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辯惑篇第二俗之惑者大略有二。
初惑佛為幻僞善誘人心。
二惑因果沉冥保重身世。
且佛名大覺照極機初。
審性欲之多方。
練病藥之權道。
故能俯現金姿。
垂丈六之偉質。
流光遍燭。
通大千而闡化。
緻使受其道者獲證塵砂。
内傾十使之纏。
外蕩八魔之弊。
故能履水火而無礙。
攝龍鬼而怡神。
三明六通。
暢靈襟之妙術。
四辯八解。
演被物之康衢。
其道顯然差難備叙。
至于李叟稱道才闡二篇。
名位周之史臣。
門學周之一吏。
生于厲鄉死于槐裡。
莊生可為實錄。
秦佚誠非妄論。
而史遷褒之乃雲。
西遁流砂。
漢景信之。
方開東夏道學。
爾後宗緒漸布。
終淪滞于神州。
絕智守雌。
全未聞于寰海。
蒙俗信度飾詐揚真。
乃造老子化胡等經。
比拟佛法四果十地劫數周循。
結土為人觀音侍老。
黃書度命赤章厭祝。
斯言孟浪無足可稱。
方欲陵佛而誇法僧矯俗而為尊極。
通鑒遠識者自絕生常。
瑣學迷津者或同墜溺。
且道德二篇涓子所說。
伯陽為尹而傳是則述而不作。
至于四果以下。
全非道流。
斯乃後學門人廣開衢術。
言辄引類翻累本宗。
故神仙傳雲。
無識道士妄傳。
老子代代為國師者濫也。
葛洪可謂生知之士。
千載之一遇也諸餘碌碌等駕齊驅。
佛經無叙于李聃。
道書多涉于釋訓。
人流慕上古諺之常言。
惡居下徒今俗之行事。
所以随有相狀無不拟儀。
道本氣也無像可圖。
今則拟佛金姿。
峙列天堂地獄。
連寫施行五戒十善曾無異迹。
終是才用薄弱不能自立宗科。
竊經盜義倚傍稱道。
至如楊雄太玄迢然居異。
抱樸論道邈爾開權。
莊惠之流可為名作。
南華近出亦足命家。
豈若上皇之元密。
取漢徹之号。
剖生左腋。
用比能仁之儀。
斯途衆矣。
具如後顯。
又俗惑三際之業。
時輕四趣之報。
人死極于此生。
生亦莫知何至。
由斯淪滞出竟無緣。
若不統叙長迷逾遠。
深嫌繁委何得略之。
又序曰。
夫解惑之生。
存乎博見義舉。
傳聞闇托信為難辯舟師。
故四不壞淨位居入流之始。
一正定聚方稱涉正之域。
餘則初染輕毛。
随風揚扇不退。
漆木雖磨不磷。
是以辯惑履正。
開于悟達之機。
宅形安道。
必據稽明之德。
自法流震旦。
信毀相陵。
多由臆斷師心統決。
三際必然之事。
乃謂寓言。
六道昭彰之形。
言為虛指。
夫以輪回生死随業往還。
依念念而賦身。
逐劫劫而傳識。
所以濠上英華。
着方生之論。
柱下睿哲。
稱其鬼不神。
可謂長時有盡生涯不窮。
禹父既化黃能。
漢王變為蒼犬。
彭生豕見事顯齊公。
元伯纓垂名高漢史。
斯途衆矣。
難備書紳。
無識之倫妄生推托。
便言三後在天。
勸誘之高軌。
陳祭鬼飨。
孝道之權猷。
斯則乖人倫之典谟。
越天常之行事。
詭經亂俗不足言之。
若夫系述遊魂之談。
經叙故身之務。
昭穆有序祖尊重親。
追遠慎終。
由來之同仰。
踐霜興感列代之彜倫。
安有捐擲所生。
專存諸己。
橫陳無鬼之論。
自許有身之術。
前集已論今重昌顯。
固須仇校名理尋讨經論。
卷部五千鹹經目閱。
義通八藏妙識宗歸。
若斯博詣事絕回惑。
竊以六因四緣。
乘善惡而成業。
四生六道。
紹升沈之果報。
茲道坦然非學不達。
豈可信凡庸之臆度。
排大聖之明略哉。
況複列十度之仁舟。
濟大心于苦海。
分四谛之階級。
導小智之邪山。
三學以統兩乘。
四輪而摧八難。
梗概若此。
無由惑之。
又以寺塔崇華。
糜費于财事。
僧徒供施。
叨濫于福田。
過犯滋彰。
譏嫌時俗。
通污佛法鹹被湮埋。
故周魏二武生本幽都。
赫連兩君胤惟玁狁。
鄉非仁義之域。
性絕陶甄之心。
擅行殲殄誠無足怪。
今疏括列代編而次之。
庶或迷沒披而取悟。
序之雲爾。
梁弘明集辯惑篇目錄牟融辯惑。
亡名正誣論。
宗炳難何承天白黑論。
何承天達性論顔延之難。
釋道恒釋駁論。
張融門律周颙難。
釋玄光辯惑論。
劉勰滅惑論。
李森難不現佛形論(釋高明答)。
蕭子良釋疑惑書。
唐廣弘明集辯惑篇總目魏陳思王辯道論。
晉孫盛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
晉孫盛叙道反訊老子疑問。
南齊沈休文均聖論并難及解。
叙列王臣滞惑解。
元魏太武廢佛法诏周高祖集僧論廢立。
周沙門釋道安二教論。
周甄鸾笑道論。
周高祖廢二教诏。
周武平齊集僧論廢立。
周前沙門任道林抗帝論。
周前沙門王明廣請興法表。
唐傳奕上廢佛法表事。
唐李少卿十異九迷論(并答)唐沙門釋法琳上破邪論(并表啟)。
唐沙門釋明概上立法事。
唐李師政内德論。
晉戴安釋疑并姚主釋疑論(及外問答往反十首)。
唐沙門釋慧淨折疑論。
廣弘明集辯惑篇第二之一(卷五) 辯道論。
魏陳思王曹植子建。
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
晉秘書監孫盛安國老子疑問反訊。
晉孫盛。
均聖論。
齊常侍沈約(陶隐居難并解)。
辯道
初惑佛為幻僞善誘人心。
二惑因果沉冥保重身世。
且佛名大覺照極機初。
審性欲之多方。
練病藥之權道。
故能俯現金姿。
垂丈六之偉質。
流光遍燭。
通大千而闡化。
緻使受其道者獲證塵砂。
内傾十使之纏。
外蕩八魔之弊。
故能履水火而無礙。
攝龍鬼而怡神。
三明六通。
暢靈襟之妙術。
四辯八解。
演被物之康衢。
其道顯然差難備叙。
至于李叟稱道才闡二篇。
名位周之史臣。
門學周之一吏。
生于厲鄉死于槐裡。
莊生可為實錄。
秦佚誠非妄論。
而史遷褒之乃雲。
西遁流砂。
漢景信之。
方開東夏道學。
爾後宗緒漸布。
終淪滞于神州。
絕智守雌。
全未聞于寰海。
蒙俗信度飾詐揚真。
乃造老子化胡等經。
比拟佛法四果十地劫數周循。
結土為人觀音侍老。
黃書度命赤章厭祝。
斯言孟浪無足可稱。
方欲陵佛而誇法僧矯俗而為尊極。
通鑒遠識者自絕生常。
瑣學迷津者或同墜溺。
且道德二篇涓子所說。
伯陽為尹而傳是則述而不作。
至于四果以下。
全非道流。
斯乃後學門人廣開衢術。
言辄引類翻累本宗。
故神仙傳雲。
無識道士妄傳。
老子代代為國師者濫也。
葛洪可謂生知之士。
千載之一遇也諸餘碌碌等駕齊驅。
佛經無叙于李聃。
道書多涉于釋訓。
人流慕上古諺之常言。
惡居下徒今俗之行事。
所以随有相狀無不拟儀。
道本氣也無像可圖。
今則拟佛金姿。
峙列天堂地獄。
連寫施行五戒十善曾無異迹。
終是才用薄弱不能自立宗科。
竊經盜義倚傍稱道。
至如楊雄太玄迢然居異。
抱樸論道邈爾開權。
莊惠之流可為名作。
南華近出亦足命家。
豈若上皇之元密。
取漢徹之号。
剖生左腋。
用比能仁之儀。
斯途衆矣。
具如後顯。
又俗惑三際之業。
時輕四趣之報。
人死極于此生。
生亦莫知何至。
由斯淪滞出竟無緣。
若不統叙長迷逾遠。
深嫌繁委何得略之。
又序曰。
夫解惑之生。
存乎博見義舉。
傳聞闇托信為難辯舟師。
故四不壞淨位居入流之始。
一正定聚方稱涉正之域。
餘則初染輕毛。
随風揚扇不退。
漆木雖磨不磷。
是以辯惑履正。
開于悟達之機。
宅形安道。
必據稽明之德。
自法流震旦。
信毀相陵。
多由臆斷師心統決。
三際必然之事。
乃謂寓言。
六道昭彰之形。
言為虛指。
夫以輪回生死随業往還。
依念念而賦身。
逐劫劫而傳識。
所以濠上英華。
着方生之論。
柱下睿哲。
稱其鬼不神。
可謂長時有盡生涯不窮。
禹父既化黃能。
漢王變為蒼犬。
彭生豕見事顯齊公。
元伯纓垂名高漢史。
斯途衆矣。
難備書紳。
無識之倫妄生推托。
便言三後在天。
勸誘之高軌。
陳祭鬼飨。
孝道之權猷。
斯則乖人倫之典谟。
越天常之行事。
詭經亂俗不足言之。
若夫系述遊魂之談。
經叙故身之務。
昭穆有序祖尊重親。
追遠慎終。
由來之同仰。
踐霜興感列代之彜倫。
安有捐擲所生。
專存諸己。
橫陳無鬼之論。
自許有身之術。
前集已論今重昌顯。
固須仇校名理尋讨經論。
卷部五千鹹經目閱。
義通八藏妙識宗歸。
若斯博詣事絕回惑。
竊以六因四緣。
乘善惡而成業。
四生六道。
紹升沈之果報。
茲道坦然非學不達。
豈可信凡庸之臆度。
排大聖之明略哉。
況複列十度之仁舟。
濟大心于苦海。
分四谛之階級。
導小智之邪山。
三學以統兩乘。
四輪而摧八難。
梗概若此。
無由惑之。
又以寺塔崇華。
糜費于财事。
僧徒供施。
叨濫于福田。
過犯滋彰。
譏嫌時俗。
通污佛法鹹被湮埋。
故周魏二武生本幽都。
赫連兩君胤惟玁狁。
鄉非仁義之域。
性絕陶甄之心。
擅行殲殄誠無足怪。
今疏括列代編而次之。
庶或迷沒披而取悟。
序之雲爾。
梁弘明集辯惑篇目錄牟融辯惑。
亡名正誣論。
宗炳難何承天白黑論。
何承天達性論顔延之難。
釋道恒釋駁論。
張融門律周颙難。
釋玄光辯惑論。
劉勰滅惑論。
李森難不現佛形論(釋高明答)。
蕭子良釋疑惑書。
唐廣弘明集辯惑篇總目魏陳思王辯道論。
晉孫盛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
晉孫盛叙道反訊老子疑問。
南齊沈休文均聖論并難及解。
叙列王臣滞惑解。
元魏太武廢佛法诏周高祖集僧論廢立。
周沙門釋道安二教論。
周甄鸾笑道論。
周高祖廢二教诏。
周武平齊集僧論廢立。
周前沙門任道林抗帝論。
周前沙門王明廣請興法表。
唐傳奕上廢佛法表事。
唐李少卿十異九迷論(并答)唐沙門釋法琳上破邪論(并表啟)。
唐沙門釋明概上立法事。
唐李師政内德論。
晉戴安釋疑并姚主釋疑論(及外問答往反十首)。
唐沙門釋慧淨折疑論。
廣弘明集辯惑篇第二之一(卷五) 辯道論。
魏陳思王曹植子建。
聖賢同軌老聃非大賢論。
晉秘書監孫盛安國老子疑問反訊。
晉孫盛。
均聖論。
齊常侍沈約(陶隐居難并解)。
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