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厝必合于禮。

    明哲動止要應于機。

    比頻賜卿食。

    言不飲酒食肉。

    且酒是和神之藥。

    肉為充肌之膳。

    古今同味。

    卿何獨鄙。

    若身居喪服。

    禮制不食。

    即如今賜自可得食。

    可食不食豈非過耶。

     奏曰。

    貪财歖色貞夫所鄙。

    好膳嗜美廉士所惡。

    割情從道前賢所歎。

    抑欲崇德往哲同嗟。

    況肉由殺命酒能亂神。

    不食是理。

    甯可為非。

      诏曰。

    肉由害命。

    斷之且然。

    酒不損生。

    何為頓制。

    若使無損。

    計罪無過言非。

    飲漿食飯亦應得罪。

    而實不爾。

    酒何偏斷。

      奏曰。

    結戒随事得罪據心。

    肉體因害食之即罪。

    酒性非損過由弊神。

    餘處生過。

    過生由酒。

    斷酒即除。

    所以遮制不同。

    非謂酒體是罪。

     诏曰。

    罪有遮性。

    酒體生罪。

    今有耐酒之人。

    能飲不醉。

    又不弊神。

    亦不生罪。

    此人飲酒應不得罪。

    斯則能飲無過。

    不能招咎。

    何關斷酒以成戒善。

    可謂能飲耐酒常名持戒。

    少飲即醉是大罪人。

     奏曰。

    制過防非本為生善。

    戒是止善身口無違。

    緣中止息遮性兩斷。

    乃名戒善。

    今耐酒之人。

    既不亂神。

    未破飲戒。

    實理非罪。

    正以飲生罪。

    酒外違遮。

    教緣中生犯。

    仍名有罪。

    以乖不飲猶非持戒。

     诏曰。

    大士懷道要由妙解。

    至人高達貴其不執。

    融心與法性齊寬。

    肆意共虛空同量。

    萬物無不是善。

    美惡何有非道。

    是則居酒卧肉之中。

    甯能有罪。

    帶婦懷兒而遊。

    豈言生過。

    故使太子取婦得道。

    周陀以舍妻沉淪。

    淨名以處俗高達。

    身子以出家愚執。

    是故善者未可成善。

    惡者何足言惡。

    禁酒斷肉之奇。

    殊乖大道。

     奏曰。

    龍虎以鱗牙為能。

    猿鳥以超翔為才。

    君子以解行為道。

    賢哲以真實成德。

    故使内外稱奇缁素高尚。

    若惟解而無行。

    同沙井之非閏。

    專虛而不實。

    似空雲而無雨。

    是以匠萬物者以繩墨為正。

    禦天下者以法理為本。

    故能善防邪萌防察奸宄。

    故使一行之失痛于割肌。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若使心根妙解。

    則居惡為善。

    神智虛明則處罪成福。

    亦可移臣賤質居天重任。

    回聖極尊處臣卑下。

    是則君臣雜亂上下倒錯。

    即事不可。

    古今未有。

    何異詞談忠孝身恒叛逆。

    語論慈舍形常殺盜。

    口閑百技觸事無能。

    言通萬裡足不出戶。

    斯皆情世事奢。

    虛高無用。

    是以才有大而無用。

    理有小而必通。

    執此為道。

    誠難取信。

      诏曰。

    執情者未可論道。

    小智者難與談真。

    是以井坎之魚。

    甯知東海深廣。

      燕雀籬翔。

    讵羨鵬鳳之遊。

    斯皆固小以違大趣。

    守文以害通途。

    若以我我于物。

     無物而非我。

    以物物于我。

    無我而非物。

    我既不異于物。

    物複焉異于我。

    我物兩亡自他齊一。

    虛心者是物無不同。

    遺功者無事而不可。

     奏曰。

    仰承聖旨。

    名義深博宗源浩污。

    究察莫由。

    事等窺天。

    誰測其廣。

    又同測海。

    甯識其深。

     若以小小于大。

    無大而不小。

      以大大于小。

    無小而非大。

     大無不大則秋毫非小小。

     小無不小則太山非大大。

     故使大大非大小。

    小小非小大。

      是則小大異于同。

    大小同于異。

    無大小之異同。

    何小大之同異。

     方知非異可異同。

    甯有同可同異。

    無同可同異非異同。

     無異可異同無同異。

     是故無同而同非同。

    無異而異非異。

     何同異而可異同。

    非異同而可同異。

    帝遂不答。

    于是君臣寂然不言良久。

     诏乃問。

    卿何寂寞。

    乃欲散有歸無。

    勿以談不适懷遂息清辯。

     奏曰。

    古人當言而懼。

    發言而憂。

    是以古有不言之君。

    世傅忘功之士。

    所以息言表知。

    非為不适。

     诏曰。

    至人無為未曾不為。

    知者不言未曾不言。

    亦有鹦鹉言而無用。

    鳳皇不言成軌。

    木有無任得存。

    雁有不鳴緻死。

    卿今取舍若為自适。

    又曰。

    士有一言而知人。

    有目擊而道存。

    亦有睹色審情。

    複有聽言辯德。

    朕與卿言為日既久。

    其間旨趣甯不略委。

    卿可為朕記錄在所申陳。

    令諸世人知朕意焉。

    是則助朕。

    何愧忠誠。

     林以佛法淪陷冒死申請。

    帝情較執不遂所論。

    辯論雖明終非本意。

    承長安廢教。

    後别立通道觀。

    其所學者惟是老莊。

    好設虛談通申三教。

    冀因義勢登明釋部。

    乃表。

    邺城義學沙門十人并聰敏高明者。

    請預通道觀。

    上覽表即曰。

    卿入通道觀大好學。

    無不有至論。

    補己大為利益。

    仍設食訖曰。

    卿可裝束入關衆人前卻。

    至五月一日。

    至長安延壽殿奉見。

    二十四日帝往雲陽宮。

    至六月一日帝崩。

     天元登詐在同州。

    至九月十三日。

    長宗伯岐公奏訖。

    帝允許之曰。

    佛理弘大道極幽微。

    興施有則法須研究。

    如此累奏恐有稽違。

    奏曰。

    臣本申事止為興法。

    數啟殷勤惟願早行。

    今聖上允可議曹奏決。

    上下含和定無異趣。

    一日頒行天下稱慶。

      臣何敢言。

    至大成元年正月十五日。

     诏曰。

    弘建玄風三寶尊重。

    特宜修敬。

    法化弘廣理可歸崇。

    其舊沙門中德行清高者七人。

    在正武殿西安置行道。

    二月二十六日改元大象。

    又敕。

    佛法弘大千古共崇。

    豈有沈隐舍而不行。

    自今以後。

    王公已下并及黎庶。

    并宜修事知朕意焉。

    即于其日。

    殿嚴尊像具修虔敬。

    于時佛道二衆。

    各铨一大德令升法座。

    勸揚妙典。

    遂使人懷無畏。

    互吐微言佛理汪汪沖深莫測。

    道宗漂泊清淺可知。

    挫銳席中王公嗟賞。

    至四月二十八日。

    下诏曰。

    佛義幽深神奇弘大。

    必廣開化儀。

    通其修行。

    崇奉之徒依經自檢。

    遵道之人勿須剪發。

    毀形以乖大道。

    宜可存須發嚴服以進高趣。

    令選舊沙門中懿德貞潔學業沖博名實灼然聲望可嘉者一百二十人。

    在陟岵寺為國行道。

    拟欲供給資須四事無乏。

    其民間禅誦。

    一無有礙。

    惟京師及洛陽。

    各立一寺。

    自餘州郡猶未通許。

    周大象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任道林法師。

    在同州衛道虎宅。

    修述其事呈上。

    内史沛公宇文澤親覽。

    小内史臨泾公宇文弘披讀。

    掌禮上士托跋行恭委尋都上士叱寇臣審覆。

     周天元立有上事者對衛元嵩。

     前僧王明廣。

    大象元年二月二十七日王明廣答衛元嵩上破佛法事。

    邺城故趙武帝白馬寺佛圖澄孫弟子王明廣。

    誠惶誠恐死罪上書。

     廣言。

    為益州野安寺僞道人衛元嵩。

    既峰辯天逸抑是飾非。

    請廢佛圖滅壞僧法。

    此乃偏辭惑上先至難明。

    大國信之谏言不納。

    普天私論兆庶怪望。

    誠哉不便莫過斯甚。

    廣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