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自大夏化行布流東漸。
懷信開道代有澆淳。
斯由情混三堅智昏四照。
故使澆薄之黨。
輕舉邪風。
淳正之徒。
時遭佞辯。
所以教移震旦六百餘年。
獨夫震虐三被殘屏禍不旋踵。
畢顧前良殃咎己形。
取笑天下。
且夫信為德母智寔聖因肇祖道元終期正果。
據斯論理。
則内傾八慢之惑。
核此求情。
則外蕩六塵之蔽。
蕭然累表。
非小道之登臨。
廓爾高升。
乃上仁之翔集。
然以時經三代。
弊五滓之沉淪。
識蒙邪正。
铨人法之天網。
是以内教經緯。
立法依以攝機。
外俗賢明。
垂文論以弘範。
昔梁鐘山之上定林寺僧佑律師。
學統九流義包十谛。
情敦慈救志存住法。
詳括梁晉列辟群英。
留心佛理構叙篇什。
撰弘明集一部一十四卷。
讨顔謝之風規。
總周張之門律。
辯駁通議。
極情理之幽求。
窮較性靈。
誠智者之高緻。
備于秘閣廣露塵心。
然智者不迷迷者非智。
故智士興言。
舉旨而通标領。
迷夫取悟。
繁詞而啟神襟。
若夫信解之來諒資神用。
契必精爽事襲玄模。
故信有三焉。
一知。
二見。
三謂愚也。
知謂生知。
佩三堅而入正聚。
愚謂愚叟。
滞四惑而溺欲塵。
化不可遷下愚之與上智。
中庸見信從善。
其若流哉。
是以法湮三代。
并惟寡學所纏。
故得師心獨斷禍集其計向若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達情智之迷解者則正信如皎日。
五翳雖掩而逾光矣。
餘博訪前叙廣綜弘明。
以為江表五代三寶載興。
君臣士俗情無異。
奉是稱文國。
智籍文中原周魏政襲昏明。
重老輕佛。
信毀交貿。
緻使工言既申佞幸斯及。
時不乏賢。
剖心特達脫穎拔萃。
亦有人焉。
然則昏明互顯邪正相師。
據像則雲泥兩分。
論情則倚伏交養。
是以六術揚于佛代。
三張□于法流。
皆大士之權謀。
至人之适化也。
斯則滿願行三毒之邪見。
淨名降六欲之魔王。
鹹開逼引之殊途。
各立向背之弘轍。
今且據其行事決滞胥徒。
喻達蒙泉□通性海。
至如寇謙之構崔浩。
禍福皎然。
鄭藹之抗周君。
成敗俄頃。
姚安着論。
抑道在于儒流。
陳琳綴篇。
揚釋越于朝典。
此之諷議涅而不缁。
墜在諸條差難綜緝。
又梁周二武。
鹹分顯晦之儀。
宋魏兩明同乘弘誘之略。
沈休文之慈濟。
顔之推之歸心。
詞釆卓然迥張物表。
嘗以餘景試為舉之弊于庸朽綜集牢落有漢陰博觀沙門繼贊成紀顧惟直筆即而述之。
命族題篇披圖藻鏡。
至若尋條揣義有悟賢明。
孤文片記撮而附列。
名曰廣弘明集。
一部三十卷。
有梁所撰。
或未讨尋。
略随條例铨目曆舉。
庶得程諸未□廣信釋紛拟人以倫。
固非虛托。
如有隐括。
覽者詳焉。
歸正篇第一(明佛為大聖凡俗攸歸二儀三五不足師敬)。
辯惑篇第二(明正邪互舉狂哲相陵較而考定不勞龜鏡)。
佛德篇第三(皇覺腃命開濟在緣從其化者言行攸别)。
法義篇第四(寶乘獨運攝度迷津得其趣者心照遐舉)。
僧行篇第五(紹蹤聖種人斯弘道名沾三寶實副一歸)。
慈恻篇第六(在生所重厚身寶命恕己則憐慈為覺本)。
誡功篇第七(情寄懲約縱則憍陵欲階聖撿匪斯不振)。
啟福篇第八(福号樂門日用斯貴準酌乘時行而不着)。
滅罪篇第九(罪為摧折起必快心覆水難收悔往相習)。
統歸篇第十(奉正閑邪據道成德神解既暢陳詞詠歌)。
序曰。
夫邪正糾紛愚智繁雜。
自非極聖焉能兩開。
所以欲主天魔猶能變為佛相。
況餘色有孰可言哉。
固知一洲萬國一化千王。
互興廢立不足論評。
是以九十六部。
宗上界之天根。
二十五谛。
讨極計之冥本。
皆陳正朔。
号三寶于人中。
鹹稱大濟。
敷四等于天下。
又有魯邦孔氏。
導禮樂于九州。
楚國李公。
開虛玄于五嶽。
匪稱教主。
皆述作于先王。
贊時體國。
各臣吏于機務。
斯并衢分限域(謂流沙以東孔老之化及蔥河以西異部之所統也)辯禦乖張理路天殊。
居然自别。
何以明其然耶。
故西宇大夏。
衆計立于我神。
東華儒道。
大略存于身國。
孰解妄想流愛纏綿于九居。
倒情徒滞。
袪降于七識。
緻令惑網覆心莫知投向。
昏波漾目甯辯歸依。
不可效尤。
務須反本。
原夫小道大道自古常談。
大聖小聖由來共述。
至于親承面對。
曾未覺知。
雷同體附相從奔競。
故有克念作聖狂哲互稱。
即斯為論未契端極。
昔皇覺之居舍衛。
二十五年。
九億編戶逆從太半。
素王之在赤縣。
門學三千。
子夏蔑而緻
懷信開道代有澆淳。
斯由情混三堅智昏四照。
故使澆薄之黨。
輕舉邪風。
淳正之徒。
時遭佞辯。
所以教移震旦六百餘年。
獨夫震虐三被殘屏禍不旋踵。
畢顧前良殃咎己形。
取笑天下。
且夫信為德母智寔聖因肇祖道元終期正果。
據斯論理。
則内傾八慢之惑。
核此求情。
則外蕩六塵之蔽。
蕭然累表。
非小道之登臨。
廓爾高升。
乃上仁之翔集。
然以時經三代。
弊五滓之沉淪。
識蒙邪正。
铨人法之天網。
是以内教經緯。
立法依以攝機。
外俗賢明。
垂文論以弘範。
昔梁鐘山之上定林寺僧佑律師。
學統九流義包十谛。
情敦慈救志存住法。
詳括梁晉列辟群英。
留心佛理構叙篇什。
撰弘明集一部一十四卷。
讨顔謝之風規。
總周張之門律。
辯駁通議。
極情理之幽求。
窮較性靈。
誠智者之高緻。
備于秘閣廣露塵心。
然智者不迷迷者非智。
故智士興言。
舉旨而通标領。
迷夫取悟。
繁詞而啟神襟。
若夫信解之來諒資神用。
契必精爽事襲玄模。
故信有三焉。
一知。
二見。
三謂愚也。
知謂生知。
佩三堅而入正聚。
愚謂愚叟。
滞四惑而溺欲塵。
化不可遷下愚之與上智。
中庸見信從善。
其若流哉。
是以法湮三代。
并惟寡學所纏。
故得師心獨斷禍集其計向若披圖八藏綜文義之成明尋繹九識達情智之迷解者則正信如皎日。
五翳雖掩而逾光矣。
餘博訪前叙廣綜弘明。
以為江表五代三寶載興。
君臣士俗情無異。
奉是稱文國。
智籍文中原周魏政襲昏明。
重老輕佛。
信毀交貿。
緻使工言既申佞幸斯及。
時不乏賢。
剖心特達脫穎拔萃。
亦有人焉。
然則昏明互顯邪正相師。
據像則雲泥兩分。
論情則倚伏交養。
是以六術揚于佛代。
三張□于法流。
皆大士之權謀。
至人之适化也。
斯則滿願行三毒之邪見。
淨名降六欲之魔王。
鹹開逼引之殊途。
各立向背之弘轍。
今且據其行事決滞胥徒。
喻達蒙泉□通性海。
至如寇謙之構崔浩。
禍福皎然。
鄭藹之抗周君。
成敗俄頃。
姚安着論。
抑道在于儒流。
陳琳綴篇。
揚釋越于朝典。
此之諷議涅而不缁。
墜在諸條差難綜緝。
又梁周二武。
鹹分顯晦之儀。
宋魏兩明同乘弘誘之略。
沈休文之慈濟。
顔之推之歸心。
詞釆卓然迥張物表。
嘗以餘景試為舉之弊于庸朽綜集牢落有漢陰博觀沙門繼贊成紀顧惟直筆即而述之。
命族題篇披圖藻鏡。
至若尋條揣義有悟賢明。
孤文片記撮而附列。
名曰廣弘明集。
一部三十卷。
有梁所撰。
或未讨尋。
略随條例铨目曆舉。
庶得程諸未□廣信釋紛拟人以倫。
固非虛托。
如有隐括。
覽者詳焉。
歸正篇第一(明佛為大聖凡俗攸歸二儀三五不足師敬)。
辯惑篇第二(明正邪互舉狂哲相陵較而考定不勞龜鏡)。
佛德篇第三(皇覺腃命開濟在緣從其化者言行攸别)。
法義篇第四(寶乘獨運攝度迷津得其趣者心照遐舉)。
僧行篇第五(紹蹤聖種人斯弘道名沾三寶實副一歸)。
慈恻篇第六(在生所重厚身寶命恕己則憐慈為覺本)。
誡功篇第七(情寄懲約縱則憍陵欲階聖撿匪斯不振)。
啟福篇第八(福号樂門日用斯貴準酌乘時行而不着)。
滅罪篇第九(罪為摧折起必快心覆水難收悔往相習)。
統歸篇第十(奉正閑邪據道成德神解既暢陳詞詠歌)。
序曰。
夫邪正糾紛愚智繁雜。
自非極聖焉能兩開。
所以欲主天魔猶能變為佛相。
況餘色有孰可言哉。
固知一洲萬國一化千王。
互興廢立不足論評。
是以九十六部。
宗上界之天根。
二十五谛。
讨極計之冥本。
皆陳正朔。
号三寶于人中。
鹹稱大濟。
敷四等于天下。
又有魯邦孔氏。
導禮樂于九州。
楚國李公。
開虛玄于五嶽。
匪稱教主。
皆述作于先王。
贊時體國。
各臣吏于機務。
斯并衢分限域(謂流沙以東孔老之化及蔥河以西異部之所統也)辯禦乖張理路天殊。
居然自别。
何以明其然耶。
故西宇大夏。
衆計立于我神。
東華儒道。
大略存于身國。
孰解妄想流愛纏綿于九居。
倒情徒滞。
袪降于七識。
緻令惑網覆心莫知投向。
昏波漾目甯辯歸依。
不可效尤。
務須反本。
原夫小道大道自古常談。
大聖小聖由來共述。
至于親承面對。
曾未覺知。
雷同體附相從奔競。
故有克念作聖狂哲互稱。
即斯為論未契端極。
昔皇覺之居舍衛。
二十五年。
九億編戶逆從太半。
素王之在赤縣。
門學三千。
子夏蔑而緻