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之經。

    為此孔教不行西土。

    以此而推。

    抑可知矣。

      論言。

    尋辛卯夜明。

    魯史傳其化迹。

    丙子星^8□。

    漢冊記其威靈。

    然後像教西移法流東漸。

    自摩騰降漢創譯真言。

    笈多入隋盛翻釋典。

    藤皮貝葉。

    遠傳天竺之文。

    玉牒金箋。

    近翻震旦之語。

    爾來流演迄至于今。

    從漢明已來時。

    經一十五代。

    譯人一百九十有六。

    所出經律記論十千一百四十五部。

    合有六千一百五十二卷。

    此并梵音所演天竺所傳。

    論其龍窟經廚十分而未盡。

    鹫山法藏萬倍而何窮。

     今之所翻。

    蓋少多耳。

    考其帝代尋其圖史。

    典诰明據。

    奚可緻疑。

    緬尋道家所注經籍。

    昔無今有真少僞多。

    如藝文志明。

    于道流雖有三十七家七百九十三篇。

    唯七家八十二篇。

    明李老清虛自守之道。

    自餘三十家七百一十一篇。

    乃明帝王治化古今之道。

    故後漢書法本内傳雲。

    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之次。

    五嶽十八觀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

    聞攝摩滕竺法蘭等将佛經像來到^8□陽。

    傾國敬崇率土歸向。

    信等内懷惡嫉求欲挍量。

    盡将道家經書。

    合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當時對燒并皆焚燼。

    善信等慚憤憾激而死。

    以此而推。

    漢明之時。

    道家經書止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

    雖有多軸非盡道經。

    唯五百九卷。

    是天尊道君所說。

    餘二百三十五卷。

    乃黃老等諸子之書。

    自爾已來過此數者。

    并是道士增加妄造。

    不可承信。

    爰至宋朝。

    道士陸修靜。

    答宋明帝雲。

    道家經書并藥方符圖。

    總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唯此為正。

    餘者并非。

    而今道士或出情制造。

    或改換佛經。

    添足目錄增加部帙。

    雲有二千四十卷。

    複過前數幾許浪言。

    請問道士後出之經。

    為是天尊更說。

    為是老子前陳。

    縱使說經。

    應有處所。

    為是何帝何時何年何月。

    如必有據容得流傳。

    如其詐妄理合刊削。

    又俗士所制取作道經。

    此之流類數亦多矣。

    如太玄經揚雄所造。

    洞玄經王褒所制。

    指歸經嚴君平造。

    三皇經鮑靜所制。

    開天經張泮所造。

    化胡經王浮所制。

    或取槃古之傳。

    或取諸子之篇。

    假認俗書以為道教。

    偷竊釋典持作老經。

    前已略陳不能重述。

    似貧人磬窘盜他寶為家财。

    饑者困窮啖刍芥為美食。

    如概所見。

    老子二篇正是道經。

    依令行之。

    自餘諸部皆是妄認。

    事須正之庶知道與佛殊李将釋别。

    庶使鼠璞不濫雞鳳條分。

    後學之徒。

    豈應謬欤。

     第八決破。

    統論佛法虛多實少。

    道人假說。

     概聞真身絕待。

    非形方質礙可求。

    至理出情。

    豈言談語論可得。

    大矣哉豁蕩乎大道之外。

    妙矣哉超絕乎真一之表。

    于是四句頓亡百非洞遣。

    窮言極慮物莫能名者哉。

    但妄識悠悠迷情蠢蠢。

    縱四狂而弗惺。

    耽五醉而長惛。

    故大聖垂慈志存拯拔。

    于是開五生之迹。

    通四辯之音。

    非身現身。

    身滿于法界。

    無說示說。

    說遍乎大千。

    故有微塵化身分散而莫盡。

    恒沙法藏流演而無窮。

    故須彌圖經雲。

    寶應聲菩薩化為伏羲。

    吉祥菩薩化作女娲。

    儒童應作孔丘。

    迦葉化為李老。

    妙德托身開士。

    能儒誕孕國師。

    又涅槃經雲。

    所有經書記論伎藝文章。

    皆是佛說。

    以此而推。

    三皇五帝孔李周莊。

    皆是菩薩化身所收。

    文字圖書詩章禮樂。

    并是諸佛法藏所攝。

    文理昭然豈為虛妄。

    而奕執言謬理。

    睹化迷真。

    專以形迹見譏。

    名器相局。

    将泥木以毀聖。

    持镌畫以難真。

    然镌畫代真。

    甯是真佛。

    泥木表聖。

    非即聖人。

    故佛有覺名假名。

    非實佛有形像。

    假像非真。

    非真而立像。

    為令因像以悟真。

    非實以施名。

    為令因名以悟實。

    無名無實。

    悟者所以豁虛。

    非像非真。

    達人所以玄會。

    妙哉斯言之至也。

    深矣斯理之極也。

    而奕闇于深理迷于業報。

    弗論身後唯計眼前。

    若言欲求富貴。

    唯須壯馬負鐵效力疆場。

    不須造像修功以祈福力者。

    武周壯馬最多。

    世充厚鉀不少。

    效力征戰固守疆場。

    常應富貴。

    今者何在。

     若言欲得布絹豐饒谷米成熟。

    但栽莳桑麻積聚爛糞。

    不須寫涅槃千部。

    誦法華百遍。

    以祈福力者。

    建德廣占桑田。

    薛舉大足馬糞。

    長應種殖多納倉廚。

    今複何在。

    若言欲得糧貯充牣。

    耕獲弗愆。

    但開渠引水灌畦注埠。

    不須轉海龍王經十部。

    以求雨潤者。

    蕭銑據有荊州。

    堤堰倍常。

    沃潤應課收納。

    保據封疆今複何在。

    以此而推。

    我。

     大唐皇帝。

    内則樹善憑福。

    外則應天順民。

    故得華戎率從群兇授首。

    倉庫充牣封域廊清。

    若非内外福飨。

    豈能克定艱難者也。

    若言欲求忠臣孝子佐世治民。

      唯讀孝經一卷老子二篇。

    不須廣讀佛經者。

    尋此經但明世間忠孝。

    未及出世忠孝。

    何者。

    夫處俗躬耕奉親以竭力。

    出家修道尊法以興慈。

    竭力者答現前之小恩。

    興慈者報将來之大德。

    雖暫乖敬養似若慢親。

    終能濟拔方為至孝。

    斯則利沾三世。

    豈唯旦夕之勞。

    恩潤百生。

    甯責晨昏之養。

    挍其在出。

    勝劣明矣。

    若言老子二篇足明忠臣孝子佐世治民者。

    尋老子絕慮守真亡懷厭俗。

    捐親弗顧棄主如遺。

    豈論奉孝守忠治民佐世也。

    故老子雲。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有何患乎。

    此令厭身棄世。

    弗可佐世也。

    又言。

    貴身有天下者。

    可以暫托不可久也。

    何上公注雲。

    人君貴身而賤人。

    欲為天下主。

    則可暫寄不可久居。

    此令舍俗遺榮。

    不可以治民也。

    尋傅奕負恃兇頑輕哢唇吻。

    辭繁理寡語少罵多。

    縱瞋毒以中人。

    逞惡言以迷俗。

    于是枭音醜氣稍滿村闾。

    鸩響毒聲漸喧行路。

    遂令無識邪黨唱快相傳。

    達見士流傷歎憐愍。

    而偏護道法憎惡佛僧。

    物類相感人畜同爾。

    有類蚩尤之犬吠于軒轅。

    盜跖之徒惡于夫子。

    弗可怪也。

    但奕睹佛法尊高衆僧貴勝。

    坐必居上行要在先。

    帝王盛崇朝臣頂戴。

    寺塔宏壯齋供充盈。

    民庶争歸士女奔湊。

    至于玄壇之内事等荒村。

    治觀之中還同廢社。

    時因祭醮。

    托酒肉以招人。

    或賴吉兇。

    假送饷以來物。

    微沾識解弗受欺誣。

    少有信心豈從迎請。

    愧斯寂寞恒有嫉心。

    緻虛構浮辭強相挫辱。

    罵詈極其醜氣。

    咒詛窮其惡言。

    诽謗弗忌殃疣。

    識毀甯計罪福。

    縱令眼前焚蕩不稱其心。

    手下屠刑甯厭其快。

    書雲。

    人惡其上獸惡其網。

    斯之謂乎。

    昔崔皓說魏太武。

    令破滅佛法殺害僧尼自于家内禮事尊像。

    太武察得忿其矯诳。

    即便誅戮曝屍都市。

    敕令行人鹹糞其口。

    太武還興佛法敬事如初。

    又周武帝狂悖無道。

    毀滅佛法焚燒經像。

    破壞塔寺罷廢衆僧。

    遂身生癞瘡惡疾而死。

    斯并近代詳驗靈崇着明。

    聖上文思久已玄鑒。

    奕之罪業。

    方墜泥犁永劫沉淪。

    深可憐愍。

    概矜其邪謬哓以正言。

    傥或返迷去道何遠。

    望諸同惡鹹識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