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

關燈
辯惑篇第二之五 笑道論(其文廣抄取可笑者)。

      臣鸾啟。

    奉敕令詳佛道二教。

    定其先後淺深同異。

    臣不揆疏短。

    謹具錄以聞。

    臣竊以佛之與道教迹不同。

    出沒隐顯變通亦異。

    幽微妙密未易詳度。

    且一往相對。

    佛者以因緣為宗。

    道以自然為義。

    自然者無為而成。

    因緣者積行乃證。

    守本則事靜而理均。

    違宗則意悖而教僞。

    理均則始終若一。

    教僞則無所不為。

    案老子五千文辭義俱偉。

    諒可貴已。

    立身治國君民之道富焉。

    所以道有符書厭詛之方。

    佛禁怪力背哀之術。

    彼此相形。

    緻使世人疑其邪正。

    此豈大道自然虛寂無為之意哉。

    将以後人背本妄生穿鑿故也。

    又道家方術以升仙為神。

    因而诳惑偷潤目下。

    昔徐福欺妄分國于夷丹。

    文成五利妖僞于漢世。

    三張詭惑于西梁。

    孫恩搔擾于東越。

    此之巨蠹自古稱誣。

    以之匡政政多邪僻。

    以之導民民多詭惑。

    驗其書殿卷卷自違。

    論其理義首尾無取。

    昔行父之為人也。

    見有禮于其君者。

    敬之如孝子之養父母。

    見無禮于其君者。

    惡之如鷹鹯之逐鳥雀。

    宣尼雲。

    君子之事上也。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将順其美匡救其惡。

    故上下能相親也。

    春秋傳曰。

    君所謂可而有否焉。

    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臣亦何人。

    奉敕降問敢不實答。

    其道德二卷可為儒林之宗。

    所疑纰缪者去其兩端請量删定。

    案五千文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名為道。

    臣辄率下士之見為笑道論三卷合三十六條。

    三卷者笑其三洞之名。

    三十六條者笑其經有三十六部。

    戰汗上呈心魂失守。

    謹啟。

    大周天和五年二月十五日。

    前司隸母極縣開國伯臣甄鸾啟。

     笑道論卷上。

     造立天地一。

    年号差舛二。

    元為天人三。

    結士為人四。

    五佛并出五。

    五練生屍。

    六觀音侍老。

    七佛西法陰八。

      笑道論卷中。

     日經不同九。

    昆侖飛浮十。

    法道立官十一。

    稱南無佛十二。

    鳥迹前文十三。

     張骞取經十四。

    日月普集十五。

    大上尊貴十六。

    五谷命鑿十七。

    老子所佛十八。

     敕使瞿昙十九。

    事邪求道二十。

    邪氣亂政二十一。

    誡木枯死二十二。

      笑道論卷下。

      北方禮始二十三害親求道二十四延生年符二十五椿與劫齊二十六随劫生死二十七服丹金色二十八改佛為道二十九偷佛因果三十道經未出言出三十一五億重天三十二出入威儀三十三道士奉佛三十四道士合氣三十五諸子道書三十六造立天地一一太上道君造立天地。

    初記稱老子。

    以周幽王德衰。

    欲西度關。

    與尹嘉期三年後于長安市青羊肝中相見。

    老子乃生皇後腹中。

    至期喜見有賣青羊肝者。

    因訪見老子從母懷中起。

    頭鬓皓首身長丈六。

    戴天冠捉金杖。

    将尹喜化胡。

    隐首陽山。

    紫雲覆之。

    胡王疑妖。

    镬煮而不熱。

    老君大瞋考殺胡王。

    七子及國人一分并死。

    王方伏令國人受化。

    髡頭不妻受二百五十戒。

    作吾形香火禮拜。

    老子遂變形。

    左目為日右目為月。

    頭為昆山發為星宿。

    骨為龍肉為狩腸為蛇。

    腹為海。

    指為五嶽。

    毛為草木。

    心為華蓋。

    乃至兩腎合為真要父母。

     臣鸾笑曰。

    漢書雲。

    長安本名鹹陽。

    漢祖定天下将都^8□邑。

    因婁敬之谏乃歎曰。

    朕當長安于此。

    因爾名之。

    周幽未有何得老子。

    預知長安與尹喜期乎。

    又案三天正法混沌經雲。

    混沌之始。

    清氣為天濁氣為地。

    便有七曜萬像之形其來久矣。

    豈有化胡之後老子方變為日月山川之類乎。

    若爾者是則幽王之前。

    天地未生萬物。

    雲何道經有三皇五帝三王乎。

    然則天地起自幽王矣。

    又造天地記雲。

    昆侖山高四千八百裡。

    上有玉京山大羅山。

    各高四千八百裡。

    三山合則高一萬四千四百裡。

    又廣說品雲。

    天地相去萬萬五千裡。

    計紫微宮在五億重天之上。

    是則高于昆侖山數百萬裡。

    而老君以心為華蓋。

    肝為青帝宮。

    脾為紫微宮。

    頭為昆侖山。

     不知老君何罪倒豎于地。

    頭在下肝在上。

    以颠倒故見亦倒乎。

    以長安為度關之年。

    幽王為開辟之歲。

    将以化物。

    讵可承乎。

      二年号差舛者道德經序雲。

    老子以上皇元年丁卯。

    下為周師。

    無極元年癸醜去周度關。

    笑曰。

    古先帝王立年無号。

    至漢武帝創起建元。

    後王因之遂至今日。

     上皇孟浪可笑之深。

     又文始傳雲。

    老子從三皇已來。

    代代為國師化胡。

    又雲湯時為錫壽子。

    周初郭叔子。

    既為國師應傅典籍。

    何為不述。

    但列伊尹傅說呂望康邵之人乎。

    而傅說者。

    惟注老子為柱下史。

    道家注為周師。

    便是俗官。

    如何史傳不說。

    又上皇元年歲在丁卯。

    計姬王一代七百餘年。

    未聞上皇之号。

    檢諸史傳皆雲。

    老子以景王時度關。

    魯哀十六年孔丘卒。

    即周敬王時。

    敬王即景王之子。

    景王即幽王之後一十餘世。

    此則孔老同時。

    而化胡經乃雲。

    幽王之日度關。

    不聞更返。

    何得與孔子相見乎。

    化胡又雲。

    為周柱史七百年。

    計周初至幽王。

    止有三百餘年。

    何得妄作。

      然上皇之年道門詭号。

    故靈寶雲。

    我于上皇元年半劫度人。

    其時人壽萬八千歲。

     如何超取半劫前号将來近世用乎。

    一何可笑。

    且上皇無極并是無識穿鑿。

    作者欲神其術。

    仍以年号加日。

    冀有信者從之。

      又雲。

    代代為國師。

    葛洪神仙序中具說已怪尋。

    聖人既出匡救為先。

    而夏桀陵虐塗炭生民。

    成湯武丁思賢若渴。

    老子何以賢君不輔虐政不師。

    修身養性自守而已。

    期頤将及。

    自知死至潛行西度。

    獨為尹說直令讀誦。

    不勸授人。

    身死關中墳隴見在。

    秦佚吊之三号而出。

    究前傳經後人妄論。

    雖曰尊崇。

    翻成辱道。

     三元為天人者。

    太上三元品雲。

    上元一品天宮元氣始凝。

    三光開明青黃之氣置上元三宮。

    第一宮名玄都元陽七寶紫微宮。

    則有青元始陽之氣。

    總主上真自然玉宮靈寶上皇諸天帝王上聖大神。

    其宮皆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五億萬重青陽之氣。

    其中神仙官僚人衆各有五億五萬乃至如上萬重。

    皆結自然青元之氣而為人也。

    其九宮重數官僚人衆皆同紫微。

     臣笑曰。

    三天正法經雲。

    天光未朗蔚積未澄。

    七千餘劫玄景始分。

    九氣存焉。

    一氣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裡。

    青氣高澄濁混下降。

    而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生于九氣之中。

    氣結而形焉。

    便有九真之帝。

    皆九天清氣凝成九宇之位。

    三元夫人從氣而生在洞房宮玉童玉女各三千而侍。

    以天為父以氣為母。

    生于三元之君。

     又案靈寶罪根品雲。

    太上道君禮元始天尊問十善等法。

    于是天尊命召神仙各說因緣。

    恒沙得道已成如來。

    其未成者奕如恒沙。

    又元始傳雲。

    天堂對地獄。

    善者升天惡者入地。

    若以此說理則不然。

    何者元始天王及太上道君諸天神人。

    皆結自然清元之氣而化為之本。

    非修戒而成者也。

    彼本不因持戒而成者。

    何得令我獨行善法而望得之乎。

      又案度人本行經雲。

    太上道君言。

    我無量劫度人無數。

    元始天尊以我因緣之勳。

    賜我太上之号。

    推此有疑。

    如有無生成品雲。

    空為萬物母。

    道為萬物父。

    此則先有于道乃有衆生。

    然此為道之父。

    非衆生所作。

    道既如此。

    衆生何用修善而作乎。

    又道生萬物。

    生物之初是則始也。

    我既始生未有染習。

    何得有六道四生苦樂之别乎。

    又不可也。

    又雲。

    衆生神識本來自有。

    非道生者。

    道既能生萬物。

    神識豈非物乎。

    又不可也。

      四結土為人者。

    三天正法經雲。

    九氣既分。

    九真天王乃至三元夫人三元之君太上道君于是而形。

    逮至皇帝始立生民結土為像于曠野。

    三年能言。

    各在一方。

     故有伧秦夷羌。

    五情合德五法自然。

    承上真之氣而得為人也。

     臣笑曰。

    三元品善惡業對皆由一身。

    又元始傳雲。

    若淫盜不孝。

    死入地獄受五苦八難。

    後生六畜邊夷之中。

    推此而言。

    乖違太甚。

    且皇帝土像之日。

    經于三年上真氣入乃能言語。

    此上清之氣與太上同源。

    論先未有惡善。

    何為入土像中。

     即堕八難為蠻夷乎。

    此土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