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主等稷偰與唐虞。

    稊莠荊棘比嘉苗及美木。

    夫立言設谏清濁兩分。

    全惘以昏兇。

    都掩諸髦彥。

    理不可也。

    于時有梁之為政也。

    仁育為初。

    帝則絕欲蔬食。

    僧則祠林義窟。

    冒行蠅點足可投卑豺虎矣。

    通人為論理。

    則統之去瑕掩過。

    士之恒務。

    故魯之儒行惟孔一人。

    濫吹竊服時惟傾國。

    僧之真僞權實難分。

    惟佛得知。

    餘存視聽。

    故濟不達無足煩論。

    恨其早被火灰面陳。

    豈不知返。

     濟雲。

    佛家遺教。

    不耕墾田。

    不貯财谷。

    乞食納衣頭陀為務。

    今則不然。

    數十萬衆無心蘭若。

    從教不耕者衆。

    天下有饑乏之憂。

    違教設法。

    不行何須此法。

      進退未為盡理。

    五不經也。

    然濟知有遺教。

    則知有蘭若之徒。

    未知教有張弛。

    豈委三寶基業。

    但佛德宏大。

    天供尚自下臨僧田。

    福廣神壤義當上踴。

    教有開合随根制宜。

    不可局以糧粒用道。

    以通利物。

    故經雲。

    若我弟子如法修行。

    如來白毫相中無量功德百千萬分取一分。

    供我弟子受用無盡。

    故知為道出家。

    為道興供。

     為道而受。

    為道弘福。

    道本虛通非俗籌議。

    故受四事還宗佛德。

    經雲。

    如法受施千金納之。

    必乖佛化杯水不許。

    何得妄言惟貪财食。

    又經雲。

    住我施受入闇無見。

    反此而行如空無盡者是也。

    是知心外無境見境是心。

    故使供施随。

    心積散非外。

    經雲。

    六度在心不在事。

    斯正言也。

    引證可知。

     濟雲。

    涅槃發問。

    世尊滅後。

    經教若為得與波旬經别。

    觀此發問則瞿昙存日。

    門徒不能分辯真僞。

    況中華避役奸詐之侶焉不迷惑者。

    尋濟此言。

    全非有識文明滅度。

    魔佛難分。

    豈述佛世。

    門人不識經中三種四依。

    考定魔佛邪正。

    非濟所知。

    彼亦不述。

    又雲。

    中華避役奸侶焉不迷惑者。

    斯是谠言。

    誠非所解。

    非避役者堪能辯之。

    爾何不論掩善揚惡專為務也。

    涅槃經雲。

    避役出家無心志道。

    我當罷令還俗為王策使。

    斯正言也。

    如何不錄以上之。

      齊又引涅槃。

    阇王害父耆婆叙狀。

    佛以理除令其迷解。

    俗惟事結惑網逾深。

     故以陰界入中求父不得本。

    惟妄想謂父。

    實人橫生圖害取其重位。

    若先達解知父本空。

    何必起逆。

    國亦非有。

    由佛開化達悟妄心。

    追悔慚謝獲無根信。

    濟不達此以事徵理。

    斥天子注經。

    譏臣下逆亂。

    謂佛說無父。

    無父須除。

    執迹毀教。

    不足怪其愚闇也。

    餘有瑣碎似像之事。

    比拟繁論固同此例。

    又引張融範缜三破之論。

      前集備詳。

    有抗融缜之詞。

    見于後述。

    乃雲。

    融缜立論無能破之。

    是虛言也。

     濟雲。

    自古帝師諸侯賓友。

    千載一逢猶如旦暮。

    賢明希世宇宙獨立。

    令乃削發。

    千群不臣萬衆稱為帝師。

    未之可也。

    姚石玉食三千佛寺。

    瓊宮八百供敬厚矣。

    終獲廣胤屠滅。

    宋齊已降莫懲前失。

    餘有罵僧醜詞。

    足可掩耳。

    畢寄詛帝之語。

    同莊蒙之寓言焉。

    又曰。

    僧出寒微規免租役。

    無期詣道志在貪淫。

    竊盜華典傾奪朝權。

    凡有十等。

    一曰。

    營繕廣廈。

    僭拟皇居也。

    二曰。

    興建大室莊飾胡像。

    僭比明堂宗佑也。

    三曰。

    廣譯妖言勸行流布。

    轹帝王之诏敕也。

    四曰。

    交納泉布賣天堂五福之虛果。

    奪大君之德賞也。

    五曰。

    豫徵收贖免地獄六極之謬殃。

     奪人主之刑罰也。

    六曰。

    自稱三寶假托四依坐傲君王。

    此取威之術也。

    七曰。

    多建寺像廣度僧尼。

    此定霸之基也。

    八曰。

    三長六紀四大法集。

    此别行正朔密行徵發也。

    九曰。

    設樂以誘愚小。

    徘優以招遠會。

    陳佛土安樂。

    斥王化危苦。

    此變俗移風徵租稅也。

    十曰。

    法席聚會邪謀變通。

    稱意贈金毀破遭謗。

    此呂尚之六韬秘策也。

    凡此十事不容有一。

    萌兆微露即合誅夷。

    今乃恣意流行排我王化方。

    又擊鴻鐘于高台。

    期阙庭之箭漏。

    挂旛蓋于長刹。

    仿充庭之鹵簿。

    徵玉食以齋會。

    雜王公之享燕。

    唱高越之替呗。

    象食舉之登歌。

    歎功德則比陳詞之祝史。

    受儭施則等束帛之等差。

    設威儀則效旌旗之文物。

    凡諸舉措竊拟朝儀雲雲。

    陛下方更傾儲供寺。

    萬乘拟附庸之儀。

    肅拜僧尼。

    三事執陪臣之禮。

    寵既隆矣。

    侮亦劇矣。

    臣不取者四也。

     觀濟所列十條。

    同歸一僞。

    牽引構合增動帝心。

    素達帝之機神。

    深銜帝之不齒。

    無何以通。

    蓄憤假謗以暢面譏。

    言雖若臣意寔輕侮。

    何者上列僧僞。

    無惡不揚。

    言帝重之明帝無識。

    斯則獨夫闇主。

    不言自形。

    飾詞覆詐。

    迹昌露矣。

    故曰。

    知人惟難。

    人實難知。

    知其難者千載惟一。

    梁祖深知濟情無堪莅政。

    故曰。

      有才而好反。

    豈徒言哉。

    然則後之上事。

    皆則濟之才辯。

    相去懸矣。

    故呈拙矣。

      濟雲。

    陛下以因果有必定之期。

    報應無遷延之業。

    故崇重像法供施彌隆。

    勞民伐木。

    燒掘蝼蟻損傷和氣。

    豈顧大覺之慈悲乎。

    胡鬼堪能緻福。

    可廢儒道。

    釋秃足能除禍。

    屏絕于戈。

    今乃重關以備不虞。

    擊柝以争空地。

    殺蝼蟻而營功德。

      既乖釋典崇妖邪而行谄祭。

    又虧名教。

    五尺牧豎猶知不疑。

    四海之尊義無二三其德。

    臣為陛下不取五也。

     詳濟以事徵理。

    今則以理通事。

    夫因果報應事同影響。

    若不信因前果後。

    則不謂形動影随。

    物理顯然。

    如何緻惑。

    伐木掘地。

    天常之舊規。

    造寺興供。

    人倫之厚敬。

    勞民損蟻何帝無之。

    是以福不自資。

    四俗不辭勞役。

    罪不及他。

    百蟲死而非罪。

    謂正法為妖書。

    以潔齋為谄祭。

    斯并幽明之所切齒。

    賢聖之所哀矜。

    然濟不知嶽渎大神奉佛而祈福賜。

    天地靈聖拜首而請玄章。

    故能峙立宇宙之中獲四無畏。

    獨居空有之界具四辯才。

    非濟所知。

    或知而故謗以動帝情也。

     濟曰。

    秦正受诳于三山。

    漢徹見欺于五利。

    信順妖訛。

    一至于此。

    不察情僞豈懲前失。

    又引五事明。

    宋齊兩代重佛敬僧。

    國移廟改者。

    但是佛妖僧僞。

    奸詐為心堕胎殺子。

    昏淫亂道。

    故使宋齊磨滅。

    今宋齊。

     寺像見在。

    陛下承事。

    則宋齊之變不言而顯矣。

    今僧尼坐夏不殺蝼蟻者。

    愛含生之命也。

    而傲君父忘仁于□蟲也。

    堕胎殺子反養于蚊虻也。

    夫易者君臣夫婦父子三綱六紀也。

    今釋氏君不君。

    乃至子不子。

    綱紀紊亂矣。

    濟引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