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辯惑篇第二之四
擊像焚經坑僧诏魏太武大集道俗廢立二教議周武二教論釋道安擊像焚經坑僧诏元魏世祖太武帝帝諱焘。
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
時年八歲。
尚在幼沖。
資政所由惟恃台輔。
時司徒崔浩尤不信佛。
帝訪國事。
每以為懷言。
佛法虛誕為俗費害。
黃老仙道可以存心。
浩既雅信仙道。
授帝老經。
随言信用曾無思擇。
即立道壇四追方士。
當時佛法隆盛。
浩内嫉之。
常求瑕釁。
會蓋吳反于杏城。
關中騷動。
帝乃西伐。
時浩從焉。
既至長安。
有沙門。
種麥于寺中。
禦驺牧馬。
帝入觀馬從官入。
其便室見有弓矢。
出以奏聞。
帝怒曰。
此非沙門所用。
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
命有司案誅一寺。
閱其财産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
蓋以萬計。
诏乃焚破佛像。
敕留台下。
四方一依長安行事。
太平真君五年。
帝年二十有九。
春秋方富盛于武功。
崔浩邪謀相接交扇方士。
仙觀日有登臨。
釋門清衆将事殲殄。
又下诏曰。
愚民無識信僞惑妖。
私養師巫挾藏谶記。
沙門之徒。
假西域虛誕。
坐緻妖^8□。
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
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
有私養沙門者。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
過期不出沙門身死。
容止者誅一門。
時恭宗為太子監國。
素敬佛法。
頻上表工\陳刑殺沙門之濫。
又非圖像之罪。
今罷其道杜諸寺門。
世不修奉。
土木丹青自然毀滅。
如是再三不許。
時有沙門玄高者。
空門之秀傑也。
太子晃師之。
晃敬事如佛。
崔浩得幸于帝。
恐晃攝政。
或見危逐。
密讒于帝晃有異圖。
若不先慮後悔無及。
又晃結納玄高。
高又通靈鬼物善得人心。
可不猜耶。
帝初不從。
後且幽之。
又夢其先祖雲。
太子無事。
又問百官。
鹹雲。
太子仁孝。
拄見幽辱。
帝乃出晃以政歸之。
浩又重谮。
帝信之便幽死晃于禁中。
缢高于郊南。
浩得志于朝廷也。
列辟莫敢緻言。
便以太平真君七年三月下诏。
一切蕩除。
所有圖像胡經皆擊破焚毀。
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斯并崔浩之意緻也。
及後帝遭疠惱。
浩被族誅。
呼嗟長慨無所及矣。
事迹如前釋老志廣之。
周滅佛法集道俗議事。
周高祖猜忌為心。
安忍嫌隙。
大冢宰晉國公護。
權衡百揆決通庶政。
帝竊嫉之。
恐有陵奪。
召護入内。
親自誅之。
并大臣六家并從族滅。
帝以得志于天下。
一無所慮也。
然信任谶緯偏以為心。
自古相傳黑者得也。
謂有黑相當得天下。
猶如漢末訛言黃衣當王。
以黃代赤承運之像。
言黑亦然。
所以周太祖挾魏西奔。
衣物旗幟并變為黑。
用期訛谶之言。
斯亦漢光武之餘命也。
昔者高洋之開齊運。
流俗亦有此謠。
洋言黑者稠禅師黑衣天子也。
将欲誅之。
會稠遠識。
悟而得免備如别說。
故周祖初重佛法下禮沙門。
并着黃衣為禁黑故。
有道士張賓。
谲詐罔上。
私達其黨。
以黑釋為國忌。
以黃老為國祥。
帝納其言。
信道輕佛。
親受符錄躬服衣冠。
有前僧衛元嵩。
與賓唇齒相扇惑動帝情雲。
僧多怠惰貪逐财食。
不足欽尚。
帝召百僧。
入内七宵行道。
時既密知各加懇到。
帝亦同僧寝處觇候得失。
或為僧讀誦。
或谮呗禮悔。
僧皆懔厲莫不訝帝之微行也。
既期已滿無何而止。
至天和四年歲在已醜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衆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
帝禦正殿量述三教。
以儒教為先。
佛教為後。
道教最上。
以出于無名之前。
超于天地之表故也。
時議者紛纭情見乖咎。
不定而散。
至其月二十日。
依前集論。
是非更廣莫簡帝心。
帝曰。
儒教道教此國常遵。
佛教後來朕意不立。
佥議如何。
時議者陳理無由除削。
帝曰。
三教被俗。
義不可俱。
至四月初。
更依前集。
必須極言陳理。
無得面從。
又敕司隸大夫甄鸾。
詳度佛道二教。
定其深淺辯其真僞。
天和五年鸾乃上笑道論三卷。
用笑三洞之名。
至五月十日。
帝大集群臣詳鸾上論。
以為傷蠹道法。
帝躬受之。
不惬本圖。
即于殿庭焚蕩。
時道安法師。
又上二教論。
雲内教外教也。
練心之術名三乘。
内教也。
教形之術名九流。
外教也。
道無别教即在儒流。
斯乃易之謙謙也。
帝覽論以問朝宰。
無有抗者。
于是遂寝。
乃經五載至建德三年。
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初斷佛道兩教沙門道士并令還俗。
三寶福财散給臣下。
寺觀塔廟賜給王公。
餘如别述。
于時衛王不忍其事。
直入宮燒乾化門。
攻帝不下。
退至虎牢。
捉獲入京。
父子十二人。
并同謀者并誅。
二教論沙門釋道安歸宗顯本第一儒道升降第二君為教主第三诘驗形神第四仙異涅槃第五道仙優劣第六孔老非佛第七釋典道流第八服法非老第九明典真僞第十教指通局第十一依法除疑第十二歸宗顯本第一有東都逸俊童子。
問于西京通方先生曰。
仆聞風流傾墜。
六經所以緝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優柔弘潤于物必濟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詳矣。
近覽釋教文博義豐。
觀其汲引則恂恂善誘。
要其指趣則亹亹茲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義一。
塗迹誠異理會則同。
至于老嗟身患孔歎逝川。
固欲後外以緻存生。
感往以知物化。
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
但拘滞之流未馳高觀。
不能齊天地于一指均是非乎一氣。
緻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
此所謂匿摩尼于胎□。
掩大明于重夜。
傷莫二之純風。
塞洞一之玄指。
祈之彌劫。
奚可值哉。
敬請先生為之開闡。
通方先生曰。
子之問也激矣哉。
可謂窮辯未盡理也。
仆雖不敏稽疑上國。
服膺靈章陶風下席。
今當為子略陳其要。
夫萬化本于無生而生。
生者無生。
三才兆于無始而始。
始者無始。
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人之聚也。
聚雖一體而形神兩異。
散雖質别而心數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稱為外。
濟神之典。
典号為内。
是以智度有内外兩經。
仁王辯内外二論。
方等明内外兩律。
百論言内外二道。
若通論内外。
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雲儒釋。
釋教為内儒教為外。
備彰聖典。
非為誕謬。
詳覽載籍尋讨源流。
教唯有二甯得有三。
何則昔玄古樸素。
墳典之诰未弘。
淳風稍離丘索之文乃着。
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
鹹為治國之谟。
并是修身之術。
故藝文志曰。
儒之流。
蓋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遊文于六經之中。
留意于五德之際。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宗師仲尼。
其道最高者也。
道家者流。
蓋出于史官。
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者南面之術。
合于堯之克讓。
易之謙謙。
是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
蓋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
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時。
此者所長也。
法家者流。
蓋出于理官。
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
先王以明罰敕法。
此其所長也。
名家者流。
蓋出于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
蓋出于清廟之官。
茅屋采椽。
是以貴儉。
養三老五更。
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
是以上賢。
宗祀嚴父。
是以有鬼。
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
蓋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
誦詩三百使乎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又曰。
使乎使乎。
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詞。
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
蓋出于議官。
兼儒墨含名法。
知國體之有此。
見王治無不貫。
此其所長也。
農家者流。
蓋出于農稷之官。
播五谷勸耕桑。
以足衣食。
故八政。
一曰食。
二曰貨。
此其所長也。
若派而别之。
則應有九教。
若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
談其籍也。
并皇家之一書子。
欲于一代之内令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真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軌轍。
請其文則部
以明元帝泰常八年即位。
時年八歲。
尚在幼沖。
資政所由惟恃台輔。
時司徒崔浩尤不信佛。
帝訪國事。
每以為懷言。
佛法虛誕為俗費害。
黃老仙道可以存心。
浩既雅信仙道。
授帝老經。
随言信用曾無思擇。
即立道壇四追方士。
當時佛法隆盛。
浩内嫉之。
常求瑕釁。
會蓋吳反于杏城。
關中騷動。
帝乃西伐。
時浩從焉。
既至長安。
有沙門。
種麥于寺中。
禦驺牧馬。
帝入觀馬從官入。
其便室見有弓矢。
出以奏聞。
帝怒曰。
此非沙門所用。
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
命有司案誅一寺。
閱其财産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
蓋以萬計。
诏乃焚破佛像。
敕留台下。
四方一依長安行事。
太平真君五年。
帝年二十有九。
春秋方富盛于武功。
崔浩邪謀相接交扇方士。
仙觀日有登臨。
釋門清衆将事殲殄。
又下诏曰。
愚民無識信僞惑妖。
私養師巫挾藏谶記。
沙門之徒。
假西域虛誕。
坐緻妖^8□。
非所以一齊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
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
有私養沙門者。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
過期不出沙門身死。
容止者誅一門。
時恭宗為太子監國。
素敬佛法。
頻上表工\陳刑殺沙門之濫。
又非圖像之罪。
今罷其道杜諸寺門。
世不修奉。
土木丹青自然毀滅。
如是再三不許。
時有沙門玄高者。
空門之秀傑也。
太子晃師之。
晃敬事如佛。
崔浩得幸于帝。
恐晃攝政。
或見危逐。
密讒于帝晃有異圖。
若不先慮後悔無及。
又晃結納玄高。
高又通靈鬼物善得人心。
可不猜耶。
帝初不從。
後且幽之。
又夢其先祖雲。
太子無事。
又問百官。
鹹雲。
太子仁孝。
拄見幽辱。
帝乃出晃以政歸之。
浩又重谮。
帝信之便幽死晃于禁中。
缢高于郊南。
浩得志于朝廷也。
列辟莫敢緻言。
便以太平真君七年三月下诏。
一切蕩除。
所有圖像胡經皆擊破焚毀。
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斯并崔浩之意緻也。
及後帝遭疠惱。
浩被族誅。
呼嗟長慨無所及矣。
事迹如前釋老志廣之。
周滅佛法集道俗議事。
周高祖猜忌為心。
安忍嫌隙。
大冢宰晉國公護。
權衡百揆決通庶政。
帝竊嫉之。
恐有陵奪。
召護入内。
親自誅之。
并大臣六家并從族滅。
帝以得志于天下。
一無所慮也。
然信任谶緯偏以為心。
自古相傳黑者得也。
謂有黑相當得天下。
猶如漢末訛言黃衣當王。
以黃代赤承運之像。
言黑亦然。
所以周太祖挾魏西奔。
衣物旗幟并變為黑。
用期訛谶之言。
斯亦漢光武之餘命也。
昔者高洋之開齊運。
流俗亦有此謠。
洋言黑者稠禅師黑衣天子也。
将欲誅之。
會稠遠識。
悟而得免備如别說。
故周祖初重佛法下禮沙門。
并着黃衣為禁黑故。
有道士張賓。
谲詐罔上。
私達其黨。
以黑釋為國忌。
以黃老為國祥。
帝納其言。
信道輕佛。
親受符錄躬服衣冠。
有前僧衛元嵩。
與賓唇齒相扇惑動帝情雲。
僧多怠惰貪逐财食。
不足欽尚。
帝召百僧。
入内七宵行道。
時既密知各加懇到。
帝亦同僧寝處觇候得失。
或為僧讀誦。
或谮呗禮悔。
僧皆懔厲莫不訝帝之微行也。
既期已滿無何而止。
至天和四年歲在已醜三月十五日。
敕召有德衆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人。
帝禦正殿量述三教。
以儒教為先。
佛教為後。
道教最上。
以出于無名之前。
超于天地之表故也。
時議者紛纭情見乖咎。
不定而散。
至其月二十日。
依前集論。
是非更廣莫簡帝心。
帝曰。
儒教道教此國常遵。
佛教後來朕意不立。
佥議如何。
時議者陳理無由除削。
帝曰。
三教被俗。
義不可俱。
至四月初。
更依前集。
必須極言陳理。
無得面從。
又敕司隸大夫甄鸾。
詳度佛道二教。
定其深淺辯其真僞。
天和五年鸾乃上笑道論三卷。
用笑三洞之名。
至五月十日。
帝大集群臣詳鸾上論。
以為傷蠹道法。
帝躬受之。
不惬本圖。
即于殿庭焚蕩。
時道安法師。
又上二教論。
雲内教外教也。
練心之術名三乘。
内教也。
教形之術名九流。
外教也。
道無别教即在儒流。
斯乃易之謙謙也。
帝覽論以問朝宰。
無有抗者。
于是遂寝。
乃經五載至建德三年。
歲在甲午五月十七日。
初斷佛道兩教沙門道士并令還俗。
三寶福财散給臣下。
寺觀塔廟賜給王公。
餘如别述。
于時衛王不忍其事。
直入宮燒乾化門。
攻帝不下。
退至虎牢。
捉獲入京。
父子十二人。
并同謀者并誅。
二教論沙門釋道安歸宗顯本第一儒道升降第二君為教主第三诘驗形神第四仙異涅槃第五道仙優劣第六孔老非佛第七釋典道流第八服法非老第九明典真僞第十教指通局第十一依法除疑第十二歸宗顯本第一有東都逸俊童子。
問于西京通方先生曰。
仆聞風流傾墜。
六經所以緝修。
誇尚滋彰。
二篇所以述作。
故優柔弘潤于物必濟曰儒。
用之不匮于物必通曰道。
斯皆孔老之神功。
可得而詳矣。
近覽釋教文博義豐。
觀其汲引則恂恂善誘。
要其指趣則亹亹茲良。
然三教雖殊勸善義一。
塗迹誠異理會則同。
至于老嗟身患孔歎逝川。
固欲後外以緻存生。
感往以知物化。
何異釋典之厭身無常之說哉。
但拘滞之流未馳高觀。
不能齊天地于一指均是非乎一氣。
緻令談論之際每有不同。
此所謂匿摩尼于胎□。
掩大明于重夜。
傷莫二之純風。
塞洞一之玄指。
祈之彌劫。
奚可值哉。
敬請先生為之開闡。
通方先生曰。
子之問也激矣哉。
可謂窮辯未盡理也。
仆雖不敏稽疑上國。
服膺靈章陶風下席。
今當為子略陳其要。
夫萬化本于無生而生。
生者無生。
三才兆于無始而始。
始者無始。
然則無生無始物之性也。
有化有生人之聚也。
聚雖一體而形神兩異。
散雖質别而心數弗亡。
故救形之教。
教稱為外。
濟神之典。
典号為内。
是以智度有内外兩經。
仁王辯内外二論。
方等明内外兩律。
百論言内外二道。
若通論内外。
則該彼華夷。
若局命此方。
則可雲儒釋。
釋教為内儒教為外。
備彰聖典。
非為誕謬。
詳覽載籍尋讨源流。
教唯有二甯得有三。
何則昔玄古樸素。
墳典之诰未弘。
淳風稍離丘索之文乃着。
故包論七典統括九流。
鹹為治國之谟。
并是修身之術。
故藝文志曰。
儒之流。
蓋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遊文于六經之中。
留意于五德之際。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宗師仲尼。
其道最高者也。
道家者流。
蓋出于史官。
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者南面之術。
合于堯之克讓。
易之謙謙。
是其所長也。
陰陽家者流。
蓋出于羲和之官。
敬順昊天。
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民時。
此者所長也。
法家者流。
蓋出于理官。
信賞必罰以輔禮制。
易曰。
先王以明罰敕法。
此其所長也。
名家者流。
蓋出于禮官。
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此其所長也。
墨家者流。
蓋出于清廟之官。
茅屋采椽。
是以貴儉。
養三老五更。
是以兼愛。
選士大射。
是以上賢。
宗祀嚴父。
是以有鬼。
此其所長也。
縱橫家者流。
蓋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
誦詩三百使乎四方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為。
又曰。
使乎使乎。
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詞。
此其所長也。
雜家者流。
蓋出于議官。
兼儒墨含名法。
知國體之有此。
見王治無不貫。
此其所長也。
農家者流。
蓋出于農稷之官。
播五谷勸耕桑。
以足衣食。
故八政。
一曰食。
二曰貨。
此其所長也。
若派而别之。
則應有九教。
若總而合之。
則同屬儒宗。
論其官也。
各王朝之一職。
談其籍也。
并皇家之一書子。
欲于一代之内令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競辯。
豈不上傷皇極莫二之風。
下開拘放鄙蕩之弊。
真所謂巨蠹鴻猷眩曜朝野矣。
佛教者窮理盡性之格言。
出世入真之軌轍。
請其文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