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辯惑篇第二之三 叙列代王臣滞惑解下。

     梁荀濟齊章仇子陀周衛元嵩宋劉慧琳齊顧歡魏邢子才涼高道讓齊李公緒隋盧思道唐傅奕十五荀濟。

    穎川人。

    後居江左。

    博涉衆書志調矯俗。

    初與梁武布衣相知。

    及帝登位。

    仕不及之。

    濟負氣曰。

    會眉鼻上磨墨作檄耳。

    帝深不平之。

    梁州刺史陰子春左遷。

    濟作大詩贈之。

    文傳時俗。

    或稱于帝者。

    帝曰。

    個人雖有才。

    亂俗好反不可用。

    濟以不得志。

    常懷悒怏二十餘載。

    見帝信重釋門寺像崇盛。

    便于時上書論佛教貪淫奢侈妖妄。

    又譏造同泰寺營費太甚必為災患。

    其表略。

    以三墳五典帝皇之稱首。

    四維六紀終古之規模。

    及漢武祀金人。

    黃新以建國。

    桓靈祀浮圖。

      閹豎以控權。

    三國由茲鼎峙。

    五湖仍其薦食。

    衣冠奔于江東。

    戎教興于中壤。

    使父子之親隔。

    君臣之義乖。

    夫婦之和曠。

    友朋之信絕海内散亂三百年矣。

    濟所控詞述于僻者。

    至于貞概絕俗。

    固莫叙之。

    斯偏黨也。

    述金人之初降緻黃新之篡等。

    并安拟也。

    至如周斬纣首豈見佛經。

    秦抗儒士非關釋化。

    禮崩樂壞未睹浮圖。

    戰國無主何關僧僞。

    乃雲綱紀之亂。

    何能亂之。

    夫婦父子何人不是。

    但妄言耳。

    不足述之。

    然濟極言惘僧深訾佛者。

    統知上書必不會旨。

    亦知不能排除佛法。

    直是恨帝不拔于微流無榮宦于朝廷也。

    所以鄙詞罵僧深文毀佛。

    其實奇意詈于上帝也。

    後之醜詞并拟斯矣。

     濟表雲。

    稽古之诏。

    未聞崇邪之命重沓。

    歲時禘祫未嘗親享。

    竹脯面牲□誣宗廟。

    違黃屋之尊。

    就蒼頭之役。

    朝夕敬妖怪之吸胡鬼。

    曲躬供貪淫之賊秃。

    耽信邪胡谄祭淫祀。

    恐非聰明正直而可以福佑陛下者也。

    濟吐斯言。

    故動怒也。

    梁祖享祀于晦朔。

    四時交易于溫清。

    流涕動于臣下。

    興言賦于孝思。

    故景陽台至敬殿。

    鹹陳文祖獻後之奠。

    何得言未嘗親享。

    故反前事肆情罵之。

    竹脯面牲用替犧栗。

    蘋藻礿祭豈惟有梁之時。

    屈尊就卑乃萬代之希有。

    遺若脫屣豈百王之虛構哉。

    自非行總八恒位鄰上忍。

    安能行慈絕欲于盛年。

    長齋竭誠于終事哉。

     又曰。

    臣請言得失推校是非。

    案釋氏源流本中國所斥。

    投之荒裔以禦魑魅者也。

    乃至舜時竄梼機于三危。

    左傅允(音捐)姓之奸居于瓜州是也。

    杜預以允姓陰戎之别祖。

    與三苗俱放于三危。

    漢書西域傳。

    塞種本允姓之戎。

    世居炖煌。

    為月氏迫逐。

    遂住蔥嶺南奔。

    又謂懸度賢豆身毒天毒。

    仍訛轉以塞種為釋種。

    其實一也。

    允姓與三苗比居教迹和洽。

    其釋種不行忠孝仁義。

    貪詐甚者号之為佛。

    佛者戾也。

    或名為勃。

    勃者亂也。

    而陛下以中華之盛胄。

    方尊姚石羌胡之軌躅。

    竊不取一也。

    案允姓之居炖煌西戎也。

    懸度賢豆等南梵也。

    西戎即叙禹貢所傳。

    懸度已下荀濟加謗。

    不讀三史奚以定之。

    尋夫懸度乃北天之險地。

    乘索而度也。

    賢豆天竺仁風所行。

    四時和于玉燭土絕流霜。

    七衆照于金鏡神機猛利。

    人傳天語字出天文。

    終古至今無相篡奪。

    斯是地心号中國也。

    人行忠孝何謂無之。

    濟之所言。

    同田巴罪三皇非五帝者。

    讵可聞哉。

      又案釋迦出戎剖脅而誕。

    摩耶遂殂。

    事符枭鏡。

    年長争立。

    内不自安。

    背父叛君逆節彌甚。

    達多投石難陀引弓。

    變革常道自餓形骸。

    安能濟物。

    聚合兇徒易衣削發。

    設言虛詐不足承禀。

    九十六道此道最貪。

    葉彼淫愚衆多崇信。

    至如琉璃誅釋瞿昙路左視之。

    在生親尚不存。

    既殃疏何能救。

    斯即不行忠孝。

    若天下習之。

    陛下則無以自處。

    不取者二也。

    尋經剖腋而誕。

    義出前經。

    以懷天師功德大故。

    。

    非諸人供可以奉之。

    又知母人。

    命将終。

    故生七日已。

    上報天中。

    然則脅誕背割此亦有之。

    不同枭鏡。

    如何濫委引弓投石事出權行。

    叛君逆節一何誣謗。

     自餓以化外道。

    變俗以靜貪門。

    而雲諸道佛道最貪。

    全成毀訾。

    誅國而不護國。

     示業難亡。

    群典廣之。

    理路無沒。

    濟巧于合會。

    補貼成文。

    斯曰有才不妨無狀。

      濟又雲。

    今僧尼不耕不偶。

    俱斷生育傲君陵親。

    違禮損化。

    一不經也。

    觀濟此旨。

    專拟帝躬深知僧尼絕欲用則超生。

    斯義可從。

    固所不逆。

    然不偶斷育斥帝行之。

    無容顯論寄僧罵上也。

    又雲。

    凡在生靈夫婦配合産育男女。

    胡法反之。

    多營泥木專求布施。

    甯非臣戾。

    二不經也。

    濟之不經。

    斯事顯也。

    胡法不淫。

    胡從何有泥木布施舉事見譏。

    然佛之非胡。

    乃為天種。

    胡乃戎類本異梵鄉。

    猶言神州号為漢地。

    今檢漢者止可方于梁。

    漢雖曰初封帝都在于京洛。

    自餘吳楚未曰中華。

    陸渾觀戎。

    又戎變夏矣。

    惟佛一法教絕色心。

    胡梵二種生生常習。

      濟雲。

    奸胡矯詐自稱大覺。

    而比丘徒黨行淫殺子。

    僧尼悉然。

    害蝼蟻而起浮圖。

    費财力而構堂宇。

    若牟尼能照而故縱淫殺。

    便是詐稱慈悲。

    徒能照而不能救。

    又是大覺于群生無益。

    而天下不覺。

    三不經也。

    斯又巨謗之大怪。

    通人達士豈其言哉。

    猥曲醜事豈照此矣。

    然大盜取國。

    天下之罪人。

    行淫殺子。

    自是佛法之賊。

    濁現則擯于四國。

    将來則沈于三途而謂僧尼悉然。

    加誣之太甚也。

    又(雲大覺無慈。

    又雲)于生無益。

    斯并以愚量智以聖濟凡。

    抗大覺之成化。

    失淳人之弘善。

    可謂螗螂有拒輪之勇。

    井蛙滞坎□之心哉。

     濟雲。

    胡法悭貪惟财是與。

    直是行三毒而害萬方。

    未見修六度而隆三寶。

    四不經也。

    且财食厚生貪夫之所沒。

    積而能散廉士之恒情。

    六度檀舍為初。

    惟佛宗而立位三寶。

    佛為教主。

    乃正覺之流慈。

    無佛法安知六度之功。

    絕慈風豈識三寶為正化。

    濟以不得其志。

    沒齒陷之。

    但增貪競以咎人。

    未顯厭身以祛滞。

    俗中恒士尚不虛言。

    濟寔鄙夫。

    輕馳才筆。

    獨不聞顧雍拜萬戶封家人不知。

    葛亮受三郡賞庫無尺絹。

    謝安平百萬賊愀然改容。

    能仁舍四有谛遺如涕唾。

    斯實錄也。

    況複舍身受身。

    觀三界如牢獄。

    惟财惟食。

    誠八徵之毒蛇。

    衣缽自随。

    若鳥之遊空府。

    去留無滞。

    類凫之泛長川。

    此等之徒名沙門也。

    故經雲。

    僧無犯戒不清淨者。

    若反于此不名為僧。

    豈得以賊臣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