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為五胡。
其漢魏晉世佛化已弘。
宋趙符東久習崇盛。
陛下恥同五胡盛修佛法。
請如漢魏不絕其宗。
诏曰。
佛義雖廣朕亦嘗覽。
言多虛大語好浮奢。
罪則歖推過去。
無福則指未來。
事者無徵行之多惑。
論其勸善未殊古禮。
研其斷惡何異俗律。
昔嘗為廢所以暫學。
決知非益所以除之。
奏曰。
理深語大。
非近情所測。
時遠事深。
甯小機欲辯。
豈以一世之局見。
而拒久遠之通議。
封迷忽悟不亦過乎。
是以佛理極于法界。
教體通于外内。
談行自他俱益辯果。
常樂無為樹德恩隆。
天地授道廣利無邊。
見奇則神通自在。
布化則萬國同歸。
救度則怨親等濟。
慈愛則有識無傷。
戒除外惡定止心非。
慧照古今智窮萬物。
若家家行此則民無不治。
國國修之則兵戈無用。
今離不行何處求益。
因重奏曰。
臣聞孝者至天之道。
順者極地之養。
所以通神明光四海。
百行之本孰先孝者。
昔世道将傾魏室崩壞。
太祖奮威補天夷難。
創啟王業。
陛下因斯鴻緒遂登皇極。
君臨四海德加天下。
追惟莫大終身無報。
何有信己心智報固自解。
倚恃爪牙任縱王力。
殘壞太祖所立寺廟。
毀破太祖所事靈像。
休廢太祖所奉法教。
退落太祖所敬師尊。
且父母床幾尚不敢損虧。
況父之親事辄能輕壞。
國祚延促弗由于佛。
政治興毀何關于法。
豈信一時之慮招萬世之譏。
愚臣冒死特為不可。
诏曰。
孝道之義甯非至極。
若專守執惟利一身。
是使大智權方反常合道。
湯武伐主仁智不非。
尾生守信禍至身滅。
事若有益假違要行。
傥非合理雖順必剪。
有可護己一名令四海懷惑。
外乖太祖内潤黔元。
令沙門還俗省侍父母。
成天下之孝。
各各自活不惱他人。
使率土護利。
舍戎從夏六合同一。
即是揚名萬代以顯太祖。
即孝之終也。
何得言非。
奏曰。
若言壞佛有益毀僧益民。
昔太祖康曰玄鑒萬理智括千途。
必佛法損化即尋除蕩。
甯肯積年奉敬興遍天下。
又佛法存日損處是何。
自破已來成何利潤。
若實無益甯非不孝。
诏曰。
法興有時道亦難準。
制由上行王者作則。
縱有小利尚須休廢。
況佛無益理不可容。
何者敬事無徵招感無效。
自救無聊何能益國。
自廢已來民役稍希。
租調年增兵師日盛。
東平齊國西定妖戎。
國安民樂豈非有益。
若事有益。
太祖存日屢嘗讨齊。
何不見獲。
朕壞佛法。
若是違害亦可亡身。
既平東夏。
明知有益。
廢之合理義無更興。
奏曰。
自國立政惟貴于道。
制化養民甯高于德。
止見道消國喪。
未有兵強祚久。
是以虐纣恃衆禍傾帝業。
周武修德福集皇基。
夫差驕戰遂至滅身。
勾踐以道危而更安。
以此論之。
何關壞佛退僧方平東夏。
直是毀佛。
當此托定之時。
偶然斯會。
妄謂壞法有益。
若爾湯伐有夏。
文王滅崇。
武王誅纣。
秦并天下。
赤漢滅項。
此等諸君豈由壞佛。
自後交論譏毀人法。
或以抗禮君親。
或謂妄稱佛性。
或譏辯析色心。
或重見作非業。
或指身本陰陽。
林皆随難消解。
帝雖構難重疊三番五番窮理盡性。
林則無疑不遣。
有難斯通。
帝曰。
卿言業不乖理。
凡有入聖之期。
性非業外。
道有通凡之趣。
此則道無不在凡聖該通。
是則教無孔釋虛崇。
如是之言。
形通道俗。
徒加剃剪之飾。
是知帝王即是如來。
宜停丈六。
王公即是菩薩。
省事文殊。
耆年可為上座。
不用賓頭。
仁惠真為檀度。
豈假棄國。
和平第一精僧。
甯勞布薩。
貞謹即成木叉。
何必受戒。
儉約實是少欲。
無假頭陀。
蔬食至好長齋。
豈煩斷谷。
放任妙同無我。
何藉解空。
忘功全逼大乘。
甯希波若。
文武直是二智。
不觀空有。
權謀徑成巧便。
豈待變化。
加官真為授記。
無謝證果。
爵祿交獲天堂。
何待上界。
罰戮見感地獄。
不指泥犁。
以民為子。
可謂大慈。
四海為家。
即同法界。
治政以理。
何異救物。
安樂百姓。
甯殊拔苦。
剪罰殘害。
理是降魔。
君臨天下。
真成得道。
汪汪何殊淨土。
濟濟豈謝迦維。
卿懷異見妄生偏執。
即事而言何處非道。
奏曰。
伏承聖旨。
義博言深融道混俗移專散執。
乃令觸處乘真有情俱道物我鹹适千徒齊一。
美則美矣。
愚臣尚疑。
若使至道惟一。
則無二可融。
若理恒外内。
則自可常别。
若一而非一。
則半是半非。
二而無二。
則乍道乍俗。
是則缁素錯亂儒釋失序。
外内交雜上下參倫。
何直遠沈清化。
亦是近惑民俗。
是以陰陽同氣生殺恒殊。
天地齊形高卑常異。
不可以其俱形而使地動天靜。
或者見其并氣。
而令陰生陽殺。
即事永無此理。
虛言難可成用。
所以形齊氣一。
可得言同。
生殺高卑義無不别。
故使同而不同。
一而不一。
道俗之理有齊無與。
無為自别。
又若王名雖一凡聖天殊。
形事微同寬狹全異。
是故儒釋與無始俱興。
道俗共天地同化。
若欲泯之為一。
正可以道廢俗。
如其俱益于世。
則兩理幽顯齊明。
今則興一廢一。
真成不可。
诏曰。
卿言道俗天殊全乖内外。
亦可道應自道無預于俗。
釋應自釋莫依于儒。
道若惟道。
道何所利。
佛若獨佛。
化有何功。
故道俗相資儒釋更顯。
卿不因朕言卿欲何論。
是以内外抑揚廢興彼此。
今國法不行王法所斷。
廢興在數常理無違。
義無常興廢有何咎。
奏曰。
仰承聖旨。
如披雲睹日。
伏聽敕訓。
實如聖說。
道不自道非俗不顯。
佛不自佛惟王能興。
是以釋教東傳時經五百。
弘通法化要依王力。
方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
佛之盛毀功歸聖旨。
道有興廢義無恒久。
法有隐顯理難常存。
比來已廢義無即行。
休斷既久興期次及。
與廢更疊理自應機。
并從世運。
不亦宜乎。
诏曰。
帝王之法善決取舍明斷去就。
審鑒同異妙察非常。
朕于釋教。
以潛思于府内。
校量于今古。
驗之以行事。
算之以得失。
理非常而不要。
文高奇而無用。
非無端而棄廢。
何愛憎于儒釋。
奏曰。
弘法之本。
必留心于達人通化之首。
要存志于正道。
勿見忤已以惡者。
懷之以□隔。
容己以美者。
歡心以親近。
是則自感于所見。
自亂于所聞。
不可數聞有謗正之言。
遂便信納從唱而和乘生是非。
尋讨愆短日懷憎薄。
是則以僞移真。
衆聲惑志。
故令當敕者更進之。
當親者更遠之。
遂使談論偏駁取舍專非。
斯乃害真之禍患。
喪德之妖累。
于是帝不答。
乃更開異途以發論端。
問曰。
朕聞君子舉
其漢魏晉世佛化已弘。
宋趙符東久習崇盛。
陛下恥同五胡盛修佛法。
請如漢魏不絕其宗。
诏曰。
佛義雖廣朕亦嘗覽。
言多虛大語好浮奢。
罪則歖推過去。
無福則指未來。
事者無徵行之多惑。
論其勸善未殊古禮。
研其斷惡何異俗律。
昔嘗為廢所以暫學。
決知非益所以除之。
奏曰。
理深語大。
非近情所測。
時遠事深。
甯小機欲辯。
豈以一世之局見。
而拒久遠之通議。
封迷忽悟不亦過乎。
是以佛理極于法界。
教體通于外内。
談行自他俱益辯果。
常樂無為樹德恩隆。
天地授道廣利無邊。
見奇則神通自在。
布化則萬國同歸。
救度則怨親等濟。
慈愛則有識無傷。
戒除外惡定止心非。
慧照古今智窮萬物。
若家家行此則民無不治。
國國修之則兵戈無用。
今離不行何處求益。
因重奏曰。
臣聞孝者至天之道。
順者極地之養。
所以通神明光四海。
百行之本孰先孝者。
昔世道将傾魏室崩壞。
太祖奮威補天夷難。
創啟王業。
陛下因斯鴻緒遂登皇極。
君臨四海德加天下。
追惟莫大終身無報。
何有信己心智報固自解。
倚恃爪牙任縱王力。
殘壞太祖所立寺廟。
毀破太祖所事靈像。
休廢太祖所奉法教。
退落太祖所敬師尊。
且父母床幾尚不敢損虧。
況父之親事辄能輕壞。
國祚延促弗由于佛。
政治興毀何關于法。
豈信一時之慮招萬世之譏。
愚臣冒死特為不可。
诏曰。
孝道之義甯非至極。
若專守執惟利一身。
是使大智權方反常合道。
湯武伐主仁智不非。
尾生守信禍至身滅。
事若有益假違要行。
傥非合理雖順必剪。
有可護己一名令四海懷惑。
外乖太祖内潤黔元。
令沙門還俗省侍父母。
成天下之孝。
各各自活不惱他人。
使率土護利。
舍戎從夏六合同一。
即是揚名萬代以顯太祖。
即孝之終也。
何得言非。
奏曰。
若言壞佛有益毀僧益民。
昔太祖康曰玄鑒萬理智括千途。
必佛法損化即尋除蕩。
甯肯積年奉敬興遍天下。
又佛法存日損處是何。
自破已來成何利潤。
若實無益甯非不孝。
诏曰。
法興有時道亦難準。
制由上行王者作則。
縱有小利尚須休廢。
況佛無益理不可容。
何者敬事無徵招感無效。
自救無聊何能益國。
自廢已來民役稍希。
租調年增兵師日盛。
東平齊國西定妖戎。
國安民樂豈非有益。
若事有益。
太祖存日屢嘗讨齊。
何不見獲。
朕壞佛法。
若是違害亦可亡身。
既平東夏。
明知有益。
廢之合理義無更興。
奏曰。
自國立政惟貴于道。
制化養民甯高于德。
止見道消國喪。
未有兵強祚久。
是以虐纣恃衆禍傾帝業。
周武修德福集皇基。
夫差驕戰遂至滅身。
勾踐以道危而更安。
以此論之。
何關壞佛退僧方平東夏。
直是毀佛。
當此托定之時。
偶然斯會。
妄謂壞法有益。
若爾湯伐有夏。
文王滅崇。
武王誅纣。
秦并天下。
赤漢滅項。
此等諸君豈由壞佛。
自後交論譏毀人法。
或以抗禮君親。
或謂妄稱佛性。
或譏辯析色心。
或重見作非業。
或指身本陰陽。
林皆随難消解。
帝雖構難重疊三番五番窮理盡性。
林則無疑不遣。
有難斯通。
帝曰。
卿言業不乖理。
凡有入聖之期。
性非業外。
道有通凡之趣。
此則道無不在凡聖該通。
是則教無孔釋虛崇。
如是之言。
形通道俗。
徒加剃剪之飾。
是知帝王即是如來。
宜停丈六。
王公即是菩薩。
省事文殊。
耆年可為上座。
不用賓頭。
仁惠真為檀度。
豈假棄國。
和平第一精僧。
甯勞布薩。
貞謹即成木叉。
何必受戒。
儉約實是少欲。
無假頭陀。
蔬食至好長齋。
豈煩斷谷。
放任妙同無我。
何藉解空。
忘功全逼大乘。
甯希波若。
文武直是二智。
不觀空有。
權謀徑成巧便。
豈待變化。
加官真為授記。
無謝證果。
爵祿交獲天堂。
何待上界。
罰戮見感地獄。
不指泥犁。
以民為子。
可謂大慈。
四海為家。
即同法界。
治政以理。
何異救物。
安樂百姓。
甯殊拔苦。
剪罰殘害。
理是降魔。
君臨天下。
真成得道。
汪汪何殊淨土。
濟濟豈謝迦維。
卿懷異見妄生偏執。
即事而言何處非道。
奏曰。
伏承聖旨。
義博言深融道混俗移專散執。
乃令觸處乘真有情俱道物我鹹适千徒齊一。
美則美矣。
愚臣尚疑。
若使至道惟一。
則無二可融。
若理恒外内。
則自可常别。
若一而非一。
則半是半非。
二而無二。
則乍道乍俗。
是則缁素錯亂儒釋失序。
外内交雜上下參倫。
何直遠沈清化。
亦是近惑民俗。
是以陰陽同氣生殺恒殊。
天地齊形高卑常異。
不可以其俱形而使地動天靜。
或者見其并氣。
而令陰生陽殺。
即事永無此理。
虛言難可成用。
所以形齊氣一。
可得言同。
生殺高卑義無不别。
故使同而不同。
一而不一。
道俗之理有齊無與。
無為自别。
又若王名雖一凡聖天殊。
形事微同寬狹全異。
是故儒釋與無始俱興。
道俗共天地同化。
若欲泯之為一。
正可以道廢俗。
如其俱益于世。
則兩理幽顯齊明。
今則興一廢一。
真成不可。
诏曰。
卿言道俗天殊全乖内外。
亦可道應自道無預于俗。
釋應自釋莫依于儒。
道若惟道。
道何所利。
佛若獨佛。
化有何功。
故道俗相資儒釋更顯。
卿不因朕言卿欲何論。
是以内外抑揚廢興彼此。
今國法不行王法所斷。
廢興在數常理無違。
義無常興廢有何咎。
奏曰。
仰承聖旨。
如披雲睹日。
伏聽敕訓。
實如聖說。
道不自道非俗不顯。
佛不自佛惟王能興。
是以釋教東傳時經五百。
弘通法化要依王力。
方知道藉人弘神由物感。
佛之盛毀功歸聖旨。
道有興廢義無恒久。
法有隐顯理難常存。
比來已廢義無即行。
休斷既久興期次及。
與廢更疊理自應機。
并從世運。
不亦宜乎。
诏曰。
帝王之法善決取舍明斷去就。
審鑒同異妙察非常。
朕于釋教。
以潛思于府内。
校量于今古。
驗之以行事。
算之以得失。
理非常而不要。
文高奇而無用。
非無端而棄廢。
何愛憎于儒釋。
奏曰。
弘法之本。
必留心于達人通化之首。
要存志于正道。
勿見忤已以惡者。
懷之以□隔。
容己以美者。
歡心以親近。
是則自感于所見。
自亂于所聞。
不可數聞有謗正之言。
遂便信納從唱而和乘生是非。
尋讨愆短日懷憎薄。
是則以僞移真。
衆聲惑志。
故令當敕者更進之。
當親者更遠之。
遂使談論偏駁取舍專非。
斯乃害真之禍患。
喪德之妖累。
于是帝不答。
乃更開異途以發論端。
問曰。
朕聞君子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