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

關燈
惑篇第二之九  辯正論十喻九箴篇釋法琳十喻篇上答李道士十異論有黃巾李仲卿。

    學謝管窺智慚臆度。

    矜白鳥之翼。

    望駭嵩華。

    負爝火之光。

      争輝日月。

    乃作十異九迷貶量至聖。

    餘慨其無識。

    念彼何辜。

    聊為十喻哓之九箴誡之。

    用指諸掌。

    庶明達君子。

    詳茲而改正焉。

     外一異曰。

     太上老君托神玄妙玉女。

    剖左腋而生。

      釋迦牟尼寄胎摩耶夫人。

    開右脅而生。

     内一喻曰。

      老君逆常托牧女而左出。

    世尊順化因聖母而右生。

     開士曰。

    案盧景裕戴诜韋處玄等集解五千文及梁元帝周弘政等考義類雲。

    太上有四。

    謂三皇及堯舜是也。

    言上古有此大德之君。

    臨萬民之上。

    故雲太上也。

      郭莊雲。

    時之所賢者為君。

    材不稱世者為臣。

    老子非帝非皇。

    不在四種之限。

    有何典據辄稱太上耶。

    撿道家玄妙及中台朱韬玉劄等經并出塞記雲。

    老是理母所生。

    不雲有玄妙玉女。

    既非正說。

    尤假謬談也。

    仙人玉箓雲。

    仙人無妻玉女無夫。

    雖受女形畢竟不産。

    若有茲瑞誠曰可嘉。

    何為史記無文周書不載。

    求虛責實。

    信矯妄者之言乎。

      禮雲。

    退官無位者左遷。

    論語雲。

    左衽者非禮也。

    若以左勝右者。

    道士行道何不左旋而還右轉耶。

    國之诏書皆雲如右。

    并順天之常也。

     外二異曰。

     老君垂訓。

    開不生不滅之長生。

      釋迦設教。

    示不滅不生之永滅。

     内二喻曰。

     李聃禀質有生有滅。

    畏患生之生反招白首。

      釋迦垂象示滅示生。

    歸寂滅之滅乃耀金軀。

     開士曰。

    老子雲。

    吾有大患莫若有身。

    使吾無身吾有何患。

    患之所由莫若身矣。

    老子既患有身欲求無惱。

    未免頭白與世不殊。

    若言長生何因早死。

     外三異曰。

     老君應生出茲東夏。

     釋迦降迹挺彼西戎。

     内三喻曰。

      李耳誕形。

    居東周之苦縣。

      能仁降迹出中夏之神州。

     開士曰。

    智度論雲。

    千千重數故曰三千。

    二過複千故曰大千。

    迦維羅衛居其中也。

    婁炭經曰。

    蔥河以東名為震旦。

    以日初出耀于東隅。

    故得名也。

    諸佛出世皆在中州。

    不生邊邑。

    邊邑若生地為之傾。

    按法苑傳高僧傳永初記等雲。

    宋何承天與智嚴法師共争邊中。

    法師雲。

    中天竺地。

    夏至之日日正中時。

    豎木無影。

    漢國影台。

    至期立表猶餘陰在。

    依算經。

    天上一寸地下千裡。

    何乃悟焉。

    中邊始定約事為論。

    中天竺國則地之中心。

    方别拒海五萬餘裡。

    若準此土東約海濱。

    便可震旦本自居東。

    迦維未肯為西。

    其理驗矣。

     外四異曰。

      老君文王之日為隆周之宗師。

     釋迦莊王之時為罽賓之教主。

      内四喻曰。

     伯陽職處小臣忝充藏吏。

    不在文王之日。

    亦非隆周之師。

     牟尼位居太子身證特尊。

    當昭王之盛年。

    為閻浮之教主。

     開士曰。

    前漢書雲。

    孔子為上上流。

    是聖。

    老子為中上流。

    是賢。

    何晏王弼雲。

    老未及聖。

    二教論雲。

    柱史在朝本非諧贊。

    出周入秦為尹言道。

    無聞諸侯不見天子。

    若為周師史無明證。

    不符正說。

    其可得乎。

    案史記王儉百家譜雲。

    李者高陽之後。

    始祖咎鹞為舜理官。

    因遂氏焉。

    李氏之興起于聃也。

    自聃之前未有李姓。

    唯氏理焉。

    以樹下生乃稱李氏。

    老子之子名宗。

    仕魏文侯。

    蓋春秋之末六國時人也。

    文王之世既無李姓。

    何得有聃出為周師。

    年代參差無的依據。

    抱樸雲。

     出文王世嵇康皇甫谧并雲生殷末者。

    蓋指道之僞文。

    非國典所載。

     外五異曰。

      老君降迹周王之代。

    三隐三顯五百餘年。

     釋迦應生胡國之時。

    一滅一生壽唯八十。

     内五喻曰。

     李氏三隐三顯。

    既無的據可依。

    假令五百許年。

    猶慚龜鶴之壽。

     法王一滅一生示現微塵之容。

    八十年間開誘恒沙之衆。

     開士曰。

    撿諸史正典無三隐三顯出沒之文。

    唯臧兢諸操等考義例雲。

    為孔說仁義禮樂之本為一時□。

    王之世千室以疾病緻感。

    老君受百八十戒并太平經一百七十篇為二時。

    至漢安帝時。

    授張天師正一明威之教。

    于時自稱周之柱史。

    為大上所遣為三時也。

    夫應形設教必藉有緣。

    勸化度人皆資徒衆。

    豈可五百年間全無弟子。

    三出三隐不見門人。

    禀學親承。

    杳然河漢烏有之說。

    委巷空傳。

    在周劣駕小車。

    鬓垂絲發。

    來漢即能箫鼓。

    雲萃雨從幹寶搜神。

    未聞其說。

    齊諧異記不載斯靈。

    撫臆論心詭妄尤甚。

     外六異曰。

     老君降世。

    始自周文之日。

    訖乎孔丘之時。

      釋迦下生。

    肇于淨飯之家。

    當我莊王之世。

     内六喻曰。

     迦葉生桓王丁卯之歲。

    終景王壬午之年。

    雖訖孔丘之時。

    不出姬昌之世。

     調禦誕昭王甲寅之年。

    終穆王壬申之歲。

    是為淨飯之胤。

    本生莊王之前。

     開士曰。

    孔子至周見老聃而問禮焉。

    史記具顯。

    為文王師則無典證。

    出于周末其事可尋。

    若在周初史文不載。

    又檢周禮官儀。

    文武成康之世并無柱史藏吏之名。

    當是正品阙條周末小史耳。

     外七異曰。

      老君初生周代晚适流沙。

    不測所終莫知方所。

      釋迦生于西國終彼提河。

    弟子槌胸群胡大叫。

      内七喻曰。

     老子生于賴鄉葬于槐裡。

    詳乎秦佚之吊。

    責在遁天之形。

     瞿昙出彼王宮隐茲鶴樹。

    傳乎漢明之世。

    秘在蘭台之書。

     開士曰。

    莊子内篇雲。

    老聃死。

    秦佚吊之三号而出。

    弟子怪問。

    非夫子之徒欤。

    秦佚曰。

    向吾入見。

    少者哭之如哭其父。

    老者哭之如哭其子。

    古者謂之遁天之形。

    始以為其人也。

    而今非也。

    遁者隐也。

    天者免縛也。

    形者身也。

    言始以老子為免縛隐形之仙。

    今則非也。

    嗟其谄曲取人之情。

    故不免死。

    非我友也。

     外八異曰。

     老君蹈五把十美眉方口。

    雙柱參漏日角月懸。

    此中國聖人之相。

     釋迦鼻如金挺眼類井星。

    精若青蓮頭生螺發。

    此西域佛陀之相。

     内八喻曰。

      李老羌眉方口。

    差是長者之徵。

    蹈五把十。

      未為聖人之相。

     婆咖聚日融金之色。

    既彰希有之徵。

    萬字千輻之奇。

    誠摽聖人之相。

      開士曰。

    老子中胎等經雲。

    老聃黃色廣颡長耳大目疏齒厚唇。

    手把十字之文。

    腳蹈二五之畫。

    止是人間之異相。

    非聖者之奇姿也。

    傳記并雲。

    老子鼻隆薄頭尖口高齒疏眼睐耳擿發蒼黧色厚唇長耳。

    其狀如此。

    豈比佛耶。

    如來身長丈六方正不傾。

    圓光七尺照諸幽冥。

    頂有肉髻其發绀青。

    耳覆垂埵目視開明。

    師子頰車七合網盈。

    口四十齒方白齊平。

    舌能掩面蓮花葉形。

    手内外握掌文皆成。

    其語雷震八種音聲。

    胸上萬字足輪千萦。

    色融紫磨相好難名。

    具三十二八十種祯。

    放一光而地獄休息。

    演一法使苦痛安甯。

    備列衆經不煩委指。

     外九異曰。

     老君設教。

    敬讓威儀自依中夏。

     釋迦制法。

    恭肅儀容還遵外國。

     内九喻曰。

      老是俗人官居末品。

    衣冠拜伏自奉朝章。

      佛為聖主道與俗乖。

    服貌威儀豈同凡制。

     開士曰。

    昔丹陽餘玖興。

    撰明真論以駁道士。

    出其僞妄。

    詳彼論焉言。

    巾褐之服正是古日儒墨之所服也。

    在昔五帝鹿巾許由皮冠。

    并俗者之服耳。

    褐身長三丈六尺。

    有三百六十寸。

    言法一歲三十六旬。

    或象一年三百六十日也。

    褐前有二帶。

    言法陰陽兩判。

    巾之兩角又法二儀。

    餘氏又雲。

    若周秦二世。

    即以夏之十月為年。

    至于分度盈縮曆運折除。

    複焉得三百六十數耶。

    考堯舜周孔不為此服。

    尋黃帝之遇皇人九真之靈。

    又降帝喾。

    至夏禹。

    開塗鐘二山之藏。

    窮此等服曾無據焉。

    案周有赤雀之徵。

    且感丹書之瑞。

    既符火德世服朱衣。

    老是周人兼陪末吏。

      冠履拜伏自奉恒儀。

    即曰治頭本名鬼卒。

    黃巾赤箓不效伯陽。

    祝水行符親師張氏。

    非道非俗祖習誰風。

      外十異曰。

     老君之教。

    以複孝慈為德本。

     釋迦之法。

    以舍親戚為行先。

     内十喻曰。

     老訓狂勃殺二親為行先。

     釋教仁慈濟四生為德本。

     開士曰。

    汝化胡經言。

    喜欲從聃。

    聃曰。

    若有至心随我去者。

    當斬汝父母妻子七人頭者。

    乃可去耳。

    喜乃至心便自斬父母七人。

    将頭到聃前。

    便成七豬頭。

     夫順天地之道者行也。

    不傷和氣者孝也。

    丁蘭感通于朽木。

    董永孝緻于天女。

    禽獸猶有母子而知親。

    況聃喜行道于天下。

    斬其父母。

    何名孝乎。

    戮其妻子。

    豈謂慈乎。

     内十喻答外十異。

     内從生有勝劣第一立教有淺深二德位有高卑三化緣有廣陜四壽夭有延促五化迹有先後六遷謝有顯晦七相好有少多八威儀有同異九法門有頓漸十外從生左右異一。

      外論曰。

    聖人應迹異彼凡夫。

    或乘龍象以處胎。

    乍開脅腋而出世。

    雖複無關兩氣非假二親。

    至于左右之殊。

    其優劣之異一也。

     内從生有勝劣。

      内喻曰。

    右衽者則戎狄所尊。

    右命者為中華所尚。

    故春秋雲。

    冢卿無命介卿有之。

    不亦左乎。

    史記雲。

    蘭相如功大位在廉頗右。

    頗恥之。

    又雲。

    張儀相右秦而左魏。

    犀首相右韓而左魏。

    蓋雲不便也。

    禮雲。

    左道亂群殺之。

    豈非右優而左劣也。

    皇甫谧高士傳雲。

    老子楚之相人。

    家于渦水之陰。

    師事常松子。

    及常子有疾。

    耳往問疾焉。

    嵇康雲李耳從涓子學九仙之術。

    撿太史公等衆書。

    不雲老子剖左腋生。

    既無正出。

    不可承信明矣。

    驗知揮戈操翰。

    蓋文武之先。

    五氣三光。

    寔陰陽之首。

    是以釋門右轉且符人用。

    張陵左道信逆天常。

    何者。

    釋迦起無緣之慈。

    應有機之召。

    語其迹也。

    則行滿三隻相圓百劫。

    降神而乘玉象。

    掩耀而誕金姿。

    三十二祥休徵開于地府。

    一十八梵祯瑞駭天宮。

    靈相周于十方。

    神光顯乎八極。

    述其本也。

    久證圓明。

    塵沙莫能算其壽。

    早登寂照。

    虛空無以量其體。

    豈唯就攀枝而偉瑞。

    徵白首而效祥。

    猶螢光與龍燭競輝。

    魚目共蛇珠并耀。

    爾道之劣一也。

     外教門生滅異二。

     外論曰。

    夫等無生滅其理則均。

    導世引凡不無差異。

    但生者物之所以欣。

    滅者物之所以惡。

    然則生道難得必俟修功。

    滅法易求讵勞禀學。

    是知騰神駕景。

    自可積劫身存。

    氣盡形殂。

    固當一時神逝。

    此教門之殊二也。

     内立教有淺深。

     内喻曰。

    夫滅身以懼大患。

    絕智以避長勞。

    議生靈于懸疣。

    齊泯性于王樂。

     蓋老莊之談也。

    且綿綿常住。

    古皇則不死不終。

    渑渑無名。

    老氏則複歸無物。

    然常存非永沒之稱。

    無物豈長生之化耶。

    抑複明其淺深。

    至如保弱守雌之文。

    虛心實腹之論。

    審浮生之有量。

    嗟智水之無涯。

    語大則局在域中。

    陶鈞則不出性分。

      蓋其志也。

    豈與夫大覺開無窮之緣。

    挺圓極之照。

    測微則窮乎絕隙。

    究理則控在無方。

    美氣與氤氲共和。

    神軀同太虛比固。

    語其量也。

    猶嵩華與培塿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