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作妖邪。
故漢順帝中平元年。
钜鹿人張角。
自稱黃天部師。
有三十六将。
皆着黃布巾。
遠與張魯相應。
衆至十萬。
焚燒邺城。
漢遣河南尹何進。
将兵讨滅。
又晉武帝鹹甯二年。
為道士陳瑞以左道惑衆。
自号天師。
徒附數千。
積有歲月。
為益州刺史王浚誅滅。
又晉文帝太和元年。
彭城道士盧悚。
自稱大道祭酒。
以邪術惑衆聚合徒黨。
向晨攻廣漢門雲。
迎海西公殿中。
桓秘等覺知與戰。
尋并誅斬。
又梁武帝大同五年。
道士袁矜。
妖言惑衆行禁步崗。
官軍收掩尋被戮滅。
至隋開皇十年。
綿州昌隆縣道士蒲童。
與左童二人在崩溪館。
自稱得聖。
诳惑人民。
重床至屋卻坐其上。
雲十五童女方堪受法。
令女登床以幕圍繞。
遂便奸匿。
如此經月。
計所奸女。
出數百人。
後事發覺。
因遂逃亡。
又開皇十八年。
益州道士韓朗。
綿州道士黃儒林。
扇惑蜀王令興惡逆雲。
欲建大事須藉勝緣。
遂教蜀王傾倉竭庫。
造千尺道像。
建千日大齋。
畫先帝形反縛頭手。
咒而厭之。
河北公趙仲卿撿察得實。
送身京省。
被問伏罪。
出市被刑。
今大唐革命妖惑尚興。
以去武德三年。
綿州昌隆縣民李望。
先事黃老恒作妖邪。
去大業季年。
有道士蒲子真。
微閑道術。
被送東京。
至梁漢身死。
因葬在彼。
而李望矯假雲。
子真近還。
又彼縣山側有一石室。
嚴穴幽闇人莫敢窺。
望乃依憑以作妖詐。
在明則張喉大語領納通傳。
入闇則噎氣小聲詐說禍福。
遂令正直檀越幾緻回心。
邪曲愚夫理宜專信。
道士傳說達縣聞州。
官人初檢。
并皆信受。
後刺史李大禮雲。
此事非輕。
必須申奏。
要假親驗方定是非。
遂與阖州官入并道士等一百餘騎。
同乘鞍馬競飾衣巾。
多料祭槃倍科醮物。
酒脯雜味任彼所須。
同至窟前再拜祈請。
望時詐答。
聞者頌心。
唯巴西縣令樂世質深達機情。
知其诳詐入闇密候。
見望咽聲質時呵之。
望即款伏。
收禁州獄。
方欲科罪。
未經數日。
服藥而終。
概緬尋圖史博究古今。
記傳所聞眼目所見。
左道亂政世有其人。
略出五三以為鑒誡。
希垂照覽宜簡除之。
如概愚見。
若行李老清虛之道。
依而存之。
若習張陵雜穢之法。
糾而廢之。
此則蕩彼妖邪去其殘賊。
可謂止暴息亂。
豈非治國安民者乎。
第四決破。
僧尼衣布省齋則蠶無橫死貧人不饑。
概聞禀和合之氣。
成虛假之身。
外命所須。
藉衣食以資養。
内報所恃。
依形神以存立。
形神不可孤立。
藉衣食以資之。
衣食不可過費。
行廉恥以節之。
故遺教經雲。
比丘受食趣得支身。
又言。
着壞色衣以舍飾好。
斯為明訓。
孰不遵行。
但如來制戒對根不同。
人有上下制有寬急。
上則制之以急。
使其頓修。
下則授之以寬。
令其漸進。
上制急者日唯一食。
食止菜蔬身止三衣。
衣唯糞掃。
下制寬者食許兩時。
味通蘇乳衣開十長。
服許缯綿。
或有老病之僧身兼凍餧。
沈痾之士體困饑寒。
須給其衣裘資其藥石。
此則上根不假衆具自爾證真。
下輩要藉資緣方得悟道。
欲令一準。
其可得乎。
若節僧尼衣布省齋濟貧活玺者。
計僧尼一齋止□一缽一着唯衣數缣。
而言損田夫十口殺蠶十萬者。
計道士一醮酒脯百盤一年命绫千匹。
應損千軍之食。
殺萬億之蠶。
而奕知道士損多佯癡不計。
僧尼費少子細偏論。
此全黨言君子弗聽。
如概愚見。
宜斷道士醮祭及以命绫。
此則有益于國家。
不損于民物。
若縱而不禁。
損國害民。
聖上欽明甯不鑒照。
論言。
尋道士盟經先受十戒。
次八十戒。
後一百八十戒。
及三百大戒。
乃至坐起卧息三千威儀。
皆雲秘要。
不妄授人。
尋靈寶智慧上品。
十戒創首即言。
不色不欲心無放蕩。
又消摩智慧經言。
見人妻子願出愛獄。
道士禀承理應遵用。
而建首不行專事違犯。
何者。
戴巾執闆似欲依經。
而畜婦養兒還成破戒。
此則公行色欲。
竟不知慚。
故違經戒甯應有愧。
何異雞雀以戶交欲而無羞。
狗豕當衢行淫而無恥。
多飲堿水忘失思微。
縱恣六情違犯十戒。
初之一戒既破不持。
後之三千理廢無用。
符錄科禁何所施行。
又依老子金丹之經。
真人内朝之律。
朔望之祭。
侍師私房。
情意相親。
男女交接。
使四目兩鼻上下相當兩口兩舌彼此相對。
陰陽既接精氣遂通。
此則夫婦禮成男女道合。
以斯修道道弗可修。
以此出家家甯可出。
颠倒迷惑何其甚哉。
又言佛是黠兒。
理豐智慧。
觀音戲伎實足權奇。
不同祭酒亂朝癡無智慧。
天師蛇螫讵有神通。
夫免禁釋囚諸佛大慈。
拔苦除害觀音至行。
祈恩自施。
非詐誘而覓财。
報德出心。
豈迫脅而取物。
若觀音慈悲。
拔獄即是^7□囚。
天師行禁殺怨。
應為斬士。
然佛睹善則勸。
聞惡則鄰。
慈悲平等怨親無二。
老子亦言。
其善者吾亦善之。
其不善者吾亦善之。
不如天師事五将三神四司九府。
受咒咀之法。
行禁厭之符。
怨者令颠狂失心。
憎者使驚怖失命。
此真世俗之惡神。
人間之殺鬼也。
如概愚見。
今時道士塗炭合氣禁咒章符。
此并非李老正言。
乃是張陵邪法。
妖惑诳詐損國害民。
請宜禁斷息其邪僞也。
第五決破。
斷僧尼居貯則百姓豐滿将士皆富。
概聞八大覺行。
以少欲标先。
五比丘名。
以乞士為最。
故少欲省事。
無複經營之憂。
乞士任緣。
甯有藏積之累。
老子雲。
多藏必亡周禮雲。
積而能散積而能散。
則行合檀那。
多藏必亡言符聖旨。
尋老子行無為之道。
專任清虛。
修寂靜之心。
弗營世務。
然今道士都不遵承。
故二錄大齋三元慶會。
招合愚黨誘诳迷徒。
設廚食以邀賓。
置酒鲑以待客。
遂使監齋分肉事等庖丁。
觀主典鲑還如屠士。
肉須幹臘雜血便吞。
酒使清醇半糟即啜饕餮難滿縱恣無厭。
加以多料紬绫以為命彩。
廣科黍麥持作道租。
傍此興生積聚盈庫。
因斯番轉居貯連倉。
溪壑之心甯知滿極。
至于高門仕族判不歸從。
下姓田夫偏來湊集。
非是崇其道法。
直為貪其酒鲑。
猥雜繁多弗可殚述加以徒衆卑末人品凡庸。
故出家沙門多是貴勝。
在觀道士例是卑微。
故梁武帝登祚之後。
施身入寺供養衆僧。
隋帝之時秦孝王兒。
舍位出家修行佛法。
未曾聞一帝王施身入觀。
未曾見一王子出家事道。
自餘高門士族貴勝豪家。
或有夫婦相辭俱時離俗。
男女相勸同共出家。
目見耳聞何待言說。
若言斷僧尼居貯令軍民富足者。
夫論貧富皆是業緣。
貴賤并關運命。
愚智不可易慮。
妍醜弗可換身。
故經雲。
果報好惡定之于業。
書雲。
命相吉兇懸之于天。
以此言之。
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
必其相富者任置而恒
故漢順帝中平元年。
钜鹿人張角。
自稱黃天部師。
有三十六将。
皆着黃布巾。
遠與張魯相應。
衆至十萬。
焚燒邺城。
漢遣河南尹何進。
将兵讨滅。
又晉武帝鹹甯二年。
為道士陳瑞以左道惑衆。
自号天師。
徒附數千。
積有歲月。
為益州刺史王浚誅滅。
又晉文帝太和元年。
彭城道士盧悚。
自稱大道祭酒。
以邪術惑衆聚合徒黨。
向晨攻廣漢門雲。
迎海西公殿中。
桓秘等覺知與戰。
尋并誅斬。
又梁武帝大同五年。
道士袁矜。
妖言惑衆行禁步崗。
官軍收掩尋被戮滅。
至隋開皇十年。
綿州昌隆縣道士蒲童。
與左童二人在崩溪館。
自稱得聖。
诳惑人民。
重床至屋卻坐其上。
雲十五童女方堪受法。
令女登床以幕圍繞。
遂便奸匿。
如此經月。
計所奸女。
出數百人。
後事發覺。
因遂逃亡。
又開皇十八年。
益州道士韓朗。
綿州道士黃儒林。
扇惑蜀王令興惡逆雲。
欲建大事須藉勝緣。
遂教蜀王傾倉竭庫。
造千尺道像。
建千日大齋。
畫先帝形反縛頭手。
咒而厭之。
河北公趙仲卿撿察得實。
送身京省。
被問伏罪。
出市被刑。
今大唐革命妖惑尚興。
以去武德三年。
綿州昌隆縣民李望。
先事黃老恒作妖邪。
去大業季年。
有道士蒲子真。
微閑道術。
被送東京。
至梁漢身死。
因葬在彼。
而李望矯假雲。
子真近還。
又彼縣山側有一石室。
嚴穴幽闇人莫敢窺。
望乃依憑以作妖詐。
在明則張喉大語領納通傳。
入闇則噎氣小聲詐說禍福。
遂令正直檀越幾緻回心。
邪曲愚夫理宜專信。
道士傳說達縣聞州。
官人初檢。
并皆信受。
後刺史李大禮雲。
此事非輕。
必須申奏。
要假親驗方定是非。
遂與阖州官入并道士等一百餘騎。
同乘鞍馬競飾衣巾。
多料祭槃倍科醮物。
酒脯雜味任彼所須。
同至窟前再拜祈請。
望時詐答。
聞者頌心。
唯巴西縣令樂世質深達機情。
知其诳詐入闇密候。
見望咽聲質時呵之。
望即款伏。
收禁州獄。
方欲科罪。
未經數日。
服藥而終。
概緬尋圖史博究古今。
記傳所聞眼目所見。
左道亂政世有其人。
略出五三以為鑒誡。
希垂照覽宜簡除之。
如概愚見。
若行李老清虛之道。
依而存之。
若習張陵雜穢之法。
糾而廢之。
此則蕩彼妖邪去其殘賊。
可謂止暴息亂。
豈非治國安民者乎。
第四決破。
僧尼衣布省齋則蠶無橫死貧人不饑。
概聞禀和合之氣。
成虛假之身。
外命所須。
藉衣食以資養。
内報所恃。
依形神以存立。
形神不可孤立。
藉衣食以資之。
衣食不可過費。
行廉恥以節之。
故遺教經雲。
比丘受食趣得支身。
又言。
着壞色衣以舍飾好。
斯為明訓。
孰不遵行。
但如來制戒對根不同。
人有上下制有寬急。
上則制之以急。
使其頓修。
下則授之以寬。
令其漸進。
上制急者日唯一食。
食止菜蔬身止三衣。
衣唯糞掃。
下制寬者食許兩時。
味通蘇乳衣開十長。
服許缯綿。
或有老病之僧身兼凍餧。
沈痾之士體困饑寒。
須給其衣裘資其藥石。
此則上根不假衆具自爾證真。
下輩要藉資緣方得悟道。
欲令一準。
其可得乎。
若節僧尼衣布省齋濟貧活玺者。
計僧尼一齋止□一缽一着唯衣數缣。
而言損田夫十口殺蠶十萬者。
計道士一醮酒脯百盤一年命绫千匹。
應損千軍之食。
殺萬億之蠶。
而奕知道士損多佯癡不計。
僧尼費少子細偏論。
此全黨言君子弗聽。
如概愚見。
宜斷道士醮祭及以命绫。
此則有益于國家。
不損于民物。
若縱而不禁。
損國害民。
聖上欽明甯不鑒照。
論言。
尋道士盟經先受十戒。
次八十戒。
後一百八十戒。
及三百大戒。
乃至坐起卧息三千威儀。
皆雲秘要。
不妄授人。
尋靈寶智慧上品。
十戒創首即言。
不色不欲心無放蕩。
又消摩智慧經言。
見人妻子願出愛獄。
道士禀承理應遵用。
而建首不行專事違犯。
何者。
戴巾執闆似欲依經。
而畜婦養兒還成破戒。
此則公行色欲。
竟不知慚。
故違經戒甯應有愧。
何異雞雀以戶交欲而無羞。
狗豕當衢行淫而無恥。
多飲堿水忘失思微。
縱恣六情違犯十戒。
初之一戒既破不持。
後之三千理廢無用。
符錄科禁何所施行。
又依老子金丹之經。
真人内朝之律。
朔望之祭。
侍師私房。
情意相親。
男女交接。
使四目兩鼻上下相當兩口兩舌彼此相對。
陰陽既接精氣遂通。
此則夫婦禮成男女道合。
以斯修道道弗可修。
以此出家家甯可出。
颠倒迷惑何其甚哉。
又言佛是黠兒。
理豐智慧。
觀音戲伎實足權奇。
不同祭酒亂朝癡無智慧。
天師蛇螫讵有神通。
夫免禁釋囚諸佛大慈。
拔苦除害觀音至行。
祈恩自施。
非詐誘而覓财。
報德出心。
豈迫脅而取物。
若觀音慈悲。
拔獄即是^7□囚。
天師行禁殺怨。
應為斬士。
然佛睹善則勸。
聞惡則鄰。
慈悲平等怨親無二。
老子亦言。
其善者吾亦善之。
其不善者吾亦善之。
不如天師事五将三神四司九府。
受咒咀之法。
行禁厭之符。
怨者令颠狂失心。
憎者使驚怖失命。
此真世俗之惡神。
人間之殺鬼也。
如概愚見。
今時道士塗炭合氣禁咒章符。
此并非李老正言。
乃是張陵邪法。
妖惑诳詐損國害民。
請宜禁斷息其邪僞也。
第五決破。
斷僧尼居貯則百姓豐滿将士皆富。
概聞八大覺行。
以少欲标先。
五比丘名。
以乞士為最。
故少欲省事。
無複經營之憂。
乞士任緣。
甯有藏積之累。
老子雲。
多藏必亡周禮雲。
積而能散積而能散。
則行合檀那。
多藏必亡言符聖旨。
尋老子行無為之道。
專任清虛。
修寂靜之心。
弗營世務。
然今道士都不遵承。
故二錄大齋三元慶會。
招合愚黨誘诳迷徒。
設廚食以邀賓。
置酒鲑以待客。
遂使監齋分肉事等庖丁。
觀主典鲑還如屠士。
肉須幹臘雜血便吞。
酒使清醇半糟即啜饕餮難滿縱恣無厭。
加以多料紬绫以為命彩。
廣科黍麥持作道租。
傍此興生積聚盈庫。
因斯番轉居貯連倉。
溪壑之心甯知滿極。
至于高門仕族判不歸從。
下姓田夫偏來湊集。
非是崇其道法。
直為貪其酒鲑。
猥雜繁多弗可殚述加以徒衆卑末人品凡庸。
故出家沙門多是貴勝。
在觀道士例是卑微。
故梁武帝登祚之後。
施身入寺供養衆僧。
隋帝之時秦孝王兒。
舍位出家修行佛法。
未曾聞一帝王施身入觀。
未曾見一王子出家事道。
自餘高門士族貴勝豪家。
或有夫婦相辭俱時離俗。
男女相勸同共出家。
目見耳聞何待言說。
若言斷僧尼居貯令軍民富足者。
夫論貧富皆是業緣。
貴賤并關運命。
愚智不可易慮。
妍醜弗可換身。
故經雲。
果報好惡定之于業。
書雲。
命相吉兇懸之于天。
以此言之。
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
必其相富者任置而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