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月延縮猶或短長。
今莊老之學人間罕遇。
若使合國共行。
必應違式者罪。
何以得知。
現見時人受行儒教。
克己服禮觸事多違。
禮雲。
肴幹不食。
未見與肉而求菜者乎。
爵盈不飲。
未見□滿而不勸者。
禮極飲不過三。
未見酣酒而不醉者。
天子不合圍。
諸侯不掩群。
庶民不麑卵。
廣既少染玄門。
不閑掩圍之事。
舉目盡見麑卵之民。
複雲何彼不合禮不罷儒服者乎。
夫化由道洽政以禮成。
榮辱所示君子。
刑罰所禦小人。
類野芸田之法。
禾莠須分。
條桑扐樹。
豈當盡杌。
臣廣又對。
忠臣孝子義有多途。
何必躬耕租丁為上。
禮雲。
小孝用力。
中孝用勞。
大孝不匮。
沙門之為孝也。
上順諸佛。
中報四恩。
下為含識。
三者不匮大孝一也。
是故詩雲。
恺悌君子。
求福不回。
若必六經不用反信浮言。
正道廢虧竊為不願。
若乃事親以力。
僅稱小孝。
租丁奉上忝是庸民。
施僧敬像俱然合理。
以嵩向背鉾楯自妨。
上言慢人。
敬石名作癡僧。
敬像還成愚俗。
淫妻愛子畜生亦解。
詠懷克念何其陋哉。
孝經雲。
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若言沙門出家即涉背親之譏。
亦可曾參事于孔丘便為不孝之子。
夫以道相發聞之聖典。
束修合禮僧有何愆。
老子曰。
四象不行。
大象無以暢。
五音不聲。
大聲無以至。
若欲永滅二乘。
亦可大乘無以暢。
至嵩若志明出家不悔。
志若不明悔何必是。
昔丁公入漢。
先獲至點之殘。
馬母叛姜。
自招覆水之逝。
是驗敗國之師。
不任忠臣之用。
逭夫之婦。
終失貞淑之名。
嵩本歸命釋迦。
可言善始。
厭道還俗。
非是令終。
與彼□女亂臣計将何别。
天無長惡何久全身。
背真向俗取返。
何殊。
請簡僧立寺者。
廣聞金玉異珍在人共寶。
玄儒别義遐迩同遵。
豈必孔生自國便欲師從。
佛處遠邦有心捐棄。
不勝事切辄陳愚亮。
是非之理不敢自專。
昔孔丘辭逝廟千載之規摹。
釋迦言往寺萬代之靈塔。
欲使見形克念面像歸心。
敬師忠主其義一也。
至如丁蘭束帶。
孝事木母之形。
無盡解璎。
奉承多寶佛塔。
眇尋曠古邈想清塵。
既種成林于理不越。
又案禮經。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大夫卿士各有階級。
故天曰神。
祭天于圓丘。
地曰隻。
祭地于方澤。
人曰鬼。
祭之于宗廟。
龍鬼降雨之勞。
牛畜挽犁之效。
由或立形村邑樹像城門。
豈況天上天下三界大師。
此方他方四生慈父。
滅德為百億所遵。
風化為萬靈之範。
故善人回向。
若群流之歸溟壑。
大光攝受。
如兩曜之伴衆星。
自月支遺影那竭灰身。
舍利遍流祇洹遂造。
乃賢乃聖憑茲景福。
或尊或貴冀此獲安。
忽使七層九架頹龛墜構。
四戶八窗可無于失道。
不令而治。
形教随時損益。
至理不言而得。
經像自可令行。
通人達士随方顯用。
翼真明俗聖感應時。
若待太公為卿相。
千載無太公。
要得羅什為師訓。
萬代無羅什。
法不自顯弘必由人。
豈使大周法輪永滅。
聖上六條禦物九德自明。
曲理莫施直言必用。
昔秦始皇發孔丘墓。
禍鐘三日。
魏太武滅僧伽藍。
災起七年。
崔皓之說可知。
衛嵩之言難用。
仁者不損他自利。
智者不樂禍邀名。
元嵩天喪無佑。
隻然一罷人身當生何處。
廣識謝指南言慚信正。
此如不對恐傷衆善。
夫恕人之短者厚之行也。
念存物德者仁之智也。
今僧美惡假令相半。
豈宜驅擯一切不留。
普天失望率土嗟傷。
愚謂此途未光周德何為。
敬儒士以顯尊重。
賤釋子以快其意。
賤金貴石有何異乎。
計王道蕩蕩豈理應然。
土以負水而平。
木以受繩故直。
明君納谏不諱。
達士好聞其非。
智不輕怒。
下愚之見得申。
仁不輕絕。
三寶之田頓立。
天無不覆。
地載寬勝山苞海納。
何所不容。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一國之裡可無賢僧。
伏惟天元皇帝。
舉德納賢招黃簡俊。
去煩就省州存一寺。
山林石窟随處聽居。
有舍利者還令起塔。
其寺題名周中興(寺使樂慧之士抑揚以開導志)寂之侶息言以求通。
内外兼益公私無損。
即是道俗幸甚玄儒快志。
隆周之帝業重百王。
大象之君光于四海。
天高聽遠。
輕舉庸言。
氣悸魂浮。
以生冒死。
乞降雷電之威。
布其風雨之德。
謹上。
二月廿七日。
納言。
韓長鸾受書内史上大夫歸昌公宇文澤内史大夫拓跋行恭等問廣曰。
佛圖澄者乃三百年人。
觀卿不過三十遠稱上聖弟子。
不乃謬乎。
廣答曰。
其或繼周者。
雖百世亦可知。
先師雖複三百許年。
論時不過十世。
何足可惑。
澤曰。
元嵩所上曲見伽藍害民損國。
卿今勸立有何意見。
廣答曰。
桀纣失國殷士歸周。
亡國破家不由佛法。
内外典籍道俗明文。
自古及今不可停棄。
是故請立。
澤又問。
齊君高偉。
豈不立佛法國破家亡摧殘若此。
廣答曰。
齊君失國有兩義。
不由佛法。
一則曆數有窮。
開辟已來。
天下未見不亡之國。
二則寵罰失中。
君子惡居下流。
是以歸周。
不由佛法。
澤又問。
經者胡書幻妄。
何得引為口實。
廣又答曰。
公謂佛經為妄。
廣亦謂孔教不真。
澤又問。
卿據何為驗言孔教不真。
廣答曰。
莊周有孔子之行。
古往事同。
已陳刍狗由使百代歌其遺風。
千載詠而不絕。
遍尋諸子未見一人名佛幻妄矣。
澤又問。
丁蘭木母卿引不類。
何者。
昔人踬頓木母。
木母為之血出。
高祖破寺已來。
泥佛石像何個出血。
廣答。
昔夏立九鼎以鎮九州。
一州不靜則一鼎沸。
九州不靜則九鼎都沸。
比來見二國交兵四方擾動。
不見一鼎有沸。
今日殿前尚依古立鼎。
獨偏責泥木石像不出血。
即便停棄。
三月一日。
敕賜飲食。
預坐北宮。
食訖駕發還京。
皇帝出北宮南門。
與上書人等面辭受拜。
拜訖内史托跋行恭宣。
敕旨。
日月雖明猶衆星輔曜。
明王至聖亦尚臣下匡救。
朕以闇德。
卿等各獻忠謀。
深可嘉尚。
文書既廣。
卒未尋究。
即當披攬。
别有檢校。
卿等并宜好住。
至四月八日。
内史上大夫宇文澤宣敕旨。
佛教興來多曆年代。
論其至理實自難明。
但以世漸澆浮不依佛教。
緻使清淨之法變成濁穢。
高祖武皇帝。
所以廢而不立。
正為如此。
朕今情存至。
思弘善法。
方欲簡擇練行恭修此理。
今形服不改德行仍存。
廣設道場欲行善法。
王公巳下并宜知委。
今莊老之學人間罕遇。
若使合國共行。
必應違式者罪。
何以得知。
現見時人受行儒教。
克己服禮觸事多違。
禮雲。
肴幹不食。
未見與肉而求菜者乎。
爵盈不飲。
未見□滿而不勸者。
禮極飲不過三。
未見酣酒而不醉者。
天子不合圍。
諸侯不掩群。
庶民不麑卵。
廣既少染玄門。
不閑掩圍之事。
舉目盡見麑卵之民。
複雲何彼不合禮不罷儒服者乎。
夫化由道洽政以禮成。
榮辱所示君子。
刑罰所禦小人。
類野芸田之法。
禾莠須分。
條桑扐樹。
豈當盡杌。
臣廣又對。
忠臣孝子義有多途。
何必躬耕租丁為上。
禮雲。
小孝用力。
中孝用勞。
大孝不匮。
沙門之為孝也。
上順諸佛。
中報四恩。
下為含識。
三者不匮大孝一也。
是故詩雲。
恺悌君子。
求福不回。
若必六經不用反信浮言。
正道廢虧竊為不願。
若乃事親以力。
僅稱小孝。
租丁奉上忝是庸民。
施僧敬像俱然合理。
以嵩向背鉾楯自妨。
上言慢人。
敬石名作癡僧。
敬像還成愚俗。
淫妻愛子畜生亦解。
詠懷克念何其陋哉。
孝經雲。
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揚名于後世。
以顯父母。
孝之終也。
若言沙門出家即涉背親之譏。
亦可曾參事于孔丘便為不孝之子。
夫以道相發聞之聖典。
束修合禮僧有何愆。
老子曰。
四象不行。
大象無以暢。
五音不聲。
大聲無以至。
若欲永滅二乘。
亦可大乘無以暢。
至嵩若志明出家不悔。
志若不明悔何必是。
昔丁公入漢。
先獲至點之殘。
馬母叛姜。
自招覆水之逝。
是驗敗國之師。
不任忠臣之用。
逭夫之婦。
終失貞淑之名。
嵩本歸命釋迦。
可言善始。
厭道還俗。
非是令終。
與彼□女亂臣計将何别。
天無長惡何久全身。
背真向俗取返。
何殊。
請簡僧立寺者。
廣聞金玉異珍在人共寶。
玄儒别義遐迩同遵。
豈必孔生自國便欲師從。
佛處遠邦有心捐棄。
不勝事切辄陳愚亮。
是非之理不敢自專。
昔孔丘辭逝廟千載之規摹。
釋迦言往寺萬代之靈塔。
欲使見形克念面像歸心。
敬師忠主其義一也。
至如丁蘭束帶。
孝事木母之形。
無盡解璎。
奉承多寶佛塔。
眇尋曠古邈想清塵。
既種成林于理不越。
又案禮經。
天子七廟。
諸侯五廟。
大夫卿士各有階級。
故天曰神。
祭天于圓丘。
地曰隻。
祭地于方澤。
人曰鬼。
祭之于宗廟。
龍鬼降雨之勞。
牛畜挽犁之效。
由或立形村邑樹像城門。
豈況天上天下三界大師。
此方他方四生慈父。
滅德為百億所遵。
風化為萬靈之範。
故善人回向。
若群流之歸溟壑。
大光攝受。
如兩曜之伴衆星。
自月支遺影那竭灰身。
舍利遍流祇洹遂造。
乃賢乃聖憑茲景福。
或尊或貴冀此獲安。
忽使七層九架頹龛墜構。
四戶八窗可無于失道。
不令而治。
形教随時損益。
至理不言而得。
經像自可令行。
通人達士随方顯用。
翼真明俗聖感應時。
若待太公為卿相。
千載無太公。
要得羅什為師訓。
萬代無羅什。
法不自顯弘必由人。
豈使大周法輪永滅。
聖上六條禦物九德自明。
曲理莫施直言必用。
昔秦始皇發孔丘墓。
禍鐘三日。
魏太武滅僧伽藍。
災起七年。
崔皓之說可知。
衛嵩之言難用。
仁者不損他自利。
智者不樂禍邀名。
元嵩天喪無佑。
隻然一罷人身當生何處。
廣識謝指南言慚信正。
此如不對恐傷衆善。
夫恕人之短者厚之行也。
念存物德者仁之智也。
今僧美惡假令相半。
豈宜驅擯一切不留。
普天失望率土嗟傷。
愚謂此途未光周德何為。
敬儒士以顯尊重。
賤釋子以快其意。
賤金貴石有何異乎。
計王道蕩蕩豈理應然。
土以負水而平。
木以受繩故直。
明君納谏不諱。
達士好聞其非。
智不輕怒。
下愚之見得申。
仁不輕絕。
三寶之田頓立。
天無不覆。
地載寬勝山苞海納。
何所不容。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一國之裡可無賢僧。
伏惟天元皇帝。
舉德納賢招黃簡俊。
去煩就省州存一寺。
山林石窟随處聽居。
有舍利者還令起塔。
其寺題名周中興(寺使樂慧之士抑揚以開導志)寂之侶息言以求通。
内外兼益公私無損。
即是道俗幸甚玄儒快志。
隆周之帝業重百王。
大象之君光于四海。
天高聽遠。
輕舉庸言。
氣悸魂浮。
以生冒死。
乞降雷電之威。
布其風雨之德。
謹上。
二月廿七日。
納言。
韓長鸾受書内史上大夫歸昌公宇文澤内史大夫拓跋行恭等問廣曰。
佛圖澄者乃三百年人。
觀卿不過三十遠稱上聖弟子。
不乃謬乎。
廣答曰。
其或繼周者。
雖百世亦可知。
先師雖複三百許年。
論時不過十世。
何足可惑。
澤曰。
元嵩所上曲見伽藍害民損國。
卿今勸立有何意見。
廣答曰。
桀纣失國殷士歸周。
亡國破家不由佛法。
内外典籍道俗明文。
自古及今不可停棄。
是故請立。
澤又問。
齊君高偉。
豈不立佛法國破家亡摧殘若此。
廣答曰。
齊君失國有兩義。
不由佛法。
一則曆數有窮。
開辟已來。
天下未見不亡之國。
二則寵罰失中。
君子惡居下流。
是以歸周。
不由佛法。
澤又問。
經者胡書幻妄。
何得引為口實。
廣又答曰。
公謂佛經為妄。
廣亦謂孔教不真。
澤又問。
卿據何為驗言孔教不真。
廣答曰。
莊周有孔子之行。
古往事同。
已陳刍狗由使百代歌其遺風。
千載詠而不絕。
遍尋諸子未見一人名佛幻妄矣。
澤又問。
丁蘭木母卿引不類。
何者。
昔人踬頓木母。
木母為之血出。
高祖破寺已來。
泥佛石像何個出血。
廣答。
昔夏立九鼎以鎮九州。
一州不靜則一鼎沸。
九州不靜則九鼎都沸。
比來見二國交兵四方擾動。
不見一鼎有沸。
今日殿前尚依古立鼎。
獨偏責泥木石像不出血。
即便停棄。
三月一日。
敕賜飲食。
預坐北宮。
食訖駕發還京。
皇帝出北宮南門。
與上書人等面辭受拜。
拜訖内史托跋行恭宣。
敕旨。
日月雖明猶衆星輔曜。
明王至聖亦尚臣下匡救。
朕以闇德。
卿等各獻忠謀。
深可嘉尚。
文書既廣。
卒未尋究。
即當披攬。
别有檢校。
卿等并宜好住。
至四月八日。
内史上大夫宇文澤宣敕旨。
佛教興來多曆年代。
論其至理實自難明。
但以世漸澆浮不依佛教。
緻使清淨之法變成濁穢。
高祖武皇帝。
所以廢而不立。
正為如此。
朕今情存至。
思弘善法。
方欲簡擇練行恭修此理。
今形服不改德行仍存。
廣設道場欲行善法。
王公巳下并宜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