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宗之服。
缽盂錫杖。
豈廊廟之器。
而玄悖逆固執不悛。
既屈辱三尊飄蕩七廟。
民怨神怒衆叛親離。
軍敗于東陵。
身喪于西浦。
覆車明鑒。
孰不誡哉。
我大唐皇帝。
命聖挺生。
應休明之期。
當會昌之運。
止塗息炭拔溺濟沈。
弘聖教以訓民。
垂至仁以育物。
年和歲稔氣阜時昌。
至德玄功疇能殚紀。
加以内懷四信外奉三尊。
屈乘輿而歸依。
降冕旒而回向。
故得八方稽颡萬國朝風。
豈責離俗之人。
令備在家之禮。
今道士披褐執闆戴帻冠巾。
既服臣吏之衣。
須行朝谒之禮。
昔天師貴士尚拜帝王。
今鬼卒賤夫須跪卿相。
宜令道士習其師法。
朝谒帝王參拜官長。
編于朝典。
不亦宜乎。
論言。
案漢魏已來。
時經九代。
其間道士。
左道亂朝妖言犯國者。
披閱圖史何世而無。
後漢獻帝。
張陵張魯詐說鬼語。
假作谶書雲。
漢祚滅後。
黃衣得天下。
遂與钜鹿張角遠為外應。
造黃布巾披黃帔。
聚合徒衆诳誘愚民。
謀危社稷。
尋被誅滅。
故禮雲。
左道亂群者殺之。
今者道士不着李老參朝之服。
乃披張魯亂國之衣。
師弟相承賊行不改。
人數既多。
共結賊黨。
或緻窺觎甯不備豫。
計數有五萬。
簡令作丁年稅赀租歲産男女。
則利國益民強兵農勸。
如概愚見。
其如法者遵而奉之。
其違禁者廢而使之。
庶莠稗一除田苗郁茂。
奸邪既遣徒衆肅清。
豈不善欤。
第二決破。
寺作草堂土舍。
則秦皇漢武為有德之君。
概聞法身無像應物有方。
故假現全身。
置于多寶之塔。
權分碎質。
流乎阿育之龛。
故能聚散随緣存亡任物。
聖力權變不可思議。
但佛生天竺。
随其土風。
葬必阇維。
收必起塔。
塔即是廟。
廟者貌也。
祭祀承事如貌存焉。
今之國家宗廟社稷。
類皆然也。
但如來滅度一百年後。
有阿輸伽王。
鐵輪禦世。
以威德使鬼神。
福力興靈廟。
故八萬四千之塔。
不日而成。
千柱百梁之堂。
匪朝既就。
讵勞人力。
自是神功。
豈以凡夫之情而疑聖賢之事。
何異鬥筲測大海。
尺寸量虛空。
其可得乎。
舍利東流吳王創感。
僧會稽請。
丹誠至而忽臨。
孫權驗試。
砧硾陷而彌固。
于是騰光上徹。
照灼斧扆之間。
發彩傍通。
郁映嚴廊之下。
會時欣躍廣贊威靈。
權及朝臣聞皆信伏。
即為建塔并置伽藍。
緣是江左大弘佛事。
豈若太上骨朽于關中。
判無舍利。
天師體葬于蛇腹。
讵有遺身。
靡所依憑便生妖詐。
聞佛有舍利八斛用表遺身。
遂畜小石二枚。
以代仙卵。
然仙卵本狂豕之陰。
玄壇乃老鬼之廟。
若言舍利胡骨。
理勝狂豕之陰。
佛圖胡冢。
甯同老鬼之廟。
豈可以高下相況等級寄言。
故今道士見舍利如眼梗。
讵肯歸依。
睹浮圖若心刺。
專謀破毀。
徒懷邪惡。
其可得乎。
曆代已來為帝王者。
并夙種善根多懷正信。
傾珍造塔撤寶崇真。
皆欲申其追遠之誠。
緻其如在之敬。
故繕興九級備盡莊嚴。
式構百梁窮其壯麗。
緻使貧人捧奠則梵宮立成。
長者絣繩天堂即現。
因果之道斯理皎然。
闇識之徒弗能悟矣。
論言。
案仁王經。
世間帝王有其五種。
一粟散王威德最劣。
二鐵輪王治閻浮提。
三銅輪王兼二天下。
四銀輪王化三天下。
五金輪王統四天下。
此之五王。
論其位上下不同。
語其德勝劣有異。
推秦皇漢武。
閻浮提内唯王震旦。
五種王中粟散王也。
斯乃德劣而居勝殿。
位卑而處高台。
不以恩惠感人。
專以鞭撻使物。
緻神祇憤責民庶呼嗟。
故史官貶之以為無道。
又身殃之後盛造墳陵。
費損萬金勞役百姓。
于是骨肉消散靈影滅無。
年代寂寥威福何在。
我釋迦應世德位獨高。
道冠百靈神超萬億。
聖中極聖。
德過千聖之前。
王中法王。
位居百王之上。
豈伊秦皇漢武而挍其優劣者哉。
佛則德高而居勝殿。
位極而處高台。
唯以德化感人。
不用鞭撻使物。
自有帝王喜舍靈神影助。
滅度之後為興塔廟。
舍利不滅威靈尚存。
毀之立見惡徵。
破之眼看緻禍。
故吳主孫皓。
奢淫苛虐不忌罪福言無報應。
掘得銅像令置廁前。
至四月八日。
小便像頭雲。
今八日以灌爾頂。
須臾之間卻患陰^2□。
苦毒難堪。
太史占之雲。
犯大神。
遍禱靈隻都無降異。
後聞說佛。
方乃驚惶自慨前過。
即遣迎像香湯沐浴。
叩頭謝過。
應聲即愈緣是生信誡懼終身。
又宋臣謝晦。
身臨荊州城。
内有五層寺。
寺有舍利塔。
晦性兇悖。
先無誠信雲。
寺塔不宜在城。
令毀而出之。
于是自領軍士直至塔前。
衆皆戰栗莫敢舉手。
晦遂嚴鼓驅逼軍人。
撞擊龛門破斫尊像。
俄而雲霧闇地風塵張天。
晦及軍人身蒙灰土。
以手拭之皮肉随落。
遂成惡疾遍身癞瘡。
不久叛逆尋被誅滅。
此事并如宋宣驗記說。
略依記傳疏此事條。
示諸未悟哓其心目耳。
如概愚見。
釋迦應世物共尊崇。
在昔之時已有寺塔。
今之造者請而存之。
李老棄世心尚虛無。
在世之時全無館舍。
今之奢競請宜省之。
第三決破。
諸州及縣減省寺塔。
則民安國治。
概聞在昔明王恭己南面。
智落天地不自慮也。
辯雕萬物不自說也。
何則勞于求土。
逸于驅使之士。
但得其人天下自治。
故訪道宣室思政明堂。
揆務分司沿方授職。
八凱并列十亂當朝。
用能保乂國家。
克甯社稷。
于是弘慈悲之化。
緩賦而恤貧。
行至仁之教。
省刑而慎獄。
敷德澤遠至而迩安。
定成功制禮而作樂。
斯為至治。
可得而稱。
故書雲。
治國以安民為基。
安民以良吏為本。
若得其人則國安。
非其人則民亂。
故知忠臣良吏。
可以治國安民者也。
然須崇善建福樹果修因。
敬事神明承奉靈廟。
豈可毀塔廢廟并寺逐僧。
靈隻為徵禍福須慎。
而奕兇悖專肆狂言。
聖朝明鑒理無緻惑。
論言。
竊見标樹為社。
立塼石以稱君。
累土成壇。
束茅篡而為飾。
至于急厄求請微有威靈。
雨旱祈誠片緻恩福。
況佛神儀嶷爾靈相俨然。
而欲輕毀。
其可得也。
自漢明感夢。
寺興白馬之名。
孫權驗瑞。
塔始建初之号。
自斯厥後相系而興。
向若神道泯無帝王豈應敬事。
威靈歇滅國主甯複遵承。
并以目驗身臨。
故使歸依回向。
未若道家都無承據李老事周之日。
未有玄壇。
張陵謀漢之晨。
方興觀舍。
故後漢順帝中。
有沛人張陵。
客遊蜀土。
聞古老相傳雲。
昔漢高祖。
應二十四氣。
祭二十四山。
遂王有天下。
陵不度德遂構此謀。
殺牛祭祀二十四所。
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
治館之興始乎此也。
二十三所在于蜀地。
尹喜一所在于鹹陽。
于是诳誘愚民招合兇黨。
斂租稅米謀為亂階。
時被蛇吞逆釁弗作。
至孫張魯。
禍亂方興起于漢中。
為曹操誅滅。
自爾迄今群□相系。
依托治館恒
缽盂錫杖。
豈廊廟之器。
而玄悖逆固執不悛。
既屈辱三尊飄蕩七廟。
民怨神怒衆叛親離。
軍敗于東陵。
身喪于西浦。
覆車明鑒。
孰不誡哉。
我大唐皇帝。
命聖挺生。
應休明之期。
當會昌之運。
止塗息炭拔溺濟沈。
弘聖教以訓民。
垂至仁以育物。
年和歲稔氣阜時昌。
至德玄功疇能殚紀。
加以内懷四信外奉三尊。
屈乘輿而歸依。
降冕旒而回向。
故得八方稽颡萬國朝風。
豈責離俗之人。
令備在家之禮。
今道士披褐執闆戴帻冠巾。
既服臣吏之衣。
須行朝谒之禮。
昔天師貴士尚拜帝王。
今鬼卒賤夫須跪卿相。
宜令道士習其師法。
朝谒帝王參拜官長。
編于朝典。
不亦宜乎。
論言。
案漢魏已來。
時經九代。
其間道士。
左道亂朝妖言犯國者。
披閱圖史何世而無。
後漢獻帝。
張陵張魯詐說鬼語。
假作谶書雲。
漢祚滅後。
黃衣得天下。
遂與钜鹿張角遠為外應。
造黃布巾披黃帔。
聚合徒衆诳誘愚民。
謀危社稷。
尋被誅滅。
故禮雲。
左道亂群者殺之。
今者道士不着李老參朝之服。
乃披張魯亂國之衣。
師弟相承賊行不改。
人數既多。
共結賊黨。
或緻窺觎甯不備豫。
計數有五萬。
簡令作丁年稅赀租歲産男女。
則利國益民強兵農勸。
如概愚見。
其如法者遵而奉之。
其違禁者廢而使之。
庶莠稗一除田苗郁茂。
奸邪既遣徒衆肅清。
豈不善欤。
第二決破。
寺作草堂土舍。
則秦皇漢武為有德之君。
概聞法身無像應物有方。
故假現全身。
置于多寶之塔。
權分碎質。
流乎阿育之龛。
故能聚散随緣存亡任物。
聖力權變不可思議。
但佛生天竺。
随其土風。
葬必阇維。
收必起塔。
塔即是廟。
廟者貌也。
祭祀承事如貌存焉。
今之國家宗廟社稷。
類皆然也。
但如來滅度一百年後。
有阿輸伽王。
鐵輪禦世。
以威德使鬼神。
福力興靈廟。
故八萬四千之塔。
不日而成。
千柱百梁之堂。
匪朝既就。
讵勞人力。
自是神功。
豈以凡夫之情而疑聖賢之事。
何異鬥筲測大海。
尺寸量虛空。
其可得乎。
舍利東流吳王創感。
僧會稽請。
丹誠至而忽臨。
孫權驗試。
砧硾陷而彌固。
于是騰光上徹。
照灼斧扆之間。
發彩傍通。
郁映嚴廊之下。
會時欣躍廣贊威靈。
權及朝臣聞皆信伏。
即為建塔并置伽藍。
緣是江左大弘佛事。
豈若太上骨朽于關中。
判無舍利。
天師體葬于蛇腹。
讵有遺身。
靡所依憑便生妖詐。
聞佛有舍利八斛用表遺身。
遂畜小石二枚。
以代仙卵。
然仙卵本狂豕之陰。
玄壇乃老鬼之廟。
若言舍利胡骨。
理勝狂豕之陰。
佛圖胡冢。
甯同老鬼之廟。
豈可以高下相況等級寄言。
故今道士見舍利如眼梗。
讵肯歸依。
睹浮圖若心刺。
專謀破毀。
徒懷邪惡。
其可得乎。
曆代已來為帝王者。
并夙種善根多懷正信。
傾珍造塔撤寶崇真。
皆欲申其追遠之誠。
緻其如在之敬。
故繕興九級備盡莊嚴。
式構百梁窮其壯麗。
緻使貧人捧奠則梵宮立成。
長者絣繩天堂即現。
因果之道斯理皎然。
闇識之徒弗能悟矣。
論言。
案仁王經。
世間帝王有其五種。
一粟散王威德最劣。
二鐵輪王治閻浮提。
三銅輪王兼二天下。
四銀輪王化三天下。
五金輪王統四天下。
此之五王。
論其位上下不同。
語其德勝劣有異。
推秦皇漢武。
閻浮提内唯王震旦。
五種王中粟散王也。
斯乃德劣而居勝殿。
位卑而處高台。
不以恩惠感人。
專以鞭撻使物。
緻神祇憤責民庶呼嗟。
故史官貶之以為無道。
又身殃之後盛造墳陵。
費損萬金勞役百姓。
于是骨肉消散靈影滅無。
年代寂寥威福何在。
我釋迦應世德位獨高。
道冠百靈神超萬億。
聖中極聖。
德過千聖之前。
王中法王。
位居百王之上。
豈伊秦皇漢武而挍其優劣者哉。
佛則德高而居勝殿。
位極而處高台。
唯以德化感人。
不用鞭撻使物。
自有帝王喜舍靈神影助。
滅度之後為興塔廟。
舍利不滅威靈尚存。
毀之立見惡徵。
破之眼看緻禍。
故吳主孫皓。
奢淫苛虐不忌罪福言無報應。
掘得銅像令置廁前。
至四月八日。
小便像頭雲。
今八日以灌爾頂。
須臾之間卻患陰^2□。
苦毒難堪。
太史占之雲。
犯大神。
遍禱靈隻都無降異。
後聞說佛。
方乃驚惶自慨前過。
即遣迎像香湯沐浴。
叩頭謝過。
應聲即愈緣是生信誡懼終身。
又宋臣謝晦。
身臨荊州城。
内有五層寺。
寺有舍利塔。
晦性兇悖。
先無誠信雲。
寺塔不宜在城。
令毀而出之。
于是自領軍士直至塔前。
衆皆戰栗莫敢舉手。
晦遂嚴鼓驅逼軍人。
撞擊龛門破斫尊像。
俄而雲霧闇地風塵張天。
晦及軍人身蒙灰土。
以手拭之皮肉随落。
遂成惡疾遍身癞瘡。
不久叛逆尋被誅滅。
此事并如宋宣驗記說。
略依記傳疏此事條。
示諸未悟哓其心目耳。
如概愚見。
釋迦應世物共尊崇。
在昔之時已有寺塔。
今之造者請而存之。
李老棄世心尚虛無。
在世之時全無館舍。
今之奢競請宜省之。
第三決破。
諸州及縣減省寺塔。
則民安國治。
概聞在昔明王恭己南面。
智落天地不自慮也。
辯雕萬物不自說也。
何則勞于求土。
逸于驅使之士。
但得其人天下自治。
故訪道宣室思政明堂。
揆務分司沿方授職。
八凱并列十亂當朝。
用能保乂國家。
克甯社稷。
于是弘慈悲之化。
緩賦而恤貧。
行至仁之教。
省刑而慎獄。
敷德澤遠至而迩安。
定成功制禮而作樂。
斯為至治。
可得而稱。
故書雲。
治國以安民為基。
安民以良吏為本。
若得其人則國安。
非其人則民亂。
故知忠臣良吏。
可以治國安民者也。
然須崇善建福樹果修因。
敬事神明承奉靈廟。
豈可毀塔廢廟并寺逐僧。
靈隻為徵禍福須慎。
而奕兇悖專肆狂言。
聖朝明鑒理無緻惑。
論言。
竊見标樹為社。
立塼石以稱君。
累土成壇。
束茅篡而為飾。
至于急厄求請微有威靈。
雨旱祈誠片緻恩福。
況佛神儀嶷爾靈相俨然。
而欲輕毀。
其可得也。
自漢明感夢。
寺興白馬之名。
孫權驗瑞。
塔始建初之号。
自斯厥後相系而興。
向若神道泯無帝王豈應敬事。
威靈歇滅國主甯複遵承。
并以目驗身臨。
故使歸依回向。
未若道家都無承據李老事周之日。
未有玄壇。
張陵謀漢之晨。
方興觀舍。
故後漢順帝中。
有沛人張陵。
客遊蜀土。
聞古老相傳雲。
昔漢高祖。
應二十四氣。
祭二十四山。
遂王有天下。
陵不度德遂構此謀。
殺牛祭祀二十四所。
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
治館之興始乎此也。
二十三所在于蜀地。
尹喜一所在于鹹陽。
于是诳誘愚民招合兇黨。
斂租稅米謀為亂階。
時被蛇吞逆釁弗作。
至孫張魯。
禍亂方興起于漢中。
為曹操誅滅。
自爾迄今群□相系。
依托治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