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歸正篇第一之三遂古篇梁侍中江淹歸心篇北齊光錄顔之推七錄序梁處士阮孝緒遂古篇梁侍中江淹仆嘗為造化篇。

    以學古制今。

    觸類而廣之。

    複有此文。

    兼象天問。

    以遊思雲爾。

     聞之遂古大火然兮。

    水亦溟涬無涯邊兮。

    女娲練石補蒼天兮。

    共工所觸不周山兮。

    河洛交戰甯深淵兮。

    黃炎共鬥涿鹿。

    川兮女妓九子為民先兮。

    蚩尤鑄兵幾千年兮十日并出堯之間兮。

    羿乃斃日事豈然兮。

    常蛾奔月誰所傳兮。

    豐隆騎雲為靈仙兮。

    夏開乘龍何因緣兮。

    傳說托星安得宣兮。

    誇父鄧林義亦艱兮。

    尋木千裡烏易論兮。

    穆王周流往複旋兮。

    河宗王母可與言兮。

    青鳥所解露誠亶兮。

    五色玉石出西偏兮。

    昆侖之墟海北間兮。

    去彼宗周萬二千兮。

    山經古書亂編篇兮。

    郭釋有兩未精堅兮。

    上有剛氣道家言兮。

    日月五星皆虛懸兮。

    倒景去地出雲煙兮。

    九地之下如有天兮。

    土伯九約甯若先兮。

    西方蓐收司金門兮。

    北極禺強為常存兮。

     帝之二女遊湘沅兮。

    霄明燭光尚焜煌兮。

    太一司命鬼之元兮。

    山鬼國殇為遊魂兮。

    迦維羅衛道最尊兮。

    黃金之身誰能原兮。

    恒星不見頗可論兮。

    其說彬炳多聖言兮。

    六合之内理常渾兮。

    幽明詭怪令智惛兮。

    河圖洛書為信然兮。

    孔甲豢龍古共傳兮。

    禹時防風處隅山兮。

    春秋長狄生何邊兮。

    臨洮所見又何緣兮。

    蓬萊之水淺于前兮。

    東海之波為桑田兮。

    山崩邑淪甯幾千兮。

    石生土長必積年兮。

    漢鑿昆明灰炭全兮。

    魏開濟渠螺^2□堅兮。

    白日再中誰使然兮。

    北鬥不見藏何間兮。

    建章鳳阙神光連兮。

    未央鐘^2□生花鮮兮。

    銅為兵器秦之前。

    兮丈夫衣彩六國先。

      兮周時女子出世間。

    兮班君絲履遊太山。

    兮人鬼之際有隐淪兮。

    四海之外孰方圓兮。

    沃沮肅慎東北邊兮。

    長臂兩面亦乘船兮。

    東南倭國皆文身兮。

    其外黑齒次裸民兮。

    侏儒三尺并為鄰兮。

    西北丁零又烏孫兮。

    車師月支種類繁兮。

    馬蹄之國。

     若騰奔兮。

    西南烏弋及罽賓兮。

    天竺于阗。

    皆胡人兮。

    條支安息西海漘兮。

    人迹所極至大秦兮。

    珊瑚明珠銅金銀兮。

    琉璃馬腦來雜陳兮。

    車渠水精莫非真兮。

    雄黃雌石出山垠兮。

    青白蓮花被水濱兮。

    宮殿樓觀并七珍兮。

    窮陸溟海又有民兮。

     長股深目豈君臣兮。

    丈夫女子及三身兮。

    結胸反舌一臂人兮。

    跂踵交胫與羽民兮。

    不死之國皆何因兮。

    茫茫造化理難循兮。

    聖者不測況庸倫兮。

    筆墨之暇為此文兮。

    薄暮雷電聊以忘憂。

    又示君兮。

      梁典雲。

    江淹位登金紫。

    初淹年六歲。

    能屬文為詩。

    最長有遠識愛奇尚。

    年二十以五經授宋諸王。

    待以客禮。

    初年十三而孤貧。

    采薪養母以孝聞。

    及梁朝六遷侍中。

    夢郭璞索五色筆淹與之。

    自是為文不工。

    人謂其才盡。

    然以不得志故也。

    有集十卷。

    深信天竺緣果之文。

    餘檢其行事與傳同焉。

    綴述佛理。

    不多錄其别篇。

    知明賢之雅志耳。

     家訓歸心篇北齊光錄顔之推。

     三世之事信而有徵。

    家業歸心勿輕慢也。

    其間妙旨具諸經論。

    不複于此少能贊述。

    但懼汝曹猶未牢固。

    略重勸誘耳。

     原夫四塵五陰剖析形有。

    六舟三駕運載群生。

    萬行歸空千門入善。

    辯才智慧。

    豈徒七經百氏之博哉。

    明非堯舜周孔老莊之所及也。

    内外兩教本為一體。

    漸極為異深淺不同。

    内典初門設五種之禁。

    與外書(仁義禮賀信)五常符同。

    仁者不殺之禁也。

    義者不盜之禁也。

    禮者不邪之禁也。

    智者不酒之禁也。

    信者不妄之禁也。

    至如畋狩軍旅宴飨刑罰。

    因民之性不可卒除。

    就為之節使不淫濫耳。

    歸周孔而背釋宗。

    何其迷也。

     俗之謗者大抵有五。

    其一以世界外事及神化無方。

    為迂誕也。

    其二以吉兇禍福或未報應。

    為欺诳也。

    其三以僧尼行業多不精純。

    為奸慝也。

    其四以縻費金寶減耗課役。

    為損國也。

    其五以縱有因緣而報善惡。

    安能辛苦今日之甲。

    利益後世之乙乎乙乎。

    為異人也。

    今并釋之于下雲。

      釋一曰夫遙大之物。

    甯可度量。

    今人所知莫若天地。

    天為精氣。

    日為陽精。

     月為陰精。

    星為萬物之精。

    儒家所安也。

    星有墜落。

    乃為石矣。

    精若是石。

    不可有光性。

    又質重。

    何所系屬。

    一星之徑大者百裡。

    一宿首尾相去數萬百裡之物數萬相連。

    闊狹縱斜常不盈縮。

    又星與日月光色同耳。

    但以大小為其等差。

    然而日月又當石耶。

    石既牢密。

    烏兔焉容石在氣中。

    豈能獨運日月星辰。

    若皆是氣。

    氣體輕浮。

    當與天合往來環轉。

    不得偝違。

    其間遲疾理甯一等。

    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

    各有度數移動不均。

    甯當氣堕忽變為石。

    地既滓濁。

    法應沉厚。

    鑿土得泉。

    乃浮水上積水之下。

    複有何物。

    江河百谷從何處生。

    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歸塘尾闾渫何所到。

    沃焦之石何氣所然。

    潮汐去還誰所節度。

    天漢懸指那不散落。

     水性就下何故上騰。

    天地初開便有星宿。

    九州未劃列國未分。

    剪疆區野若為躔次。

    封建以來誰所制割。

    國有增減星無進退。

    災祥禍福就中不差。

    懸象之大列星之夥。

    何為分野止系中國。

    昴為旄頭。

    匈奴之次西胡東夷雕題交趾。

    獨棄之乎。

     以此而求。

    迄無了者。

    豈得以人事尋常抑必宇宙之外乎。

     凡人所信惟耳與目。

    自此之外鹹緻疑焉。

    儒家說天。

    自有數義。

    或渾或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