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辯惑篇第二之二列代王臣滞惑解上有唐太史傅奕者。

    本宗李老猜忌釋門。

    潛圖芟剪用達其鄙。

    武德之始上書具述。

    既非經國當時遂寝。

    奕不勝其憤。

    乃引古來王臣讪謗佛法者二十五人。

    撰次品目名為高識傳。

    一帙十卷。

    抄于市賣欲廣其塵。

    又加潤飾增其罪狀。

    至于張魯據于漢中黃巾反于天下。

    斯并李門勃逆。

    皆覆而不顯非。

    謂笃論之文乎。

    若夫城高必頹木秀斯拔。

    惟我清峻。

    故有異道嫉之。

    不足怪其鄙吝。

    未見厮徒。

    皂隸有加惱辱。

    明非目翳何事屏除。

    故因其立言仍随開喻。

    此則古來行事釋判天分。

    未廣見者謂為新緻。

    聊陳舊解略顯由途。

    資此神開可稱高識。

    又傅氏寡識才用寄人。

    集叙時事廢興。

    太半坑殘焚蕩之事。

    可号非政所。

    須沙汰括撿之條。

    斯寔王化之本。

    故僧條俗格。

    代代滋彰。

    此乃禁非豈成除毀。

    傅氏通入廢限。

    是謂披毛之夫終淪塗炭。

    可悲之甚矣。

    奕學周子史意在誅除。

    搜揚列代論佛法者。

    莫委存廢。

    通疏二十五人。

    大略有二。

    初則崇敬佛法恐有淫穢。

    故須沙汰務得住持。

    二則憎嫉昌顯危身挾怨。

    故須除蕩以暢胸襟。

    初列住持王臣一十四人。

    傅奕高識傳。

    通列為廢除者。

    今簡則是興隆之人。

      宋世祖唐高祖王度顔延之蕭摹之周朗虞願張普惠李玚衛元嵩顧歡邢子才高道讓盧思道二列毀滅王臣一十一人。

    傅奕高識傳。

    列為高識之人。

    今尋乃是廢滅者。

     魏大武周高祖蔡谟劉晝陽炫之荀濟章仇子陀劉惠琳範缜李緒傳奕(減省除滅半之) 王文同初序沙汰僧衆者。

    夫以稊稂之穢青田。

    榮華之弊白首者。

    良有以也。

    故六群之過興舍衛。

    十濫之僞起毗離。

    大聖因立條章。

    無學由而正犯。

    遂有七擯量其小失。

    四法拔其大愆。

    張網目而示三千。

    顯律儀而陳八萬。

    故得正像鹹稱有道内外同号無塵。

    自法漸王門。

    金科之刑無墜。

    僧羅海嶽。

    藏疾之隙滋章。

    舉統以法繩之。

    烹鮮之儀可觌。

    随機以時勸勉。

    握泥之喻自鄰。

    人誰無過。

    垂珠之誡有津。

      醜迹易欣。

    掩耳之夫難睹。

    所以宋唐兩帝王顔等賢。

    鑒物性之昏明哓時緣之淳薄。

    縱釋門之紛蕩。

    則淄渑一亂。

    彈僧徒之得失。

    則泾渭殊流斥貪競之鄙夫。

    毀藏積之僧滓。

    存高尚之道德。

    廷重惠以攝人。

    至如漢魏齊梁之為政也。

    恢恢天網取漏吞舟。

    察察王政事兼苛濫。

    所以大弘佛法通濟于五乘。

    該洽明時陶漸于清濁。

    使濁者知歸令自新于大造。

    清者容養悟适化之多方。

    其猶大赦天下。

    逋逃因之改容。

    忘瑕納衆。

    群小以之遷善。

    堯舜豈非聖主而化不及丹朱。

    漢祖焉樂亂階而亮貫高之逆。

    孔門季路雖僻而預升堂。

    釋種達多乃邪而參清衆。

    是知權道抑揚神機利用。

    或收或縱。

    事出乘時。

    後序除廢三寶意者。

    夫以保形存命有生之所貴。

    重财愛食鄙俗之共珍。

    故位稱大寶。

    無以摧于死王。

    力拔青山。

    莫有亡于老病。

    斯佛教也。

    故四山常逼王位非常。

    三相恒遷生涯有數。

    斯實錄也。

    俗有谶記之傳。

    不知由何而得。

    或雲口授。

    或述符圖。

    虛然顯密布露士俗。

    竊以五運更襲帝者一人自。

    餘凡叟誰之顧錄。

    周祖已前有忌黑者。

    雲有黑人次膺天位。

    故齊宣惶怖欲誅稠禅師。

    稠以情問。

    雲有黑人當臨天位。

    稠曰。

    斯浪言也。

    黑無過漆。

     漆可作耶。

    齊宣妄解手殺第七弟渙。

    故可笑也。

    周太祖初承俗谶。

    我名黑泰可以當之。

    既入關中改為黑皂。

    朝章野服鹹悉同之。

    令僧衣黃以從谶緯。

    武帝雄略初不齒之。

    張賓定霸。

    元嵩賦詩。

    重道疑佛将行廢立。

    有實禅師者。

    釋門之望帝亦欽重。

    私問後運是誰應得。

    實曰。

    非僧所知。

    帝曰。

    如谶所傳雲黑者應得。

    僧多衣黑。

    竊有所疑。

    實曰。

    僧但一身誰所扶翼。

    央非僧也。

    帝曰。

    僧非得者。

    黑者是誰。

    實曰。

    至尊大人保信浪語。

    外相若聞豈言至聖。

    黑者大有老烏亦黑。

    大豆亦黑。

    如是非一。

    可亦得耶。

    帝聞有姓。

    烏姓窦者。

    假過誅之元其情本。

    疑意在釋。

    遂即蕩除。

    魏太武本是戎鄉。

    素無文墨。

    八歲登位。

    一信崔浩。

    故兩帝厚身信讒信谶。

    陵殘佛化自取殃及。

    旋踵更興。

    興由時來。

    不在人力。

    故經傳雲。

    佛化惟遠終于六萬歲時住持。

    小聖功在九億無學。

    不可削也。

    蔡谟已下上事諸賢。

     并挾私忿于僧有隙。

    發憤忘身。

    何況佛法。

    極筆而書罪狀。

    深文而挂刑網。

    秃賊以驚視聽。

    妖胡而動王臣且律令條章。

    未若凝脂之密。

    滔滔天網自有陷目之夫。

      言賊斯即盜科。

    述妖乃當死例。

    書表盛雲妖賊。

    未識妖賊是誰。

    可謂匿名之書。

     足投諸火。

    如須勘檢虛迹自形。

    前後上事雖有十賢。

    荀濟一夫差有才用。

    自餘連寫未足人聞。

    傅奕後來謂自脫穎。

    言無典據才氣虛劣。

    瓦礫雲寶。

    賢愚所輕。

    然素本無道門起家。

    貧賤投僧乞貸。

    不遂所懷。

    蓄憤緻嫌固其本志。

    武德之始西來入京。

    投道士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