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歸正篇第一之四舍事李老道法诏梁高祖武皇帝廢李老道法诏北齊高祖文宣皇帝通極論隋沙門釋彥琮舍事李老道法诏梁武梁高祖武皇帝。

    年三十四登位。

    在政四十九年。

    雖億兆務殷而卷不釋手。

    内經外典罔不厝懷。

    皆為訓解數千餘卷。

    而儉約自節。

    羅绮不緣。

    寝處虛閑。

    晝夜無怠。

    緻有布被莞席草屦葛巾。

    初臨大寶即備斯事。

    日惟一食永絕辛膻。

    自有帝王罕能及此。

    舊事老子宗尚符圖。

    窮讨根源有同妄作。

    帝乃躬運神筆下诏舍道。

     文曰。

    維天鑒三年四月八日。

    梁國皇帝蘭陵蕭衍稽首和南。

    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僧。

    伏見經雲。

    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

    其餘諸善不得為喻。

    能使衆生出三界之苦門。

    入無為之勝路。

    故如來漏盡智凝成覺。

    至道通機德圓取聖。

    發慧炬以照迷。

    鏡法流以澄垢。

    啟瑞□于天中。

    爍靈儀于像外。

    度群迷于欲海。

    引含識于涅槃。

    登常樂之高山。

    出愛河之深際。

    言乖四句語絕百非。

    應□娑婆王宮誕相。

    步三界而為尊。

    普大千而流照。

    但以機心淺薄好生厭怠。

    遂乃湛說圓常。

    亦複潛輝鶴樹。

    阇王滅罪婆薮除殃。

    若不逢遇大聖法王。

    誰能救接。

    在□雖隐其道無虧。

     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

    曆葉相承。

    染此邪法。

    習因善發。

    棄迷知返。

    今舍舊醫歸憑正覺。

    願使未來生世童男出家。

    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

    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

    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涉大乘心離二乘念。

    正願諸佛證明。

    菩薩攝受。

    弟子蕭衍和南。

    于時帝與道俗二萬人。

    于重雲殿重閣上。

    手書此文發菩提心。

    至四月十一日。

    又□門下。

    大經中說。

    道有九十六種。

    惟佛一道是于正道。

     其餘九十五種名為邪道。

    朕舍邪外道以事正内。

    諸佛如來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

     各可發菩提心。

    老子周公孔子等。

    雖是如來弟子而化□既邪。

    止是世間之善。

    不能革凡成聖。

    其公卿百官侯王宗族。

    宜反僞就真舍邪入正。

    故經教成實論雲。

    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輕。

    即是邪見。

    若心一等。

    是無記性不當善惡。

    若事佛心強老子心弱者。

    乃是清信。

    言清信者。

    清是表裡俱淨。

    垢穢惑累皆盡。

    信是信正不信邪。

    故言清信佛弟子。

    其餘諸信皆是邪見。

    不得稱清信也。

    門下速施行。

     至四月十七日。

    侍中安前将軍丹陽尹邵陵王上啟雲。

    臣綸聞。

    如來嚴相巍巍架于有頂。

    微妙色身蕩蕩顯乎無際。

    假金輪而啟物。

    托銀粟以應凡。

    砥波若之利刀。

    收涅槃之妙果。

    泛生死之苦海。

    濟常樂于彼岸。

    故能降慈悲雲垂甘露雨。

    七處八會。

    教化之義不窮。

    四谛五時。

    利益之方無盡。

    并冰清日盛霧雲除。

    爝火翳光塵熱自靜。

    可謂入俗化于蒙底。

    出世冥此真如。

    使稠林邪迳之人景法。

    門而無倦。

    渴愛聾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

    道樹始于迦維。

    德音盛于京洛。

    恒星不見周鑒娠徵。

    滿月圓姿漢感宵夢。

    五法用傅萬德方兆。

    華俗潛啟競扇高風。

    資此三明照迷途之失。

    憑茲七覺拔長夜之苦。

    屬值皇帝菩薩應天禦物負扆臨民。

    含光宇宙照清海表。

    垂無礙辯以接黎庶。

    以本願力攝受衆生。

    故能随方逗藥示權顯因。

    崇一乘之旨。

    廣十地之基。

    是以萬邦回向俱禀正識。

    幽顯靈隻皆蒙誘濟。

    人興等覺之願。

    物起菩提之心。

    莫不翹勤歸宗之境。

    悅怿還源之趣。

    共保慈悲俱修忍辱。

    所謂覆護饒益橋梁津濟者矣。

    道既光被民亦化之。

    于是應真飛錫騰虛接影破邪。

    外道堅持正國伽藍精舍。

    寶刹相望。

    講會傅經德音盈耳。

    臣昔未達理源。

    禀承外道。

    如欲須甘果翻種苦栽。

    欲除渴乏反趣□水。

    今啟迷方粗知歸向。

    受菩薩大戒。

    戒節身心。

    舍老子之邪風。

    入法流之真教。

    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謹啟。

     至四月十八日中書舍人臣任孝恭宣□雲。

    能改迷入正。

    可謂是宿植勝因。

    宜加勇猛也。

     廢李老道法诏。

    北齊高祖文宣皇帝。

     昔金陵道士陸修靜者。

    道門之望。

    在宋齊兩代祖述三張弘衍二葛。

    郗張之士封門受箓。

    遂妄加穿鑿廣制齊儀。

    縻費極繁意在王者遵奉。

    會梁祖啟運下诏舍道。

    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

    叛入北齊。

    又傾散金玉贈諸貴遊。

    托以襟期冀興道法。

    帝惑之也。

    于天保六年九月。

    乃下□召諸沙門與道士學達者十人。

    親自對校。

    于時道士祝諸沙門衣□。

    或飛或轉。

    祝諸梁木。

    或橫或豎。

    沙門曾不學方術。

    默無一對。

    士女擁鬧貴賤移心。

    并以靜徒為勝也。

    諸道士等雀躍騰倚。

    魚睨雲漢高談自矜。

    誇炫道術。

    仍又唱言曰。

    神通權設抑挫強禦。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今薄示小術。

    并辭退屈。

    事亦可見。

     帝命上統法師與靜角試。

    上統曰。

    方術小伎。

    俗儒恥之。

    況出家人也。

    雖然天命令拒。

    豈得無言。

    可令最下坐僧對之。

    即往尋覓。

    有僧佛俊一名昙顯者。

    不知何人。

    遊行無定。

    飲啖同俗。

    時有放言。

    标悟宏遠。

    上統知其深量。

    私與之交。

    于時名僧盛集。

    顯居末坐。

    酣酒大醉昂兀而坐。

    有司不敢召之。

    以事告于上統。

    上曰。

    道士祭酒常道所行。

    止是飲酒道人可共言耳。

    可扶輿将來。

    于是合衆皆憚而怯。

    上統威權不敢有谏。

    乃兩人扶顯令上高座。

    既上便立而含笑曰。

    我飲酒大醉。

    耳中有所聞雲。

    沙門現一我當現二。

    此言虛實。

    道士曰。

    有實。

    顯即翹一足而立雲。

    我已現一。

    卿可現二。

    各無對之。

    顯曰。

    向祝諸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