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
不廣其類。
是以古來賢達諷誦佛經。
至今流傳代代不絕。
道法必勝何不誦持。
舉國統括誦道誰是。
是故知非可為準的。
三十偷佛經因果者。
度王品雲。
天尊告純陀王曰。
得道聖衆至恒沙如來者莫不從凡積行而得也。
十仙者無數。
亦有一興而緻一仙位。
複有積劫而登由功高。
則一舉功卑。
則十升有十階級。
從歡喜至法雲。
相好具足。
于是諸王聞說即得四果。
又度身品。
尼幹子于天尊所聞法。
獲須陀洹果。
又文始傳。
老子在罽賓彈指。
諸天王羅漢五通飛天俱至。
遣尹喜為師。
得道菩薩為老子作頌。
臣笑曰。
佛之與道。
教□不同變通有異。
道以自然為宗。
佛以因緣為義。
自然者無為而成。
因緣者積行乃證。
是以小乘列四果之差。
大乘有十等之位。
從凡入真具有經論。
未知道家所列四果十仙名與佛同。
修行因緣未見其說。
然道家所修。
吸氣沖天飲水證道。
聞法飛空餌草屍解。
行業既殊證果理異。
但說天有五重。
或三千六千。
或八十一天。
或六十大梵。
或三十六天。
或五億五萬餘天。
或九真天王九氣天君四方氣君三元三天九宮天曹玉清大有玄都紫微三皇太極。
諸如此類理有所緣。
豈有虛張自取矯異。
請說此天。
為重為橫為虛為實。
服何丹草而獲此天。
脫所未詳則徒為虛指。
更來可笑矣。
三十一道經未出言出者。
案玄都道士所上經目。
取宋人陸修靜所撰者。
目雲。
上清經一百八十六卷。
一百一十七卷已行。
始清已下四十部六十九卷未行于世。
檢今經目。
并雲見在。
乃至洞玄經一十五卷。
猶隐天宮。
今檢其目并注見在。
臣笑曰。
修靜宋明時人。
太始七年因敕而上經目。
既雲隐在天宮。
爾來一百餘年。
不聞天人下降。
不見道士上升。
不知此經從何至此。
昔文成以書飯牛。
詐言王母之命。
而黃庭元陽以道換佛。
張陵創造靈寶。
吳赤烏時始出。
上清起于葛玄。
宋齊之間乃行。
鮑靜造三皇。
事露而被誅。
文成書飯牛緻戮于漢世。
今之學者。
又踵其術。
又可悲乎。
漢書張魯祖父陵。
桓帝時造符書以惑衆。
受道者出米五鬥。
俗謂米賊。
陵傳子衡。
衢傳子魯。
号曰三師。
三人之妻為三夫人。
皆雲。
白日升天。
初受道名鬼卒。
後号祭酒。
妖鄙之甚穿鑿濫行。
經例矣。
三十二五億重天者。
文始傳雲。
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
地亦如之。
厚一萬裡。
四角有金柱金軸。
方圓三千六百裡。
神風持之。
以四海為地脈。
天地山川河漢通氣風雲皆從山出。
臣笑曰。
三天正法經雲。
天光未明七千餘劫。
玄景始分九氣存焉。
九真天王元始天王。
禀自然之胤置九天之号。
上中下真真為一元。
元有三天。
上元宮即太上大道君所治。
計一天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裡。
則九天相去七十九蕅九千九百二十裡。
一裡有三百步。
一步有六尺。
則有一十四億三千九百八十五萬六千尺。
以五億重天分之。
則天天相去二尺。
豈有厚萬裡之地。
上載尺之天乎。
文始傳雲。
老子引四天王。
大衆皆身長丈六。
短者丈二。
計人大而天小。
何以自容常卧不起。
愕然大怪。
三十三道士出入儀式。
玄中經說。
道士執簡者用金玉。
廣一寸長五寸五分。
執之為況。
中古王執朝師君。
下古金玉隐執雜木。
長九寸名為手簡。
執以去慢誡于道士。
若入王宮聚落人室。
在舍外十步。
着巾帔執況而入。
勿有側背。
出舍外脫巾帔着素服行。
勿自顯損道法。
若入俗家。
整威儀執簡坐。
勿使俗怪。
道士行百裡外。
執杖巾帔香爐銅灌□釪。
出家之具自随。
威儀具足得十種功德。
臣笑曰。
自然經雲。
道士巾褐帔法褐。
長三丈六尺。
三百六十寸。
法年三十六旬。
年有三百六十日。
一身兩角。
角各有六條。
兩袖袖各六條。
合二十四條。
法二十四氣。
二帶法陰陽。
中兩角法兩儀。
乃至冠法蓮華巾也。
自然經既有科律。
何以不依。
及法張魚黃巾之服。
違律而無識也。
三十四道士奉佛者。
化胡雲。
顧将優昙花。
願燒栴檀香。
供養千佛身。
稽首禮定光。
又雲。
佛生何以晚。
泥洹何以早。
不見釋迦文。
心中大懊惱。
又大誡雲。
道學當念。
遊大流景宮禮佛。
臣笑曰。
敷齋經。
天尊令右玄真人曰。
釋迦文以轉輪生死法化世。
使天老右玄真人。
以仙度之道不死之大法。
又老子序雲。
道主生佛主死。
道忌穢佛不忌。
道屬陽生忌穢。
佛則反之。
據此清濁天分死生大判。
何為不念清虛大道。
而願生死穢惡佛乎。
古昔殷太宰問孔子聖人。
孔答三皇五帝三王及丘俱不聖也。
西方之有聖者焉。
故知孔子以佛為聖。
不以道為聖也。
化胡雲。
天下大術。
佛術第一。
升玄雲。
吾師化遊天竺。
符子曰。
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此道齋經又雲。
稱仙梵天稱佛隐文。
外國讀經多是梵天。
道士所好梵即佛也。
此即學佛久矣。
由稱梵也。
又靈寶三十二天大梵隐語。
天各八字。
誦之萬遍即飛行。
七祖同升南宮。
此又道士學佛之證也。
然道士止知學梵。
亦不知梵是何佛。
愚而信之亦應有福。
不知可笑以不。
三十五道士合氣法。
真人内朝律雲真人曰。
凡男女至朔望日。
先齋三日入私房。
詣師所立功德。
陰陽并進日夜六時。
此諸猥雜不可聞說。
又道律雲。
行氣以次。
不得任意。
排醜近好抄截越次。
又玄子曰。
不鬲戾得度世。
不嫉姤世。
可度陰陽合乘龍去雲雲。
臣笑曰。
臣年二十之時。
好道術就觀學。
先教臣黃書合氣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
四目兩舌正對。
行道在于丹田。
有行者度厄延年。
教夫易婦惟色為初。
父兄立前不知羞恥。
自稱中氣真術。
今道士常行此法。
以之求道。
有所未詳。
三十六諸子為道書者。
玄都經目雲。
道經傳記符圖論六千三百六十三卷。
二千四十卷有本。
須紙四萬五十四張。
其一千一百餘卷經傳符圖。
其八百八十四卷諸子論。
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陸修靜錄。
有其數目及本并末得。
臣鸾笑曰。
道士所上經目。
陸修靜目中見有經書。
藥方符圖止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無雜書諸子之名。
而道士今列二千餘卷者。
乃取漢藝文志目八百八十四卷為道之經論。
據如此狀。
理有可疑。
何者至如韓子孟子淮南之徒。
并言道事。
又有八老黃白之方。
陶朱變化之術。
翻天倒地之符。
辟兵殺鬼之法。
及藥方□厭得為道書者。
可須引來。
未知連山歸藏易林太玄黃帝金匮。
太公六韬。
何以不在道書之例乎。
修靜目中本無諸子。
今乃剩安。
不知何據。
且去年七月中道士所上經目。
止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
今雲八百餘卷。
何以前後不同。
又人之有惡惟恐人知。
己之有善慮人不見。
故道士自書雲。
不受道戒者不得讀道經。
即如此狀。
恐人知其醜乎。
若以諸子為道書者。
人中諸子悉須追取。
何得遺之。
且道士引例我老子道德。
本是諸子。
今尊為經。
流例相附有何過欤。
若爾則知老子黃子諸子之流。
如何得與儒流七經而相抗乎。
班固先六經後二篇。
序道為中上賢類。
斯實錄矣。
又陶朱者即範蠡也。
既事越王勾踐。
君臣囚吳石室。
嘗屎飲尿。
亦以甚矣。
今尊崇其術。
不亦昧乎。
又蠡子被戮于齊。
何為不行父術變又造天地經。
老子托幽王皇後腹。
即幽王之子也。
身為柱史。
即幽王之臣也。
化胡雲。
老子在漢為東方朔。
若審爾者。
幽王為犬戎所殺。
豈可不愛君父與神符令不死乎。
又漢武窮兵疲役中國。
天下戶口至減太半。
稱老子為方朔者。
何忍不與辟兵辟谷之符。
厭人□鬼之方。
以護漢國乎。
眼看流弊。
若此無心取救。
将非欺诳謬乎。
又說統收道經目錄。
乃有六千餘卷。
核論見本止有二千四十卷。
餘者虛指未出。
将非鉛墨未備緻經本未成乎。
自餘孟浪紛論無足更廣。
不廣其類。
是以古來賢達諷誦佛經。
至今流傳代代不絕。
道法必勝何不誦持。
舉國統括誦道誰是。
是故知非可為準的。
三十偷佛經因果者。
度王品雲。
天尊告純陀王曰。
得道聖衆至恒沙如來者莫不從凡積行而得也。
十仙者無數。
亦有一興而緻一仙位。
複有積劫而登由功高。
則一舉功卑。
則十升有十階級。
從歡喜至法雲。
相好具足。
于是諸王聞說即得四果。
又度身品。
尼幹子于天尊所聞法。
獲須陀洹果。
又文始傳。
老子在罽賓彈指。
諸天王羅漢五通飛天俱至。
遣尹喜為師。
得道菩薩為老子作頌。
臣笑曰。
佛之與道。
教□不同變通有異。
道以自然為宗。
佛以因緣為義。
自然者無為而成。
因緣者積行乃證。
是以小乘列四果之差。
大乘有十等之位。
從凡入真具有經論。
未知道家所列四果十仙名與佛同。
修行因緣未見其說。
然道家所修。
吸氣沖天飲水證道。
聞法飛空餌草屍解。
行業既殊證果理異。
但說天有五重。
或三千六千。
或八十一天。
或六十大梵。
或三十六天。
或五億五萬餘天。
或九真天王九氣天君四方氣君三元三天九宮天曹玉清大有玄都紫微三皇太極。
諸如此類理有所緣。
豈有虛張自取矯異。
請說此天。
為重為橫為虛為實。
服何丹草而獲此天。
脫所未詳則徒為虛指。
更來可笑矣。
三十一道經未出言出者。
案玄都道士所上經目。
取宋人陸修靜所撰者。
目雲。
上清經一百八十六卷。
一百一十七卷已行。
始清已下四十部六十九卷未行于世。
檢今經目。
并雲見在。
乃至洞玄經一十五卷。
猶隐天宮。
今檢其目并注見在。
臣笑曰。
修靜宋明時人。
太始七年因敕而上經目。
既雲隐在天宮。
爾來一百餘年。
不聞天人下降。
不見道士上升。
不知此經從何至此。
昔文成以書飯牛。
詐言王母之命。
而黃庭元陽以道換佛。
張陵創造靈寶。
吳赤烏時始出。
上清起于葛玄。
宋齊之間乃行。
鮑靜造三皇。
事露而被誅。
文成書飯牛緻戮于漢世。
今之學者。
又踵其術。
又可悲乎。
漢書張魯祖父陵。
桓帝時造符書以惑衆。
受道者出米五鬥。
俗謂米賊。
陵傳子衡。
衢傳子魯。
号曰三師。
三人之妻為三夫人。
皆雲。
白日升天。
初受道名鬼卒。
後号祭酒。
妖鄙之甚穿鑿濫行。
經例矣。
三十二五億重天者。
文始傳雲。
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重。
地亦如之。
厚一萬裡。
四角有金柱金軸。
方圓三千六百裡。
神風持之。
以四海為地脈。
天地山川河漢通氣風雲皆從山出。
臣笑曰。
三天正法經雲。
天光未明七千餘劫。
玄景始分九氣存焉。
九真天王元始天王。
禀自然之胤置九天之号。
上中下真真為一元。
元有三天。
上元宮即太上大道君所治。
計一天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裡。
則九天相去七十九蕅九千九百二十裡。
一裡有三百步。
一步有六尺。
則有一十四億三千九百八十五萬六千尺。
以五億重天分之。
則天天相去二尺。
豈有厚萬裡之地。
上載尺之天乎。
文始傳雲。
老子引四天王。
大衆皆身長丈六。
短者丈二。
計人大而天小。
何以自容常卧不起。
愕然大怪。
三十三道士出入儀式。
玄中經說。
道士執簡者用金玉。
廣一寸長五寸五分。
執之為況。
中古王執朝師君。
下古金玉隐執雜木。
長九寸名為手簡。
執以去慢誡于道士。
若入王宮聚落人室。
在舍外十步。
着巾帔執況而入。
勿有側背。
出舍外脫巾帔着素服行。
勿自顯損道法。
若入俗家。
整威儀執簡坐。
勿使俗怪。
道士行百裡外。
執杖巾帔香爐銅灌□釪。
出家之具自随。
威儀具足得十種功德。
臣笑曰。
自然經雲。
道士巾褐帔法褐。
長三丈六尺。
三百六十寸。
法年三十六旬。
年有三百六十日。
一身兩角。
角各有六條。
兩袖袖各六條。
合二十四條。
法二十四氣。
二帶法陰陽。
中兩角法兩儀。
乃至冠法蓮華巾也。
自然經既有科律。
何以不依。
及法張魚黃巾之服。
違律而無識也。
三十四道士奉佛者。
化胡雲。
顧将優昙花。
願燒栴檀香。
供養千佛身。
稽首禮定光。
又雲。
佛生何以晚。
泥洹何以早。
不見釋迦文。
心中大懊惱。
又大誡雲。
道學當念。
遊大流景宮禮佛。
臣笑曰。
敷齋經。
天尊令右玄真人曰。
釋迦文以轉輪生死法化世。
使天老右玄真人。
以仙度之道不死之大法。
又老子序雲。
道主生佛主死。
道忌穢佛不忌。
道屬陽生忌穢。
佛則反之。
據此清濁天分死生大判。
何為不念清虛大道。
而願生死穢惡佛乎。
古昔殷太宰問孔子聖人。
孔答三皇五帝三王及丘俱不聖也。
西方之有聖者焉。
故知孔子以佛為聖。
不以道為聖也。
化胡雲。
天下大術。
佛術第一。
升玄雲。
吾師化遊天竺。
符子曰。
老氏之師名釋迦文。
此道齋經又雲。
稱仙梵天稱佛隐文。
外國讀經多是梵天。
道士所好梵即佛也。
此即學佛久矣。
由稱梵也。
又靈寶三十二天大梵隐語。
天各八字。
誦之萬遍即飛行。
七祖同升南宮。
此又道士學佛之證也。
然道士止知學梵。
亦不知梵是何佛。
愚而信之亦應有福。
不知可笑以不。
三十五道士合氣法。
真人内朝律雲真人曰。
凡男女至朔望日。
先齋三日入私房。
詣師所立功德。
陰陽并進日夜六時。
此諸猥雜不可聞說。
又道律雲。
行氣以次。
不得任意。
排醜近好抄截越次。
又玄子曰。
不鬲戾得度世。
不嫉姤世。
可度陰陽合乘龍去雲雲。
臣笑曰。
臣年二十之時。
好道術就觀學。
先教臣黃書合氣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
四目兩舌正對。
行道在于丹田。
有行者度厄延年。
教夫易婦惟色為初。
父兄立前不知羞恥。
自稱中氣真術。
今道士常行此法。
以之求道。
有所未詳。
三十六諸子為道書者。
玄都經目雲。
道經傳記符圖論六千三百六十三卷。
二千四十卷有本。
須紙四萬五十四張。
其一千一百餘卷經傳符圖。
其八百八十四卷諸子論。
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陸修靜錄。
有其數目及本并末得。
臣鸾笑曰。
道士所上經目。
陸修靜目中見有經書。
藥方符圖止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
無雜書諸子之名。
而道士今列二千餘卷者。
乃取漢藝文志目八百八十四卷為道之經論。
據如此狀。
理有可疑。
何者至如韓子孟子淮南之徒。
并言道事。
又有八老黃白之方。
陶朱變化之術。
翻天倒地之符。
辟兵殺鬼之法。
及藥方□厭得為道書者。
可須引來。
未知連山歸藏易林太玄黃帝金匮。
太公六韬。
何以不在道書之例乎。
修靜目中本無諸子。
今乃剩安。
不知何據。
且去年七月中道士所上經目。
止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
今雲八百餘卷。
何以前後不同。
又人之有惡惟恐人知。
己之有善慮人不見。
故道士自書雲。
不受道戒者不得讀道經。
即如此狀。
恐人知其醜乎。
若以諸子為道書者。
人中諸子悉須追取。
何得遺之。
且道士引例我老子道德。
本是諸子。
今尊為經。
流例相附有何過欤。
若爾則知老子黃子諸子之流。
如何得與儒流七經而相抗乎。
班固先六經後二篇。
序道為中上賢類。
斯實錄矣。
又陶朱者即範蠡也。
既事越王勾踐。
君臣囚吳石室。
嘗屎飲尿。
亦以甚矣。
今尊崇其術。
不亦昧乎。
又蠡子被戮于齊。
何為不行父術變又造天地經。
老子托幽王皇後腹。
即幽王之子也。
身為柱史。
即幽王之臣也。
化胡雲。
老子在漢為東方朔。
若審爾者。
幽王為犬戎所殺。
豈可不愛君父與神符令不死乎。
又漢武窮兵疲役中國。
天下戶口至減太半。
稱老子為方朔者。
何忍不與辟兵辟谷之符。
厭人□鬼之方。
以護漢國乎。
眼看流弊。
若此無心取救。
将非欺诳謬乎。
又說統收道經目錄。
乃有六千餘卷。
核論見本止有二千四十卷。
餘者虛指未出。
将非鉛墨未備緻經本未成乎。
自餘孟浪紛論無足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