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峻。
溟渤将坎井異深。
爾道之劣二也。
外方位東西異三。
外論曰。
夫東西二方。
自有陰陽之别。
左右兩位。
便成仁義之殊。
仁惟長善陽又通生。
義主裁成陰論肅殺。
二氣為教則陰不及陽。
五德為言則仁深義淺。
此方位之殊三也(彈曰。
幹為陽為父。
位在西北。
坤為陰為母。
蔔之西南北方盛陰之鄉。
便為中男之位。
南方盛陽之地翻成中女之居。
男女既無定方陰陽不拘恒準。
所以木賊土故以已為甲妻。
金克木故以乙為庚妻。
幹既位高乃居西北。
震能出帝複在東方。
至如禮席。
若南北鋪之。
即以西方為上。
言順幹尊也。
東西列之。
即以南方為上。
言逐陽盛優劣自見之謂欤)。
内德位有高卑三。
内喻曰。
夫金夫木妻。
陰陽孰可永執。
離南坎北。
男女匪有定方。
所以子午以東為陽者。
取男女生于東方也。
子午以西為陰者。
言父母老于西方也。
此則從生老以判陰陽。
非尊卑以言勝劣假令父母在西未應卑子男女在東豈敢尊父。
仁非義則不成。
義非仁則不養。
所以子午以東仁也父西義也。
随處立準無惑大方。
茍局判于所生而拘限于封域者。
亦當西羌大禹所出。
仁泛之德頓虛。
東夷文王所生。
裁成之教永缺。
吞江納漢。
非湫隘之陋居。
浮渭據泾。
無帝皇之神宅(前折邪次歎正)夫釋氏者。
天上地下。
介然居其尊。
三界六道。
卓爾推其妙。
加以小學二乘之侶。
大心五品之倫。
譬衆星之拱北辰。
若金山之麗碧海。
足令鹿頭象面屈矯抗之心。
六異十仙申伏膺之禮。
何止挫徐甲于庸夫。
導尹喜于關吏。
禀學于牙齒之際(高士傳曰。
常松子因張其口老子曰。
将非謂齒剛而亡舌柔而存常子曰。
盡矣)收名于藏史之間乎。
爾道之劣三也。
外适化華夷異四。
外論曰。
夫華夷禮隔。
尊卑着自典墳。
邊正道乖。
勝負存乎史冊。
戎狄之主。
不許僣号稱王。
楚越之君。
故自貶之為子。
豈可獯鬻之小匠。
匹我天王之大師。
此華夷之異四也。
内化緣有廣狹。
内喻曰。
案道德序雲。
老子修道自隐以無名為務。
周衰出關。
二篇之教乃作。
然周書典谟無老氏所制。
案二教論雲。
五千文者容成所說老為尹談。
蓋述而不作也。
又職惟藏吏位非阿衡。
隆周之師将非烏有(前折邪次歎正)釋迦降神羅衛托質王宮。
智實生知道惟遍覺。
演慧明于百億。
敷法雲于大千。
靈澤周于十方。
神化覃于四表。
崇崖峻壁之典。
龍居象負之文。
蓋盈溢于茲矣。
雖弘羊潛計之術。
莫能紀其纖芥。
鄒衍談天之論。
無以議其涓滴。
豈夫章诠八十文列五千而已哉。
恨子未窺牆仞。
緻有武叔之毀。
亦複何傷日月。
故多念其不知耳。
爾道之劣四也。
外禀生夭壽異五。
外論曰。
夫老君道契環中與虛空而等量。
神超象外随變化而無窮。
所以壽命固不同凡。
隐顯居然異俗。
釋迦生涯有限壽乃促期。
一滅不能再生(彈曰。
老子既雲長生今日在仙郡縣乎)八十何期危脆。
此壽夭之異五也。
内壽夭有延促五。
内喻曰。
序雲。
懷于李氏處胎八十一年。
蓋太陽之數。
壽一百六十年。
處胎已過其半。
三變五百将非假稱珍怪。
太史公以為。
楚老萊子及周太史儋。
皆老子也。
或言二百三十年。
或一百六十歲。
皇甫谧雲。
諸子之書近為難信。
唯秦佚吊焉。
老死信矣。
世人見谷神不死。
是以玄牝。
故好事者遂假托焉。
神仙傳雲。
郁華子錄回子傳豫子大成子赤精子武成子尹壽子真行子錫射子反邑先生等。
并是老身者。
止見碎書不出神仙正經。
未可據用也。
夫有天地則有道術。
道術之士何時暫乏。
豈獨常是一老子也。
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
茍欲推崇老子使之無限。
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後世學者信之。
故為詭說耳。
誠哉斯言。
可為鑒矣。
夫妙樂資三德乃成。
法身為五分所立。
是以生滅頓遣。
圓覺之性乃彰。
空有兼融。
靈儀之妙攸在。
故得形超視聽之表。
名息情塵之外。
湛然常樂。
文系之所未铨。
嶷爾圓明。
言象之所莫測。
雖西王桃實屢熟而靡延。
東海桑田數變而非永。
五雲九轉。
悲繩鳥之暫留。
飛雪玄霜。
比遊駒以難固信。
鐘馗無大椿之久。
蜉蝣罕龜鶴之年。
爾道之劣五也。
外從生前後異六。
外論曰。
道佛二經各陳其說。
或言劫劫出世。
競事無先。
或代代出生。
争陳久遠。
此之眇邈難取證知。
今依傳史定其時代。
人倫而語。
則老尊而少卑。
鄉黨為言。
亦長兄而幼弟。
此先後之異六也。
内化迹有先後。
内喻曰。
釋誕隆周之初。
老生姬季之末。
論年二百餘祀。
語世一十餘王。
紫氣青牛。
弗在昭莊之世。
神光白象。
非關桓景之年。
然而洞霧昏天濁流翳地。
文仲逆祀。
孔子非其不智。
子禽毀聖。
賜也譏其失言。
言玷難磨驷不及舌。
誠不虛也(前折愚後歎聖)夫俯迹應凡。
托質于危脆。
蹈機化物。
同壽于百年。
故果局因修。
信相由茲起惑。
齡促化廣。
慈氏以故發疑。
巨嶽非衡石所量。
譬壽久而猶邈。
玄虛非丈尺所辯。
方劫遠而無窮。
豈知蛇穴求仙翻其夭世。
霓纓待藥未且延齡。
蓋騰鷃共鵬翼偶高。
馳驽與骥足争遠。
爾道之劣六也。
外遷神返寂異七。
外論曰。
老君初誕之日既不同凡。
晦迹之時故當殊世。
所以西之流沙途經函谷。
青牛出境紫氣浮天。
不測始終莫知方域。
釋迦抱危疾于舍衛。
告殒命于雙林。
燒柩焚屍還同胡法。
氣盡神謝曾不異凡。
此去世之異七也。
内遷謝有顯晦。
内喻曰。
序雲托形李氏之胎。
示人有始終之義。
豈非生滅耶。
即莊生所雲。
老聃死秦佚吊之是也。
而生依賴鄉死就槐裡。
始終莫測。
何其瞽哉(前折邪後歎正)夫大慈化圓德滿緣謝機亡。
仁舟溺于兩河。
慧日沈于雙樹。
其六天八國之伍。
法俦聖衆之倫。
且電合而風馳。
既雲委而霧集。
靈齒瑞骨。
昭勝福于殊方。
绀發紅爪。
顯神功于絕代。
是知莫來莫往。
弘濟之德美焉。
非顯非昧。
聲華之風盛矣。
豈同鼎湖亡返橋山之冢獨存。
流沙不歸扶風之隴空樹(皇覽雲黃帝冢在橋山老子冢扶風)爾道之劣七也。
外賢聖相好異八。
外論曰。
夫聖人妙相本異凡夫。
或八釆雙瞳。
河目海口。
龍顔鶴步。
反宇奇毫。
至如卷發綠睛。
夷人之本狀。
高鼻深目。
胡子之常形。
豈可匹我聖人用為奇相。
若事佛得此報者。
中國士女翻作胡形。
此相好之異八也。
内相好有多少。
内喻曰。
聖人相質無常。
随方顯妙。
是以蛇軀龍首之聖。
道穆于上皇。
雙瞳四乳之君。
德昭于中古。
周公反握。
猶骐骥之一毛。
禹耳齊肩。
乃昆山之片玉(前釋疑後歎正)夫法身等于如如。
無方理絕稱謂。
化體由乎應物。
妙質可涉名言。
故有白毫绀睫之輝。
果唇花目之麗。
萬字千輻之相。
日輪月彩之殊。
非色妙色之容。
離相具相之體。
薄拘有而不具。
輪王具而不明(薩遮經雲。
非色生性勝諸相。
一曰福勝八十種妙勝莊嚴佛日身。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四生衆生并成輪王。
更增百倍始就如來一毛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一相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眉間白毫相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一無見頂相。
複加百倍始成蠡髻功德)仙人睹而自悲。
嗟衰葉之旦暮梵志見而興感。
歎靈華之罕逢。
何止蹈五把十以标奇。
蒙倛斷薔以顯異(曹植相論雲。
孔子面如蒙倛周公形如斷薔也)豈陽文與瓁^2□蔑比麗。
孟娶與隴廉競妍。
爾道之劣八也。
外中表威儀異九。
外論曰。
老教容止威儀拜伏揖讓玄巾黃褐持笏曳履法象表明。
蓋華夏之古制(彈曰。
道士元來本着儒服不異俗人。
至周武世始有橫被。
二十四縫以慶陰陽二十四氣也。
出自人情亦無典據也)釋訓袈裟左袨偏袒右肩。
全幅橫缦之裙。
半片倚支之服。
秃發露頂狗踞狐蹲。
非預人倫寔戎狄之風也。
豈用茲形制匹我威儀。
此容服之異九也。
内威儀有同異。
内喻曰。
玉佩金貂。
莫施于樵野。
荷衣蕙帶。
弗踐于王庭。
故應器非靈廟所陳。
染衣異朝宗之服。
故乘于道者。
或順機而軌物。
據于德者。
或矯時而訓世。
是以翦發文身。
仲尼稱太伯之善。
反常合道。
詩人美棠棣之花。
況将反性澄神隔凡踐聖。
而不異其容服未之有也。
故使衣象福田器繩難量。
絲桐弗惑于耳。
朱紫無眩于目。
輕肥罔狎其體。
勢競莫駭其心。
故經雲。
羅漢者真人也。
聲色不能污。
勞位不能動。
何必鹖冠雀弁反拘自縛。
磕齒噓氣而稱道哉。
登木求魚去之彌遠。
刻船待□何其鄙夫。
爾道之劣九也。
外設規逆順異十。
外論曰。
老君作範。
惟孝惟忠。
救世度人極慈極愛。
是以聲教永傳百王不改。
玄風長被萬古無差。
所以治國治家常然楷式。
釋教棄親不仁不孝。
闇王殺父翻說無愆。
調達射兄無聞得罪。
以此導凡更為長惡。
用斯範世何能生善。
此逆順之異十也。
内法門有漸頓。
内喻曰。
義乃道德所卑。
禮生忠信之薄。
瑣仁譏于匹婦。
大孝存乎不匮。
然對兇哥笑。
乖中夏之容。
臨喪扣盆。
非華俗之訓(原壤母死。
倚棺而哥孔子助祭弗譏。
子桑死。
子貢吊。
四子相視而笑。
莊子妻死扣盆而哥)故教之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也。
教之以忠。
敬天下之為人君也。
化周萬國。
乃明辟之至仁。
形于四海。
實聖王之巨孝。
佛經言。
識體輪回六趣。
無非父母。
生死變易三界。
孰辯怨親。
又言。
無明覆慧眼。
來往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為父子。
怨數為知識。
知識數為怨。
是以沙門舍俗趣真。
均庶類于天屬。
遺榮即道。
等含氣于己親(行普正之心。
等普親之意)且道尚清虛爾重恩愛。
法貴平等爾簡怨親。
豈非惑也。
勢競遺親文史明事。
齊桓楚穆此其流焉。
欲以訾聖豈不謬哉。
爾道之劣十也。
九箴篇下答九迷論。
周世無機一建造像塔二威儀器服三棄耕分衛四教為治本五忠孝靡違六三寶無翻七異方同制八老身非佛九外論曰。
夫言者非尚于華辭。
貴在中理。
歌者非尚于清響。
貴資合節。
佛經。
如來說法之時。
諸國天子普來集聽。
或放光明遍大千土。
但釋迦在世之日當我周朝。
史冊所書固無遺漏。
未聞天王詣彼蔥嶺。
豈于中華之帝。
無善不預道場。
邊鄙之君。
有緣普沾法座。
光明所照則衆生離苦。
而此土何辜偏無人悟。
獨隔恩外曾不見聞。
仰度能仁不容私簡(彈曰。
汝無見佛業有謗聖愆何得怨神唯須自咎也)求心責實事舛言乖。
詭妄皎然足稱虛僞。
凡夫莫悟逐影吠聲。
而世不能知。
其迷一也。
内周世無機指一。
内箴曰。
夫淳羲麗天。
蒙瞍莫鑒其色。
震霆駭地。
聾夫弗聆其響者。
蓋機感之絕也。
作暴兇跖。
孔智無以遏其心。
結憤野夫。
賜辯莫能蠲其忿。
亦情性之舛也(莊子雲。
孔子見盜
溟渤将坎井異深。
爾道之劣二也。
外方位東西異三。
外論曰。
夫東西二方。
自有陰陽之别。
左右兩位。
便成仁義之殊。
仁惟長善陽又通生。
義主裁成陰論肅殺。
二氣為教則陰不及陽。
五德為言則仁深義淺。
此方位之殊三也(彈曰。
幹為陽為父。
位在西北。
坤為陰為母。
蔔之西南北方盛陰之鄉。
便為中男之位。
南方盛陽之地翻成中女之居。
男女既無定方陰陽不拘恒準。
所以木賊土故以已為甲妻。
金克木故以乙為庚妻。
幹既位高乃居西北。
震能出帝複在東方。
至如禮席。
若南北鋪之。
即以西方為上。
言順幹尊也。
東西列之。
即以南方為上。
言逐陽盛優劣自見之謂欤)。
内德位有高卑三。
内喻曰。
夫金夫木妻。
陰陽孰可永執。
離南坎北。
男女匪有定方。
所以子午以東為陽者。
取男女生于東方也。
子午以西為陰者。
言父母老于西方也。
此則從生老以判陰陽。
非尊卑以言勝劣假令父母在西未應卑子男女在東豈敢尊父。
仁非義則不成。
義非仁則不養。
所以子午以東仁也父西義也。
随處立準無惑大方。
茍局判于所生而拘限于封域者。
亦當西羌大禹所出。
仁泛之德頓虛。
東夷文王所生。
裁成之教永缺。
吞江納漢。
非湫隘之陋居。
浮渭據泾。
無帝皇之神宅(前折邪次歎正)夫釋氏者。
天上地下。
介然居其尊。
三界六道。
卓爾推其妙。
加以小學二乘之侶。
大心五品之倫。
譬衆星之拱北辰。
若金山之麗碧海。
足令鹿頭象面屈矯抗之心。
六異十仙申伏膺之禮。
何止挫徐甲于庸夫。
導尹喜于關吏。
禀學于牙齒之際(高士傳曰。
常松子因張其口老子曰。
将非謂齒剛而亡舌柔而存常子曰。
盡矣)收名于藏史之間乎。
爾道之劣三也。
外适化華夷異四。
外論曰。
夫華夷禮隔。
尊卑着自典墳。
邊正道乖。
勝負存乎史冊。
戎狄之主。
不許僣号稱王。
楚越之君。
故自貶之為子。
豈可獯鬻之小匠。
匹我天王之大師。
此華夷之異四也。
内化緣有廣狹。
内喻曰。
案道德序雲。
老子修道自隐以無名為務。
周衰出關。
二篇之教乃作。
然周書典谟無老氏所制。
案二教論雲。
五千文者容成所說老為尹談。
蓋述而不作也。
又職惟藏吏位非阿衡。
隆周之師将非烏有(前折邪次歎正)釋迦降神羅衛托質王宮。
智實生知道惟遍覺。
演慧明于百億。
敷法雲于大千。
靈澤周于十方。
神化覃于四表。
崇崖峻壁之典。
龍居象負之文。
蓋盈溢于茲矣。
雖弘羊潛計之術。
莫能紀其纖芥。
鄒衍談天之論。
無以議其涓滴。
豈夫章诠八十文列五千而已哉。
恨子未窺牆仞。
緻有武叔之毀。
亦複何傷日月。
故多念其不知耳。
爾道之劣四也。
外禀生夭壽異五。
外論曰。
夫老君道契環中與虛空而等量。
神超象外随變化而無窮。
所以壽命固不同凡。
隐顯居然異俗。
釋迦生涯有限壽乃促期。
一滅不能再生(彈曰。
老子既雲長生今日在仙郡縣乎)八十何期危脆。
此壽夭之異五也。
内壽夭有延促五。
内喻曰。
序雲。
懷于李氏處胎八十一年。
蓋太陽之數。
壽一百六十年。
處胎已過其半。
三變五百将非假稱珍怪。
太史公以為。
楚老萊子及周太史儋。
皆老子也。
或言二百三十年。
或一百六十歲。
皇甫谧雲。
諸子之書近為難信。
唯秦佚吊焉。
老死信矣。
世人見谷神不死。
是以玄牝。
故好事者遂假托焉。
神仙傳雲。
郁華子錄回子傳豫子大成子赤精子武成子尹壽子真行子錫射子反邑先生等。
并是老身者。
止見碎書不出神仙正經。
未可據用也。
夫有天地則有道術。
道術之士何時暫乏。
豈獨常是一老子也。
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
茍欲推崇老子使之無限。
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後世學者信之。
故為詭說耳。
誠哉斯言。
可為鑒矣。
夫妙樂資三德乃成。
法身為五分所立。
是以生滅頓遣。
圓覺之性乃彰。
空有兼融。
靈儀之妙攸在。
故得形超視聽之表。
名息情塵之外。
湛然常樂。
文系之所未铨。
嶷爾圓明。
言象之所莫測。
雖西王桃實屢熟而靡延。
東海桑田數變而非永。
五雲九轉。
悲繩鳥之暫留。
飛雪玄霜。
比遊駒以難固信。
鐘馗無大椿之久。
蜉蝣罕龜鶴之年。
爾道之劣五也。
外從生前後異六。
外論曰。
道佛二經各陳其說。
或言劫劫出世。
競事無先。
或代代出生。
争陳久遠。
此之眇邈難取證知。
今依傳史定其時代。
人倫而語。
則老尊而少卑。
鄉黨為言。
亦長兄而幼弟。
此先後之異六也。
内化迹有先後。
内喻曰。
釋誕隆周之初。
老生姬季之末。
論年二百餘祀。
語世一十餘王。
紫氣青牛。
弗在昭莊之世。
神光白象。
非關桓景之年。
然而洞霧昏天濁流翳地。
文仲逆祀。
孔子非其不智。
子禽毀聖。
賜也譏其失言。
言玷難磨驷不及舌。
誠不虛也(前折愚後歎聖)夫俯迹應凡。
托質于危脆。
蹈機化物。
同壽于百年。
故果局因修。
信相由茲起惑。
齡促化廣。
慈氏以故發疑。
巨嶽非衡石所量。
譬壽久而猶邈。
玄虛非丈尺所辯。
方劫遠而無窮。
豈知蛇穴求仙翻其夭世。
霓纓待藥未且延齡。
蓋騰鷃共鵬翼偶高。
馳驽與骥足争遠。
爾道之劣六也。
外遷神返寂異七。
外論曰。
老君初誕之日既不同凡。
晦迹之時故當殊世。
所以西之流沙途經函谷。
青牛出境紫氣浮天。
不測始終莫知方域。
釋迦抱危疾于舍衛。
告殒命于雙林。
燒柩焚屍還同胡法。
氣盡神謝曾不異凡。
此去世之異七也。
内遷謝有顯晦。
内喻曰。
序雲托形李氏之胎。
示人有始終之義。
豈非生滅耶。
即莊生所雲。
老聃死秦佚吊之是也。
而生依賴鄉死就槐裡。
始終莫測。
何其瞽哉(前折邪後歎正)夫大慈化圓德滿緣謝機亡。
仁舟溺于兩河。
慧日沈于雙樹。
其六天八國之伍。
法俦聖衆之倫。
且電合而風馳。
既雲委而霧集。
靈齒瑞骨。
昭勝福于殊方。
绀發紅爪。
顯神功于絕代。
是知莫來莫往。
弘濟之德美焉。
非顯非昧。
聲華之風盛矣。
豈同鼎湖亡返橋山之冢獨存。
流沙不歸扶風之隴空樹(皇覽雲黃帝冢在橋山老子冢扶風)爾道之劣七也。
外賢聖相好異八。
外論曰。
夫聖人妙相本異凡夫。
或八釆雙瞳。
河目海口。
龍顔鶴步。
反宇奇毫。
至如卷發綠睛。
夷人之本狀。
高鼻深目。
胡子之常形。
豈可匹我聖人用為奇相。
若事佛得此報者。
中國士女翻作胡形。
此相好之異八也。
内相好有多少。
内喻曰。
聖人相質無常。
随方顯妙。
是以蛇軀龍首之聖。
道穆于上皇。
雙瞳四乳之君。
德昭于中古。
周公反握。
猶骐骥之一毛。
禹耳齊肩。
乃昆山之片玉(前釋疑後歎正)夫法身等于如如。
無方理絕稱謂。
化體由乎應物。
妙質可涉名言。
故有白毫绀睫之輝。
果唇花目之麗。
萬字千輻之相。
日輪月彩之殊。
非色妙色之容。
離相具相之體。
薄拘有而不具。
輪王具而不明(薩遮經雲。
非色生性勝諸相。
一曰福勝八十種妙勝莊嚴佛日身。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四生衆生并成輪王。
更增百倍始就如來一毛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一好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一相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眉間白毫相功德。
複加百倍始成一無見頂相。
複加百倍始成蠡髻功德)仙人睹而自悲。
嗟衰葉之旦暮梵志見而興感。
歎靈華之罕逢。
何止蹈五把十以标奇。
蒙倛斷薔以顯異(曹植相論雲。
孔子面如蒙倛周公形如斷薔也)豈陽文與瓁^2□蔑比麗。
孟娶與隴廉競妍。
爾道之劣八也。
外中表威儀異九。
外論曰。
老教容止威儀拜伏揖讓玄巾黃褐持笏曳履法象表明。
蓋華夏之古制(彈曰。
道士元來本着儒服不異俗人。
至周武世始有橫被。
二十四縫以慶陰陽二十四氣也。
出自人情亦無典據也)釋訓袈裟左袨偏袒右肩。
全幅橫缦之裙。
半片倚支之服。
秃發露頂狗踞狐蹲。
非預人倫寔戎狄之風也。
豈用茲形制匹我威儀。
此容服之異九也。
内威儀有同異。
内喻曰。
玉佩金貂。
莫施于樵野。
荷衣蕙帶。
弗踐于王庭。
故應器非靈廟所陳。
染衣異朝宗之服。
故乘于道者。
或順機而軌物。
據于德者。
或矯時而訓世。
是以翦發文身。
仲尼稱太伯之善。
反常合道。
詩人美棠棣之花。
況将反性澄神隔凡踐聖。
而不異其容服未之有也。
故使衣象福田器繩難量。
絲桐弗惑于耳。
朱紫無眩于目。
輕肥罔狎其體。
勢競莫駭其心。
故經雲。
羅漢者真人也。
聲色不能污。
勞位不能動。
何必鹖冠雀弁反拘自縛。
磕齒噓氣而稱道哉。
登木求魚去之彌遠。
刻船待□何其鄙夫。
爾道之劣九也。
外設規逆順異十。
外論曰。
老君作範。
惟孝惟忠。
救世度人極慈極愛。
是以聲教永傳百王不改。
玄風長被萬古無差。
所以治國治家常然楷式。
釋教棄親不仁不孝。
闇王殺父翻說無愆。
調達射兄無聞得罪。
以此導凡更為長惡。
用斯範世何能生善。
此逆順之異十也。
内法門有漸頓。
内喻曰。
義乃道德所卑。
禮生忠信之薄。
瑣仁譏于匹婦。
大孝存乎不匮。
然對兇哥笑。
乖中夏之容。
臨喪扣盆。
非華俗之訓(原壤母死。
倚棺而哥孔子助祭弗譏。
子桑死。
子貢吊。
四子相視而笑。
莊子妻死扣盆而哥)故教之以孝。
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也。
教之以忠。
敬天下之為人君也。
化周萬國。
乃明辟之至仁。
形于四海。
實聖王之巨孝。
佛經言。
識體輪回六趣。
無非父母。
生死變易三界。
孰辯怨親。
又言。
無明覆慧眼。
來往生死中。
往來多所作。
更互為父子。
怨數為知識。
知識數為怨。
是以沙門舍俗趣真。
均庶類于天屬。
遺榮即道。
等含氣于己親(行普正之心。
等普親之意)且道尚清虛爾重恩愛。
法貴平等爾簡怨親。
豈非惑也。
勢競遺親文史明事。
齊桓楚穆此其流焉。
欲以訾聖豈不謬哉。
爾道之劣十也。
九箴篇下答九迷論。
周世無機一建造像塔二威儀器服三棄耕分衛四教為治本五忠孝靡違六三寶無翻七異方同制八老身非佛九外論曰。
夫言者非尚于華辭。
貴在中理。
歌者非尚于清響。
貴資合節。
佛經。
如來說法之時。
諸國天子普來集聽。
或放光明遍大千土。
但釋迦在世之日當我周朝。
史冊所書固無遺漏。
未聞天王詣彼蔥嶺。
豈于中華之帝。
無善不預道場。
邊鄙之君。
有緣普沾法座。
光明所照則衆生離苦。
而此土何辜偏無人悟。
獨隔恩外曾不見聞。
仰度能仁不容私簡(彈曰。
汝無見佛業有謗聖愆何得怨神唯須自咎也)求心責實事舛言乖。
詭妄皎然足稱虛僞。
凡夫莫悟逐影吠聲。
而世不能知。
其迷一也。
内周世無機指一。
内箴曰。
夫淳羲麗天。
蒙瞍莫鑒其色。
震霆駭地。
聾夫弗聆其響者。
蓋機感之絕也。
作暴兇跖。
孔智無以遏其心。
結憤野夫。
賜辯莫能蠲其忿。
亦情性之舛也(莊子雲。
孔子見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