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辯惑篇第二之八 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并表) 綿州振響寺沙門釋明概僧明概言。

    概聞三皇統天五帝禦寓。

    道含弘而遠大。

    德普覆而平均。

    敷善教以訓民。

    布慈心而育物。

    逮乎中古其道弗虧。

    故漢武欽明見善而弗及。

    顯宗睿聖體道而不居。

    遂能纡屈尊儀。

    甘泉禮金人之瑞。

    翹想夢寐德陽。

    降銅像之徵。

    于是秦景西遊。

    越流沙而訪道。

    摩騰東入。

    跨蔥嶺而傳真。

    遂得化漸漢朝。

    寺興白馬之号。

    道流晉世。

    刹建青龍之名。

    其間盛寫尊儀競崇寺塔。

    騰惠雲于落刃。

    湧法水于窮源。

    驅有識于福林。

    登蒼生于善地。

    開闡佛法昭化愚蒙。

    故得永平季年嘉瑞臻輯。

    慶雲流潤湛露凝甘。

    澤馬騰骧神雀翔集。

    朱英吐含穎之秀。

    紫葩生連理之枝。

    可謂不世之奇徵。

    非常之嘉瑞者也。

    于是西域入侍南越歸仁。

    偃革休兵銷金罷刃。

    豈不由感聖降靈奉戒行善精誠昭著貫達幽明者哉。

    故書雲。

    天生神物以祚聖人。

    無德斯隐有道則見。

    着之惇史可得而詳。

    惟我大唐膺期啟運握機禦曆誕命建家。

    初起義則道□百靈。

    始登圖則威加萬國。

    故世充化及。

    授首于東都。

      建德武周。

    榇身于北朔。

    荊吳克定秦隴廓清。

    方慶駕七寶而飛行。

    導千輪而輕舉。

    巍巍不與。

    蕩蕩誰名。

    功既成焉。

    事亦畢矣。

    加以留心佛法眷言匡護。

    故莊嚴總持再興九級。

    沙門釋子更度千人。

    像化彌盛于前朝。

    寺塔更興于聖世。

    方頂戴三寶弘護四依。

    合掌低頭。

    忘帝王之貴。

    斂心屈膝。

    盡至敬之誠。

    概自慶遭逢屬此嘉運。

    方願息心淨刹畢志玄門。

    懔勵六時。

    以酬聖世之德。

    翹勤五體。

    用報罔極之恩。

    而奕忽肆狂言上聞朝聽。

    輕辭蔑聖利口謗賢。

    出語醜于枭音。

    發聲毒于鸩響。

    專欲破滅佛法毀廢衆僧。

    割斷衣糧減省寺塔。

    其故何也。

    奕曾為道士。

     惡妒居懷。

    故毀聖劣凡贊愚勝智。

    以下謗上用短加長。

    違理悖情一至于此。

    但讒言害德偏聽傷賢。

    故宋受子罕之言。

    囚于墨翟。

    魯信季孫之說。

    逐于尼丘。

    二子之賢。

    弗能自免。

    八條之謗。

    或累于人然。

     主上欽明弗容讒慝。

    縱其三失甯緻一疑。

    但浮雲在天。

    白日有時虧照。

    遊翳拂目。

    陽精為之不明。

    而傅奕浮辭迷于視聽。

    情理眩惑言語混淆。

    弗可專聽。

    豈應偏信。

    請共決對存毀分甘。

    概忝在缁徒預參法侶。

    忽聞诽謗甯不深傷。

    縱回刃刳心。

    未以為痛。

    抽刀斮髓讵以為殘。

    謗讟之深傷酷甚此。

    經雲。

    亡身護法沒命弘道。

    此其時也。

    方抽腸瀝膽報邪逆之仇仇。

    申表獻誠。

    雪師父謗辱。

    冒昧忤聽。

    追用驚惶。

    謹言。

      謹奏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列之如左。

     第一決破。

    僧尼六十已還簡令作丁兵強農勸事。

     概聞至理絕言。

    本出毀譽之外。

    玄宗離說。

    寔超語默之端。

    然物情不悟寄言深淺。

    世道多惑假示精粗。

    故有内外道殊邪正說異。

    凡聖位别大小教分。

    若以同會一乘。

    豈執之以謗佛。

    終趣極果。

    不封之以謬真。

    譬千川之赴滄溟。

    萬流之歸巨海。

    内外明證。

    豈虛言哉。

    故法華言。

    于諸過去佛。

    現在或滅度。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又涅槃經言。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究竟皆當成得佛道。

    又道家法輪雲。

    若見沙門思念無量。

    願早出身以習佛真。

    若見佛圖思念無量。

    當願一切普入法門。

    又靈寶洞玄真一經雲。

    衆真高仙已得佛道。

    又靈寶太上秘要經雲。

    各于現在同得佛道。

    故知不二妙門終須齊入。

    唯一極果要必同登。

    茍執異端自贻迷墜。

    近代學者率意庸愚。

    偷竊真言安置僞典。

    故五道輪轉托作仙經。

    三千威儀假稱道戒。

    詣佛受法改作天尊。

    勤行作佛轉為金阙。

    本行回為本相。

    佛言題作道言。

    摸托佛法之威儀。

    彷習衆僧之法式。

    或持真當僞讵識是非。

    翻正入邪豈知颠倒。

    事同癡賊竊狐裘而反披。

    有類愚夫盜珠璎而倒着。

    如斯條類數亦衆多。

    略舉二三不可^8□縷。

    但傅弈曾為道士。

    身服黃衣。

    不遵李老無為之風。

    專行張陵兵吏之法。

    或身為米賊聚斂無端。

    名稱鬼卒咒詛甯忌。

    湯沐栉梳與俗既同。

    耽荒愛欲将世何别。

    加以内懷嫉意外肆狂言。

    诽謗紛纭罵詈重疊。

    此而可忍。

    孰不可容。

    今依事條。

    次第決破。

    願垂聖鑒。

    少詳覽焉。

     奕言。

    衆僧剃發染衣。

    不谒帝王違離父母。

    非忠孝者。

    今之道士戴帻冠巾。

     應拜時君。

    在家侍養為忠孝不。

    今既不然豈獨偏責。

    夫論忠者。

    事君以盡命。

    殉義以忘身。

    孝者奉親竭誠存沒以資濟。

    故道安直谏以輔秦。

    佛圖忠言以匡趙。

    目連捧缽而饷母。

    釋迦擔棺而葬親。

    甯國濟家豈非忠孝也。

    不如道士張魯亂于漢朝。

    孫恩反于晉國。

    陳瑞習道而夷族。

    公旗學仙而滅門。

    亂國破家豈有忠孝也。

     又言。

    衆僧仇匹内通衣形外隔。

    夭胎殺子違禮逆天者。

    今道士既合氣修齋交接受道。

    應護胎生子順禮合天。

    此則伉俪久成。

    陰陽本合而無産孕。

    真是夭胎。

     宜簡令作民。

    使其養子增加戶口添足兵丁。

    豈非益國利民者乎。

    又言僧有十萬。

     六十已還簡令作丁。

    則兵強農勸者。

    夫論兵強者。

    尋衆僧之類。

    禀如來之教。

    食唯米面之素。

    供唯芋蒻之資。

    體瘠力羸心虛氣弱。

    不折生草讵踐□蟲。

    習忍修慈好生惡殺。

    對敵多怯不手必疑。

    徒勞行陣無益兵勢也。

    如論道士人足數萬。

    祭三事五受禁行符。

    章奏必宰雞肫。

    祭醮要求酒脯。

    脔脍醑醪恣其醉飽。

    體肥力壯心勇氣強。

    安忍無親惡生好殺。

    臨陣必勇下手不疑。

    列以軍伍決強兵勢。

    若挍其力則道士強。

    論其德衆僧勝。

    去取之宜。

    斷可知矣。

     若言躬耕力作以為農勸者。

    此由局見。

    未是通途。

    夫俗不可以一禮齊。

    政不可以一道治。

    士不可以一行取。

    民不可以一業。

    成故漢書貨殖部雲。

    古之四民不得雜處。

    士相與言仁義于朝宴。

    工相與議伎巧于官府。

    商相與語财利于市井。

    農相與議稼穑于田野。

    此四者各安其居而樂其業。

    故得财成天地之宜。

    用資國家之利。

    今者衆僧亦各有業。

    論其内以慈忍推心。

    即是士之仁義。

    語其外以權巧化物。

    即是工之伎能。

    談其行以施報相酬。

    即是商之市井。

    語其道以自他兼濟。

    即是農之力田。

    此則克誠可以感鬼神。

    唯德能以動天地。

    運慈心以降澤。

    布恩惠以潤時。

    故善政者。

    驟雨随車飛螟避境。

    隴麥雙穟成禾九栽。

    蓋由善政之功。

    匪唯勤農之力者矣。

     又言。

    欲令衆僧拜谒帝王編于朝典者。

    此之一見迷倒最深。

    既自落坑引他墜井。

    欲令同陷。

    其可得乎。

    昔桓玄篡逆狂悖無道。

    已有此論。

    朝議不從雲。

    沙門釋子剃發染衣。

    許其方外之人。

    不拘域中之禮。

    故袈裟偏袒。

    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