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歸正篇第一之二 元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高齊書述佛志隋著作王邵魏書釋老志齊著作魏收大人有作司牧生民。

    結繩以往書契所紀。

    羲軒已還至于三代。

    墳典之迹為秦所焚。

    漢采遺籍複若山丘。

    固使六家七略班馬區異。

    釋氏之學聞于前漢武帝。

    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

    帝以為大神。

    列于甘泉宮。

    燒香禮拜。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及開西域。

    遣張骞使大夏。

    還雲。

    身毒天竺國有浮圖之教。

     哀帝元壽中景憲受大月氏王口授浮圖經。

     後漢明帝夢金人。

    項有日光飛行殿庭。

    傳毅始以佛對帝。

    遣郎中蔡愔博士秦景等。

    使于天竺寫浮圖遺範。

    仍與沙門迦攝摩滕竺法蘭還雒陽。

    又得經四十二章及釋迦立像。

    帝令畫工圖之。

    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

    緘經于蘭台石室浮圖。

    或言佛陀。

    聲相轉也。

    譯雲淨覺。

    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也。

    凡其經旨。

    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

    曆三世識神常不滅也。

    凡為善惡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陶冶粗鄙。

    經無數劫藻練神明。

    乃緻無生而得佛道也。

    其間階次心行等級非一。

    皆緣淺以至深。

    藉微而為着。

    率在于積仁順蠲嗜欲。

    習虛靜而成通照也。

    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

    謂之三歸。

    若君子之三異也。

    又有五戒。

    去殺盜淫妄言飲酒。

    大意與仁義禮信智同。

    雲奉持之則生天人勝處。

    虧犯則墜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

    則剃落須發釋累辭家。

    結師資遵律度相與和居。

    治心修淨行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

    亦聲相近也。

    其根業各差。

    謂之三乘。

    聲聞緣覺及以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也。

    上根者修六度進萬行。

    拯度億流彌曆長遠。

    登覺境而号為佛也。

    本号釋迦文。

    此譯能仁。

    謂德充道備戡濟萬物也。

    降于天竺迦維羅衛國王之子。

    生于四月八日夜。

    從母右脅而出。

    姿相超異者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應之。

    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

    此雲滅度。

    或言常樂我淨。

    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又雲。

    諸佛有二義。

    一者真實。

    謂至極之體妙絕拘累。

    不得以方處期。

    不可以形量限。

    有感斯應。

    體常湛然。

    二權應者。

    謂和光六道同塵萬類。

    生滅随時修短應物。

    形由感生體非實有。

    權形雖謝真體不遷。

    但時無妙感。

    故莫得常見耳。

    斯則明佛生非實生滅非實滅也。

    佛既謝往。

    香木焚屍靈骨分碎。

    大小如粒。

    擊之不壤。

    焚亦不燋。

    而有光明神驗。

    謂之舍利。

    弟子收奉竭香花緻敬慕建宮宇。

    謂之為塔。

    猶宗廟也。

    故時稱為塔廟者是矣。

    于後百年。

    有王阿育者。

    以神力分佛舍利。

    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

    布于世界。

    皆同日而就。

    今^8□陽彭城姑臧臨淄。

    皆有阿育王寺。

    蓋承其遺迹焉。

    而影迹爪齒留于天竺。

    中途來往者。

    鹹言見之。

    初說教法後皆著錄。

    綜核深緻無所漏失。

    故三藏十二部經。

    如九流之異。

    統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

    後有羅漢菩薩。

    相繼着論贊明經義。

    以破外道。

    皆傍諸藏部大義。

    假立外問而以内法釋之。

    傳于中國漸流廣矣。

    漢初沙門皆前赤布。

    後乃易以雜色。

    至于微言隐義。

    未之詳究。

    有沙門常山衛道安。

    性聰敏。

    日誦萬餘言研求幽旨。

    慨無師匠。

    獨坐靜室十有二年。

    覃思構精神悟妙赜。

    以前出經多有舛駁。

    乃正其乖謬。

    爾後沙門傳法大著中原。

     魏先建國出于玄朔。

    風俗淳一與西域殊絕。

    故浮圖聲教未之得聞。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

    文帝在洛陽。

    昭成在襄國。

    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太祖平中山。

    經郡國見沙門皆緻敬。

    禁軍旅無有所犯。

    有沙門僧朗。

    與其徒隐于泰山。

    帝緻書以缯素氈罽缽錫為禮。

    今猶号朗公谷焉。

    天興元年下诏曰。

    夫佛法之興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冥及存沒。

    神蹤遺法信可依憑。

    其敕有司。

    于京城建飾容範修整宮舍。

    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是歲作五級佛圖耆阇崛山及須彌山殿。

    加以缋飾别構講堂禅房及沙門座。

    莫不嚴具焉。

      太宗踐位。

    亦遵先業。

    京邑四方建立圖像。

    仍令沙門敷導民俗。

    皇始中趙郡沙門法果。

    戒行精至開演法籍。

    太祖诏徵以為沙門統绾攝僧徒。

    言多允惬供施甚厚。

    太宗崇敬彌加于前。

    永興中前後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安城公之号。

    皆固辭。

    帝常親幸其居。

    以門狹小不容輿辇。

    更廣大之。

    年八十餘。

    太常中卒。

    帝三臨其喪。

    追贈老壽将軍趙胡靈公。

    初果年四十始為沙門。

    有子曰猛。

    诏令襲果所加爵(雲雲所述沙門等文多不戰)。

     世祖焘即位。

    亦遵太祖太宗之業。

    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

    四月八日輿諸佛像行于廣衢。

    帝親禦門樓臨觀散花以緻禮敬。

    世祖平赫連昌。

    得沙門惠始。

    本張氏。

    清河人。

    聞羅什出經。

    詣長安見之觀習禅定。

    于白渠北。

    晝則入城聽講。

    夕還處靜三輔。

    有識者多宗之。

    劉裕滅姚泓。

    留子義真鎮長安。

    真及僚佐皆敬重焉。

    後義真之去長安也。

    赫連屈局追敗之。

    道俗少長鹹見坑戮。

    惠始身被白刃而體不傷。

    屈局大怒召始于前。

    以所佩寶劍自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