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幼敏才謝生知。

    嘗覽一志之言。

    頗讀多方之論。

    訪求百氏複審六經。

    驗考嵩言全不扶會。

    嗚呼佛法由來久矣。

    所悲今日拄見陵遲。

    夫谄谀茍免其身者國之賊也。

    直言不避重誅者國之福也。

    敬憑斯義敢死投誠。

    件對元嵩六條如左。

     伏惟天元皇帝。

    開四明達四聰。

    暫降天威微回聖慮。

    一垂聽覽。

    恩罰之科伏待刑憲。

    謹上。

     臣廣謹對。

    詩雲。

    無德不報。

    無言不詶。

    雖則庸虛聞諸先達。

    至道絕于心慮。

    大德出于名聲。

    君子不出浮言。

    諸佛必為笃論。

    去迷破執開道群冥。

    天人師敬來久矣。

    善言教物凡聖歸仁。

    甘露蘭芝誰其見德。

    縱使堯稱至道。

    不見金夢平陽。

    舜号無為。

    尚隔瑞光蒲阪。

    悲夫。

    虛生易死正法難聞。

    淳勝之風頗違。

    谄曲之言難用。

    若使齊梁坐興佛法國祚不隆。

    唐虞豈為業于僧坊。

    皇宗絕嗣人饑菜色。

    讵聞梁史浮天水害着自堯年。

    全道何必唐虞之邦。

    民壞豈止齊梁之域。

    至如義行豐國。

    寶殿為起非勞。

    禮廢窮年。

    土階處之為逸。

    故傅毅雲。

    世人稱美。

    神農親耕堯舜茅茨。

    蓋衰代言。

    非先王之道也。

    齊梁塔寺。

    自開福德之因。

    豈責交報之佑。

    故曾子曰。

    人之好善。

    福雖未至。

    去禍遠矣。

    人之為惡。

    禍雖未至。

    去福遠矣。

    抱樸子曰。

    賢不必壽愚不必殘。

    善無近福惡無交禍。

    焉責斯近驗而遠棄大徵者乎。

    今古推移質文代變。

    治國濟俗義貴适時。

    悲恐唐虞之勝風。

    言是不獨是。

    齊梁之末法。

    言非不獨非。

      臣廣又對。

    詩雲。

    有覺德行。

    四國順之。

    造化自然豈關人事。

    六天勸請萬國歸依。

    七處八會之堂何量。

    豈千僧之寺。

    不有大賢誰其緻敬。

    不有大聖誰其戾止。

    涅槃經雲。

    不奪他财物。

    常施惠一切。

    造招提僧房。

    則生不動國。

    諸經既顯庶事有由。

    不合佛心是何誣罔。

    寺稱平延嵩乃妄論。

    佛立伽藍何名曲見。

    斯乃校量過分與奪乖儀。

    執行何異布鼓而笑雷門。

    對天庭而誇蟻穴。

    勸以夫妻為聖衆。

     茍恣婚淫。

    言國主是如來。

    冀崇谄說。

    清谏之士如此異乎。

    何别魏陵之覓交寵勸楚王奪子之妻。

    宰嚭求于近利為吳主解蒼蒼之夢。

    心知不順口說美辭。

    彼信邪言由斯滅國。

    元嵩必為過罪。

    僧官驅擯。

    忿羞恥辱謗旨因生。

    覆巢破寺恐理不申。

     扇動帝心名尊為佛。

    曲取一人之意。

    埋沒三寶之田。

    凡百聞知孰不歎惜。

    有佛法來永久無際。

    天居地止所在尊崇。

    前帝後王誰不重異。

    獨何此國而賤者哉。

    昔卞和困楚孔子厄陳。

    方今拟古恐招嗤論。

     臣廣又對。

    佛為慈父調禦天人。

    初中後善利安一切。

    自潛神雙樹地動十方。

     發授四天驅分八國。

    涅槃經雲。

    造像若佛塔。

    猶如大拇指。

    常生歡喜心。

    則生不動國。

    明知資父事師自關古典。

    束修發起孔教。

    誠論叵有。

    衛嵩橫加非難。

    入堂不死。

    豈勝不言。

    昔唐堯則天之治。

    天有逸水之災。

    周置宗廟之禮。

    廟無降雨之力。

    如謂塔無交福。

    以過則歸。

    亦可天廟虛求。

    例應停棄。

    若以理推冥運。

    寤天廟之恩亦可數窮命也。

    豈堂塔而能救。

    設使費公縮地魯子回天。

    不奈必死之人。

     豈續已休之命。

    命而不定。

    福也能排。

    義異向論。

    必須慈佑。

    至如遍吉像前病癞歸之得愈。

    祇洹精舍平服殘患之人濟苦攘災事多非一。

    更詶餘難不複廣論。

    若夫道不獨遍德無不在。

    千途一緻何止内心。

    至若輸伽之建寶塔。

    百鬼助以日功。

    雀離之起浮圖。

    四天扶其夜力。

    大矣哉感天地動鬼神。

    外修無福是何言也。

    此若課貧抑作。

    民或嗟勞。

    義出苞容能施忘倦。

    若必元由塔寺敗國窮民。

    今既廢僧。

    貧應卒富。

    儉困城市更甚昔年。

    可由佛之者也。

    鬼非如敬謂之為谄。

    拜求社樹何惑良多。

    若言社樹為鬼所依資奉而非咎。

    亦可殿塔為佛住持修營必應如法。

    若言佛在虛空不處泥木。

    亦應鬼神冥寂。

    豈在樹中。

    夫順理濟物聖教元開。

    非義饒益經言不許。

    頗有天宮佛塔。

    撒作橋屏之牆。

    繡像幡經。

    用充膿血之服。

    天下日日饑窮。

    百姓年年憔悴。

    鬼神小聖尚或叵欺。

    諸佛大靈何容可負。

    詩雲。

    旻天不駿其德。

    降喪饑馑。

    此之謂也。

    更别往代功臣今時健将。

    幹戈讨定清息遐方。

    生乃偏受榮勳。

    朱門紫室。

    死則多使民夫樹廟興墳祭死殺生。

    崇虛損實有勞無益。

    初未涉言。

    況釋迦如來道被三千化隆百億。

    前瞻無礙後望誰勝。

    能降外道之師。

    善伏天魔之黨。

    不用寸兵靡勞尺刃。

    五光遍照無苦不消。

    四辯橫流恕蒙安樂。

    為将為帥名高位大。

    寺存廟立義有何妨。

    土龍不能緻雨。

    尚遵之以求福。

    泥佛縱使不語。

    敬者豈得無徵。

    昔馬卿慕蔺孔父夢周。

    故重古人敬遵舊德。

    況三世諸佛風化理同。

    就使彌勒初興。

    不應頓棄釋迦遺法。

      臣廣又對。

    令無行富僧從課有理。

    有德貧僧奪寺無辜。

    至如管蔡不臣。

    未可姬宗悉戮。

    蔔商鄙吝。

    讵可孔徒頓貶。

    牧馬童兒。

    先去辭群之馬。

    放牛豎子。

    由寵護群之牛。

    莊子曰。

    道無不在。

    契之者通。

    适得怪焉。

    未合至道。

    唯此而已。

     至如釋迦周孔堯舜老莊。

    教迹雖殊宗歸一也。

    豈得結繩之世孤稱正治。

    剃發之僧獨名權道。

    局執之情甚矣。

    齊物之解安寄。

    老子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毀之。

    元嵩既是佛法下士。

    偷形法服不識荊珍。

    謬量和寶。

    醜辭出自僞口。

    不遜貴于筆端。

    若使關西之地少有人物。

    不然之書誰肯信也。

    廣嘗見逃山越海之客。

    東夷北狄之民。

    昔者慕善而來。

    今以破法流散。

    可謂好利不愛士民。

    則有離亡之咎矣。

    然外國财貨未聞不用。

    外國師訓獨見不隻。

    天下怪望事出于此。

    廣既誠在念忠信為心。

    理自可言早望申奏。

    但先皇别解可用嵩言。

    已往難追遂事不谏。

    三年久矣。

    三思乃言。

    有一可從。

    乞尋改格。

     臣廣又對。

    竊以山苞蘭艾海蘊龍蛇。

    美惡雜流賢愚亂處。

    若龍蛇俱寵則無别是非。

    若蘭艾并挫誰明得失。

    若必存留有德簡去不肖。

    一則有潤家風。

    二則不惑群品。

    三則天無違善之譏。

    四則民德歸厚矣。

    我大周。

    應千載之期。

    當萬基之位。

    述禮明樂合地平天。

    武列文昭翼真明俗。

    賢僧國器。

    不弊姚民之兵。

    聖衆歸往。

    則獨龜茲之陣。

    或有慈悲外接聰辯内明。

    開發大乘舟航黎庶。

    或有禅林戢翼定水遊鱗。

    固守浮囊堅持忍铠。

    或有改形逭服茍異常人。

    淫縱無端還同愚俗。

    元嵩乞簡差當有理。

    夫天地至功有時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