

    智無不周者。

    稱之為佛陀。

    以此漢語譯彼梵言。

    則彼此之佛昭然可信也。

    何以明之。

    夫佛陀者。

    漢言大覺也。

    菩提者。

    漢言大道也。

    涅槃者。

     漢言無為也。

    而吾子終日踐菩提之地。

    不知大道即菩提之異号也。

    禀形大覺之境。

    未閑大覺即佛陀之譯名也。

    故莊周雲。

    且有大覺者。

    而後知其大夢也。

    郭注。

    覺者聖人也。

    言患在懷者皆未悟。

    丘與爾皆夢也。

    注雲。

    夫子與子遊未能忘言而神解。

    故非大覺也。

    君子曰。

    孔丘之談茲亦盡矣。

    涅槃寂照不可識識不可智知。

    則言語斷而心行滅。

    故忘言也。

    法身乃三點四德之所成。

    蕭然無累。

    故稱解脫。

    此其神解而患息也。

    夫子雖聖。

    遙以推功于佛。

    何者案劉向古舊二錄雲。

    佛經流于中夏一百五十年後。

    老子方說五千文。

    然而周之與老并見佛經。

    所說言教往往可驗。

    故夫子有言曰。

    夫易者無為也。

    無思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非天下之至神。

    其孰能與于此。

    餘今提耳語。

    子當舍其積迷。

    而荷其晚悟也。

    支提之制其流蓋遠。

    夫且封且樹。

    比幹以忠勁顯墳。

    勿剪勿伐展季以清貞禁壟。

    四民懷于十善。

    緬邈輪王之恩。

    三界尊于六通。

    照旍羅漢之德(正法念經。

    四種人得樹。

     偷婆漢言冢。

    謂輪王羅漢辟支如來也)況智周十力德滿四弘。

    妙辯契于忘言。

    能垂訓于不測。

    大明窮于勿照。

    乃AC燭于無幽。

    故有香炭金瓶。

    全身遍乎八國。

    光螺鮮貝。

    散體周于十方。

    乍五色凝輝。

    旋空彰于漢世八彩分耀。

    神應顯于吳宮。

     爾其百鏡靈龛千花妙塔。

    掌承雲露铎韻高風。

    紫柱紅梁遙浮空界。

    翔鲲跂鳳遠接虛方。

    盡壯麗之容。

    窮輪煥之美。

    豈夫高山仰止不忘景行。

    崇表峻阙标樹鴻猷而已哉。

    無以欄甃之辯譏滄海之廣陜。

    榆枋之智測昆阆之高卑乎。

    而汝莫知。

    其盲二也。

     外論曰。

    夫禮義成德之妙訓。

    忠孝立身之行本。

    未見臣民失禮其國可存。

    子孫不孝而家可立。

    今瞿昙制法必令衣同胡服。

    即是人中之師。

    口誦夷言。

    便為世間之貴。

    緻使無賴之徒因斯悖逆。

    踑踞父兄之上。

    自号桑門。

    傲慢君王之前。

    乃稱釋種。

    不仁不孝已着于家。

    無禮無恭複形于國(彈曰。

    禮雲。

    子冠父親醮之母親拜之。

    所為處高。

    可亦無禮無孝也)斯則門門出枭鏡之子。

    人人養豺狼之兒。

     撫臆論心良可痛矣。

    天道無親華夷讵隔。

    唯德是輔豈分胡漢。

    豈可戴巾修善偏無勝福。

    秃頂行檀獨能感果。

    仁惠豈可俟髡頭守真無勞毀形貌。

    而世不能知。

    其迷三也。

     内威儀器服指三。

     内箴曰。

    夫玄聖創典。

    以因果為宗。

    素王陳訓。

    以名教為本。

    名教存乎治成。

    因果期乎道立。

    立道既舍愛居首。

    成治亦忠孝宜先。

    二義天殊。

    安可同日而言也。

    沙門者乃行超俗表心遊塵外。

    威儀進趣非法不動。

    容服應器非道不行。

    故泥染乃萬質同歸。

    缁衣為衆釆壞色簡易遵于解脫。

    條隔象于福田。

    偏服示有執勞(禮雲執者袒)缺袂便于運役(論語雲。

    亵裘長短右袂。

    言便于執作)聖制有以終不徒然。

    是以舍愛捐親仰衆聖也。

    摧棄聲色遵梵行也。

    剃除須發去華競也。

    俯容肅質不忘敬也。

    分衛掃衣支身命也。

    言無隐曲離邪佞也。

    和聲怡氣入無诤也。

     吐納安詳慎辭令也。

    世貴莫屈守貞勁也。

    清虛恬淡順道性也。

    邪相不撓住八正也。

    顔下色敬愍衆病也。

    人天崇仰三業淨也。

    窮玄極真取究竟也。

    廣仁弘濟亦忠孝之盛也。

    道士則不然。

    言慕道而心不染真。

    謂舍家而形不變俗。

    戴圓冠無玄象之鑒。

    履方屦阙地理之明。

    着南鄭反漢之巾。

    把公旗誅家之笏。

    飾道昱禍宋之服。

    曳孫恩敗晉之裳。

    生常之業莫廢。

    庸隸之役無恥。

    狎世則忠孝之禮虧。

    求仙則高尚之道缺猶蒼蠅招白黑之論。

    蝙蝠有鳥鼠之譏。

    蓋妖惑之俦矣。

    爾不自見其盲三也(正法念經雲。

    譬如蝙蝠。

    人捕鳥時入穴為鼠。

    人捕鼠時出穴為鳥。

    今之祭酒蓋然畜妻子謂有慈愛。

    勤耕稼謂不毀發膚。

    王役課調則謂出家。

    亦猶蝙蝠之出入也)。

     外論曰。

    夫聖人應世本以濟益蒼生。

    仰觀俯察利安群品。

    是以味草木合五谷之精。

    值桑柘充八蠶之纩。

    故垂衣裳存稼穑。

    立稷正置司衣以利百姓。

    于是乎在。

    若一女不織。

    天下為之若寒。

    一男不耕。

    天下為之少食。

    今釋迦垂法不織不耕。

    經無絕粒之法。

    田空耕稼之夫。

    教阙轉練之方。

    業廢機纴之婦。

    是知持盂振錫糊口誰憑。

    左衽偏衣于何取托。

    故當一歲之中。

    饑寒總至未聞利益。

    已見困窮世不能知。

    其迷四也。

     内棄耕分衛指四。

     内箴曰。

    謀道不先于食。

    守信必後于饑。

    是以桀溺矜耕。

    孔子譬諸禽獸。

    樊須學稼。

    仲尼譏于小人。

    稷下無位而招祿。

    高其賢也。

    黔婁非仕而獲賜。

    尚其清也。

    善人之道何必耕稼。

    吾請言之。

    釋教驗于因果。

    該三世之洪源。

    仙道尚于金玉。

    勞一生之虛費。

    何者夫賢愚壽妖信于指掌。

    貧富貴賤昭于目前。

    報應則形影無差。

    業緣亦聲響不異此其旨也。

    未見服丹不死餌液長生。

    古詩雲。

    服食求神仙。

    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

    被服纨與素。

    寄語後世人。

    道士慎莫作。

    言虛棄功夫。

    浪夭年壽也。

    汝有轉練之方。

    何因更請田地。

    又談織纴之婦。

    必知并畜妻房。

    故應道士專耕女冠勤織。

    何為莫充糊口恒阙資身。

    如其不織不耕。

    即堕負處。

    竊見樓觀黃巾。

    脫鹿皮而構地。

    玄都鬼卒。

    舍橫帔而偶耕。

    既無絕粒之人。

     頗慚容作之倦。

    自舂自磨餧在其中。

    勞形怵心何道之有。

    尋漢安元年歲在壬午。

     道士張陵分别黃書雲。

    男女有和合之法三五七九交接之道。

    其道真決在于丹田。

     丹田玉門也。

    唯以禁秘為急。

    不許洩于道路。

    道路溺孔也。

    呼為師友父母臭根之名。

    又雲。

    女兒未嫁者。

    十四已上有決明之道。

    故注五千文雲。

    道可道者謂朝食美也。

    非常道者謂暮成屎也。

    兩者同出而異名。

    謂人根出溺。

    溺出精也。

    玄之又玄者。

    謂鼻與口也。

    陵美此術。

    子孫三世相繼行之。

    汝法如是穢亂生民。

    若勸百姓依汝法行。

    則不孝不恭。

    世出豺狼之種。

    無禮無義。

    家生枭鏡之兒明矣。

    夫辯奇貨者。

    采骊珠不忌九洄之深。

    求華璞者。

    追藍琰無憚三襲之險。

    貴其寶也。

    慕至道者。

    窺其戶牖輕勢利于鴻毛。

    入其隩隅忽榮位于脫屣重其真也。

    故能使倦夫不愛其力。

    貧客不吝其财。

    蓋希冥益。

    非其迷也。

    至若仙術誕妄。

    源流久矣。

    韓終徐福始詐于秦邦。

    文成五利紹僞于漢國。

    叙控鶴弗克陵雲之實。

    言餐霞莫睹療饑之信。

    緻有猱猿蜃蛤之論(曹植辯道論雲。

    仙人者黨猱猿之屬。

    與世人得道化為仙人夫雉入海化為蛤。

    燕入海化為蜃。

    當其徘徊其翼差池。

    其羽猶自識也。

    忽然自投。

    神化體變乃更為魚鼈。

    豈複識翻翔林薄巢垣屋之娛乎。

    牛哀病而為虎逢其兄而噬之。

    若此者何貴于變化耶)系風捕影之談。

    故棄實瓠者以非器也。

    廢石田者以難藝也。

    賤左道者以虛僞也。

    蓋撿實則積其所同究虛則集其所異。

    理符則世重。

    情詭則物違。

    故常事耳豈曰迷乎。

    卑道尊佛不亦可矣。

    而弗自知。

    爾盲四也。

     外論曰。

    夫國以民為本。

    本固則邦甯。

    是以賜及育子之門。

    恩流孕婦之室。

     故子孫享祀世載不虧。

    雖至孝毀窮不令絕祀。

    故得國家富強天下昌盛。

    未聞人民雕盡家國可存。

    今佛教即不妻不娶。

    名為奉法。

    唯事早逝。

    号得涅槃。

    既阙長生之方。

    又無不死之術。

    斯一世之中家國空矣。

    俗人雖欲求福。

    不知形命以殘。

    競慕家安。

    豈覺宗禋久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